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4,共7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存生物量(x)的关系:Y=bo+b1x(bo、b1为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现存量 凋落物现存量碳库特征 自然恢复 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三种森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碳氮储量 被引量:4
2
作者 黄茂根 《福建林业》 2018年第5期37-40,共4页
在福建三明市罗卜岩省级自然保护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武夷桦天然林、米槠天然林和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及碳氮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总凋落物现存量平均值为马尾松天然林(15.90 t·hm^(-2... 在福建三明市罗卜岩省级自然保护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武夷桦天然林、米槠天然林和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及碳氮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总凋落物现存量平均值为马尾松天然林(15.90 t·hm^(-2))>武夷桦天然林(8.73 t·hm^(-2))>米槠天然林(4.91 t·hm^(-2)),除米槠林外,武夷桦天然林和马尾松天然林的凋落物未分解层现存量均表现为叶>枝>果;3种森林类型凋落物碳储量最大为马尾松天然林(7.28 t·hm^(-2)),其次为武夷桦天然林(3.70 t·hm^(-2)),米槠林最低(2.30 t·hm^(-2)),氮储量最大为马尾松天然林(156.60 kg·hm^(-2)),显著大于武夷桦天然林(59.60 kg·hm^(-2))和米槠林(46.90 kg·hm^(-2));3种森林凋落物的碳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桦 米槠 马尾松 凋落现存量 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凋落物碳归还模式 被引量:5
3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3 位作者 李凤 赵薇 翟翠红 欧阳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退化恢复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凋落物碳归还的关系,理解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理水调水功能。[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柑橘林、封育林、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阔... [目的]研究退化恢复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凋落物碳归还的关系,理解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理水调水功能。[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柑橘林、封育林、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阔叶林)土壤(0—80cm土层)水分特征及其凋落物碳归还。[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其剖面平均含水量在15与2.5kPa水吸力条件下相比,下降幅度的大小依次为:柑橘林(45.92%)〉封育林(45.10%)〉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38.79%)〉阔叶林(31.20%);(2)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植被恢复模式在不同水吸力条件下底层(60—80cm)土壤含水量与表层(0—10cm)的相比,柑橘林的变化幅度为30.11%~9.72%,封育林为31.81%~24.46%,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为24.46%~5.49%,阔叶林为8.21%~0.24%;在不同土层或不同水吸力条件下,阔叶林土壤含水量下降的幅度均最小;(3)不同模式凋落物碳归还总量大小依次为: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1 915.79kg/hm2)〉阔叶林(1 414.84kg/hm2)〉封育林(1 212.32kg/hm2)〉柑橘林(633.88kg/hm2),阔叶林阔叶碳归还量和饱和含水量均大于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阔叶碳归还量和饱和含水量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结论]阔叶林土壤保水持水性能最佳,且阔叶碳归还对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其他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凋落 归还 土壤水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次生林地表碳库和养分库特征及季节动态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双燕 王克林 +2 位作者 曾馥平 曾昭霞 宋同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7-242,共6页
以自然保护区原生林为对照,调查了广西喀斯特区处于同一次生演替序列中的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3个群落的地表凋落物存量,同时对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 cm)的有机碳,全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贮量状态及其雨季前后的变化进行了... 以自然保护区原生林为对照,调查了广西喀斯特区处于同一次生演替序列中的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3个群落的地表凋落物存量,同时对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 cm)的有机碳,全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贮量状态及其雨季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凋落物存量及有机碳、全氮贮量随演替阶段上升均呈增高趋势;除全磷外,土壤的有机碳和养分元素含量与凋落物层贮量相关性显著(p<0.05);雨季期间,凋落物迅速分解,地表凋落物的分解量要大于当季凋落量,并且次生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量显著高于原生林;雨季后,各群落有机碳和养分的凋落物层贮量以及土壤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凋落物层贮量下降显著的是藤刺灌丛与乔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则在灌丛与原生林阶段下降更为明显,在从灌丛向顶级群落演替的进程中,森林的自养能力可能存在一个先增高再降低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次生林 凋落 土壤表层 和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植物入侵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及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闫宗平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440-4450,共11页
生物入侵是当今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外来植物入侵对于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地上部分,对于生态系统地下部分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对于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性之一体现在它处... 生物入侵是当今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外来植物入侵对于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地上部分,对于生态系统地下部分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对于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性之一体现在它处于生态系统碳分配过程的核心环节。入侵种通过影响群落凋落物的输入数量、质量以及输入时间,影响到对于土壤的碳输入,而入侵种与土著种根系的差异以及入侵种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造成土壤呼吸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前者土壤呼吸强度一般比后者高。多数研究表明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和碳库产生影响,但由于入侵植物种类较多以及研究地点环境条件的不同,关于外来植物入侵对于土壤碳库和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最后,提出了今后该研究领域应加强的一些建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入侵 凋落 土壤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周也琛 邵明安 +2 位作者 魏孝荣 陈明玉 李同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405,共11页
[目的]揭示土壤碳库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和机理,为我国“生态系统碳中和”提供科学指导,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固碳效应的文章,对土壤碳库地区差异、碳储量驱动因素、植被固碳机... [目的]揭示土壤碳库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和机理,为我国“生态系统碳中和”提供科学指导,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固碳效应的文章,对土壤碳库地区差异、碳储量驱动因素、植被固碳机制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1)土壤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植被特征(恢复年限、凋落物输入和根系分泌物)、气候变化(降水和温度)、土壤性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氮输入)等。(2)黄土高原植被固碳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库具有重要影响。(3)植被恢复通过改变土壤侵蚀过程对土壤碳库造成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结论]深入揭示恢复生态系统土壤碳汇过程和驱动机制,细化生态环境分区,对于准确评估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提高有机碳循环过程模型精度至关重要。未来亟需加强对深层土壤碳库、无机碳库及区域尺度上土壤碳循环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动 土壤有机 凋落 根系分泌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7
