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吉玥 张波 +1 位作者 李亚茹 黄留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住院且行ESD治疗的235例早期CRC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ROC曲线分析SIRI等炎性指标对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所得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组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为26.38%(62/235),炎性指标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CRC患者R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RI(AUC=0.704)的预测价值更高,年龄、家族史、癌胚抗原(CEA)、SIRI、SII是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41(0.675~0.806),应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模型,决策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价值良好。结论SIRI相对于SII在预测早期CRC患者E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年龄、家族史、CEA、SIRI、SII是影响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锐 李多 +4 位作者 彭昭 崔利军 张翔 樊凯丽 吴文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55-2560,共6页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术后1周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剥离速度更快(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全血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生活质量核心46问卷调查(QLQ-C46)、卡式评分(KPS),全血CD4^(+)、CD4^(+)/CD8^(+)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 <0.05)。术后1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贲门周围SMT接受STER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情况,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且未增加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 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 复发 生活质量 炎症指标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姣 陈伟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共53例。EMR-L包括吸引-圈套-切除-封闭4步,在常规的EMR-L基础上有两点改进:一是结扎2个橡胶圈,二是在圈套后形成的假蒂基部两端黏膜面各固定肽夹1枚。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内镜表现、EMR-L术及其并发症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定期胃镜随访。结果:共有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51.7岁(22~76)岁,男女比例为1∶2.3(16∶37),肿瘤平均大小为0.95 cm(0.3~2.5)cm,EMR-L成功切除51例(成功率为96.2%),2例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25min(14~56)min。EMR-L相关并发症包括胃穿孔4例(7.5%),胸骨后不适5例(9.4%)、上腹不适5例(9.4%)。术后病检均证实为间质瘤,其中食管间质瘤23例,胃间质瘤30例。随访3~43月(平均13.5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1.9%。结论:EMR-L对于≤2.5 cm局限性上消化道间质瘤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和可行性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 圈套 内镜下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姜中华 孔施施 +3 位作者 孙静霞 王星 刘郑培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7-721,共5页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切除 圈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治疗对比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雪丽 黄永辉 +2 位作者 姚炜 李渊 陆京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6,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行STER治疗(n=28)和ESE治疗(n=14)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结果、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例病变均顺利完成切除,成功率100%。两组间(STER组vs. ESE组)从性别、年龄、病变大小[1. 5(1. 0~6. 0) cm vs.1. 3(0. 5~2. 0) cm,P=0. 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的病变切除时间长于ESE组[46. 5 (11. 0~163. 0)min vs. 19. 5(6. 0~56. 0) min,P=0. 007],创面钛夹缝合时间短于ESE组[3. 5(1. 0~11. 0) min vs. 8. 0 (2. 0~33. 0) min,P=0. 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 0(14. 0~167. 0) min vs.31. 5(10. 0~88. 0) min,P=0. 080]。术后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2. 9%vs. 85. 7%)、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0. 7%vs. 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后发生肺炎2例,纵隔气肿1例,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ESE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平滑肌瘤28例,间质瘤14例。STER组6例间质瘤均为极低危险度; ESE组4例间质瘤为极低危险度,4例间质瘤为中等危险度[病变大小约1. 0~2. 0 cm,核分裂像(6~8)个/50高倍视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 5个月(24~60个月),中等危险度间质瘤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32个月,均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及隧道内种植。结论:STER和ESE均可成为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案选择之一,与STER相比,ESE切除病变时间短,但创面缝合时间长,总的手术时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内镜 对比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 被引量:31
6
