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杜红居 张建宇 +1 位作者 仲召亮 王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明确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方法]采用实地踏查、采集标本、拍照和室内鉴定等方法,针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开展初步调查。[结果]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300余份,照片700余张,已鉴定出2个... [目的]明确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方法]采用实地踏查、采集标本、拍照和室内鉴定等方法,针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开展初步调查。[结果]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300余份,照片700余张,已鉴定出2个亚门5纲9目29科74属,共147种,其中食用菌和药用菌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77.55%。[结论]该地区有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对大型真菌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 大型真菌 种质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俊 杨佳利 +1 位作者 张跃华 岳丽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3期6-8,共3页
[目的]探明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白腐真菌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进行采集、鉴定。[结果]获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 [目的]探明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白腐真菌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进行采集、鉴定。[结果]获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标本306份,初步鉴定出67种,分属于14科,其中多孔菌科、韧革菌科、侧耳科和球盖菇科为优势科。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多分布于阔叶林,其次是混交林和针叶林,而发生于草地和灌丛的白腐真菌相对较少。[结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腐真菌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真菌多样性 优势科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3
作者 郑霏 吕来新 +4 位作者 吕泓学 师杰 李瑞 杨世丽 刘丙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89-5296,共8页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总计50405个相机有效工作日,5981张独立有效照片。研究发现:1)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共15个物种,隶属5目1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种,为紫貂(Martes zibellin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为黄喉貂(M.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2)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多度前五的兽类依次为狍(Capriolus pygargus)(7.694)、野猪(Sus scrofa)(1.458)、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0.809)、北松鼠(Sciurus vulgari)(0.650)、紫貂(0.564)。3)红背鼠平(Myodes rutilus)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仅在2022年出现,猞猁则在2023年时隔多年被记录。4)通过EstimateS9.1估算,实际监测的兽类物种数在约为全部兽类物种的75%—83.33%。5)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数呈上升趋势,2022年监测到的物种数最高,为14种。年多样性指数起伏波动大(0.833—1.394),没有显著差异(χ^(2)=7.496,df=5,P>0.05)。均匀度指数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呈下降趋势(χ^(2)=11.525,df=5,P<0.05)。2021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值,分别为0.833和0.428。物种本底数据的调查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研究通过了解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年际间变化,可以为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合理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同时为保护珍稀兽类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兽类多样性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7
4
作者 滕丽微 王磊 +2 位作者 马建章 孙云龙 刘知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5-98,共4页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冬季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洪升 王长宝 +1 位作者 牛校伟 张守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68-70,共3页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及利用维管植物资源,通过野外调查,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83科、249属、490种(含变种)。维管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及利用维管植物资源,通过野外调查,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83科、249属、490种(含变种)。维管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无论从种类、生活类型,还是从分布、珍稀濒危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按其生活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质藤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6种类型;该区维管植物的水平分布划分为广布型、较少分布型和稀少分布型。共有国家级野生珍稀濒危植物9科、9属、10种,包括渐危类和稀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植物 植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董雪云 易照勤 王洪峰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1期87-95,共9页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文献资料借鉴,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进行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8科246属440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23种,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67...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文献资料借鉴,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进行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8科246属440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23种,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67科227属410种。菊科、蔷薇科、毛茛科等22科为优势科,桦木科、杨柳科、松科等8科为表征科;优势属和表征属分别为86属和15属。保护区植物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种科,但有2个单种属。在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23科185属431种,分别占(不含广布型)科、属、种总数的29.49%、74.80%和97.95%;保护区植物与亚洲交流较多,与热带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维管植物 地理成分 分布型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
7
作者 龚丽仪 吕泓学 +2 位作者 吴庆明 顾伟 唐雅菲 《四川动物》 2025年第5期554-563,共10页