作者 王云 张宇辉 +4 位作者 冉佳鑫 毛超 熊德成 陈仕东 杨智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619,共9页
为了解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试验平台,收集林内凋落物分别布设于对照和增温(+4℃)小区中,对增温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 为了解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试验平台,收集林内凋落物分别布设于对照和增温(+4℃)小区中,对增温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在0~60 d内快速下降了20.08%~23.32%,在60~210 d内缓慢下降了6.35%~10.98%。凋落物源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分解时间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整体降低了94.15%;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波动式降低了81.82%;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SUVA254、SUVA260、SUVA280和SUVA370)呈增加-下降-增加的趋势。增温未显著影响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但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含量降低了16.72%和25.10%。凋落物分解降低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机氮含量,改变了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增温虽然降低了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有机氮含量,但未显著改变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凋落分解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氮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化下红砂凋落物分解对干旱荒漠区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亚强 解婷婷 梁冠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5-1453,共9页
为探究降水变化对干旱荒漠区凋落物分解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凋落物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自然降水、降水增加30%和降水减少30%三种降水处理,测定与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的有机碳(SOC)、全... 为探究降水变化对干旱荒漠区凋落物分解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凋落物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自然降水、降水增加30%和降水减少30%三种降水处理,测定与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与自然降水相比,红砂凋落物分解15个月后0~5 cm土层下降水增加30%显著提高了SOC含量,而降水减少30%显著降低了SOC,TN和TP含量。对于5~15 cm土层而言,降水增加和减少3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TP含量。降水减少30%下0~5 cm土层的C∶P和N∶P均显著降低;5~15 cm土层下降水增加和减少30%处理对土壤的N∶P影响显著。因此,未来降水格局变化下,降水增加有助于干旱荒漠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不显著,但降水减少可降低土壤的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凋落 降水变化 凋落分解 氮磷含量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胡海清 罗碧珍 +4 位作者 罗斯生 魏书精 王振师 李小川 刘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0-169,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林火干扰作为非连续的生态因子,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可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养分循环和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和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林火干扰作为非连续的生态因子,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可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养分循环和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和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本文阐述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展,重点论述林火干扰导致的直接碳损失以及通过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的改变间接影响森林碳循环和碳平衡;并分别阐明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林火干扰通过直接改变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植被碳库和营养元素周转,最终影响植被的碳固定及碳从植被向土壤的转移,导致不同碳库之间的重新分配。通过探讨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对林火干扰的响应,揭示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循环的间接且长期影响的机制;在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库的影响方面,主要探讨林火干扰后凋落物生产量在不同林火强度和环境梯度下的变化;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方面,通常在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垂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在相对大的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质地、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和管理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迁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导致不同区域范围的土壤有机碳库分异。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定量化研究路径:1)深入开展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2)加强“植被-土壤-水-微生物-气候”的系统研究;3)完善不同时空尺度下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周转过程的定量化研究;4)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 凋落 土壤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由美娜 江洪 余树全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72,共5页
从土壤碳含量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综述了N沉降胁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式和过程,分析了目前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细根生物量、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但由于N沉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过程,N沉降对森林土... 从土壤碳含量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综述了N沉降胁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式和过程,分析了目前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细根生物量、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但由于N沉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过程,N沉降对森林土壤碳库的总效应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N沉降 凋落 细根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锌废渣-修复植物-凋落物体系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11
