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系统划分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忠权 胡晓强 +1 位作者 应丹琳 韩建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7-569,共3页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部分地震与钻井资料揭示的深部构造情况,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单元划分为冲断推覆系统和原置变形系统两大类,其分界面应为霍玛吐前锋断裂,此断裂在深...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部分地震与钻井资料揭示的深部构造情况,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单元划分为冲断推覆系统和原置变形系统两大类,其分界面应为霍玛吐前锋断裂,此断裂在深部资料上显示为向南倾斜的台阶状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构造特征 冲断推覆系统 原置变形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新生代成盆动力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管树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1-241,共21页
利用天然地震环境噪声成像研究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岩石圈结构,利用工业地震剖面研究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成盆动力学过程与演化。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岩石圈表现出向南和向北挠曲的特... 利用天然地震环境噪声成像研究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岩石圈结构,利用工业地震剖面研究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成盆动力学过程与演化。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岩石圈表现出向南和向北挠曲的特征。其中,东昆仑-可可西里地区地壳深度30-40km的低速层向北抬升,可与柴达木盆地内部深度15km左右的低速区相连接,反映了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的逆冲推覆作用,因此在岩石圈尺度上,柴达木新生代成盆动力学过程与前陆盆地是相似的,表现为构造负荷引起的挠曲沉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受控于柴西南和柴北缘两期冲断系统,柴北缘冲断系统形成于古新世-始新世路乐河-下干柴沟期,主要记录于祁连山山前、阿尔金山山前北段及冷湖和鄂博梁深层;柴西南冲断系统形成于早中新世下油砂山期以来,现今盆地南部的北西向构造带和盆地北部的冷湖和鄂博梁浅层构造都属于这期冲断系统。由于柴西南冲断系统的前锋构造已扩展至柴达木盆地北缘,并受到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的阻挡,缺少稳定的台盆区,因而使得柴达木盆地新生界不发育前陆盆地特有的楔状沉积结构。柴西南和柴北缘两期冲断系统的叠加,不仅使得柴达木新生代构造变形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有次序的分布,也使得新生代盆地呈现出开启到封闭的演化格局,从而对新生界油气生成和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盆动力学 岩石圈 冲断系统 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冉崎 雷程 +7 位作者 陈康 张本健 梁瀚 韩嵩 曾鸣 刘晓兵 皮学军 管树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5,共18页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经历了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新生代3大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受燕山期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以及向盆地逆冲推覆形成的冲断系统控制。其中龙门山北段冲断系统总体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扩展的“前列式”构造变形,在盆山结合位置,深部构造楔向造山带方向消减了大部分位移,造成前渊坳陷部位构造变形急剧减弱。川西北燕山期前陆盆地之下保存了南华纪—中奥陶世和泥盆纪—中三叠世两期完整、连续的裂陷层序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门山与米仓山急剧隆升并向盆地大规模推覆,造成前渊坳陷内的海相层系急速埋藏增温,进入成藏高峰。由于山前冲断带自中-晚侏罗世(~160 Ma)以来处于抬升和剥蚀状态,而前渊坳陷始终处于埋藏状态,油气保存条件要优于山前冲断带,因此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米仓山 冲断系统 前渊坳陷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沉积演化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天然气差异成藏过程 被引量:23
4
作者 罗冰 文龙 +5 位作者 张亚 谢忱 曹剑 肖笛 高国辉 谭秀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揭示出一个难得的冲断带-盆地系统不同构造区差异成藏典型实例。为及时总结成藏规律以供其他同类地质背景地区参考,也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从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角...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揭示出一个难得的冲断带-盆地系统不同构造区差异成藏典型实例。为及时总结成藏规律以供其他同类地质背景地区参考,也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从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角度,结合其他成藏地质条件,开展了差异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以矿山梁、河湾场为代表的冲断带栖霞组储层充填大量沥青以及酸性流体沉淀矿物石英,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与一期破坏,含气性差。相比而言,以双鱼石为代表的冲断前锋带与以九龙山为代表的前缘隆起带储层沥青均欠发育,且以碱性流体沉淀矿物方解石充填为主,前者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后者只经历了一期油气充注,含气性均相对较好。稳定保持是研究区大气藏形成的主要原因,冲断带前锋与前缘隆起随造山带推覆挤压应力减弱,虽然深大断裂欠发育导致深部下寒武统烃源岩供烃受限,但可以形成中二叠统腐泥腐殖混合型烃源岩的自生自储,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油气成藏后的稳定保持。盆山结合部凹陷区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工作值得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包裹体 中二叠统 前陆盆地 冲断带-盆地系统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