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养血通络法论治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Th17/Treg细胞平衡的相关进展
1
作者 范淑华 丁樱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57,I0027,共6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疾病,中医把ITP归类为“紫癜”或“血证”,根据ITP病因病机,从益气养血和祛瘀通络分析探索ITP有效治疗方法,以期为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提供新思...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疾病,中医把ITP归类为“紫癜”或“血证”,根据ITP病因病机,从益气养血和祛瘀通络分析探索ITP有效治疗方法,以期为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提供新思路。探讨了Th17/Treg细胞平衡对儿童ITP疾病进程的影响,儿童ITP涉及免疫细胞平衡失调,尤其是Th17和Treg细胞的功能异常。Th17细胞通常与促炎反应相关,而Treg细胞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功能,维持自身免疫耐受。中医通过养血通络法不仅改善血液循环,还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环境来恢复Th17/Treg细胞的平衡,促进Treg细胞功能,抑制Th17细胞活性。中医临床治疗儿童ITP通过整合益气养血和化瘀通络,全面调节体内环境,控制疾病的发展,强调对症治疗,审证求因,尤其在虚实夹杂病机时需兼顾治疗。对中医养血通络法论治儿童ITP与Th17/Treg细胞平衡总结梳理,从Th17/Treg细胞与儿童ITP、养血通络法治疗儿童ITP、养血通络法与Th17/Treg细胞平衡解析中医养血通络法对儿童ITP与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同时,总结中医药干预治疗的相关进展,为中药治疗干预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复杂作用机制解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 儿童 养血通络法 TH17/TREG 细胞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冠心病患者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2
作者 魏晓蕾 孙超 +4 位作者 苑秋辰 沈雪莉 崔玲玲 黄佳慧 梁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目的 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肌肉减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分为SO组和非SO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和检查指标... 目的 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肌肉减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分为SO组和非SO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和检查指标以及营养、衰弱风险专项评估结果。将所有P<0.1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合并SO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患者343例,其中SO组39例,非SO组304例。SO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非SO组,无规律运动习惯、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更高,文化程度明显低于非SO组(P<0.05),B型利钠肽(BNP)、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体脂率显著高于非SO组(P<0.05),衰弱、营养和日常生活活动状况较非SO组更差(P<0.05);白细胞(WBC)、高敏肌钙蛋白(hs TNT)、C反应蛋白(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衰弱状态、SII、BNP、TG、WBC、hs TNT、CRP以及是否有规律运动习惯对冠心病患者合并SO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合并SO患者较多,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衰弱状态、SII、BNP、TG、WBC、hs TNT、CRP以及是否有规律运动习惯可能是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SO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减少肥胖 冠心病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周轩 邵静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8-516,共9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人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该类患者对多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均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C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在内的一线疗法,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二线疗法。近年来,随着对CITP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生物药物和免疫疗法,例如Fcγ受体(Fcγreceptor,FcγR)信号转导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免疫细胞靶向治疗、血小板去唾液酸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CITP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旨在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文就CITP的发病机制、二线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 治疗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犬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分析
4
作者 潘莞冰 庞海东 +2 位作者 王维新 谢曈 林珈好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本文对3例难治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出现皮肤瘀斑等局部出血的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PLT)极低,其中病例1患有严重血尿症。经实验室检查结合排除性诊断确诊为ITP,其中病例1和2使用激素单独治疗效果欠... 本文对3例难治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出现皮肤瘀斑等局部出血的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PLT)极低,其中病例1患有严重血尿症。经实验室检查结合排除性诊断确诊为ITP,其中病例1和2使用激素单独治疗效果欠佳,病例3因长期使用激素出现类库兴氏综合征症状。3例病例通过中兽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PLT均在12 d内恢复到正常值。此外,3例病例的皮肤瘀斑均消失,病例1的血尿症状得到完全控制,食欲减退症状消失。本文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助于高效治疗犬ITP,可为犬ITP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血小板减少症(ITP)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罕见尺桡骨融合伴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2型1例病例报告
5
作者 苏晓荣 李天刚 +1 位作者 王瑷琳 马斌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8-320,共3页
