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振动条件下水平冷表面上液滴冻结过程数值模拟
1
作者 陈清华 盛恩 +3 位作者 张斌 季家东 王建刚 刘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86-93,共8页
液滴冻结作为结霜初期霜层生长的初始开端,对后续霜层生长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研究液滴在振动条件下的冻结规律,通过对水平冷表面添加正弦周期性振动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振动条件改变了固液相界... 液滴冻结作为结霜初期霜层生长的初始开端,对后续霜层生长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研究液滴在振动条件下的冻结规律,通过对水平冷表面添加正弦周期性振动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振动条件改变了固液相界面形态,缩短了液滴完全冻结时间,其中改变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均会加快液滴冻结;液滴冻结前期,受凝固放热和固相成长影响,测点温度变化呈现先慢后快再趋于平缓的趋势,测点温度平均变化速率与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成正比;液滴冻结过程中,相界面波动程度主要受振动幅值和液滴大小影响,体积恒定时,振动幅值越大,相界面波动程度越明显,相同振动条件下,液滴体积越小,相界面波动程度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冻结 振动条件 水平冷表面 相界面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液滴撞击超疏水冷表面的反弹及破碎行为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栋 王鑫 +3 位作者 高尚文 谌通 赵孝保 陈振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73-2482,共10页
对直径2.8 mm的液滴撞击冷表面的动态行为进行快速可视化观测,对比研究单液滴撞击普通冷表面以及超疏水冷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同时对初始撞击速度以及冷表面温度对液滴动态演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液滴撞击普通冷表... 对直径2.8 mm的液滴撞击冷表面的动态行为进行快速可视化观测,对比研究单液滴撞击普通冷表面以及超疏水冷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同时对初始撞击速度以及冷表面温度对液滴动态演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液滴撞击普通冷表面(温度-25^-5℃)发生瞬时冻结沉积相比,液滴撞击超疏水冷表面时均未发生冻结,而且伴随铺展、回缩、反弹以及破碎行为;撞击速度越大,普通冷表面上液滴铺展因子越大,而且液滴越易冻结。液滴低速(We≤76)撞击超疏水冷表面会发生反弹现象,但速度对液滴最大铺展时间无影响;液滴高速(We≥115)撞击超疏水冷表面后会产生明显液指,而且破碎为多组卫星液滴。此外,冷表面温度仅影响液滴反弹高度,对液滴最大铺展因子以及液滴铺展时间影响较小。结果表明超疏水表面可显著抑制液滴撞击冷表面的瞬时冻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冷表面 铺展因子 反弹 破碎 成像 动力学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瞬间脱除冷表面冻结液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栋 陈振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30-2735,共6页
试验研究了超声振荡对冷表面冻结液滴的影响。对施加频率20kHz的超声振荡作用下冷平板上冻结液滴的脱除现象进行了可视化研究,记录了超声开启瞬间冻结液滴的脱落过程,分析了超声作用瞬间冷平板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探讨了超声振荡瞬间脱... 试验研究了超声振荡对冷表面冻结液滴的影响。对施加频率20kHz的超声振荡作用下冷平板上冻结液滴的脱除现象进行了可视化研究,记录了超声开启瞬间冻结液滴的脱落过程,分析了超声作用瞬间冷平板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探讨了超声振荡瞬间脱除冻结液滴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超声作用瞬间冻结液滴脱离冷表面,且伴有弹开现象的发生,同时,平板内部出现温度阶跃。分析认为超声机械作用产生的剪切力以及空化作用产生的冲击力的联合作用是冻结液滴瞬间脱除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超声振荡能够瞬间脱除冷平板表面作为结霜基底的冻结液滴,是一种有效的除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荡 冻结液滴 冷表面 温度阶跃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冷表面上结霜发生随机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秋芳 段远源 曲凯阳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28,共5页
水蒸气在冷壁面上的结霜是制冷、低温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过饱和的水蒸气有两种相变途径 ,一种是气液固相变 ;一种是直接气固相变。气液固相变经历气液相变和液固相变两个阶段 ,实验研究表明其发生具有随机性。在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 水蒸气在冷壁面上的结霜是制冷、低温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过饱和的水蒸气有两种相变途径 ,一种是气液固相变 ;一种是直接气固相变。气液固相变经历气液相变和液固相变两个阶段 ,实验研究表明其发生具有随机性。在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给出了液珠半径随时间的增长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冷表面 结霜 随机性 气液固相变 直接气固相变 工业技术 水蒸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表面上水滴结冰问题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隋冬雨 金哲岩 杨志刚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0,40,共8页
文章对冷表面上水滴沉积结冰和撞击结冰微物理过程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影响水滴结冰的因素主要有冷表面、环境条件、水滴自身和附加力/场,重点介绍了低能表面抑冰性能和对流情况对水滴结冰影响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不同因素... 文章对冷表面上水滴沉积结冰和撞击结冰微物理过程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影响水滴结冰的因素主要有冷表面、环境条件、水滴自身和附加力/场,重点介绍了低能表面抑冰性能和对流情况对水滴结冰影响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不同因素对水滴结冰的影响规律,超疏水表面抑冰性能的优化,以及结冰过程主动控制方法的探索可以开展深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滴结冰 冷表面 实验综述 超疏水/低能表面 对流情况 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对竖直冷表面上自然对流结霜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赵玲倩 刘中良 +1 位作者 李丽艳 李艳霞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1,共9页
