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好氧填埋场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维 岳波 +1 位作者 黄启飞 黄泽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2-1467,共6页
为了探讨准好氧垃圾填埋场中的甲烷氧化机理,本研究利用RealTime-PCR和PCR-DGGE技术对其中的甲烷氧化菌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群落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技术可以用于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在距导气管0、... 为了探讨准好氧垃圾填埋场中的甲烷氧化机理,本研究利用RealTime-PCR和PCR-DGGE技术对其中的甲烷氧化菌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群落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技术可以用于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在距导气管0、2.5、5.0、10.0和15.0 m处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数量分别为1.13×109、2.22×108、2.38×108、2.20×107和5.21×106g-1,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和香侬多样性指数依次为:0 m>2.5 m>5.0 m=10.0m>15.0 m,此外,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可归为:Methylocaldum(甲基暖菌属)、Methylobacterium(甲基杆菌属)和Methylocystis(甲基孢囊菌属),且优势菌种为Type I型Methylocald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好氧填埋场 甲烷化菌 定量PCR DGGE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压实密度对模拟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稳定进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晓蕾 刘丹 李启彬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4-67,共4页
在室内模拟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垃圾压实密度对模拟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稳定进程的影响。经过近630d的试验,对于压实密度分别为671.47kg/m3、524.02kg/m3和430.18kg/m3的2#、3#和4#模拟垃圾柱,其渗滤液COD值由试验前的50000mg/L分别降... 在室内模拟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垃圾压实密度对模拟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稳定进程的影响。经过近630d的试验,对于压实密度分别为671.47kg/m3、524.02kg/m3和430.18kg/m3的2#、3#和4#模拟垃圾柱,其渗滤液COD值由试验前的50000mg/L分别降至试验结束时的2210mg/L、2790mg/L和2090mg/L,氨氮质量浓度由最高时的约1300mg/L分别降至45.1mg/L、12.1mg/L和4.96mg/L,垃圾柱累积表面沉降量分别为97.2cm、122.5cm和152.7cm。研究表明,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具有加速沉降,改善渗滤液水质的优势;并且垃圾压实密度越小,模拟准好氧填埋场前期好氧反应进行得越激烈,垃圾体的温度越高,渗滤液水质(COD、氨氮)越快得到改善,填埋垃圾的沉降越快,稳定速率也越快。因此在进行该类填埋场的设计和运行时,要适当控制填埋垃圾的压实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垃圾压实密度 回灌 准好氧填埋场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沉降特征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清华 杨巧艳 +1 位作者 黄飞云 林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56,共4页
分析了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封场后出现沉降的机理和过程,进行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沉降的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封场后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前15 d,降解沉降主要发生在前5个月,两者沉降量分别约占总沉降量的43.8%~52.7%和47.3%~56.2%,垃... 分析了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封场后出现沉降的机理和过程,进行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沉降的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封场后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前15 d,降解沉降主要发生在前5个月,两者沉降量分别约占总沉降量的43.8%~52.7%和47.3%~56.2%,垃圾填埋高度的14.7%~22.6%和18.8%~21.5%。导气管的存在使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出现不均匀沉降,而且由于空气供应量的差异,距导气管越远,沉降量与沉降比例越小。直径为4.5 cm的导气管的影响半径约为240 cm,对与导气管不同距离监测点的沉降比例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拟合曲线y=7×10^(-7)x^2-0.0007x+0.4541(0≤x≤240 cm)。根据拟合值得到不均匀沉降形成的坡度为6.05°,在设计与安装回灌设施和填埋气处理设施时需考虑因沉降不均匀形成的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 沉降 生活垃圾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准好氧填埋场填埋气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巧艳 田俐萍 黄飞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1,153,共4页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填埋气中CH4、CO2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导气管距离变化、不同部位温度及渗滤液pH值的变化趋势,分析各因素对准好氧填埋场填埋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场中不同区域的填埋气中均含有一定量的CH4...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填埋气中CH4、CO2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导气管距离变化、不同部位温度及渗滤液pH值的变化趋势,分析各因素对准好氧填埋场填埋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场中不同区域的填埋气中均含有一定量的CH4,但其比例较厌氧填埋场明显偏小,一般最大不超过30%;填埋气中CH4及CO2含量具有下层〉上层特点,稳定期下层填埋气中CH4比例维持在20%~30%,而上层CH4浓度始终小于5%。离导气管距离越远,CH4浓度越高。当pH值大于6.4和7.1时有利于CO2和CH4的产生,最大百分含量分别达到29%和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好氧填埋场 填埋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与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变化及脱氮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亚楠 孙英杰 +3 位作者 吴昊 张欢欢 姜海钰 卞荣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11,共7页
将新鲜垃圾分别装填到厌氧柱和准好氧柱中模拟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和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其中厌氧柱和准好氧柱分别运行190、262d。通过考察渗滤液水质变化,对比分析了厌氧柱与准好氧柱内垃圾稳定化进程及脱氮特性。结果表明,厌氧... 将新鲜垃圾分别装填到厌氧柱和准好氧柱中模拟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和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其中厌氧柱和准好氧柱分别运行190、262d。通过考察渗滤液水质变化,对比分析了厌氧柱与准好氧柱内垃圾稳定化进程及脱氮特性。结果表明,厌氧柱垃圾稳定化程度很低且出现NH+4-N积累的现象。相反,准好氧柱显著加速了垃圾的稳定化进程,实验结束时渗滤液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去除率分别达98.0%和99.5%,柱内SO2-4/Cl-小于0.1,明显低于厌氧柱(SO2-4/Cl-在0.4左右波动);准好氧柱中NH+4-N和TN的去除率高达96.3%、96.9%,在52~126d的运行期内,NH+4-N去除速率约为19mg/(L·d),表明准好氧柱具有很强的原位脱氮能力。综上可知,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比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 准好生物反应器填埋场 渗滤液 稳定化 脱氮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