尺桡骨融合伴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2型(RUSAT-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为成人或婴幼儿期发现,产前报道极为罕见。本文收集甘肃省妇幼保健院1例孕妇产前诊断为RUSAT-2的胎儿,孕15周产前超声发现胎儿颈椎排列紊乱,生理曲度异常... 尺桡骨融合伴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2型(RUSAT-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为成人或婴幼儿期发现,产前报道极为罕见。本文收集甘肃省妇幼保健院1例孕妇产前诊断为RUSAT-2的胎儿,孕15周产前超声发现胎儿颈椎排列紊乱,生理曲度异常,双下肢姿势固定。引产后行家系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胎儿MECOM基因(NM_00499)c.2813G>A(p.Arg938Gln)位点突变,父母均未检测到相同变异。RUSAT在产前直接诊断较难,孤立性尺桡关节融合更难发现。临床上对具有骨骼异常或家族遗传史的高危胎儿,产前超声检查时应重点观察胎儿细微结构,必要时进行相关遗传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超声检查 尺桡骨融合 伴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 MECOM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与衰弱相关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永政 王荷晴 崔立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307-2311,共5页
从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OSA)和衰弱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预防和管理提供新视角,降低共病状态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骨量-肌量减少肥胖 衰弱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F-1与CSF-1R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李丹露 宋海辰 +1 位作者 程永凤 严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1137,共7页
目的:探讨CSF-1(集落刺激因子-1)与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ITP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相... 目的:探讨CSF-1(集落刺激因子-1)与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ITP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分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浆中M1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M2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TGF-β)及CSF-1的含量。RT-PCR法检测两组儿童PBMC中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iNOS),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Arg-1)及CSF-1R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儿童PBMC中CSF-1R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判断CSF-1R与血小板计数、TNF-α、IL-6、IL-10、TGF-β、CSF-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血浆中IL-10、TGF-β、CSF-1的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1),TNF-α、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ITP患儿PBMC中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iNOS)的mRN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TP患儿PBMC中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mRN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rg-1的mRN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儿PBMC中CSF-1R的基因、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SF-1R在ITP患儿PBM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计数、IL-10、CSF-1呈正相关(r=0.822、0.481、0.405)。结论:在ITP患儿血浆中CSF-1含量明显降低,在ITP患儿PBMC中CSF-1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调控巨噬细胞M1/M2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F-1/CSF-1R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 巨噬细胞极化 M1/M2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冰洁 车虹 +4 位作者 胡琏 易文静 肖利 刘培佳 刘松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 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 滋阴凉血方 泼尼松 免疫功能 ST2/IL-3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CD40/CD40L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吉训琦 李佳 +2 位作者 张凝 陈泽福 林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18-2922,共5页
目的探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CD40/CD40L轴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给予环孢素治疗,研究组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 目的探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CD40/CD40L轴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给予环孢素治疗,研究组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和CD4^(+)/CD8^(+))以及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细胞膜表面和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CD40L水平,使用ELISA检测血浆sCD40和sCD40L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0%)(P<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血浆s CD40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8^(+)以及外周血CD19^(+)CD40^(+)、CD3^(+)CD40L^(+)细胞和血浆sCD40L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研究组CD3^(+)、CD4^(+)、CD4^(+)/CD8^(+)、血浆sCD4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以及外周血CD19^(+)CD40^(+)、CD3^(+)CD40L^(+)细胞和血浆sCD40L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L^(+)细胞低于治疗前;研究组的外周血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高于对照组,CD40L^(+)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不良率(15.00%)低于对照组的总不良率(22.50%),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ITP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 CD40 CD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例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病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璐 许梦帆 +2 位作者 夏凡 朱建国 谢诚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收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有关氯吡格雷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报道并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收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有关氯吡格雷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报道并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3篇文献合计44例患者;男30例(68.2%),女14例(31.8%);年龄37~88(65.0±11.4)岁,其中≥60岁30例(68.2%)。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时间为用药后8 h~9个月,其中29例(65.9%)出现在2周内。31例(70.5%)表现为重度血小板减少,38例(86.4%)伴有并发症,其中24例(63.2%)表现为出血,19例(50.0%)表现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后41例(93.2%)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3例(6.8%)死亡。结论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以重度血小板减少居多,且常伴发出血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整体转归良好。临床在使用该药的前2周内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血小板减少 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凌宇 沈卫章 +1 位作者 谈磊 李金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4-1740,共7页
