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龙 方竟 +2 位作者 姜庆虎 任博申 刘峰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2-2020年水源地森林NEP在像元尺度上平均值为308.88~761.22 g C·m^(-2)·a^(-1),辐射和温度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源地森林NEP在19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降低值为4.41 g C·m^(-2)·a^(-1),且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分析总初级生产力(GPP)、土壤呼吸(SR)、植被呼吸(VR)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的逐像元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域东部温度上升造成的SR增长速率高于GPP;另外,西北与西南区域太阳辐射的降低导致了该区域GPP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FORCCHN2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姚宏达 顾玉丽 +3 位作者 罗青红 包强 崔雪锋 李成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4,共13页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年平均NEP在61.67~154.99g(C)m^(-2)之间,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2)在变化趋势上,NEP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P<0.05),增加幅度为5.12 g(C)m^(-2) a^(-1)。NEP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而南部和东部区域NEP增加幅度较小。3)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约有0.99%(0.60%)的区域NE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4)与气候因素相比,人类活动是影响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变化的主导因素,约有96.87%的区域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了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柯柯牙绿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咸宁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3
作者 孙智杰 叶腾升 龙少秋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准确识别区域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的动态数据资料,采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准确识别区域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的动态数据资料,采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定量模型评估方法,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为评价指标,系统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咸宁市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26.50%,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和通城县的部分地区;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47.20%,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大幕山、幕阜山两大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26.53%,主要聚集分布于咸安区、赤壁市和崇阳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17.02%,主要呈小规模条带状分布于咸安区南部、赤壁市南部和崇阳县西部的部分低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 湖北咸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内蒙古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格局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翟涌光 王晓妮 +5 位作者 郝蕾 戚文超 王雅崧 耿佳玉 兰穹穹 王志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 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质统计模型(GSMSR)和土壤呼吸-土壤异养呼吸(Rs-Rh)关系模型耦合模拟内蒙古2001-2020年NEP,分析其年、季、月多时间尺度时空特征,并探讨8种不同植被NEP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内蒙古年尺度NEP的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从东北向西南递减,这一格局与春夏秋3季及植被生长期的3-10月一致,而冬季植被进入休眠期使得空间差异显著减小。2)内蒙古多时间尺度NEP年际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尺度上,内蒙古总NE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为C 3.75 Tg·a^(-1);季尺度上,夏季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41.6%,春秋两季对NEP的增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占比34.9%和23.3%,冬季对NEP增长贡献非常有限;月尺度上,NEP年内变化与植被生长物候周期较为接近,1月和12月年际NEP为减少趋势,其余月份年际NEP均为上升趋势,其中9月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19.3%。3)不同植被类型NEP年际趋势存在差异,5种植被类型年NEP呈增长趋势,3种呈下降趋势;草地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保持增长,在夏季最高,而灌木林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为降低趋势,夏季降幅最大;月尺度年际变化中灌木林均为降低趋势,1月降幅最大。该研究能够为明晰区域碳循环及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 多时间尺度 分布格局 CASA模型 GSMSR模型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
5
作者 孙聪 于佩鑫 +3 位作者 温倩倩 康晶 王刚 李贝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共10页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重要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估算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变化的重要环节。该研究基于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综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和土壤数据,...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重要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估算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变化的重要环节。该研究基于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综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和土壤数据,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结果表明:CNN能够有效模拟全球NEP的空间分布和总量大小,全球陆地生态系统NEP总量为(22±2)pgC/a,空间上约有三分之二的区域属于碳汇区,整体以碳汇为主导。其中,中国的NEP总量约为1.17 pgC/a,约占全球的5.3%。2000—2018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碳汇的变化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模拟 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降水非对称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韦钰 胡颖 +4 位作者 李小珍 廖家培 付瑞玉 胡中民 杨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7-1836,共10页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然而,不同水分条件下草地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全球实测草地NPP数据,补充了气候和土壤因子,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了...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然而,不同水分条件下草地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全球实测草地NPP数据,补充了气候和土壤因子,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了不同气候区草地NPP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及利用非对称指数分析了对降水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干旱区草地的NPP主要受水分可利用性的限制,气候和土壤因子影响较微弱;而湿润区草地的NPP更容易受气候因子影响(太阳辐射、温度等),且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NPP对降水非对称性的响应在不同气候区的草地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干旱区,NPP在太阳辐射高、VPD低和土壤砂含量高的环境下对降水呈现正响应,而在湿润区,NPP在降水适中、温度适中、土壤黏粒含量低的条件下对降水的正响应更为显著。