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DD模式与快速冷却事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文寄 李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1-377,共7页
MDD 模式(Multiple Diffusion Domain model) 是Dodson 模式的扩展,它可以从一个钾长石样品分析中,得到温度在≤350 ~150 ℃之间的一条连续的冷却曲线,因此,MDD 模式的一个突出... MDD 模式(Multiple Diffusion Domain model) 是Dodson 模式的扩展,它可以从一个钾长石样品分析中,得到温度在≤350 ~150 ℃之间的一条连续的冷却曲线,因此,MDD 模式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快速冷却事件的定量制约。冈底斯岩带与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中新世的快速冷却事件与构造含义是利用这一模式进行研究的成功实例,它不仅定量厘定了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证实了其存在的普遍性,而且明确指出了中新世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岩石圈质量转移过程的时间序列,定量地指出了冈底斯岩带逆冲抬升导致的地壳增厚与沿哀牢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D模式 快速冷却事件 冈底斯岩带 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中新世古气候分析——基于天文旋回的冷却事件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韶华 王雅宁 +6 位作者 张尚锋 朱锐 徐恩泽 易志凤 巩高阳 王玉瑶 刘浩童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62,共10页
中国南海北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分析该区域中新世古气候,对其油气资源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Matlab软件频谱分析及滤波方法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陆低凸起中部A井1949.12~2020 m自然伽马测井数据(GR)的天文年代标... 中国南海北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分析该区域中新世古气候,对其油气资源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Matlab软件频谱分析及滤波方法深入分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陆低凸起中部A井1949.12~2020 m自然伽马测井数据(GR)的天文年代标尺,精确推测出对应时间段的古气候事件,并分析造成此事件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该GR数据序列的功率谱显示出68.8、16.99、7.81、3.74 m厚度的沉积旋回周期,其中,68.8 m和16.99 m厚度的沉积旋回分别对应405 ka的长偏心率周期信号和100 ka的短偏心率周期信号;7.81 m的沉积旋回对应46 ka的斜率周期信号;3.74 m的沉积旋回对应22 ka的岁差周期信号。由此表明,A井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天文轨道信号(偏心率、斜率、岁差)。根据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确定整个韩江组地质年龄约为10.2~16.5 Ma,推测出14~15 Ma期间可能由于偏心率振幅降低发生了冷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分析 冷却事件 米兰科维奇旋回 Matlab 频谱分析 珠江口盆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
3
作者 陈文寄 李齐 +2 位作者 周新华 尹安 T.M.哈里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研究了西藏泽当地区冈底斯逆冲断层(GT)和念青唐古拉山峰东侧两条山谷(NT)中8个钾长石样品的MDD冷却历史,对钾长石低温阶段异常高年龄进行了C1校正,得到了两次明显的快速冷却事件。前者(GT)提供了网底斯逆冲断层的... 研究了西藏泽当地区冈底斯逆冲断层(GT)和念青唐古拉山峰东侧两条山谷(NT)中8个钾长石样品的MDD冷却历史,对钾长石低温阶段异常高年龄进行了C1校正,得到了两次明显的快速冷却事件。前者(GT)提供了网底斯逆冲断层的活动时间27~24Ma、下限年龄约18Ma和最小滑动速率(12±6)mm/a。后者(NT)表明在约8Ma,即正断层运动开始时,西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增厚和抬升可能已达到了近于现今的高度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热历史 断层年代 MDD模式 冷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30Ma前的快速冷却事件及构造意义——^(40)Ar/^(39)Ar及FT热年代学制约
4
作者 王非 罗清华 +4 位作者 李齐 万景林 郑德文 李大明 王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8-96,共9页
对柴达木北缘两个花岗质岩体的钾长石和磷灰石分别进行了氩多重扩散域理论(MDD)模拟及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得到了这些岩体的冷却历史。该冷却历史表明,30 Ma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快速冷却事件(7.5~9.4℃/Ma),并伴随着去顶剥蚀作用,这可... 对柴达木北缘两个花岗质岩体的钾长石和磷灰石分别进行了氩多重扩散域理论(MDD)模拟及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得到了这些岩体的冷却历史。该冷却历史表明,30 Ma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快速冷却事件(7.5~9.4℃/Ma),并伴随着去顶剥蚀作用,这可能和该地区的抬升活动有关,造成地壳厚度在这一时期增加。这可能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冷却事件 多重扩散域模式(MDD) 去顶作用 阿尔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亚岩石冷却的时空差异性浅析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动力来源
5
作者 王国灿 赵子豪 +2 位作者 申添毅 马骋 周亚波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2-342,共21页
本文基于系统收集的天山及北部中亚区域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U-Th/He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数据,通过频度分析和年龄分阶段插值分析,综合刻画了天山和中亚地区中新生代的岩石快速冷却事件的时空差异。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 本文基于系统收集的天山及北部中亚区域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U-Th/He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数据,通过频度分析和年龄分阶段插值分析,综合刻画了天山和中亚地区中新生代的岩石快速冷却事件的时空差异。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探讨了天山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区段岩石快速冷却事件与不同板块边界动力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天山地区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新生代中晚期4次快速冷却事件。晚三叠世的快速冷却主要分布于天山西段,反映逆冲断层活动引起的岩石抬升剥露,受控于西部图兰(Turan)地体与古亚洲大陆的碰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冷却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吉尔吉斯天山和东部的东天山地区,均表现为逆冲断层活动引起的岩石抬升剥露。其中西部吉尔吉斯天山的逆冲抬升主要受控于南部的拉萨地体与古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而东天山主要受控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主体闭合的远程效应。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快速冷却主要为沿大型断裂分布的热冷却事件。其中,西部吉尔吉斯天山、中国西天山和东部东天山南部的觉罗塔格地区,断裂活动引发的快速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受控于Kohistan-Dras等岛弧的增生拼贴和最后的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而东天山北部哈尔里克山,右旋转换伸展断裂导致的快速热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相对较早的晚白垩世中期,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后碰撞伸展塌陷事件同步。新生代中晚期的快速冷却主要表现在帕米尔及其以北的天山西段,反映为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后高原崛起向北扩展导致的陆内强烈挤压的远程效应。总之,天山造山带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不同阶段的岩石快速冷却事件是南部特提斯构造域多块体碰撞和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洋盆闭合以及其后的后碰撞伸展塌陷等板块边界动力远程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中新生代 低温热年代学 岩石快速冷却事件 远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被引量:45
