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耦合下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忠学 薛里 +3 位作者 李铁成 齐智娟 王忠波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0-338,共9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3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稻田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和CH_(4)排放通量及两者排放总量的影响,并采用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评价体系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各处理水稻穗固碳量与根固碳量分别占其总固碳量的26.61%~40.92%、24.63%~31.95%。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相较于常规灌溉能提高水稻各器官碳含量、干物质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在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出现峰值;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变化,在分蘖期出现峰值。相同灌溉模式下,除返青期外,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降低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但提高了CH_(4)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净初级生产力为4245.82~6958.19 kg/hm~2,穗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凋落物净初级生产力最低,分别占其水稻净初级生产力的42.88%~51.82%、3.19%~3.90%。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各处理水稻净初级生产力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其中CN、CN1、CN2各处理净初级生产力较FN、FN1、FN2各处理分别增加11.17%、31.92%、2.98%。此外,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NECB均为正值,表示该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为净碳“汇”,其中CN1处理净碳收支(1082.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这说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稻田 水氮耦合 净生态系统碳收支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萍共生模式下闽北稻田的土壤固碳效应分析
2
作者 郑慧芬 李振武 +2 位作者 邓素芳 陈志彤 应朝阳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75-82,共8页
土壤碳固存可改善土壤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然而,尚不清楚短期内稻萍共生对水稻土壤碳固存的影响。为探寻稻萍共生模式对南方稻田土壤碳固存的影响,在闽北进行了田间试验,... 土壤碳固存可改善土壤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然而,尚不清楚短期内稻萍共生对水稻土壤碳固存的影响。为探寻稻萍共生模式对南方稻田土壤碳固存的影响,在闽北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3种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常规化学施肥处理(F)以及常规化学施肥联合稻萍共生处理(FA),测定水稻净初级生产力、总固碳量、土壤异氧呼吸CO_(2)排放量和CH4排放量,并计算稻田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存速率。结果表明:稻萍共生能显著提高水稻净初级生产力、水稻总固碳量以及土壤异氧呼吸CO_(2)排放总量(P<0.05),但FA与F间的CH4排放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生态系统净碳收支范围为2751.04~4900.61 kg·hm^(-2),表明所有处理都是净碳汇。而且,FA显著提高了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和土壤有机碳的固存速率(P<0.05)。研究显示常规化学施肥联合稻萍共生处理是提高中国东南部稻田SOC固存的有效管理方法,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萍共生 初级生产力 CH_(4)排放量 生态系统收支 固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