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流氦低温系统发展及涡轮冷压缩机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成安义 张启勇 +1 位作者 夏根海 宋庆勇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0,共4页
2 K下大型氦低温系统已采用离心式涡轮冷压缩机在低温低压下对饱和液氦槽减压操作,以获得超流氦或过冷氦。介绍了2 K温度级超流氦制冷机发展情况和涡轮冷压缩机在氦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 2 K下大型氦低温系统已采用离心式涡轮冷压缩机在低温低压下对饱和液氦槽减压操作,以获得超流氦或过冷氦。介绍了2 K温度级超流氦制冷机发展情况和涡轮冷压缩机在氦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氦低温制冷机中过冷氦的制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系统 超流氦 涡轮冷压缩机 超导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超流氦低温系统中冷压缩机叶轮的设计和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磊 张卓 李少鹏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0,共6页
随着超导加速器建设规模的扩大,为其提供低温环境的超流氦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上各大加速器实验室的大型超流氦系统大都使用冷压缩机作为负压低温氦气的增压设备,叶轮是冷压缩机的关键部件。采用CFturbo软件对叶轮进行设计计算,得... 随着超导加速器建设规模的扩大,为其提供低温环境的超流氦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上各大加速器实验室的大型超流氦系统大都使用冷压缩机作为负压低温氦气的增压设备,叶轮是冷压缩机的关键部件。采用CFturbo软件对叶轮进行设计计算,得到了冷压缩机叶轮的参数和三维模型。采用CFD软件对设计的叶轮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模拟结果及流场分布规律,探究叶轮性能随结构参数的变化关系,从而对叶轮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叶轮模型仿真结果较好,叶轮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压缩机 叶轮 设计 模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式冷压缩机研发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成安义 庄明 程远武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6,共4页
介绍了离心式涡轮冷压缩机的国外应用情况。根据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氦低温系统当中过冷槽的设计制冷量,进行冷压机的整体结构设计,叶轮分析加工,轴承电机选择,并进行试验性加工。通过室温下测试,符合转速和... 介绍了离心式涡轮冷压缩机的国外应用情况。根据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氦低温系统当中过冷槽的设计制冷量,进行冷压机的整体结构设计,叶轮分析加工,轴承电机选择,并进行试验性加工。通过室温下测试,符合转速和稳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系统 离心式涡轮冷压缩机 离心式叶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压缩机用多级连接管路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欣勃 伍继浩 +2 位作者 苏和 魏操兵 商晋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40,共6页
多级串联冷压缩机系统是大型超流氦低温系统关键部件,其每一级冷压缩机的性能同时受前后管网流动影响较大。为探究管路特性影响,结合实际系统中冷压缩机间低温连接管路的结构,建立了流-热耦合分析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管路内粗糙度、旋... 多级串联冷压缩机系统是大型超流氦低温系统关键部件,其每一级冷压缩机的性能同时受前后管网流动影响较大。为探究管路特性影响,结合实际系统中冷压缩机间低温连接管路的结构,建立了流-热耦合分析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管路内粗糙度、旋度流动特征及波纹管结构特征对气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管路粗糙度和流体旋度的变化会显著引起管路内总压的损失,同时分析得出波纹管的波节数和导流筒结构对管路内氦气流动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压缩机 粗糙度 旋度 流动特征 波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压缩机中热沉漏热的数值计算研究
5
作者 苏峙岳 孙大明 +1 位作者 沈惬 牛小飞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38,73,共7页
讨论了冷压缩机热沉的两种冷却方式即铜编织带导热冷却和液氮对流冷却,分别对其建立了传热物理模型。以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CIADS)项目2 K实验平台中进行测试的小流量冷压缩机为例,对... 讨论了冷压缩机热沉的两种冷却方式即铜编织带导热冷却和液氮对流冷却,分别对其建立了传热物理模型。以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CIADS)项目2 K实验平台中进行测试的小流量冷压缩机为例,对其进行轴向导热的计算,结果表明:铜带导热冷却方式的漏热量沿热沉轴向安装位置的变化存在一个极小值点,而液氮对流冷却方式的漏热量为轴向安装位置的单调函数,前者的漏热量始终大于后者。通过轴向导热的计算,确定出热沉最佳的冷却方式和轴向安装位置。以铜带导热冷却方式,热沉安装在轴向长度30 mm处,此时漏热量存在最小值为9.78 W;以液氮对流冷却方式,最小漏热量为2.71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压缩机 热沉 数值分析 漏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压缩机用局部中空薄壁转子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魏操兵 伍继浩 +2 位作者 张舒月 吕翠 董欣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99-104,共6页