NPP对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阈值效应,超过阈值范围则会导致非对称响应的正响应减弱,甚至为负响应。研究结果为未来草地管理和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升全球碳循环模型的精确性,进一步探索复杂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非对称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倩蓉 田义超 +2 位作者 李春燕 梁楚 林谷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7,共11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指标,分析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桂西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指标,分析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桂西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桂西南地区NEP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气候因子对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研究区NEP的均值变化趋势均呈增长趋势,NEP年增长率为2.0384 g·m^(-2)·a^(-1),非喀斯特地区的NEP增长速率为2.7428 g·m^(-2)·a^(-1),而喀斯特地区NEP增长速率为0.6817 g·m^(-2)·a^(-1)。(2)19年来研究区NEP总体在空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NEP呈极显著增加的区域(15.39%)大于呈极显著减少区域(8.13%),说明研究区整体上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呈现出增强趋势。(3)研究区NEP与气温和降水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NEP与降水的相关系数(0.0904)强于与气温的相关系数(0.0455)。(4)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对NEP正负影响的贡献率分别是50.24%和4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 变化趋势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贡献率 桂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E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定量分离
8
作者 胡云云 何学高 +5 位作者 李国兴 闫鑫泽 魏江涛 刘欢 程炜 侯晓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6,共13页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指数和重心迁移等方法,探究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时空格局和演替规律,利用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NEP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1)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2.16 g/(m^(2)·a),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以青海湖为中心辐散减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近80%的区域NEP呈上升趋势,极显著上升、显著上升区域占比分别为61.50%、17.61%,NEP下降区域分布在环青海湖西、北沿岸和东北沿岸地区,零星分布在流域的北部;青海湖流域NEP极低波动和低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占比77.32%;目前NEP增加的区域未来可能呈减少趋势,面积占比为89.19%;碳源的重心整体表现为由流域西北向东南青海湖沿岸迁移的趋势,迁移直线距离约为171.72 km;碳汇重心则由东向西迁移,迁移直线距离约为2.68 km。2)青海湖流域NEP年际变化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地表温度的平均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413、0.1247、-0.1829和-0.0022,气温和降水与NEP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与NEP呈负相关,显著性均不强。3)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促进NEP提升的区域占95.10%。[结论]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NEP变化,2000—2021年,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地区碳汇能力显著提升。流域内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青海省近年来贯彻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大力实施固沙种草造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共同促进NEP不断提升,而人为活动的增加和建设开发活动频繁及青海湖水位升高、面积扩张可能抑制NEP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时空格局 人类活动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M的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9
作者 刘杰 汲玉河 +2 位作者 周梦子 周广胜 李成龙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TEM)模拟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并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NE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在1998年发生显著性突变;1976—1998年,森林生态系统NEP变化速率为9.01 g·m^(-2)·a^(-1),而1998—2018年NEP增加速率提高,变化速率为15.80 g·m^(-2)·a^(-1)。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976—1998年CO_(2)浓度、气温、降水量和辐射对NEP的贡献率分别为58.1%、-28.4%、3.2%和10.3%,1998—2018年期间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66.6%、-23.4%、0.9%和9.1%。其中CO_(2)浓度上升是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快速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产力 TEM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怡 王志慧 +2 位作者 卢小平 肖培青 赵广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4,284,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有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地形和土壤属性等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计算了...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有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地形和土壤属性等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计算了2000-2022年黄土高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分析了NEP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黄土高原2000-2022年NEP平均值为33.44 gC/m^(2),2022年黄土高原NEP现状水平为39.9 gC/m^(2),年碳汇总量达到25.40 Tg C。NEP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显著上升且逐渐趋于稳定,总体增长速率为0.70 gC/(m^(2)·a),每年增加0.45 Tg C,其中山西省和陕西省贡献最大。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NEP)和增汇能力(NEP趋势)虽最高,但由于草地面积较大,因此草地碳汇总量和增汇贡献均高于森林。与草地、农田和裸地相比,草地-森灌、农田-林草,裸地-林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能提升原地表覆盖碳汇能力的83.2%,14.0%和81.1%,且提升增汇能力5.6%,15.8%,127.7%。单一影响因子中,NDVI作为植被生物量指标,是驱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NEP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然而NDVI与降雨、NDVI与土壤容重的交互作用对NEP空间分异以及NEP趋势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结论]结合气候特性和土壤条件的全面考量,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增加植物覆盖度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可有效提升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系统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近50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40
11