基于2023年9月—2024年8月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台红外相机监测的323张狍Capreolus py-gargus和1158张人类活动的独立有效照片,分析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显示:(1)狍的活动模式为昼行性;(2)狍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 基于2023年9月—2024年8月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台红外相机监测的323张狍Capreolus py-gargus和1158张人类活动的独立有效照片,分析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显示:(1)狍的活动模式为昼行性;(2)狍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00—06:00和16:30—19:30;人类活动集中在白天,1个大活动高峰和1个小活动高峰分别为08:00—11:00和13:00—15:00;(3)狍和人类日活动节律差异较大(P<0.05),呈低度重叠(Δ=0.425);二者的活动高峰有明显错峰现象,狍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回避性;(4)狍的日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5)在高、低人为干扰强度下,狍的日活动节律差异较小(P>0.05),两者呈现高度重叠(Δ=0.810),均仍保持双峰型和晨昏活动习性;(6)狍与人为干扰的日活动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揭示狍的生活习性及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保护区采取利用警报监控系统代替部分巡逻管护活动、限制科研活动区域和时间,以及控制研学人数等措施,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狍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人类活动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植物叶片性状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晓洁 张凯 +1 位作者 肖迪 侯继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2-58,共7页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现出与SLA呈负相关关系,SLA与LDMC呈负相关,SLA与LCN、LPC呈正相关,LCN与LPC呈正相关,LCN与N∶P呈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LT、LV和LPC在不同生活型间差异不显著,其它4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LDMC、LCN、LPC和N∶P在不同的系统发育类群间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 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 生活型 系统发育类群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记控制区域生长法的单木树冠提取 被引量:22
9
作者 甄贞 李响 +2 位作者 修思玉 赵颖慧 魏庆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29,共8页
根据2009年激光雷达数据、正射影像图及二类调查数据,选取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针叶林和阔叶林样地进行单木树冠提取研究,包括利用动态窗口局域最大值法对单木位置进行探测,以及采用标记控制区域生长法进行树冠边界的勾绘,分别从样地和单... 根据2009年激光雷达数据、正射影像图及二类调查数据,选取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针叶林和阔叶林样地进行单木树冠提取研究,包括利用动态窗口局域最大值法对单木位置进行探测,以及采用标记控制区域生长法进行树冠边界的勾绘,分别从样地和单木两个层次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样地尺度上,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树冠面积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8.74%和-8.24%。单木尺度上,针叶林样地的生产者精度在62.2%~77.3%浮动,用户精度在71.5%~83.9%浮动;而阔叶林样地的生产者精度达到76.1%~91.2%,用户精度达到78.5%~92.5%。阔叶林样地勾绘精度浮动较大,但略优于针叶林样地的勾绘精度,是由于阔叶林样地中树冠分布较稀疏所致;而"位置匹配但过度生长"的情况过多是针叶林样地树冠提取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最大值 区域生长法 单木树冠提取 激光雷达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格局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梅香 张超 +4 位作者 乔志宏 侯宏宇 金光泽 卢廷玉 吴东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636-5648,共13页
Metacommunity理论框架为理解生物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构建机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法。然而,少有研究揭示土壤动物metacommunity的格局及其构建机制,小尺度空间的研究更是少见。于2015年分别在凉水和丰林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长期动... Metacommunity理论框架为理解生物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构建机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法。然而,少有研究揭示土壤动物metacommunity的格局及其构建机制,小尺度空间的研究更是少见。于2015年分别在凉水和丰林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长期动态监测样地内,通过空间直观定位调查监测的方法获得地表甲虫群落,揭示小尺度空间(300 m)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的格局,并进一步分析地形、土壤因子与这种metacommunity格局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镶嵌型(nestedness)和随机型(random)是小尺度空间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的常见格局。地表甲虫的metacommunity格局具有类群依赖性,步行虫科和葬甲科多形成镶嵌型格局,而隐翅虫科则仅形成随机型格局。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格局具有季节波动性,在相对温暖的季节易形成显著的镶嵌型格局,而在相对寒冷的季节多为随机型格局。凉水和丰林地表甲虫的metacommunity格局没有明显差异。地形和土壤因子对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该影响过程相对复杂,依类群和时间而异。本实验表明镶嵌型和随机型是小尺度空间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的常见格局,地形、土壤因子对这些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community格局 地表甲虫 metacommunity结构参数分析(EMS) 典型阔叶红松林 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光斑激光雷达估测林分参数和生物量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东起 范文义 李明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为弥补小光斑激光雷达在林业研究中应用较少起步较晚,且研究结果精度不高的缺点,利用软件TerraScan及小光斑雷达数据自身的优点,对小兴安岭凉水地区的航拍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估测了树高、胸径等林分参数及生物量,其精度均达到... 为弥补小光斑激光雷达在林业研究中应用较少起步较晚,且研究结果精度不高的缺点,利用软件TerraScan及小光斑雷达数据自身的优点,对小兴安岭凉水地区的航拍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估测了树高、胸径等林分参数及生物量,其精度均达到了90%以上,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其中:树高的估测精度最高,为97%,表明小光斑激光雷达能够高效率、高精度地提供多种林分参数,可为林业生产及时准确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参数 生物量 小光斑激光雷达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辅助信息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分类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芳 张琼 +3 位作者 范文义 陈成 杨树文 李典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3期46-53,共8页
借助多元辅助信息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las标准格式的原始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处理。首先根据研究区内地形起伏分布和地物的不同裁剪分割点云数据,去除掉极高点与极低点;然后采用渐进式不规则三角网算法和带权的线性迭代... 借助多元辅助信息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las标准格式的原始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处理。首先根据研究区内地形起伏分布和地物的不同裁剪分割点云数据,去除掉极高点与极低点;然后采用渐进式不规则三角网算法和带权的线性迭代预测算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组分别对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分块数据进行滤波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算法在不同地形区域的滤波效果,进而得到各自的适用范围。再结合这两种算法对所有分块进行滤波处理,并充分利用las格式点云携带的强度与回波及同步获取的影像等多元信息,帮助分类。最后评价多元信息滤波分类的效果。结果表明:结合两种算法和多元辅助信息对凉水地区进行滤波分类能很好地保留地形与地物的局部细节信息,从而为准确构建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表面模型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验证了机载LIDAR技术在东北林区应用推广的可行性与优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多元辅助信息 滤波分类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对集中放置红松球果的分散贮藏与临时贮点管理
13
作者 郑骄阳 吕鸿达 +1 位作者 程鲲 宗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7-394,共8页
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对红松种子进行分散贮藏、重取、建立和更新临时贮点,这一过程的研究对丰富贮食行为理论很有意义。2017年10—11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鸦对集中堆放红松球果的... 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对红松种子进行分散贮藏、重取、建立和更新临时贮点,这一过程的研究对丰富贮食行为理论很有意义。2017年10—11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鸦对集中堆放红松球果的贮食行为、临时贮点管理以及影响贮点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贮藏地星鸦的重取行为比例最高,为(55.42±1.34)%,移动行为占(25.74±6.24)%,贮藏行为占(11.08±2.69)%,且有争斗行为。星鸦贮点大小为(2.39±0.09)粒,密度为(1.82±0.11)个/m^2,贮藏深度为(1.55±0.03)cm。不同生境类型(F=7.471,P<0.05)及基质类型(F=3.205,P<0.05)的贮点密度具有显著差异。贮点数量、贮点更新率最高的是距离食物源最近的人工针叶林样地。贮食距离短、频繁更新贮点、冬季之前全部重取等行为特征,是星鸦对短暂爆发性集中食物源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鸦 红松种子 分散贮藏 临时贮点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