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住院冠心病患者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1
作者 魏晓蕾 孙超 +4 位作者 苑秋辰 沈雪莉 崔玲玲 黄佳慧 梁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目的 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肌肉减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分为SO组和非SO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和检查指标... 目的 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肌肉减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分为SO组和非SO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和检查指标以及营养、衰弱风险专项评估结果。将所有P<0.1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合并SO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患者343例,其中SO组39例,非SO组304例。SO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非SO组,无规律运动习惯、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更高,文化程度明显低于非SO组(P<0.05),B型利钠肽(BNP)、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体脂率显著高于非SO组(P<0.05),衰弱、营养和日常生活活动状况较非SO组更差(P<0.05);白细胞(WBC)、高敏肌钙蛋白(hs TNT)、C反应蛋白(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衰弱状态、SII、BNP、TG、WBC、hs TNT、CRP以及是否有规律运动习惯对冠心病患者合并SO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合并SO患者较多,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衰弱状态、SII、BNP、TG、WBC、hs TNT、CRP以及是否有规律运动习惯可能是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SO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减少性肥胖 冠心病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与衰弱相关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永政 王荷晴 崔立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307-2311,共5页
从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OSA)和衰弱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预防和管理提供新视角,降低共病状态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 衰弱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冰洁 车虹 +4 位作者 胡琏 易文静 肖利 刘培佳 刘松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 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滋阴凉血方 泼尼松 免疫功能 ST2/IL-3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CD40/CD40L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吉训琦 李佳 +2 位作者 张凝 陈泽福 林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18-2922,共5页
目的探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CD40/CD40L轴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给予环孢素治疗,研究组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 目的探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CD40/CD40L轴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给予环孢素治疗,研究组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和CD4^(+)/CD8^(+))以及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细胞膜表面和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CD40L水平,使用ELISA检测血浆sCD40和sCD40L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0%)(P<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血浆s CD40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8^(+)以及外周血CD19^(+)CD40^(+)、CD3^(+)CD40L^(+)细胞和血浆sCD40L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研究组CD3^(+)、CD4^(+)、CD4^(+)/CD8^(+)、血浆sCD4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以及外周血CD19^(+)CD40^(+)、CD3^(+)CD40L^(+)细胞和血浆sCD40L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L^(+)细胞低于治疗前;研究组的外周血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高于对照组,CD40L^(+)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不良率(15.00%)低于对照组的总不良率(22.50%),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ITP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D40 CD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凌宇 沈卫章 +1 位作者 谈磊 李金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4-1740,共7页
目的:分析1例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的临床特点、干预时机、诊治方案和预后等因素,为该类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例既往接受病毒灭活疫苗后早期被误诊为急性感染的i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 目的:分析1例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的临床特点、干预时机、诊治方案和预后等因素,为该类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例既往接受病毒灭活疫苗后早期被误诊为急性感染的i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0岁,因“发热6 d”入院,查体下肢散在红色斑丘疹,早期仅有血小板轻度减少,入院时PLASMIC评分为5分。入院诊断急性感染,给予消炎、抗感染和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明显减少,并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血尿、酱油色尿和神经及精神症状。完善相关检查,重新评估PLASMIC评分为7分。高度疑诊iTTP后立即启动治疗性血浆置换(TPE),治疗过程中含血栓形成素1型结构域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金属肽酶13 (ADATMS13)活性水平<1%,ADAMTS13抑制物检测结果为阳性,基因检测存在iTTP易感基因的错义突变。诊断明确后规律应用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完成4个周期的治疗并随访至今,评估病情治疗有效。结论:iTTP常由于首诊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病情延误,一旦疑诊应立即启动以TPE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治疗,利妥昔单抗等新药为iTTP多学科综合诊治策略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分析 血浆置换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彭磊 朱克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3-649,共7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相关定义及诊断方法,将其对癌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展开具体论述,包括对手术及化疗患者的影响,并总结其主要防治策略。本文总结文献得出,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定义及诊断标准仍具有争议。肌肉减少性肥胖是癌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肉减少 肥胖 肌肉减少性肥胖 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小倩 张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4-666,共3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ITP的一线治疗药物仍为糖皮质激素,其有效率可达60%~90%,对于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者可行脾切除术等。然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ITP的一线治疗药物仍为糖皮质激素,其有效率可达60%~90%,对于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者可行脾切除术等。然而,难治性ITP的治疗目前仍十分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药物 获得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难治ITP 糖皮质激素 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余佳宁 郑漪 郑传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65-467,共3页
关键词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临床分析 儿童 出血疾病 1996年 诊断与治疗 2000年 1980年 诊治指南 血液病学 资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18
9