目的:分析1例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的临床特点、干预时机、诊治方案和预后等因素,为该类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例既往接受病毒灭活疫苗后早期被误诊为急性感染的i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 目的:分析1例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的临床特点、干预时机、诊治方案和预后等因素,为该类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例既往接受病毒灭活疫苗后早期被误诊为急性感染的i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0岁,因“发热6 d”入院,查体下肢散在红色斑丘疹,早期仅有血小板轻度减少,入院时PLASMIC评分为5分。入院诊断急性感染,给予消炎、抗感染和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明显减少,并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血尿、酱油色尿和神经及精神症状。完善相关检查,重新评估PLASMIC评分为7分。高度疑诊iTTP后立即启动治疗性血浆置换(TPE),治疗过程中含血栓形成素1型结构域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金属肽酶13 (ADATMS13)活性水平<1%,ADAMTS13抑制物检测结果为阳性,基因检测存在iTTP易感基因的错义突变。诊断明确后规律应用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完成4个周期的治疗并随访至今,评估病情治疗有效。结论:iTTP常由于首诊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病情延误,一旦疑诊应立即启动以TPE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治疗,利妥昔单抗等新药为iTTP多学科综合诊治策略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 临床分析 血浆置换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晓燕 贺锐 +3 位作者 米乐园 尹姣姣 金斐斐 朱生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3162-3p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h17/Treg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肌少性肥胖症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月星 孙驰 +3 位作者 赵睿 董晨 顾志峰 高建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3-917,共5页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肥胖症和肌少症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因无法准确量化体脂和肌肉的分布而受到质疑。近年来,肌肉减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作为一种新型的肥胖分类备受...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肥胖症和肌少症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因无法准确量化体脂和肌肉的分布而受到质疑。近年来,肌肉减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作为一种新型的肥胖分类备受关注。SO,即肌肉减少症与肥胖症并存的状态,显著特征为肌肉损失与脂肪堆积。目前SO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规范。研究表明,SO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SO的存在与多种健康风险相关,包括认知功能下降、代谢紊乱及增加的死亡风险。本文综述了SO的定义、诊断标准、机制研究以及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为老年健康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减少肥胖 老年人 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彭磊 朱克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3-649,共7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相关定义及诊断方法,将其对癌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展开具体论述,包括对手术及化疗患者的影响,并总结其主要防治策略。本文总结文献得出,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定义及诊断标准仍具有争议。肌肉减少性肥胖是癌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肉减少 肥胖 肌肉减少肥胖 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出血评分量表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刘福 杜春燕 +1 位作者 胡陶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4-1530,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并统计其临床资料,分析两种出血评分系统与疾病分期、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评估时间、评价一致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及出血评分的变化,以检测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的反应度。结果: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以1分及2分为主,对应出血为皮肤及黏膜出血,404例(95.7%)患者有出血表现其中皮肤出血249例(59.0%),黏膜出血144例(34.1%),器官出血11例(2.6%)其中2例(0.5%)患儿严重出血。两种出血评分与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_(s)=-0.5032,r_(s)=-0.6084),与疾病分期均无相关性(P> 0.05)。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与2013ITP-BA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_(s)=0.7638),但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所需平均时间[88.64(40-181)秒]低于2013 ITP-BAT [104.12(47-285)秒](Z=17.792,P<0.001)。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能很好反应儿童ITP的治疗情况。激素组、丙球组、激素联合丙球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及反应度,与2013 ITP-BAT比较评分所需时间短,可作为病情评估、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 出血评分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18
16
作者 毛永忠 阮庆兰 +4 位作者 郭筱兰 汤绍涛 王勇 刘春萍 李时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34,437,共3页