作者 周佳佳 罗有发 +3 位作者 刘明凤 吴兴玉 孙航 吴永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79-1091,共13页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五种优势修复植物为对象,分析它们的主要营养器官(细根、粗根、茎/干、枝、叶片)、地表凋落物、植被下方表层废渣(0~10 cm)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器官间C、N、P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C平均含量在两种草本植物中为茎>叶片>根>凋落物,在三种乔木中为干>枝>细根>粗根>叶片>凋落物;N和P的分布在草本植物中分别为叶片>凋落物>根>茎和叶片>根>凋落物>茎,在三种乔木中均为叶片>细根>凋落物>粗根>枝>干。五种植物中,柳杉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中C含量均高于其他植物,N、P含量呈相反的规律;刺槐中N含量最高。C∶N和C∶P在五种植物营养器官与凋落物中的变化规律跟N、P的分布相反,说明C∶N和C∶P分别主要受N和P含量影响。相关性分析指出,草本植物的N∶P受N和P共同影响,三种乔木的N∶P主要由N的分布决定,同时受到枝和叶片中P含量影响。五种植物中,仅豆科类刺槐的叶片N∶P大于16,在系统中生长受P限制,其他植物生长均受N限制,说明刺槐更能适应贫瘠的废渣环境,建议在修复贫瘠的废渣堆场时优先选择豆科类植物作为先锋植物,改善基质养分条件。植被下方表层废渣中C、N、P含量基本都低于植物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不同修复植物下方对应的表层废渣中C、N、P含量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修复下的废渣中C、N、P含量低于乔木修复下的含量。废渣-植物-凋落物体系中N、P、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细根和凋落物中N、P含量与废渣中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冶炼废渣 生态修复 营养器官 凋落 、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地上凋落物碳密度及碳氮磷计量特征
12
作者 段文标 王郅臻 +2 位作者 高嘉怡 陈立新 付琰芮 《植物研究》 2025年第5期769-782,共14页
凋落物为森林生态系统活跃碳(C)库,其C储量变化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C汇能力。为明确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凋落物C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并说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其C储量的影响,揭示凋落物在生态系统C汇能力及养分循环... 凋落物为森林生态系统活跃碳(C)库,其C储量变化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C汇能力。为明确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凋落物C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并说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其C储量的影响,揭示凋落物在生态系统C汇能力及养分循环中的作用,以阔叶红松林中生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4种森林类型(天然枫桦(Betula costata)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021年7月和10月及2022年5月和8月各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C储量及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利用冗余分析评估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及上层植被群落特征(乔木生物量、乔木多样性、针阔比例)对凋落物C储量的相对贡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量化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对C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群落沿正向演替,凋落物总C储量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在原始阔叶红松林(顶极群落)达到最大值。顶极群落中凋落物表现出高C低P的特点,并且C∶N(质量比)与C∶P(质量比)最高。冗余分析表明,在衡量上层植被变化指标中,针阔比例是解释凋落物C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且与凋落物C储量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C储量与C∶N、C∶P呈显著正相关,与N∶P(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C∶N、N∶P对C储量的解释率最高,R2均为0.17。该研究表明,顶极群落凋落物C储量高于其余3种群落,这与顶极群落凋落物高C低P特征及乔木层具有较高的针阔树种比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化学计量特征 阔叶红松林 凋落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76
13
作者 宋飘 张乃莉 +1 位作者 马克平 郭继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27-1339,共13页
凋落物分解作为生态系统核心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碳的周转与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碳的收支平衡,调控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结果。全球气候变暖通过环境因素、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分解者3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凋落物分解过程,并... 凋落物分解作为生态系统核心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碳的周转与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碳的收支平衡,调控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结果。全球气候变暖通过环境因素、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分解者3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凋落物分解过程,并进一步影响土壤养分周转和碳库动态。气候变暖可通过升高温度和改变实际蒸散量等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凋落物分解。气候变暖可引起植物物种短期内碳、氮和木质素等化学性质的改变以及群落中物种组成的长期变化从而改变凋落物质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分解者亚系统作为主要生命组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参与调节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动和群落结构来加快微生物养分的固定或矿化,以形成新的养分利用模式来改变土壤有机质从而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未来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向应基于大尺度跨区域分解实验和长期实验,关注多个因子交互影响下,分解过程中碳、氮养分释放、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生物学过程与联系、分解者亚系统营养级联效应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 凋落分解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矿区土壤种子库特征分析——以滦县樱花铁矿为例
14
作者 张玉芹 李国成 +3 位作者 王俊河 徐景贤 潘冬梅 郑艳美 《河北农业》 2015年第12期27-28,共2页
唐山地处冀东主要矿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较普遍,樱花铁矿位于河北滦县西部九百户镇,属张庄铁矿区,由九百户所辖,矿区交通便利,是河北有名的铁矿区。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它具有潜在... 唐山地处冀东主要矿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较普遍,樱花铁矿位于河北滦县西部九百户镇,属张庄铁矿区,由九百户所辖,矿区交通便利,是河北有名的铁矿区。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它具有潜在的植被恢复能力,是进行生态恢复非常重要的手段,也可反映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土壤种子库来源于地面植被,能够反映地面植被的历史情况,对本矿区土壤种子库的调查,将种子库的潜在恢复能力与人为恢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提供适应矿区发展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植物组合摸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 地面植被 百户所 多样性特征 凋落 生态恢复 矿产资源 特征分析 植被恢复 矿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林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减量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正才 傅懋毅 徐德应 《竹子研究汇刊》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从竹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库、竹林产品碳库、竹林凋落物碳库、竹林土壤碳库等 4个方面对竹林生态系统在大气二氧化碳减量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并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 ,初步估算出我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整个森林生态系... 从竹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库、竹林产品碳库、竹林凋落物碳库、竹林土壤碳库等 4个方面对竹林生态系统在大气二氧化碳减量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并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 ,初步估算出我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 4 .0 5 % ,揭示了竹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减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生态系统 大气 二氧化 竹林产品 竹林凋落 土壤 温室效应 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