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136年(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划分及其演变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群
赵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2-1094,共23页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夏季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出梅后的少雨高温时段分别确定了少雨和高温的定量标准,划定出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并用统一气温标准结合伏旱期长度,综合确定了近136 a(1885~2020年)伏旱期强度指数。这136 a(包含有16个无伏旱年及10个入秋伏旱年)里伏旱期的年平均长度为21.6 d,呈现出3~6 a、36 a和84 a周期。1951年以来,1959~1978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主要峰期,1980~1987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下降谷期,之后缓慢增加;1980年代之后虽然大于30 d的长伏旱期有减少趋势,但是15~30 d且高强度的伏旱期频现;1995年之后秋伏旱明显增多,夏季延迟。136 a里最长且强的伏旱期依次出现于1934、1967、1978和2013年;最早的伏旱期出现在6月中旬,最晚在9月中下旬。近40 a来,伏旱期高温(≥35.0°C)日数大幅提高,伏旱期高温发生率从1980年代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的50%以上,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长(强)伏旱期的副热带环流特征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长江中下游区,而短(弱)伏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偏东或偏南,入秋伏旱与副热带高压稳定西伸有关。伏旱期内高温日数的演变受到双重人类活动的制约,它不仅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海陆升温有关,并且因地而异,即受到局地生态环境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减的人为作用影响。印度—太平洋季风区陆海温差对长江中下游伏旱期长度年代际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伏旱期
准周期演变
人类活动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136年(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划分及其演变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群
赵亮
机构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2-1094,共2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04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A0606203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0B0301030004。
文摘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夏季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出梅后的少雨高温时段分别确定了少雨和高温的定量标准,划定出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并用统一气温标准结合伏旱期长度,综合确定了近136 a(1885~2020年)伏旱期强度指数。这136 a(包含有16个无伏旱年及10个入秋伏旱年)里伏旱期的年平均长度为21.6 d,呈现出3~6 a、36 a和84 a周期。1951年以来,1959~1978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主要峰期,1980~1987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下降谷期,之后缓慢增加;1980年代之后虽然大于30 d的长伏旱期有减少趋势,但是15~30 d且高强度的伏旱期频现;1995年之后秋伏旱明显增多,夏季延迟。136 a里最长且强的伏旱期依次出现于1934、1967、1978和2013年;最早的伏旱期出现在6月中旬,最晚在9月中下旬。近40 a来,伏旱期高温(≥35.0°C)日数大幅提高,伏旱期高温发生率从1980年代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的50%以上,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长(强)伏旱期的副热带环流特征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长江中下游区,而短(弱)伏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偏东或偏南,入秋伏旱与副热带高压稳定西伸有关。伏旱期内高温日数的演变受到双重人类活动的制约,它不仅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海陆升温有关,并且因地而异,即受到局地生态环境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减的人为作用影响。印度—太平洋季风区陆海温差对长江中下游伏旱期长度年代际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伏旱期
准周期演变
人类活动
高温
Keyword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LRYR)
Hot–dry period
Quasi-periodic evolution
Human activity
High temperature
分类号
P4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136年(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划分及其演变分析
徐群
赵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