作者 毛永忠 阮庆兰 +4 位作者 郭筱兰 汤绍涛 王勇 刘春萍 李时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34,437,共3页
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2 0 0 1年内科治疗无效 ,后经脾切除的 2 1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 ,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效果。 2 1例术前均有出血症状 ,1例术前颅内出血死亡。 2 0例术后 1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 ;1例术后诉头痛 ,C... 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2 0 0 1年内科治疗无效 ,后经脾切除的 2 1例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 ,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效果。 2 1例术前均有出血症状 ,1例术前颅内出血死亡。 2 0例术后 1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 ;1例术后诉头痛 ,CT疑有轻微颅内出血 ,经治疗治愈 ;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提示 :术前积极护肝治疗 ,改善患儿凝血功能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基础 ,术前患儿血小板低于 5 0× 10 9/L 是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指征 ;术中先结扎脾动脉是减少术中出血的重要措施 ;围手术期应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术后血小板超过 4 0 0× 10 9/L 者应行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切除术 围手术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10
作者 唐瑛 王书春 +3 位作者 王鲁娟 刘永 王海英 王占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9-421,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例ITP儿童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检测6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ITP患儿中68例阳性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用药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例ITP儿童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检测6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ITP患儿中68例阳性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用药治疗组3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治疗;单药治疗组34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表明:ITP患儿HP的感染率为74.7%,明显高于对照组(39.4%)(P<0.05)。ITP患儿经治疗后,单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3.5%)明显低于复合用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1%)(P<0.05);治疗组1年内的复发率(17.6%)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47.1%)(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相同时间点,复合用药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结论: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健康儿童,HP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过程,抗HP治疗可提高ITP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优势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天天 褚雨霆 +1 位作者 刘庆 陈信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1,共3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以及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以及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而导致的血小板生成不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ITP治疗的基本法则,辨证治疗能够体现个体化,能够量体裁衣的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身心受益的治疗方法或方药。单方治疗ITP也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成年患者多属于CITP,其病程漫长,迁延难愈。脾胃处于虚弱状态,长期服用汤药的依从性较差。2各家对ITP病机和证候认识的差别,用药也有明显差异,导致临床疗效的重现性较差,不能形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重大科技成果。3缺乏随机对照、多中心协作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难以对其治疗结果给出肯定的结论。4用药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具有肯定治疗效果的有效处方,给新药研发带来相当难度。5批次药材质量对治疗结果也会带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龄患者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范辉 朱宏丽 +3 位作者 姚善谦 卢学春 庄晓萌 杨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01-303,共3页
为了研究氨磷汀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近期疗效,对3例用氨磷汀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高龄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的年龄分别为88、75和65岁。治疗方案为氨磷汀400毫克/天,每周连续5天静脉滴注后,休息2天,连用4周。... 为了研究氨磷汀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近期疗效,对3例用氨磷汀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高龄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的年龄分别为88、75和65岁。治疗方案为氨磷汀400毫克/天,每周连续5天静脉滴注后,休息2天,连用4周。结果表明:治疗4周以后3例患者均出现很好的近期疗效,2例患者血小板数在治疗开始后第1周恢复正常,1例在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治疗停止4个月后血小板数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措施,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氨磷汀治疗高龄ITP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提示氨磷汀在ITP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对其长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刘仿 肖红 +1 位作者 孟琼 蔡康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5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蛋白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ITP患儿血清sFas、sFas...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5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蛋白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ITP患儿血清sFas、sFasL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率 (3 35± 1 4 3)、Fas(32 17± 6 5 4 )和FasL(41 14±6 76 )蛋白表达增加 ,与正常对照组 (0 85± 0 15、2 2 0 4± 4 5 4、2 0 83± 3 75 )和治疗前 (0 92± 0 17、2 3 0 3± 5 95、18 88± 4 5 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治疗前ITP患者血清sFas含量为 15 5 4± 5 2 6 ,sFasL含量为 0 6 8± 0 2 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5 92± 1 78、0 33± 0 11,P <0 0 0 1)和治疗后组 (6 3± 1 92、0 36± 0 12 ,P <0 0 0 1)。结论 :ITP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其治疗转归有关 ,sFas、sFasL的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免疫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凋亡 FAS/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酸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4
