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鸭疫里默氏杆菌DNA的影响
1
作者 刘嘉 苗小猛 +8 位作者 徐景峨 陶宇航 蒲龄 杨莉 张亚楠 李婷 余波 赵滨 杨粤黔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83-89,共7页
为探究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鸭疫里默氏杆菌DNA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不同浓度梯度组鸭疫里默氏杆菌DNA样品浓度及荧光定量Ct值的影响。根据Omp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 为探究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鸭疫里默氏杆菌DNA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不同浓度梯度组鸭疫里默氏杆菌DNA样品浓度及荧光定量Ct值的影响。根据Omp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产物大小为112 bp,退火温度为56℃。荧光定量循环阈值Ct值随DNA浓度的下降而升高。常温保存的DNA样品7 d后出现明显降解,保存温度为4、-20、-80℃时则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效率影响不大。较高浓度的A、B组DNA样品Ct值未受冻融次数的影响,而浓度较低的C、D组则在冻融21次后Ct值明显升高。研究建立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荧光定量PCR鉴定方法,Ct值随DNA浓度的下降而升高,DNA样品应低于4℃保存,低浓度DNA应避免反复冻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荧光定量PCR 温度 冻融次数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枸杞酸奶发酵工艺优化及冻融处理次数对其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范宇迪 罗毅皓 孙万成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牦牛乳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反复冻融现象,会降低酸奶品质。该研究以冻存的牦牛乳、红枸杞为原料制备牦牛枸杞酸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并探索冻融循环2、4、6、8、10次对牦牛乳粒度、乳蛋白二级结构和酸奶理化指标的影响。... 牦牛乳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反复冻融现象,会降低酸奶品质。该研究以冻存的牦牛乳、红枸杞为原料制备牦牛枸杞酸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并探索冻融循环2、4、6、8、10次对牦牛乳粒度、乳蛋白二级结构和酸奶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枸杞酸奶最优发酵工艺为红枸杞浆7%,白砂糖8%,发酵剂0.3%,发酵温度41℃,发酵时间9 h。在此优化条件下,酸奶感官评分为(85.14±1.86)分,表观黏度为(5.14±0.17)Pa·s,乳酸菌数为(5.13±0.32)×10^(9)CFU/g。随着冻融处理次数的增加牦牛乳粒度降低,二级结构发生改变,酸奶的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降低,内部三维空间结构坍塌,乳酸菌数减少,且在牦牛乳冻融6次之后酸奶持水力和酸度降低。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牦牛乳冻融次数应控制为不超过6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枸杞酸奶 发酵工艺优化 处理次数 流变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卢琪 杨德 薛淑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探究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的品质影响,本文以鲜菌汤为参照,对比了冻融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菌汤色泽、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等基本指标的变化,并基于超高效液相检测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冻融过程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风味物... 为探究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的品质影响,本文以鲜菌汤为参照,对比了冻融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菌汤色泽、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等基本指标的变化,并基于超高效液相检测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冻融过程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研究表明,首次冻融大幅减少了菌汤的还原糖、总酚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综合影响了菌汤的成分与风味。进一步通过冻融次数(1~5次)之间的对比,反复冻融3次菌汤可溶性蛋白含量相较于冻融1~2次显著降低(P<0.05),此外,等鲜度由1~2次冻融的0.441~0.450 g MSG/100 g直接下降至0.407 g MSG/100 g,同时微生物开始检出。在此后4~5次冻融过程中,虽然菌汤总酚、总氨基酸含量和等鲜度相对稳定,但核苷酸、可溶性蛋白和挥发性成分不断减少且菌落总数不断升高。因此,预制菌汤若需冻融处理则应控制在2次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菌汤 冻融次数 色泽 等鲜度 挥发性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表面荧光光谱鉴别新鲜与冻融大黄鱼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亚文 汤海青 +3 位作者 欧昌荣 李亚敏 吴彩叶 曹锦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79-285,共7页
