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西方净土信仰资料与净土图像研究史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9,共8页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敦煌的西方净土图像晚于中原,但在唐宋时期却成为绘制最多的一种图像,敦煌有关西方净 土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本文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和研究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佛教 西方净土信仰 西方净土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炳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8-82,共5页
慧远是东晋名僧,从北土辗转到庐山弘扬净土法门.谢灵运是慧远的晚辈,年龄相差51岁,他们是忘年交.《佛祖统记》卷三六记载,慧远在庐山与刘遗民、雷次宗等18高贤及僧俗共123人结社念佛,“
关键词 慧远 净土信仰 谢灵运 山水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及摩尼教之关系——以宋元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范立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6-153,共8页
宋元时期的白莲教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吸纳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在南宋创立时所依傍的是弥陀净土信仰,此外还吸取了天台宗的教义。入元以后,白莲教更多地受到弥勒净土信仰的渗透,逐渐成为民间反叛运动的工具。摩尼教既为白莲教提供了宗教戒... 宋元时期的白莲教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吸纳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在南宋创立时所依傍的是弥陀净土信仰,此外还吸取了天台宗的教义。入元以后,白莲教更多地受到弥勒净土信仰的渗透,逐渐成为民间反叛运动的工具。摩尼教既为白莲教提供了宗教戒律方面的样板,也为其注入了鲜明的叛逆性格。宋元时期的白莲教是一种为下层社会提供信仰和依靠的组织,但从一种纯粹宗教信仰社群转而为下层民众试图用来作为改变世界的法器,其中原因是值得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莲教 佛教净土信仰 摩尼教 下层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土信仰与南宋白莲教 被引量:3
4
作者 范立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132,共10页
弥陀净土信仰提出的极乐往生和念佛往生两说,体现了净土宗思想的基本理念与特质,宋代以后,成为中国佛教信仰的基本旨趣。南宋白莲教产生之过程是受到佛教世俗化推动与模铸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了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孤立无援的人们及精神... 弥陀净土信仰提出的极乐往生和念佛往生两说,体现了净土宗思想的基本理念与特质,宋代以后,成为中国佛教信仰的基本旨趣。南宋白莲教产生之过程是受到佛教世俗化推动与模铸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了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孤立无援的人们及精神上惶恐不安的士大夫,渴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联系的期待。它的出现,是五代北宋之后佛教对社会形成深层穿透和附系能力后的自然结果,是下层社会共同构筑的精神家园。佛教净土信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永远脱离现实世界的幻想,成为一种奇特的乌托邦理念。宗教与社会形成一种"嵌入"的关系,社会创造宗教,宗教是社会力量或社会自身的再现形式,这同样适合于白莲教从缘起到变异的全部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白莲教 阿弥陀佛 结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安佛学思想及其弥勒净土信仰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10,共9页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佛学思想 弥勒净土信仰 早期中土佛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寺院戒牒文书所反映的净土信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武玉秀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18,共13页
敦煌遗书中保存有数十件戒牒文书,大体可分为俗人戒牒、僧尼戒牒两类。这些度牒文书使用于度牒仪式,举行仪式的地点是敦煌当地的三界寺、龙兴寺、大云寺等寺院,以三界寺居多;其授戒师则多是三界寺的道真。本文对戒牒文书中三师的历时变... 敦煌遗书中保存有数十件戒牒文书,大体可分为俗人戒牒、僧尼戒牒两类。这些度牒文书使用于度牒仪式,举行仪式的地点是敦煌当地的三界寺、龙兴寺、大云寺等寺院,以三界寺居多;其授戒师则多是三界寺的道真。本文对戒牒文书中三师的历时变化做了研究,认为这些戒牒文书的少部分采用归义军以前的戒牒式样,多以释迦牟尼佛为和上,以文殊师利为羯摩阿阇梨,以弥勒菩萨为教授师;而大部分作于归义军时期,以阿弥陀佛为坛头和尚,以释迦牟尼佛为羯摩阿阇梨,以弥勒菩萨为教授师。后者突出了阿弥陀佛的地位,并且在三师中最终确立了以阿弥陀佛为坛头和尚,以弥勒菩萨为羯磨阿阇梨的格局。阿弥陀佛和弥勒菩萨都是净土信仰中的教主,他们在三师中占据三分之二的席位,这反映净土信仰在敦煌地区民众心理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牒 敦煌寺院 净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土信仰中的艺术世界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耘 《社会科学家》 2003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净土信仰指称人的信仰本能。中国净土宗意在通过彼岸世界的塑造来重建人的价值,具有丰富 的人文学内涵。在净土宗的前期理论里,艺术世界是净土信仰的中介,净土信仰通过艺术世界显现彼岸世界。 在净土宗的后期理论里,艺术世界是净土信仰... 净土信仰指称人的信仰本能。中国净土宗意在通过彼岸世界的塑造来重建人的价值,具有丰富 的人文学内涵。在净土宗的前期理论里,艺术世界是净土信仰的中介,净土信仰通过艺术世界显现彼岸世界。 在净土宗的后期理论里,艺术世界是净土信仰的实现,净土信仰中的彼岸世界即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艺术世界 宗派 宗教 净土 信仰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净土信仰的美学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耘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0-174,共5页
