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00
1
作者 黄荣辉 刘永 +1 位作者 王林 王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3-457,共15页
我国西南地区从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发生了严重干旱,这次干旱无论持续时间和发生区域或降水减少程度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因而本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从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南亚上空大气... 我国西南地区从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发生了严重干旱,这次干旱无论持续时间和发生区域或降水减少程度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因而本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从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南亚上空大气环流的影响来分析了这次西南地区干旱发生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从2009年秋到2010年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处于升温状态,它使得热带西太平洋上空产生反气旋异常环流,造成了西南气流异常在我国东南沿海加强,而华南和华中地区上空处于低槽控制,因而在高原东部为槽后西北气流和下沉气流所控制,造成了从孟加拉湾来的水汽很难到达云贵高原,从而引起了此区域降水长期偏少。并且,分析结果还表明了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异常对此次严重干旱也有重要影响。由于从2009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中高纬度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极地波导偏强,而低纬波导偏弱,这导致波的E-P通量在60°N附近对流层和平流层为辐合,而在35°N附近对流层中、上层为辐散,从而引起纬向平均西风在60°N附近对流层和平流层减弱,而在35°N附近对流层中、上层加强,造成了北极涛动(AO)为很大的负值。由于AO为负值,东亚冬季冷空气活动强且路径偏东,使得到达西南地区冷空气偏弱,从而引起西南地区持续性严重干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热带西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 准定常行星波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准两年振荡影响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文 杨蕾 +1 位作者 黄荣辉 邱启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73,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首先讨论了热带纬向风准两年振荡 (QBO)的东、西风位相的划分标准。结果发现 ,赤道 5 0hPa的风与西风深厚度关系最密切 ,即赤道 5 0hPa的纬向平均风为西 (东 )风时往往代表平流层下层为一层深厚的西 (东 )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首先讨论了热带纬向风准两年振荡 (QBO)的东、西风位相的划分标准。结果发现 ,赤道 5 0hPa的风与西风深厚度关系最密切 ,即赤道 5 0hPa的纬向平均风为西 (东 )风时往往代表平流层下层为一层深厚的西 (东 )风。在此基础上诊断分析了 1 95 8/1 95 9~ 1 997/1 998年共 40个冬季中热带纬向风QBO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纬向平均环流和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影响。诊断分析表明 ,热带QBO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上层。热带QBO的东风位相年与西风位相年相比 ,中高纬地区的绕极西风环流明显减弱 ,中低纬地区则出现相反变化 ,从而在平流层的纬向平均环流分布上呈现偶极子形式。纬向平均流的这种年际变化可以很好地用中高纬度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异常加以解释 ,QBO的东风位相年和西风位相年相比 ,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向极地的传播更强 ,从而在高纬度平流层产生异常的E P通量辐合 ,波 -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西风减弱。但是热带纬向风QBO的影响在 1 95 8/1 95 9~ 1 997/1 998年的前后 2 0年有所差异。后 2 0年相对于前 2 0年而言 ,东西风位相的差异有所减小 ,Holton Tan振荡明显减弱 ;就行星波传播而言 ,东风位相年下 ,前 2 0年行星波向上传播较弱 ,而后 2 0年则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两年振荡 大气环流 西风深厚度 纬向平均环流 准定常行星波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