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2 0 0 1年内科治疗无效 ,后经脾切除的 2 1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 ,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效果。 2 1例术前均有出血症状 ,1例术前颅内出血死亡。 2 0例术后 1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 ;1例术后诉头痛 ,C... 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2 0 0 1年内科治疗无效 ,后经脾切除的 2 1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 ,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效果。 2 1例术前均有出血症状 ,1例术前颅内出血死亡。 2 0例术后 1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 ;1例术后诉头痛 ,CT疑有轻微颅内出血 ,经治疗治愈 ;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提示 :术前积极护肝治疗 ,改善患儿凝血功能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基础 ,术前患儿血小板低于 5 0× 10 9/L 是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指征 ;术中先结扎脾动脉是减少术中出血的重要措施 ;围手术期应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术后血小板超过 4 0 0× 10 9/L 者应行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紫癜 脾切除术 围手术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刘仿 肖红 +1 位作者 孟琼 蔡康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5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蛋白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ITP患儿血清sFas、sFas...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5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蛋白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ITP患儿血清sFas、sFasL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率 (3 35± 1 4 3)、Fas(32 17± 6 5 4 )和FasL(41 14±6 76 )蛋白表达增加 ,与正常对照组 (0 85± 0 15、2 2 0 4± 4 5 4、2 0 83± 3 75 )和治疗前 (0 92± 0 17、2 3 0 3± 5 95、18 88± 4 5 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治疗前ITP患者血清sFas含量为 15 5 4± 5 2 6 ,sFasL含量为 0 6 8± 0 2 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5 92± 1 78、0 33± 0 11,P <0 0 0 1)和治疗后组 (6 3± 1 92、0 36± 0 12 ,P <0 0 0 1)。结论 :ITP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其治疗转归有关 ,sFas、sFasL的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免疫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 细胞凋亡 FAS/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治疗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16
18
作者 范辉 朱宏丽 +3 位作者 李素霞 卢学春 杨洋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92-196,共5页
本研究首次报告氨磷汀(AMF)治疗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应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1周期,每两周期之间停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7例患者经1... 本研究首次报告氨磷汀(AMF)治疗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应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1周期,每两周期之间停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7例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血小板水平达到正常,且在停止治疗2月以后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继续予以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不需要输血,生存质量改善。AMF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但有些胃肠道反应,能够有效克服,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首创性地应用于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因此氨磷汀对于ITP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药物,尤其对于难治性高龄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有关氨磷汀的长期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 老年血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潘玉夏 王鸿雁 +6 位作者 尚银涛 王兴哲 王茜 田金满 张敬宇 罗建民 杨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例,男1例,中位年龄34.5岁,其中5例为SLE治疗过程中出现的TTP,7例为两者同时诊断;全部患者均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损害,10例有肾脏损害;5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活性均重度减低(<5%),同时伴抑制物阳性;9例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均>1%;12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联合其他药物(10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例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例同时加用美罗华);10例给予血浆置换,2例死亡;2例未行血浆置换患者均死亡;4例死亡患者全部伴有肾脏损害。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多次血涂片检查有助于SLE相关性TTP的早期诊断,尽早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肾脏损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红斑狼疮 紫癜 血栓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秋玲 何静 +1 位作者 陈燕 宋善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开放试验。 30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 0mg/kg ,疗程 14d或给药至血小板计数比给药前增高≥ 5 0× ...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开放试验。 30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 0mg/kg ,疗程 14d或给药至血小板计数比给药前增高≥ 5 0× 10 9/L。动态观察全血细胞计数 ,定期复查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小板形态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 (19 0± 13 1)× 10 9/L ,用药后最高值为 (16 0 8± 115 6 )× 10 9/L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升高达最高值的时间为 (17 8± 6 5 )d。rhTPO治疗前后WBC、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功能 (PT、APTT、纤维蛋白原 )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5 )。仅 1例出现头痛、血压升高 ,但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 ,不良反应轻微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心电图 难治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不良反应 难治ITP TPO 国产 显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