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绳海槽北部15ka B.P.以来沉积物源及控制因素——稀土元素的证据 被引量:19
1
作者 蒋富清 孟庆勇 +3 位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李铁刚 常凤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冲绳海槽北部Y127孔16个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进行了分析。根据AMS14C测年结果,Y127孔记录了冲绳海槽约15kaB.P.以来的沉积历史。约11.1kaB.P.以来,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由表层102.4μg/g向下增... 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冲绳海槽北部Y127孔16个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进行了分析。根据AMS14C测年结果,Y127孔记录了冲绳海槽约15kaB.P.以来的沉积历史。约11.1kaB.P.以来,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由表层102.4μg/g向下增加到136.1μg/g,平均为123.3μg/g。15—11.1ka,ΣREE在149.1—169.2μg/g之间,平均为158.6μg/g,总体趋势由上向下逐渐增加。轻、重稀土元素比值(ΣLREE/ΣHREE)在上述两个时间段中分别为8.16和9.42,其变化趋势与∑REE的完全相同。La/Sm在两个时段分别为6.70和7.15。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结果表明,15k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具有相同的配分模式,表现为LREE富集,HREE弱亏损。δEu的值在0.69—0.76之间,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δCe在0.85—0.95之间,为弱的负Ce异常。经页岩标准化(NASC)后,REE配分模式曲线平坦,弱的正Eu异常和弱的负Ce异常。通过Y127孔沉积物REE特征与长江、黄河沉积物的对比研究,在15—11.1kaB.P.沉积物的REE组成基本反映了源区的物质组成特征,沉积物主要以长江物质为主,影响沉积物REE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海平面变化和源区的物质特征。11.1kaB.P.以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仅有少量黄河来源物质进入冲绳海槽北部,源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组织,加上火山物质和生源组分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一时期沉积物的REE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稀土元素 冲绳海槽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CSH1孔岩石磁学特征及其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葛淑兰 石学法 +3 位作者 吴永华 李德贵 熊应乾 SAITO Yoshi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4,共9页
以2~4cm为间隔,对冲绳海槽北部的CSH1孔岩心(17.36m)进行了岩石磁学研究.根据岩心上部的两个特征火山灰层和浮游有孔虫组合分析建立了钻孔的时间框架,沉积物底部年龄可能为50ka.除了在三个火山灰层和近表层向下的快速降低外,... 以2~4cm为间隔,对冲绳海槽北部的CSH1孔岩心(17.36m)进行了岩石磁学研究.根据岩心上部的两个特征火山灰层和浮游有孔虫组合分析建立了钻孔的时间框架,沉积物底部年龄可能为50ka.除了在三个火山灰层和近表层向下的快速降低外,整个钻孔磁学参数的变化甚小,未能反映出50ka来的气候变化.与大多数沉积物不同,该钻孔大多数层位的S值(S=-IRM-0.3T/SIRM,它代表了低矫顽力磁性矿物的含量)小于0.9,指示钻孔沉积物中存在相当比例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代表性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温度(K-T)曲线除了存在580℃磁铁矿的居里温度之外,还显示200-350℃的居里温度,指示样品中存在铁硫化物(胶黄铁矿-磁黄铁矿).这与加热过程中有刺鼻的臭味、加热后的沉积物变黑对铁硫化物的指示相吻合.自生成因的铁硫化物的存在以及表层磁性参数的快速降低,都明确表明沉积物遭受了早期成岩作用.除了三个火山灰层以外钻孔的其他层位无特征磁学变化,表明沉积物后来受到的改造作用强烈,磁学参数所蕴含的原始气候信号被破坏.在这一系列氧化-还原过程中消耗了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水溶液中的硫酸盐,造成了沉积物中铁、锰元素的重新溶解和沉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北部 CSH1孔 岩石磁学特征 火山灰层 早期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8 ka 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环境演化: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5
3
作者 朱爱美 石学法 +3 位作者 邹建军 张辉 吴永华 刘焱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9,共12页
对CSH1岩心全样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过去88ka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水动力条件及陆源碎屑物质源区风化历史。冲绳海槽北部碎屑沉积物母岩主要以长英质为主,在MIS 1期沉积物存在大量火山源物质。过去88ka,沉积物源... 对CSH1岩心全样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过去88ka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水动力条件及陆源碎屑物质源区风化历史。冲绳海槽北部碎屑沉积物母岩主要以长英质为主,在MIS 1期沉积物存在大量火山源物质。过去88ka,沉积物源区风化程度较弱,但是自冰消期以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沉积物Zr/Nb比值表明在MIS 1期和MIS 5.1期水动力较为强烈,这与黑潮增强的时间一致,可能是指示黑潮强度的一个指标。冲绳海槽北部陆坡沉积物陆源碎屑贡献在低海平面时期显著增加,而在MIS 1和MIS 5.1期生源贡献显著增加。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变化明显受到黑潮和入海径流的调节,实际上受海平面和东亚季风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黑潮 平面 东亚季风 冲绳海槽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组合 被引量:5
4
作者 常凤鸣 庄丽华 +1 位作者 李铁刚 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利用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 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对其中的放射虫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Q 型因子分析得到 3个主因子 ,方差累积贡献为 90 .2 % ;3个主因子划分出了 3个放射虫组合 ,它们的分布和组成与研究区的水团有很好的相关性。组合... 利用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 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对其中的放射虫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Q 型因子分析得到 3个主因子 ,方差累积贡献为 90 .2 % ;3个主因子划分出了 3个放射虫组合 ,它们的分布和组成与研究区的水团有很好的相关性。组合Ⅰ以Tetrapylecircu laris、Tetrapylequadriloba和Ommatartustetrathalamus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要分子 ,分布在西北部陆架和陆坡区 ,反映陆架水与对马暖流水相互作用的混合水环境 ;以Litheliusminor、Dic tyocoryneprofunda、Stylodictyamultispina、Acrosphaeraspinosa、Dictyocorynetruncatum、Spongastertetrars、Stylodictyaarachnia和Ommatartustetrathalamus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的组合Ⅱ ,在东南部海槽区占优势 ,反映黑潮流系影响的海洋环境 ,同时其分布和组成又受水深的制约 ;以Te trapylequadriloba和Monozoniumpachystylum为主的组合Ⅲ仅解释了总方差的 8 3% ,其分布没有明显的优势区域 ,可能代表黑潮水到混合水的过渡环境。这 3个组合的分布和变化也反映了各水体的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北部 Q-型因子 放射虫组合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与碳酸盐沉积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永华 程振波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69,共7页