作者 骆泉 张周娟 +2 位作者 蒋月芳 楼玉英 马阿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4月,胃息肉85例(88枚)、大肠息肉62例(113枚),直径<1.0 cm 95枚,1.0~2.0 cm 101枚,2.0~3.5 cm 5枚;无...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4月,胃息肉85例(88枚)、大肠息肉62例(113枚),直径<1.0 cm 95枚,1.0~2.0 cm 101枚,2.0~3.5 cm 5枚;无蒂72枚,亚蒂129枚。最多一例为5枚。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治疗直径<2.0 cm的无蒂或亚蒂胃、大肠息肉;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EMR-C)治疗直径>2.0 cm的无蒂胃息肉,圈套困难的直径<2.0 cm的无蒂及亚蒂胃息肉;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直径>2.0 cm的亚蒂胃息肉,直径>2.0 cm的无蒂、亚蒂大肠息肉。结果 1枚胃窦部扁平息肉行EMR-C;5枚直径>2.5 cm的大肠亚蒂、无蒂息肉行EPMR;其余均行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增生性息肉69枚,管状腺瘤64枚,炎性息肉4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0枚,绒毛状腺瘤5枚,锯齿状腺瘤2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2枚),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2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例中,1例行肠段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未见病变残留;1例EMR术后6个月未复查。腺瘤伴局部癌变的2例中,1例即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黏膜局部缺损,未见病变残留,区域淋巴结转移癌;1例拒绝手术,亦未复查。16例胃息肉及10例肠息肉术后1年内镜复查,2例肠息肉术后2年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结论采用EMR治疗无蒂和亚蒂息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 息肉 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被引量:16
7
作者 汪芳裕 朱人敏 +3 位作者 刘炯 张晓华 许文安 金鑫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 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结直肠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徐莹 蒯榕 +4 位作者 李吉 杨大明 周锋利 金云菲 彭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并分析获得随访的145例EMR和30例ESD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在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分析EMR组中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SD组中手术并发症为7.14%(5/70),EMR组为2.58%(11/427),2组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EMR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2.76%(33/145),明显高于ESD组3.33%(1/3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非单发病灶为EMR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虽然ES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但可更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局部复发率也更低;对于存在结直肠多发病灶的患者,EMR治疗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徐兆军 张予蜀 张振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结果: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0.36)min,术中出血量(18.66±30.70)mL,术中有7例发生穿孔,创面或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4例,单用金属夹缝合32例,5例创面未缝合;EFR组46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20.95)min,术中出血量(17.06±23.25)mL,创面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5例,单用金属夹缝合21例。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穿孔2例;EFR组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其他4例,EFR组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复查无复发。结论: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 内镜全层切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193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江堤 顾红祥 +4 位作者 刘玉杰 麦海珠 陈雪梅 杨巧玲 廖秀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44-2045,共2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内镜明确消化道平坦性病变部位、大小,以EMR切除病变,通过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93例平坦性病变中,一...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内镜明确消化道平坦性病变部位、大小,以EMR切除病变,通过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93例平坦性病变中,一次性成功切除183例(95%),7例不完全切除,再EMR治疗,达到完全切除;转外科手术3例;活动性出血4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病变基本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病变愈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MR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直径<20mm)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内镜下黏膜切除 平坦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胸腔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贺德志 岳来福 +7 位作者 王小彤 刘冰熔 李建生 韩艳妙 徐海莉 宋李娟 赵梦月 魏珂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切除率和肿瘤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种术式肿瘤成功切除率均为100%。对于直径2.0~3.5 cm瘤体,两组完全切除率相近[82.9%(34/41)vs 86.4%(19/22),P>0.999],但STER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胸腔镜组[(55.37±15.91)min vs(90.64±28.21)min,6.0(5.0,7.0)d vs 7.0(5.8,10.0)d,P均<0.05]。对于直径>3.5~5.0 cm瘤体,胸腔镜组完全切除率高于STER组[83.3%(15/18)vs 43.8%(7/16),P=0.030];胸腔镜组术后发热发生率高于STER组[61.1%(11/18)vs 18.8%(3/16),P=0.017]。不论肿瘤大小,STER组住院费用、术后胸痛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低于胸腔镜组。随访1~36个月,两组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对于直径2.0~3.5 cm肿瘤,STER更加安全和高效;对于直径>3.5~5.0 cm肿瘤,胸腔镜手术在完全切除方面优势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胸腔镜下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钳道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41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志坚 胡伟 +1 位作者 朱萱 吕农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09-1210,共2页
目的:探讨双钳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用双钳道内镜对病灶进行黏膜切除术,总结分析其术后疗效、并发症。结果:41例病例中有35例成功行内镜黏膜完全切除术;其... 目的:探讨双钳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用双钳道内镜对病灶进行黏膜切除术,总结分析其术后疗效、并发症。结果:41例病例中有35例成功行内镜黏膜完全切除术;其中隆起性腺瘤18例,早期胃癌15例,重度异性增生8例,病灶直径均<2cm。术后有12例出血,15例出现上腹部不适,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钳道EMR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其方法安全实用,创伤小,费用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内镜 黏膜切除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被引量:15
13