本文采用控制表面氧化法制备超疏水表面(153. 2°),并对自然对流条件下竖直放置的超疏水表面与裸铜表面进行可视化结霜实验,观察并对比实验初期有液核与无液核生成成霜时疏水性对结霜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疏水性对结霜的影响随冷表面温... 本文采用控制表面氧化法制备超疏水表面(153. 2°),并对自然对流条件下竖直放置的超疏水表面与裸铜表面进行可视化结霜实验,观察并对比实验初期有液核与无液核生成成霜时疏水性对结霜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疏水性对结霜的影响随冷表面温度(-50^-30℃)、空气相对湿度(30%~70%)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液核成霜时,超疏水表面具有显著的抑霜效果;无液核成霜时,疏水表面不再具有抑霜效果,反而超疏水表面霜晶生长更为密实;疏水性对无液核成霜过程的影响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冷表面温度的降低而减弱;从云物理学与核化理论角度分析了无液核生成时超疏水表面霜晶分布更密的原因,发现实验制备的超疏水表面上凹坑与CuO晶体颗粒为凝华核化提供了有利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性 冷表面温度 结霜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水滴在冷表面结冰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焦明顺 陈苗苗 +2 位作者 金哲岩 周博通 杨志刚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研究了环境温度的变化和实验表面改变对水滴结冰过程的影响。在温度可调的低温环境测试箱中搭建了观测水滴结冰的实验装置。用气压控制器控制液滴发生装置内的压强并使其产生水滴,通过相机记录水滴在冷表面上的结冰过程。实验结果表... 本文研究了环境温度的变化和实验表面改变对水滴结冰过程的影响。在温度可调的低温环境测试箱中搭建了观测水滴结冰的实验装置。用气压控制器控制液滴发生装置内的压强并使其产生水滴,通过相机记录水滴在冷表面上的结冰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板表面的导热系数对水滴的结冰时间影响较大,环境温度为-22. 0℃时,红铜表面的结冰时间为3. 8 s,不锈钢表面的结冰时间为5. 0 s,均小于玻璃表面上的结冰时间15. 2 s;水滴在不同实验表面上结冰时均会产生凸起,但仅在玻璃表面上会发生明显的凸起塌陷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壳 结冰过程 冷表面 低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表面温度对超疏水翅片结霜特性与抑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汪峰 汤锐 +2 位作者 王志豪 杨卫波 高昂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3,共7页
为揭示冷表面温度对超疏水翅片结霜特性与抑霜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搭建了可视化结霜实验系统,并对不同冷表面温度下超疏水翅片的结霜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与未经表面处理的裸翅片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超疏水翅片表面初始凝结液滴开始冻... 为揭示冷表面温度对超疏水翅片结霜特性与抑霜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搭建了可视化结霜实验系统,并对不同冷表面温度下超疏水翅片的结霜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与未经表面处理的裸翅片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超疏水翅片表面初始凝结液滴开始冻结、冻结50%和完全冻结的时间均随冷表面温度的降低而缩短;冷表面温度越低,晶核的临界半径越小,晶核越密集,液滴完全冻结时表面覆盖率越高;超疏水翅片和裸翅片表面的霜层厚度随着冷表面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结霜45 min后,超疏水翅片在冷表面温度为-5、-10、-15、-20℃时的霜层厚度分别为裸翅片的78.8%、95.6%、94.6%和79.8%,表明超疏水翅片在不同冷表面温度下均具有抑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霜 超疏水翅片 冷表面温度 凝结液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模碳纤维表面冷等离子体处理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连清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高模碳纤维复合材料 比强度 比模量 表面等离子体处理技术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冷面上霜晶生长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许旺发 吴晓敏 +1 位作者 王维城 唐黎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6,共6页
对水平铜冷面上的结霜过程进行了显微实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 :结霜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水珠生成、长大、冻结、初始霜晶生成、长大以及霜层成长等过程。根据霜晶的外观形状特点将初始霜晶分成了四大类 ,讨论了初始霜晶形状随冷面温度和... 对水平铜冷面上的结霜过程进行了显微实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 :结霜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水珠生成、长大、冻结、初始霜晶生成、长大以及霜层成长等过程。根据霜晶的外观形状特点将初始霜晶分成了四大类 ,讨论了初始霜晶形状随冷面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 ,指出冷面温度是影响霜晶形状的主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霜现象 冷表面 湿空气系统 传感器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抑制平板表面结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栋 陈振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71-2176,共6页
对自然对流条件下施加20kHz频率的超声波和未施加超声波两种作用机制下平板表面的结霜现象进行了微观可视化研究,对比分析了有无超声波作用下不同冷表面温度对霜层厚度的影响。研究显示,冷表面霜层在施加超声波作用后仅有少量生长,霜层... 对自然对流条件下施加20kHz频率的超声波和未施加超声波两种作用机制下平板表面的结霜现象进行了微观可视化研究,对比分析了有无超声波作用下不同冷表面温度对霜层厚度的影响。研究显示,冷表面霜层在施加超声波作用后仅有少量生长,霜层分布相对规则,由一簇簇"霜线"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平板表面霜层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霜 超声波 霜线 冷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大空间中碰撞射流热风供暖特征
12
作者 贾剑波 亢燕铭 +1 位作者 左滨 钟珂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5,共7页