对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及岩芯碳酸盐含量的分析表明,该岩芯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碳酸盐沉积特征,其碳酸盐沉积类型属于"大西洋型"。进一步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对该区域碳酸盐沉积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大;引起本区域碳酸盐... 对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及岩芯碳酸盐含量的分析表明,该岩芯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碳酸盐沉积特征,其碳酸盐沉积类型属于"大西洋型"。进一步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对该区域碳酸盐沉积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大;引起本区域碳酸盐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非钙质物质的稀释作用,其中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可能控制了碳酸盐沉积的整体特征,而火山物质则对局部层位的沉积起到了显著作用;钙质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对碳酸盐沉积的整体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芯地层 碳酸盐 稀释作用 冲绳海槽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物源及沉积通量演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爱美 石学法 +3 位作者 邹建军 吴永华 张辉 白亚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共8页
通过对CSH1岩心13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恢复了冲绳海槽北部88k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88ka以来稀土元素含量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范围为111~171.3μg/g(均值为130.9μg/g),高值出现在MIS2期,低值... 通过对CSH1岩心13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恢复了冲绳海槽北部88k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88ka以来稀土元素含量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范围为111~171.3μg/g(均值为130.9μg/g),高值出现在MIS2期,低值主要出现在MIS1期。在MIS4期存在显著的Ce负异常,这与底层水体通风减弱相关。物源分析表明,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存在火山碎屑的贡献,MIS2—MIS5a期以陆源碎屑为主。在MIS2期与MIS4期及末次冰消期早期和晚期沉积物来源存在显著的差异。海平面与东亚夏季风是控制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碎屑物质累积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沉积物源 Ce负异常 沉积通量演化 冲绳海槽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陆坡4.4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3
7
作者 向荣 李铁刚 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8,共8页
利用AMS 14C年代测试、氧同位素分析和浮游有孔虫分析重建了冲绳海槽北部陆坡 DOC 42 孔约 44cal.kaBP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记录。DOC 42孔沉积速率整体较低, 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在氧同位素 3 期和LGM期间沉积速率相对较大,分别为7 3... 利用AMS 14C年代测试、氧同位素分析和浮游有孔虫分析重建了冲绳海槽北部陆坡 DOC 42 孔约 44cal.kaBP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记录。DOC 42孔沉积速率整体较低, 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在氧同位素 3 期和LGM期间沉积速率相对较大,分别为7 3和14 cm/ka;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则显著降低, 与冲绳海槽冰后期沉积速率高于末次冰期明显不同; 自约6 4 cal.kaBP以来, 沉积物堆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表明了受黑潮入侵引起的中国东部陆架环流体系的改变, 岩心所在区域的沉积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转换函数古温度和低温、低盐特征种Globigerina quinqueloba 等一致反映了冲绳海槽北部在氧同位素 3 期早期约 37 5~44 cal.kaBP期间存在明显的低温、低盐阶段, 表明该期间冲绳海槽北部的沿岸冲淡水影响明显加强,而在氧同位素3期晚期该区可能受到了黑潮暖流的影响。此外, 浮游有孔虫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与氧同位素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表明它是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的一个可靠的海洋环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北部 氧同位素 洋环境 浮游有孔虫 地质记录 末次冰期 黑潮 重大 对应关系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300 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上升流的演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青 李铁刚 +1 位作者 常凤鸣 曹奇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70,共6页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DOC024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统计分析,依据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的记录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的变化揭示了近7300 aBP以来日本九州西南海区上升流的演化过程。...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DOC024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统计分析,依据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的记录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的变化揭示了近7300 aBP以来日本九州西南海区上升流的演化过程。7300~7000 aBP期间,较轻的δ^18O值、较高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以及典型上升流种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低含量和较大的温跃层深度指示这一时期该海区上升流尚不发育,其环境主要受黑潮暖流的控制;7000~4800 aBP期间,区域环境略有变化,上升流开始出现,但发育程度不高;在4800~4200 aBP期间,各环境参数的变化都说明该时期为上升流的迅速发育期,并逐渐取代黑潮成为该区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1900~1200 aBP期间上升流发育程度有所减弱,1200~400 aBP之间上升流的发育又逐渐增强,到约400aBP以后,N.dutertrei δ^18O的明显加重、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的显著下降、Globigerina bulloides含量的快速增加和温跃层的明显变浅指示近400 aBP以来是区域上升流发育程度最强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群落 表层水温度 温跃层深度 上升流 冲绳海槽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