为了减小轴向的热传递,应用于超流氦低温制冷系统的冷压缩机转子采用局部中空薄壁的结构型式。为保证该转子系统在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中空薄壁结构型式冷压缩机转子进行模态以及不平衡响应分析,同时探讨了... 为了减小轴向的热传递,应用于超流氦低温制冷系统的冷压缩机转子采用局部中空薄壁的结构型式。为保证该转子系统在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中空薄壁结构型式冷压缩机转子进行模态以及不平衡响应分析,同时探讨了所采用的电磁轴承的刚度与阻尼比对转子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般实心结构转子相比,采用局部中空薄壁结构的冷压缩机转子低阶刚性临界转速及其峰值振幅几乎相同;但高阶弯曲型临界转速大幅下降,峰值振幅大幅提高,同时大幅振动所对应的频域更宽;并且对于叶轮端的平衡品质等级和不平衡量位置尤其敏感。采用的中空薄壁转子在一定的电磁轴承的刚度与阻尼比范围内可以实现所要求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压缩机 局部中空薄壁转子 临界转速 不平衡响应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NG液化冷剂压缩机和主制冷换热器关键技术的突破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尧增 王文祥 +1 位作者 洪毅 柯尔钦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为解决海上天然气长距离管输的问题(成本高和流动安全保障等),FLNG(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浮式液化天然气开发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受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FLNG液化核心设备均需进口,设备价格高、项目投资大。为此,基... 为解决海上天然气长距离管输的问题(成本高和流动安全保障等),FLNG(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浮式液化天然气开发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受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FLNG液化核心设备均需进口,设备价格高、项目投资大。为此,基于目前FLNG主要的液化工艺,分析了国内外液化核心设备(冷剂压缩机、大型压缩机驱动器和大型液化换热器)的运用现状和关键技术——①开停车、火灾及变工况下的稳定运行技术;②FLNG晃荡工况对换热器性能和安全的影响;③采用改进后的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满足FLNG运用的需求;④外部管道及接口补偿技术;⑤泄露监测技术,针对性地归纳了其实现国产化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开发设想和建议:FLNG主要液化核心设备国产化要充分依托国内企业,在设计技术、材料、制造技术上充分借鉴国外技术发展思路,加大企业与项目的联系程度,充分整合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加大试验平台建设和试验验证,实现样机突破和中试运用,为最终的工程运用和降低项目投资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NG 液化核心设备 技术及运用现状 关键技术 国产化 压缩机 大型压缩机驱动器 大型液化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工程建设低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玙 王国平 +2 位作者 胡忠军 王美芬 李少鹏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2,共6页
针对大科学工程中低温系统的应用开展研究,重点讨论了国内外典型的大科学工程中低温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总结提炼了低温工程技术发展相关的关键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为大型低温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大型低温系统 循环流程 冷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仿真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吴闯 王顺森 +1 位作者 王兵兵 李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6360-6366,共7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主压缩机间冷再热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建立了相关的热力学模型。通过详细的模拟仿真,研究高压透平入口压力、高压透平入口温度、主压缩机入口温度以及压力损失等关键参数对循环最佳热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主压缩机间冷再热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建立了相关的热力学模型。通过详细的模拟仿真,研究高压透平入口压力、高压透平入口温度、主压缩机入口温度以及压力损失等关键参数对循环最佳热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提升高压透平入口压力和高压透平入口温度、降低主压缩机入口温度都有利于循环热效率的提升,压力损失的增加会导致循环效率降低。最后,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燃煤机组的性能与实际运行的蒸汽循环燃煤发电机组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CO2循环机组可以通过改进循环参数取得与水蒸汽循环相当或者更低的供电煤耗;但是在供电功率相同的情况下,SCO2循环机组工质在锅炉里面的体积流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压缩 再热 压缩机 燃煤发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