碰撞射流通风气流以较高速度将热风直接输送到房间下部空间,避免了常规供暖时热空气难以到达人员空间的缺点.以大面积侧窗的高大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碰撞射流用于高大空间供暖时的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沿冷表面下... 碰撞射流通风气流以较高速度将热风直接输送到房间下部空间,避免了常规供暖时热空气难以到达人员空间的缺点.以大面积侧窗的高大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碰撞射流用于高大空间供暖时的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沿冷表面下沉的冷空气对热射流的运动轨迹有明显影响,但直接到达地面的热射流仍能够克服冷空气的不利作用,消除大空间供暖房间下部温度偏低的缺点.同时研究也表明,碰撞射流热风供暖房间中脚踝部吹风感超出人体舒适范围的风险很大,需要以减小吹风感为目标对送风参数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射流通风 高大空间 热风供暖 冷表面 吹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optimiza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in turning of AA2024 alloy under different cooling-lubrication conditions using RSM method 被引量:3
13
作者 Seyed Hasan MUSAVI Behnam DAVOODI Behzad ESKAND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14-1728,共15页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cutting fluid consumption on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tool wear was studied.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cutting fluid consumption on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tool wear was studied.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ed regression mod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values(R^2)for the developed models was 97.46%for dry,89.32%for flood mode(FM),and 99.44%for MQL,showing the high accuracy of fitted models.Also,under the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QL)condition,the surface roughness improved by 23%−44%and 19%−41%compared with dry and FM,respectively,and the SEM images of machined surface proved the statement.The prepared SEM images of tool rake face also showed a considerable decrease in adhesion wear.Built-up edge and built-up layer were the two main products of the adhesion wear,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analysis of specific points on the tool faces helped to discove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dhered materials.By changing dry and FM to MQL mode,dominant mechanism of tool wear in machining aluminum allo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Breakage wear that led to early failure of cutting edge was also controlled by MQ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ling-lubrication methods surface roughness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A2024 aluminum all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radiant cooling room on indoor temperature 被引量:1
14
作者 辛亚娟 王志强 田喆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709-714,共6页
A building model with radiant cool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oling load, indoor tempera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ils and other parameters in non-cooling and radiant cooling room were calculated by T... A building model with radiant cool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oling load, indoor tempera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ils and other parameters in non-cooling and radiant cooling room were calculated by TRNSY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uation and delay proves that the operation of radiant cooling system increases the degree of temperature attenuation of the room and reduces the inner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ll significantly,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nd delay time of wall heat transf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nner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lls in the radiant cooling room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non-cooling room in the day with the maximum cooling load, which reduces the indoor operation temperature largely, and improves the thermal comfor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indoor temperature of the rooms with different operation schedules of cooling system, it can be derived that the indoor mean temperature changes with the working time of radiant cooling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schedule can be adjusted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indoor temperature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rmal comf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radiant cooling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cooling load operating schedule TR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