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构造带通1井沉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吴志雄 王海杰 +4 位作者 任云飞 李雅楠 朱小辉 游仁宗 陈丹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8-1479,I0039,I0040,共1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的通1井在4607 m侏罗系之下,钻遇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岩层。为准确判定其成因类型和形成时代,本文在系统的岩心和岩屑观察鉴定、地球物理测井和X衍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锆石成因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的通1井在4607 m侏罗系之下,钻遇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岩层。为准确判定其成因类型和形成时代,本文在系统的岩心和岩屑观察鉴定、地球物理测井和X衍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锆石成因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套地层为一套含玄武质角砾沉凝灰岩、中酸性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的岩石组合,沉积时代介于201~275 Ma之间,很可能形成于中-晚二叠世。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揭示柴达木盆地沉积覆盖区可能存在二叠系这一重要信息,而且还为盆地内石油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拓展了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二叠系 冷湖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冷湖3—5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正刚 袁剑英 +1 位作者 阎存凤 马新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42-44,共3页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3—4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号构造。冷湖3—5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和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构造 构造 冷湖构造带 残余凹陷 下侏罗统 柴北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13,共8页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圈闭(尤其是构造圈闭)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各成藏要素配置良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带油气有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远源不整合输导侧向成藏、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4种模式。其中,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模式是本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而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模式的油藏可作为本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南八仙构造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冷湖5号构造油气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德强 刘海涛 +2 位作者 余辉龙 柳金城 张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5-439,共5页
冷湖5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构造带的重点勘探对象之一,其构造内的冷科1井钻遇侏罗系巨厚生油岩,使冷湖构造带的油气潜力得到充分认可,通过对冷湖5号构造典型油气藏油气成藏模式的解剖,分析得出冷湖5号构造油气藏基本上有两大成藏... 冷湖5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构造带的重点勘探对象之一,其构造内的冷科1井钻遇侏罗系巨厚生油岩,使冷湖构造带的油气潜力得到充分认可,通过对冷湖5号构造典型油气藏油气成藏模式的解剖,分析得出冷湖5号构造油气藏基本上有两大成藏期,分为深浅两套油气藏、两种油气藏类型。深层(J—E)原生油气藏主要形成于E3—N1,浅层(N)次生油气藏形成于N2末以后。浅层油气藏成熟度低于深层。浅层(N)油气藏具有早期充注、晚期成藏的特点;深层(E)油气藏具有早期成藏、长期充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冷湖构造带 烃源岩 生油窗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牛东地区煤成油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包建平 吴浩 +4 位作者 朱翠山 王志峰 汪立群 陈琰 周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6-1069,共14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牛东地区和冷湖构造带原油中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对比研究,首次提出牛东地区原油属于典型煤成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高的Pr/Ph比值(3.0~5.5),在Pr/nC17与Ph/nC18关系图上分布在偏氧化的区域,明...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牛东地区和冷湖构造带原油中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对比研究,首次提出牛东地区原油属于典型煤成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高的Pr/Ph比值(3.0~5.5),在Pr/nC17与Ph/nC18关系图上分布在偏氧化的区域,明显富含树脂体生源的海松烷类标志物,而指示藻类贡献的C27甾烷明显偏低,表明陆源有机质是主要原始生烃母质,且总体偏低的新藿烷和重排藿烷这一特征也与煤和碳质泥岩的形成环境相吻合。而冷湖构造带原油的Pr/Ph比较低(<3.0),在Pr/nC17与Ph/nC18关系图中分布在氧化—还原环境之间的过渡区域,树脂体生源的海松烷类标志物含量明显偏低,而与藻类输入有关的C27甾烷明显偏高,新藿烷和重排藿烷含量中等,这与淡水湖相泥岩的特征相吻合,表明它们属于淡水湖相原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下侏罗统不同岩性烃源岩与相关地区原油中海松烷类标志物的相对组成特征表明,牛东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煤,而冷湖构造带上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湖相泥岩,这与该地区下侏罗统煤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吻合的,由此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煤成油的勘探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海松烷 降海松烷 生物标志物 煤成油 牛东地区 冷湖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