作者 夏芸 邹晓平 +1 位作者 吕瑛 吴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应用EPMR治疗110例111处病灶,病灶直径2~10 cm。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亚甲蓝溶液,... 目的评价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应用EPMR治疗110例111处病灶,病灶直径2~10 cm。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亚甲蓝溶液,病灶充分抬举后,使用透明帽法对病灶进行分片切除。结果上皮内瘤变92处,早期食管癌19处。完全切除96处(86.5%),不完全切除15处(13.5%)。出血率5.4%(6/111),穿孔率6.3%(7/111),不同病变直径、切除标本数量、病变环周范围的出血、穿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食管狭窄8例(7.2%),病变范围>1/3周、标本≥5片的狭窄率更高[病变范围>1/3周vs.≤1/3周:18.2%(6/33)vs.2.6%(2/78),χ2=6.283,P=0.012;标本≥5片vs.2~4片:15.8%(6/38)vs.2.7%(2/73),χ2=4.562,P=0.033]。110例随访6周~5年1个月,其中58例>2年。17处病灶复发(15.3%)。不完全切除、病灶范围>1/3周、标本≥5片的局部复发率更高[不完全切除vs.完全切除:40.0%(6/15)vs.11.5%(11/96),χ2=6.096,P=0.014;病变范围>1/3周vs.≤1/3周:30.3%(10/33)vs.9.0%(7/78),χ2=8.134,P=0.004;标本≥5片vs.2~4片:28.9%(11/38)vs.8.2%(6/73),χ2=8.279,P=0.004]。结论 EPMR适用于食管癌前病变的治疗,对早期食管癌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8例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思德 张亚历 +7 位作者 周丹 万田谟 陈村龙 潘德寿 张振书 智发朝 周殿元 姜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8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进行肿瘤切除,术后3~24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证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接受REMR治疗的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6.4min,其中16例经首次或再次R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88.9%,术后病理报告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根治手术者1例(5.6%);因病变残留转外科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者1例(5.6%)。并发症:本组18例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 低位直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雁 李晓敏 +1 位作者 范志宁 王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14-1615,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评价手术对瘤体的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50例,其中男97例,女153例。平均年龄57岁,病灶大多位于胃底,约为185例,胃体42例,胃窦10例,贲门12例,平均手术时间(59.8±35.6)min,平均使用钛夹9枚。病理显示239例梭形细胞肿瘤,4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随访3~9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全层切除 黏膜下肿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凝酶与肾上腺素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息肉电切术中预防出血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文燕 冀明 张澍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1期965-967,共3页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30例。于病变基底部注射血凝酶或肾上腺素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EMR或分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恶心等)。结果即刻出血血凝酶组1例(1/30,3%),肾上腺素组6例(6/30,20%),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2.588,P=0.108),24小时2组均无出血病例。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液体垫注射剂量分别为(11.0±6.0)ml(5~30ml)和(11.9±7.0)ml(5~28ml),差异无显著性(t=-0.535,P=0.595)。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注射前(96.9±7.9)mmHg,注射后(99.9±8.1)mmHg,t=-3.005,P=0.005;心率:注射前(79.8±7.9)次/min,注射后(84.3±8.1)次/min,t=-3.585,P=0.001],血凝酶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5例出现一过性头晕伴心悸,2例食管病变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明显疼痛,血凝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血凝酶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扁平息肉摘除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血凝酶 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行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路英菊 石秀菊 +1 位作者 陈德花 祝筠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1期31-32,共2页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流5d后好转;气腹1例,经腹腔穿刺放气及8~9d的禁食和胃肠减压后好转;纵隔和皮下气肿6例,经保守治疗后吸收;术后发热1例,经抗生素治疗和护理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患者经严密的术后观察和护理,无一例出现迟发性出血、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内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美华 庞利 +2 位作者 李慧 马又嘉 袁顺琼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57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26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57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54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57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6例,发生率为4.54%。两组患者性别、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例数、血红蛋白水平、吸烟例数、息肉数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0.05);出血组中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追加镇静药物、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均显著多于未出血组(P_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追加镇静药物为影响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为预防其发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肠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斌 邹晓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1093-1095,共3页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 胃肠道病变 治疗方 后生活质量 癌前病变 西方国家 EMR 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芳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9期769-770,共2页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早期癌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