为研究反复冻融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理化方法检测了不同冻融次数处理对大黄鱼解冻损失、p H值、色泽、硫代巴比妥酸值、羰基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采用前表面荧光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Fisher线性... 为研究反复冻融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理化方法检测了不同冻融次数处理对大黄鱼解冻损失、p H值、色泽、硫代巴比妥酸值、羰基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采用前表面荧光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法(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FLDA)对不同冻融次数的大黄鱼进行区分。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大黄鱼的解冻损失显著增加(P<0.05);p 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亮度)值、b*(黄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a*(红度)值下降(P<0.05);羰基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增加(P<0.05),反复冻融导致大黄鱼的品质下降。色氨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的荧光光谱分别结合PCA和FLDA对不同冻融处理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LDA识别效果优于PCA。通过FLDA建立了新鲜大黄鱼与冻融大黄鱼荧光光谱判别模型,发现色氨酸原始判别的准确率和交叉验证的准确率分别为68.3%和66.7%,NADH原始判别的准确率和交叉验证的准确率均达到100%。由此可见,利用NADH荧光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可以鉴别不同冻融处理的大黄鱼。研究结果为水产品新鲜度的快速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 主成分分析 模型 大黄鱼 冻融次数 荧光光谱 理化特性 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成像的冰鲜与冻融三文鱼鉴别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宗保 梁黎明 +3 位作者 李君奎 邹小波 刘小裕 王天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30-3536,共7页
三文鱼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海水鱼种,近年来,我国三文鱼消费市场需求旺盛,进口量不断增加,而进口方式主要包括冰鲜和冷冻两种。相比于冷冻三文鱼,冰鲜三文鱼能更好的保留其优良品质,但同时成本更高,售价更贵。因此存在部分不法... 三文鱼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海水鱼种,近年来,我国三文鱼消费市场需求旺盛,进口量不断增加,而进口方式主要包括冰鲜和冷冻两种。相比于冷冻三文鱼,冰鲜三文鱼能更好的保留其优良品质,但同时成本更高,售价更贵。因此存在部分不法商贩将冷冻三文鱼解冻后作为冰鲜三文鱼售卖,以此谋取更多利润。这种欺诈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我国三文鱼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一种快速、无损的三文鱼品质检测方法,以冰鲜和冻融三文鱼为研究对象,对冰鲜和冻融三文鱼的高光谱光谱差异和图像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冰鲜和冻融三文鱼进行快速鉴别。三文鱼在冷冻运输过程中,受冷链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多次冻融的情况。因此为提高检测方法的通用性,制备不同冻融次数的三文鱼作为冻融组。首先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样本的高光谱图像数据。然后利用ENVI 4.5软件提取样本高光谱图像中感兴趣区域(ROI)的平均光谱,同时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GLCM)对前三个主成分图像的纹理信息进行提取。原始光谱信息经过多元散射校正(MSC)等方法预处理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和CARS-SPA对光谱进行降维和变量筛选。最后基于光谱信息、图像信息以及融合光谱-图像信息分别结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ANN)、线性判别分析(LDA)、极限学习机(ELM)和随机森林(RF)建立冰鲜与冻融三文鱼鉴别模型。结果显示基于MSC预处理光谱的CARS-ELM模型对冰鲜与冻融三文鱼识别效果最佳,其校正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100.00%和95.00%。此外,在对三文鱼的冻融次数鉴别研究中,基于MSC预处理光谱建立的CARS-ELM模型对三文鱼冻融次数识别效果最佳,其校正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97.50%和91.67%。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对冰鲜与冻融三文鱼进行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冰鲜与三文鱼 冻融次数 波长筛选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理论的冻融混凝土本构方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华曦 王向东 +1 位作者 王跃锋 邵兵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9,共5页
我国北方处于寒冷地带,低温和冻融循环作用是造成混凝土性能劣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反映了混凝土最基本的力学性能,因此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已有的冻融混凝土单... 我国北方处于寒冷地带,低温和冻融循环作用是造成混凝土性能劣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反映了混凝土最基本的力学性能,因此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已有的冻融混凝土单轴压缩试验所得的应力—应变关系参数,基于灰色理论建立预测方程,以小样本数据为基础,预测其他冻融次数下的混凝土本构方程参数。再根据过镇海建议的混凝土本构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一系列不同冻融次数下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结果表明,本文所拟合出的冻融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跟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可以用于试验范围内任意冻融次数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应力—应变全曲线 灰色理论 冻融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时黑土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响应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庄海艳 单博 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80,共4页