作者 李洁 张远东 +4 位作者 顾峰雪 黄玫 郭瑞 郝卫平 夏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0-1502,共13页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omasphere)模型,对1961—2010年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区域碳源汇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东北地区年NEP总量在-0.094PgC/a—0.117PgC/a之间波动,年平均0.026PgC/a,占全国NEP总量的15%—37%。过去50年东北区域NEP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碳吸收量最高,20世纪90年代后碳吸收量开始下降。(2)东北地区NEP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高,西部和中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过去50年来,碳源区向大气释放的碳量在减少,碳汇区从大气吸收的碳也在减少。(3)NEP的年际变化与温度呈负相关(r=-0.343,P<0.05),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r=0.859,P<0.01),东北地区NEP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同期上升或达到最高值,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导致东北地区NEP的年际变化,而年降水量的变化对NEP年际变化起主要作用。在空间上,东北地区NEP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91.5%,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的面积占31.6%,降水也是决定NEP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子。(4)升温伴随降水增加导致1961—1990年NEP呈增加趋势,而其后升温伴随降水减少则是近20年东北区域碳汇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VSA模型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东北地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4
12
作者 常顺利 杨洪晓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7-521,共5页
针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尚有许多具体工作有待展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等现实,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今关于净生态... 针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尚有许多具体工作有待展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等现实,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今关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土壤呼吸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9
13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张黎 葛蓉 冯艾琳 于贵瑞 张林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8,共8页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并在站点尺度进行了模型参数化和精度验证;结合区域尺度气象和遥感数据,估算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结果表明:1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NE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碳汇,NEP(以C计)平均值为41.8 g/(m^2·a).2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20.0 g/(m^2·a)增至2010年的82.5 g/(m^2·a);除2002年表现为弱碳源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碳汇,并以2010年碳汇能力为最强.3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年增长率为5.4 g/m^2;NEP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地区NEP呈增加趋势,仅有东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NEP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并且由于气候的暖湿化趋势,碳汇强度总体表现为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建勇 谷晓平 +1 位作者 黄玫 于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2-1470,共9页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2)估算分析了时间长度为50年、空间分辨率为0.02°×0.02°的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AVIM2模型能够...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2)估算分析了时间长度为50年、空间分辨率为0.02°×0.02°的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AVIM2模型能够模拟出贵州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模拟偏差随着树龄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其模拟效果优于综合模型。(2)1961—2010年,贵州NEP(以C计)平均值为23.9 g·m-2·a-1,碳源区面积比例仅为5%,且植被覆盖类型为南部部分常绿阔叶林。NEP总量的变动范围为-7.0~11.5 Tg·a-1,平均每年吸收碳4.87Tg,碳汇量占中国区域的3~7%。(3)贵州境内31%的区域固碳能力下降明显(P<0.05)且主要集中在植被类型为常绿针叶林及农作物的北部地区,还有7%的区域固碳能力升高明显(P<0.05)且位于南部部分常绿阔叶林地区。(4)贵州NEP与气温显著负相关(P<0.01),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对NEP的影响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AVIM2 贵州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静 王鹏 +1 位作者 赵文智 刘任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98-2310,共13页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较高,其中,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占比达61%;空间分布上,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河套与内蒙古西部中平原荒漠草原区、内蒙古东部中平原草原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脆弱性最高,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黄土梁峁与山地草原区、华北平原栽培植被区、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次之,汾渭盆地与黄土高原南部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的脆弱性最低。(3)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导驱动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均降水,且所有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4)年均降水、NDVI和海拔整体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均以负相关关系为主,NDVI对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空间非平衡性。研究表明,地理气候带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态本底的生产力高低属性特征直接决定了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 初级生产力 黄河流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地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天胜 付宇鹏 +2 位作者 陈生云 戎战磊 赵传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祁连山中部天涝池小流域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组分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亚高山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平均通量呈单谷曲线,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平均通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均在11:00-13:00达到碳吸收峰值,夜晚则是碳排放;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日尺度上NEE受5 cm土壤温度(Ts)控制,Reco与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和5 cm土壤含水量(SWC)极显著相关(P<0.01),GPP与Ts、SWC极显著相关;3)在月尺度上,Reco、NEE、GPP均与叶面积指数(LAI)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随着生长季开始,NEE、Reco、GPP逐渐增大,随着生长季结束,各通量组分迅速减小。年NEE为-267.9 g·(m^(2)·a)^(-1),碳汇作用较强。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北麓区域围封禁牧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亚高山草甸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碳交换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南五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9