作者 林文远 陈蓓莉 +1 位作者 莫东华 王晓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491-3492,共2页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疗效。方法:75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给予加用口服咖啡酸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疗效。方法:75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给予加用口服咖啡酸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期(第2周)即有血小板提升作用(P<0.05),对非重度血小板减少(≥20×109/L)的效果明显(P<0.05);其余未见明显差异(P>0.05)。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5%SI0.5111,0.7091)。结论:咖啡酸片配合免疫治疗对ITP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 咖啡酸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潘玉夏 王鸿雁 +6 位作者 尚银涛 王兴哲 王茜 田金满 张敬宇 罗建民 杨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例,男1例,中位年龄34.5岁,其中5例为SLE治疗过程中出现的TTP,7例为两者同时诊断;全部患者均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损害,10例有肾脏损害;5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活性均重度减低(<5%),同时伴抑制物阳性;9例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均>1%;12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联合其他药物(10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例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例同时加用美罗华);10例给予血浆置换,2例死亡;2例未行血浆置换患者均死亡;4例死亡患者全部伴有肾脏损害。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多次血涂片检查有助于SLE相关性TTP的早期诊断,尽早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肾脏损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红斑狼疮 紫癜 血栓血小板减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治疗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16
16
作者 范辉 朱宏丽 +3 位作者 李素霞 卢学春 杨洋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92-196,共5页
本研究首次报告氨磷汀(AMF)治疗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应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1周期,每两周期之间停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7例患者经1... 本研究首次报告氨磷汀(AMF)治疗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应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1周期,每两周期之间停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7例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血小板水平达到正常,且在停止治疗2月以后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继续予以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不需要输血,生存质量改善。AMF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但有些胃肠道反应,能够有效克服,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首创性地应用于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因此氨磷汀对于ITP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药物,尤其对于难治性高龄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有关氨磷汀的长期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老年血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h1/Th2的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郭新红 赵芳 +4 位作者 石伟 马秀敏 徐琦 帕提古丽·阿不力孜 哈力达·亚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85-1187,共3页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Th1(IL-2、IFN-γ)及Th2(IL-4、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ITP患者发病与Th1/Th2优势活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0例ITP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26例健...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Th1(IL-2、IFN-γ)及Th2(IL-4、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ITP患者发病与Th1/Th2优势活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0例ITP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2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清中IL-2、IFN-γ、IL-4、IL-10水平。结果:ITP患者治疗前IFN-γ及IL-2因子水平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及IL-10因子治疗前水平低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型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调整Th1/Th2细胞因子的偏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 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薛惠良 陈静 +3 位作者 潘慈 陈静 汤静燕 顾龙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95-597,共3页
观察应用干扰素 (IFNα_2b)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的临床疗效。14例患儿中平均年龄4岁 ,病程>6个月 ,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IFNα治疗后 ,其中血小板恢复正常5例 (占35.7 % ) ,4例好转 (28.6% ) ,总有效率为64.... 观察应用干扰素 (IFNα_2b)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的临床疗效。14例患儿中平均年龄4岁 ,病程>6个月 ,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IFNα治疗后 ,其中血小板恢复正常5例 (占35.7 % ) ,4例好转 (28.6% ) ,总有效率为64.3 %。临床副作用主要有发热、寒战、消化道反应 ,但未发现骨髓抑制。由于该治疗方法有效、简便、副作用轻 ,对于儿童慢性、难治性IT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难治 干扰素 疗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潇 周郁鸿 +3 位作者 陈小红 尹利明 赵燕娜 沃立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33-1836,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FCM检测IT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ELISA技术检测上述两组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RT-PCR技术检测外周... 目的: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FCM检测IT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ELISA技术检测上述两组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IL-17和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PBMNC中p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ITP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者PBMNC中IL-17和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 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在ITP发生和发展中,Thl7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调控因子水平的变化与ITP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17细胞 白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至慢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武国霞 韩静 +4 位作者 韩洁 庞保东 徐应军 王秀兰 范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发展成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0例AITP患儿进行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在α=0.05水...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发展成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0例AITP患儿进行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在α=0.05水平,45项指标中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12项,分别是:家住农村、生后非纯母乳喂养、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病初白细胞数低或正常、发病时年龄大、治疗前病史长、发病时体重大、病初骨髓巨核细胞总数高、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数高、颗粒型巨核细胞数高、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长、血小板峰值低。进入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的变量有6个,按照其对AITP预后影响危险性的大小依次为:治疗前病史(OR=13.46,95%CI3.194~56.730)、发病时年龄(OR=11.90,95%CI2.279~62.085)、病初白细胞数(OR=10.43,95%CI1.947~55.915)、发病时体重(OR=1.10,95%CI1.013~1.194)、病初骨髓巨核细胞数(OR=1.01,95%CI1.005~1.020)、治疗后血小板峰值(OR=0.10,95%CI0.991~0.999)。结论AITP患儿初诊时进行骨髓巨核细胞检查,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最大血小板数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预后 LOGISTIC回归模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