唐代净土信仰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净土信仰意味着来自彼岸世界的无穷召唤;构成了此在生命的超越场域;导致了人们想像空间的拓展。在价值论意义上,它给众生带来的是一份审美的无限盼望,“天堂”向现世的凡俗张开双臂,绽放美的光芒。同时... 唐代净土信仰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净土信仰意味着来自彼岸世界的无穷召唤;构成了此在生命的超越场域;导致了人们想像空间的拓展。在价值论意义上,它给众生带来的是一份审美的无限盼望,“天堂”向现世的凡俗张开双臂,绽放美的光芒。同时,具体的净土像饰追求华美,成为信仰对象;而唐代净土艺术的繁荣,更使信众的崇拜与审美合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信仰 美学意蕴 艺术世界 净土信仰 唐代 解读 彼岸世界 想像空间 信仰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则天与佛教净土信仰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发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1,共5页
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唐代高宗、武后及武周时期,佛教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极为盛行。那么,这一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本文从武则天与净土僧尼的交往、武则天时期的净土造像两个方面... 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唐代高宗、武后及武周时期,佛教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极为盛行。那么,这一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本文从武则天与净土僧尼的交往、武则天时期的净土造像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武则天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既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武则天的扶持和政治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净土信仰 僧尼 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晋唐时期佛教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发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64,共7页
晋唐时期是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净土信仰逐步本土化即中国化。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除了高僧大德的弘传、净土经典的传译、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即晋唐社会残酷的现实条... 晋唐时期是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净土信仰逐步本土化即中国化。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除了高僧大德的弘传、净土经典的传译、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即晋唐社会残酷的现实条件、民众的心理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等,这些条件共同促成了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晋唐时期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佛教 净土信仰 佛教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的转型及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2,210,共7页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修持方法变化的基础上,缕析此期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阐释图像表现经典的传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西方净土信仰 修持方法转型 无量寿尊像 图像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土信仰衍生图像实例三则——以大势至菩萨的图像学特征为中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羚 《艺术设计研究》 2012年第1期31-40,共10页
净土思想是中国佛教中流行长久且深入人心的一个宗派,其中西方三圣是这个信仰的典型图像,对于阿弥陀佛和观音图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学者关注的相对少些。本文拟就大势至菩萨在佛教信仰,特别是在净... 净土思想是中国佛教中流行长久且深入人心的一个宗派,其中西方三圣是这个信仰的典型图像,对于阿弥陀佛和观音图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学者关注的相对少些。本文拟就大势至菩萨在佛教信仰,特别是在净土信仰中出现的规律进行描述,以期找出大势力至菩萨的图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大势力至菩萨 图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文会与中日净土信仰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子美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88-92,共5页
杨文会与中日净土信仰比较邓子美中国佛教复兴先驱杨文会(1837-1911)在上个世纪之交,曾与日本佛教学者、净土真宗学者就中、日净土教义异同进行深入探讨与论辨。首先,他认为佛教根本教义与净土教义不能绝然对立起来。其次... 杨文会与中日净土信仰比较邓子美中国佛教复兴先驱杨文会(1837-1911)在上个世纪之交,曾与日本佛教学者、净土真宗学者就中、日净土教义异同进行深入探讨与论辨。首先,他认为佛教根本教义与净土教义不能绝然对立起来。其次,他认为中国净土信仰与日本净土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杨文会 净土 比较宗教学 佛教史 日本佛教 《无量寿经》 唯心净土 比较研究 世纪之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敦煌到宇治——中国净土信仰对日本庭园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欣宇 《广东园林》 2021年第2期36-41,共6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本土化的净土信仰,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敦煌净土变壁画,而日本贵族为了追求极乐往生,以中国净土变绘画为蓝本修建了净土庭园。通过比较分析敦煌石窟净土变壁画和宇治平等院净土庭园,讨论了中国净土信...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本土化的净土信仰,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敦煌净土变壁画,而日本贵族为了追求极乐往生,以中国净土变绘画为蓝本修建了净土庭园。通过比较分析敦煌石窟净土变壁画和宇治平等院净土庭园,讨论了中国净土信仰对日本净土庭园营造影响:净土庭园在思想上将庭园视为理想世界,在设计上强调建筑与园池的融合,在游览上注重远观与静观。同时,也继续探讨了净土信仰对后世日本庭园发展的影响:绘画开始作为日本庭园的造园蓝本,注重精神体验的非参与式游览方式得以创立,最终使寺院庭园成为了日本庭园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敦煌壁画 日本庭园 平等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学研究论著《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出版