以典型黑土区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的方法,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0、3、12次)与土壤含水量(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 以典型黑土区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的方法,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0、3、12次)与土壤含水量(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有机碳(LFOC)和可矿化碳(PMC)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饱和含水量处理条件下多次冻融能够显著增加MBC质量分数(P<0.05),但冻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然含水量条件下,显著提高PMC、DOC和ROC的质量分数(P<0.05),分别较未冻融处理提高了33.3%、67.9%和68.7%。少次冻融会增加黑土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水分条件不利于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冻融次数 前期含水量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土疲劳特性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四利 赵百超 侯芮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2-697,共6页
为了探究水泥土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力学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水泥土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冻融次数和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疲劳试验研究水泥土的疲劳寿命随冻融次数和水泥掺量的变化规律,应用SPSS软件拟合抗压强度和疲劳寿命关于... 为了探究水泥土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力学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水泥土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冻融次数和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疲劳试验研究水泥土的疲劳寿命随冻融次数和水泥掺量的变化规律,应用SPSS软件拟合抗压强度和疲劳寿命关于冻融次数和水泥掺量的多因素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对水泥土劣化作用明显,水泥土的抗压强度和疲劳寿命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水泥掺量可有效提高水泥土的抗冻性和抗疲劳能力,且温度越低水泥土强度降低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 循环 疲劳寿命 水泥掺量 抗压强度 温度 冻融次数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墙砖及琉璃制品的抗冻性能
9
作者 马小鹏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0-23,共4页
一、前言墙屋面用外墙砖及琉璃制品材料的抗冻性能,是室外用建筑陶瓷最重要的物理性能之一.我国已制定出外墙砖及琉璃制品抗冻性能国家标准,但是,如何提高产品抗冻性能,影响抗冻性能因素是什么,怎样全面评价建筑陶瓷的抗冻性能,目前国... 一、前言墙屋面用外墙砖及琉璃制品材料的抗冻性能,是室外用建筑陶瓷最重要的物理性能之一.我国已制定出外墙砖及琉璃制品抗冻性能国家标准,但是,如何提高产品抗冻性能,影响抗冻性能因素是什么,怎样全面评价建筑陶瓷的抗冻性能,目前国内报导较少,为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 琉璃制品 墙砖 循环 粉料 成型压力 冻融次数 气孔率 建筑陶瓷 强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井冻结基岩网喷混凝土外层井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继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88年第2期8-10,5+63,共5页
总结新庄矿冻结基岩性能和外壁网喷混凝土支护的特性、作用,施工注意事项和工程经济效益。
关键词 喷混凝土 井壁结构 工程经济效益 基岩段 结壁 结构安全系数 水泥速凝剂 建井 冻融次数 结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分离株细胞培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克礼 曹宏云 +8 位作者 田永祥 梁望旺 伍锐 段正赢 刘泽文 邓均华 郭锐 周丹娜 徐涤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103-106,共4页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本研究在分离获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本研究在分离获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所需的最佳条件分别为:营养液最佳血清含量为10%;最佳pH值为7.2~7.4;细胞最佳培养密度为105~ 2×105/mL;病毒增殖的最佳接毒量为8×103 TCID50/mL;病毒增殖的最佳吸附时间为37 ℃,60 min;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60~84 h;病毒最佳冻融次数为反复冻融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 病毒增殖 湖北 分离株 细胞培养 特性研究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ell Marc145细胞 最佳条件 增殖特性 严重危害 血清含量 吸附时间 收毒时间 培养密度 反复 冻融次数 营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