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平直长路径与多折向路径东移高原涡的环境场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4-877,共14页
利用1998—2018年NCEP/NCAR全球最终分析数据、大气观测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合成方法分析了准平直长路径和多折向路径东移高原低涡的环境场特征,探讨了低涡折向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准平直长路径低涡、多折向路径低涡长... 利用1998—2018年NCEP/NCAR全球最终分析数据、大气观测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合成方法分析了准平直长路径和多折向路径东移高原低涡的环境场特征,探讨了低涡折向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准平直长路径低涡、多折向路径低涡长时间活动的共同环境场特征是有明显影响低涡活动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位于高原低涡东南方,高原低涡以北上空伴有东、西段急流;低涡有正涡度平流输入,高原低涡上空为辐散区,高空高位涡下传到低涡。同时,二者环境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多折向路径低涡伴有较强的热带低压活动,是在副高、西风带天气系统、热带低压相互作用的环流背景下,高原涡东移受阻而折向;准平直长路径低涡是在西风带天气系统为主导的环流背景下向东移动;准平直长路径低涡受冷空气、西南气流与高空锋区的影响比多折向路径低涡强,造成了准平直长路径低涡的正涡度平流、位涡、斜压性、高空辐散比多折向路径低涡强。多折向路径低涡折向的主导因素是环境场条件使低涡在减弱、东移受阻的情况下高空高位涡中心在低涡西部上空,高位涡下传使低涡加强的强正位涡异常区出现在低涡西部,低涡移向低涡加强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准平直东移长路径 多折向路径 环境场特征 位涡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短东移路径暖季高影响高原涡动力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高文良 郁淑华 彭骏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
利用1998~2018年5~9月NCEP/NCAR全球分析数据、大气观测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伴随低涡活动的动态合成方法比较分析了准平直东移长、短路径暖季高影响高原涡的结构特征,进一步讨论了长、短路径涡的强度与其结构的关系,从而... 利用1998~2018年5~9月NCEP/NCAR全球分析数据、大气观测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伴随低涡活动的动态合成方法比较分析了准平直东移长、短路径暖季高影响高原涡的结构特征,进一步讨论了长、短路径涡的强度与其结构的关系,从而说明长、短路径涡的演变某种程度上是由低涡自身的结构决定的。其主要结论如下:(1)长、短路径涡相同的结构特征有:生成时是浅薄的天气系统、移出高原后发展为较深厚的天气系统;在不同的活动阶段低涡的涡度变化趋势一致。(2)长、短路径涡的结构特征明显差别表现在:加强时,长路径涡所伴的正涡度柱比短路径涡深厚,上升运动柱比短路径涡强;长路径涡所伴的正涡度柱随高度升高向北倾斜、涡度值上小下大,不同于短路径涡呈对称分布、涡度值上大下小;长路径涡所伴的南风中心位置比短路径涡偏东,东、西风交汇位置比短路径涡更偏南、更强;长路径涡加强时涡区上空正涡度平流中心位置比移出时下降、强度加强,且持续时间长、向东偏离低涡,短路径涡则相反。(3)长、短路径涡在不同演变中,低涡的强度变化是由输入涡区的正涡度平流支撑的。长、短路径涡加强时的结构特征差异体现了长路径涡蕰含涡度增加的垂直输送机制和正涡度平流强迫上升运动增强而使低涡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准平直东移 长路径 短路径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