6
作者 方世虎 郭召杰 +1 位作者 张志诚 吴朝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6-897,共12页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 ,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 ,反...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 ,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 ,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 2个时期 ,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 ,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 坳陷盆地阶段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 ,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 ,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中新生代 盆地演化 冷却事件 地壳缩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中生代构造活动的^(40)Ar/^(39)Ar、FT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4
7
作者 郑德文 张培震 +4 位作者 万景林 李大明 王非 袁道阳 张广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97-706,共10页
钾长石MDD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西秦岭北缘地区存在2次区域性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为约230~210MaB.P.和约 140~120Ma B.P。约230~210Ma B.P.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反映西秦岭秦岭洋于印支期闭合,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以及随后... 钾长石MDD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西秦岭北缘地区存在2次区域性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为约230~210MaB.P.和约 140~120Ma B.P。约230~210Ma B.P.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反映西秦岭秦岭洋于印支期闭合,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以及随后造山带迅速褶皱、隆升事件;140~120Ma B.P.的快速冷却事件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以北的白垩纪盆地发育的时间一致,可能与西秦岭北缘隆升,同时其以北地区形成巨大的盆地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该事件与燕山运动主幕发生的时间一致,说明中燕山期我国东西部广大区域普遍存在一次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MDD 裂变径迹 快速冷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隆起时代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丽宁 季建清 +4 位作者 孙东霞 徐芹芹 涂继耀 张志诚 韩宝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1-945,共15页
现代的天山山脉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形成.其新生代造山和隆升过程,造就了现今的天山地貌格局.本文选取西南天山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河床砂岩屑裂变径迹测年分析,从统计角度限定西南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样品采集于特... 现代的天山山脉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形成.其新生代造山和隆升过程,造就了现今的天山地貌格局.本文选取西南天山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河床砂岩屑裂变径迹测年分析,从统计角度限定西南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样品采集于特克斯河支流阿克雅孜河、夏特河、木扎河以及特克斯河干流的沉积河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统计分析表明,存在代表源区热史演化不同阶段的年龄峰值.尽管不同样品的年龄众数分布有少许差别,颗粒年龄众数的去褶积分析获得了西南天山山体新生代冷却的三个基本一致的阶段:6~8 Ma,12~19 Ma以及32~40 Ma.结合山脉隆起的地质地貌模型,无论是整体抬升或掀斜抬升,以及压扭性背景的花状挤出抬升,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推断的抬升量与现今天山高度基本相当的事实,都可以确认西南天山山体是6~8 Ma以来形成的.天山这三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主要隆升时期有较好的对应,证明了天山隆升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关系.另外,6~8 Ma的冷却事件与沉积地层学研究揭示的6 Ma左右的气候显著变化相互印证,显示了研究区域山脉隆升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河床砂岩屑 磷灰石裂变径迹 冷却事件 地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在恢复盆地沉降抬升史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32
9
作者 赵孟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38-248,共11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深入分析表明.最迟23Ma以来盆地发生了一期由于快速抬升剥蚀引起的冷却事件.盆地东部以95m/Ma的速率抬升,造成约2000m的剥蚀量;而盆地西部则以56m/Ma的速率抬升,导致了约1... 对鄂尔多斯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深入分析表明.最迟23Ma以来盆地发生了一期由于快速抬升剥蚀引起的冷却事件.盆地东部以95m/Ma的速率抬升,造成约2000m的剥蚀量;而盆地西部则以56m/Ma的速率抬升,导致了约1000m的剥蚀量.盆地东、西部的差异抬升剥蚀导致了盆地现今微微西倾的构造面貌.这一抬升剥蚀事件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亚洲构造运动形式以挤压为主,转换为中新世以来以地壳增厚为主的结果.K-Ar年龄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分析表明,盆地在170-160Ma(中侏罗末)曾发生一期热事件,使古地温梯度达57℃/km,古热流值达96-109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沉降抬升史 冷却事件 事件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30Ma左右的去顶剥蚀作用——^(40)Ar/^(39)Ar热年代学定量制约
10
作者 王非 罗清华 +4 位作者 李齐 万景林 郑德文 李大明 王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8-230,共3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两个花岗质岩体的钾长石进行的氩多重扩散域理论 (MDD)模拟及年龄测定 ,得到了这些岩体的冷却历史。结果表明 ,30Ma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快速冷却事件 (7.5~ 9.4°C Ma) ,表示该地区此时曾发生去顶剥蚀作用 ,...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两个花岗质岩体的钾长石进行的氩多重扩散域理论 (MDD)模拟及年龄测定 ,得到了这些岩体的冷却历史。结果表明 ,30Ma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快速冷却事件 (7.5~ 9.4°C Ma) ,表示该地区此时曾发生去顶剥蚀作用 ,是该地区的抬升作用的结果。这可能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冷却事件 多重扩散域模式(MDD) 去顶作用 阿尔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