15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2期12-12,共1页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源远流长,所形成的论述和修持行仪相当丰富,唐代敦煌莫高窟的经变图像亦以西方净土变数量最多。《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是《敦煌学博士文库》之一,本书作者在前人的...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源远流长,所形成的论述和修持行仪相当丰富,唐代敦煌莫高窟的经变图像亦以西方净土变数量最多。《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是《敦煌学博士文库》之一,本书作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丰富的文献及石窟图像,对石窟图像功能作了另一种角度的解读,对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净土信仰 敦煌学 西方 唐代 研究论著 出版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与信仰——兼论其与西方净土变的关联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向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5,共6页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与西方净土信仰紧密联系,它兴起于北齐,盛行于隋代、初唐、盛唐之后迅速衰微。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的衰微主要与西方净土变的盛行相关。相比而言,含有"未生怨""十六观"的西方净土变更适合观...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与西方净土信仰紧密联系,它兴起于北齐,盛行于隋代、初唐、盛唐之后迅速衰微。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的衰微主要与西方净土变的盛行相关。相比而言,含有"未生怨""十六观"的西方净土变更适合观想礼忏,这可能是它能够取代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 瑞像 西方净土 净土信仰 衰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智慧到信仰:论晚明净土佛教的思想转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永革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96-102,共7页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另外明末佛教丛林同时还存在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而走向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现禅、教、净的合流。明末佛教丛林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的二大思想转向,既是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充分展开的理论结果,又是明佛教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表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的逻辑完成。晚明丛林对净土信仰全面皈依,表明佛教修持方法的有效性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修行的信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究念佛禅 晚明佛教 净土信仰 佛教世俗化 禅净合流 思想转向 藕益智旭 中国佛教 禅宗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18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救度主题(一)--八菩萨再考
19
作者 廖旸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9,共16页
现存图像实例与历史文献记载凸显出吐蕃时代佛教美术中一佛八菩萨题材的重要性。榆林窟第25窟凿绘于蕃治敦煌时期,后壁该题材壁画具明确尊号榜题,从而成为理解藏东类似题材摩崖石刻的一把钥匙。而石刻铭文的研究进展也为再探第25窟壁画... 现存图像实例与历史文献记载凸显出吐蕃时代佛教美术中一佛八菩萨题材的重要性。榆林窟第25窟凿绘于蕃治敦煌时期,后壁该题材壁画具明确尊号榜题,从而成为理解藏东类似题材摩崖石刻的一把钥匙。而石刻铭文的研究进展也为再探第25窟壁画提供了新的视角:着眼宗教语境,八菩萨不宜简单援引《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而泛泛带过,其承载的宗教意蕴可从铭文所示《普贤行愿赞》着眼,进而连结到华严与西方净土信仰,并可探讨其涉及的宗教仪式、担负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菩萨 赤松德赞 《普贤行愿赞》 华严信仰 西方净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文风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炳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6-163,共8页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赞赏简净的笔法,由此形成文坛上崇尚洁净的风气。南朝文人具有自觉的反污染意识,怀着忏悔心理和负罪感,同时,还对莲花意象赋予带有净土色彩的美学内涵。南朝山水诗所表现的洁净之美,经历了由粗糙到完美的发展历程。那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反对绮语而提倡简净,这种主张可以从净土思想那里找到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净土思想 谢灵运 佛教 弥陀净土 文学批评 南朝文学 文人集团 花意象 萧子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