17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2 位作者 王晓丽 李捷 丰爱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094-8106,共13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对于海岛碳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例,结合CASA模型和区域特征构建NPP估算模型,借助RS和GIS技术进行NPP估算,进而分析南五岛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五岛NPP总量为11043.52 t... 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对于海岛碳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例,结合CASA模型和区域特征构建NPP估算模型,借助RS和GIS技术进行NPP估算,进而分析南五岛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五岛NPP总量为11043.52 t C/a,平均密度为340.19 g C m^(-2)a^(-1),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低于东部沿海大陆地区;夏季NPP总量占全年的80%左右,春季和秋季分别占11%和7%,冬季仅占1.3%;不同海岛的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黑山岛、北长山岛、庙岛、南长山岛和小黑山岛,各岛NPP平均密度与建设用地比例呈明显负相关;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草地、建设用地和裸地,林地具有较高的NPP值,说明南五岛的人工林建设具有重要生态作用;NDVI和地表覆盖类型是NPP最主要的影响参数,地形参数通过影响NDVI和地表覆盖类型间接作用于NPP结果;NPP与土壤p H、有效磷、全磷、全钾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总碳、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速效钾和含盐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庙岛群岛南五岛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不同海拔梯度山地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及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德成 罗格平 +3 位作者 韩其飞 尹昌应 李龙辉 胡玉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92,共12页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利用改进后的Biome-BGC模型分别模拟了仅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与放牧联合作用下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3种山地草原生态系统(低山干旱草原(Lower\mountain arid grassland,LAG),森林草甸草原(Forest meadowgrassland...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利用改进后的Biome-BGC模型分别模拟了仅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与放牧联合作用下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3种山地草原生态系统(低山干旱草原(Lower\mountain arid grassland,LAG),森林草甸草原(Forest meadowgrassland,FMG),高寒草甸草原(Alpine meadow grassland,AMG))1959—2009年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production,ANPP)的动态,并通过假设27种放牧强度情景(0—8羊/hm2)模拟了其ANPP随放牧强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近50a气候变化致使研究区各海拔梯度草原生态系统ANPP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在放牧联合作用下,不同草原类型ANPP变化趋势差异显著;放牧导致FMG和AMG的ANPP呈下降态势,分别减少30.0%和33.2%,对比之下,由于1980年前较低放牧强度促进了LAG的ANPP,放牧导致其ANPP整体增加1.3%。随着放牧强度增加,LAG的ANPP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在干旱年份最为显著;而FMG和AMG的ANPP呈显著非线性递减趋势。这些结果表明,近50a气候波动可能有利于中亚干旱区山地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但日益增强的放牧活动导致其净初级生产力显著降低;放牧对FMG与AMG生产力的负面效应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强,但适度放牧可能促进LAG净初级生产力,尤其在干旱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山地草原生态系统 地上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65
19
作者 徐雨晴 肖风劲 於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710-4723,共14页
植被生产力是表征植被活力的关键变量,能够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基础,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对于深刻理解陆地碳循环和... 植被生产力是表征植被活力的关键变量,能够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基础,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对于深刻理解陆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有大量针对近几十年国家和区域尺度上植被NPP时空分布的研究,其中专门针对森林生态系统NPP的研究也有不少。研究尺度多为全国范围或者片段式区域,以行政区或流域尺度最为多见。然而,这些研究总体比较分散,其中部分研究的结果、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悖,尚缺乏异同性分析与比较,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这并不利于全面掌握我国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了解清晰明确的研究结论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律及原因探究,也非常影响对森林NPP的精确评估及机理认识,因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非常有必要。鉴于此,本文收集了近几十年我国植被NPP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其研究结果,系统地综述了全国及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揭示出NPP与气候因子(以CO_2、温度、降水为主)的关系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并指出目前国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索引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变化 响应 研究综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6
20
作者 刚成诚 王钊齐 +4 位作者 杨悦 陈奕兆 张艳珍 李建龙 程积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4,共14页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为了从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上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本研究利用综合顺序分类法及分段模型分别模拟了1911-2010年间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及净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为了从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上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本研究利用综合顺序分类法及分段模型分别模拟了1911-2010年间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及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动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草地NPP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过去的百年间,全球草地面积从1920s的5175.73万km^2下降到1990s的5102.16万km^2,其中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的面积下降最多,为192.35万km^2,荒漠草地类组、典型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面积分别下降了14.31、34.15和70.81万km^2,而热带萨王纳类组的面积增加了238.06万km^2。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多数草地类组的重心均向北方移动,在北半球尤为明显。全球草地NPP从1920s的25.93Pg DW/年增加到1990s的26.67Pg DW/年。就各草地类组而言,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荒漠草地类组、典型草地类组、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NPP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709.57、24.98、115.74和291.56Tg DW/年,而热带萨王纳类组的NPP则增加了1887.37Tg DW/年。从全球尺度来看,降水是影响草地NPP的主要气候因子。总的来说,近百年气候变化对全球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草地NPP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暖湿化的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空间分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综合顺序分类法(CSCS) 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动态 分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