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冲击坑:沉积岩中冲击变质现象新证据
1
作者 王鹤年 陈旸 +1 位作者 盛雪芬 钱汉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0-330,共11页
总结了15年环太湖及内部岛屿的研究的成果。太湖具有震裂锥、冲击变质角砾岩、石英岩的冲击变质现象(PDFs,PFs)和冲击熔融作用等冲击坑诊断性特征。构成冲击坑理想剖面的气化熔融带冲击变质带冲击变质角砾岩和裂隙带等要素完备,确证了... 总结了15年环太湖及内部岛屿的研究的成果。太湖具有震裂锥、冲击变质角砾岩、石英岩的冲击变质现象(PDFs,PFs)和冲击熔融作用等冲击坑诊断性特征。构成冲击坑理想剖面的气化熔融带冲击变质带冲击变质角砾岩和裂隙带等要素完备,确证了太湖冲击坑的存在。依据冲击坑诊断性特征,编制了太湖冲击变质现象分布示意图。首次将太湖冲击坑从前人的卫星图像推测落实到了太湖湖区,为太湖冲击坑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太湖冲击变质现象的分布,可以将太湖湖区划分为两个冲击变质现象集中区和一个冲击溅射物分布带,称为两区一带。两区一带都在湖区的内部和边缘,集中分布于太湖的中部和南部,表明冲击坑应与太湖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有关。太湖冲击坑产于陆台边缘褶皱带,靶岩为沉积石灰岩和孔隙石英砂岩地区,为一冲击坑新类型,具有许多新的冲击变质现象和特征。文中提出了震裂锥的多样性、新特征和新类型;揭示了孔隙石英砂岩中冲击变质PDFs的新特征,粒间剪切摩擦局部熔融形成的硅酸玻璃和固化熔融包裹体等新现象,丰富和发展了沉积岩中冲击变质现象的新特征及有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冲击 震裂锥 冲击变质作用 冲击熔融作用 靶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 052382):一块强烈冲击变质的橄辉无球粒陨石 被引量:5
2
作者 缪秉魁 林杨挺 +4 位作者 胡森 沈文杰 王葆华 冯璐 刘焘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579-3588,共10页
GRV052382陨石是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强烈冲击变质的橄辉无球粒陨石。它主要由橄榄石(75%)、易变辉石(5%)、富碳填隙物(20%)和少量金属组成。橄榄石呈半自形等粒细晶结构,颗粒大小约10~20μm,细晶颗粒间有少量辉石质的熔融填隙物... GRV052382陨石是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强烈冲击变质的橄辉无球粒陨石。它主要由橄榄石(75%)、易变辉石(5%)、富碳填隙物(20%)和少量金属组成。橄榄石呈半自形等粒细晶结构,颗粒大小约10~20μm,细晶颗粒间有少量辉石质的熔融填隙物。根据富碳填隙物分布和颗粒间的裂隙,可以区分出原粗粒橄榄石结构的轮廓,原颗粒大小约0.5~1.5mm。这些原粗粒橄榄石具有还原边结构,即边缘的橄榄石细晶富MgO,而核部橄榄石细晶富FeO。因强烈的还原作用,这些原粗粒橄榄石的核部成分变化大(Fa12.2-21.8),因此,原橄榄石核部成分Fa应为21.8%或略高。易变辉石呈浑圆粒状,大小约0.4~0.9mm,在颗粒之间其成分基本相当(En76.4-82.6Wo4.6-9.8Fs10.9-13.8),但在颗粒内部因冲击作用,产生波浪状韵律成分变化。富碳质填隙物充填在原粗粒橄榄石颗粒之间,主要由碳质和富MgO的硅酸盐组成。碳质多型主要为石墨,呈不规则蠕虫状或网脉状,大小约0.2~0.4mm,其中包含有少量金刚石颗粒(约1~3μm)。因此,这些特征表明GRV052382具有橄辉无球粒陨石结构,为单矿岩质橄辉无球粒陨石。根据橄榄石成分,GRV 052382陨石被进一步划分为富FeO亚型(I型)。此外,强烈冲击变质特征,即:(1)橄榄石冲击细晶结构;(2)橄榄石细晶颗粒具有圆化特征,其间存在熔融填隙物;(3)易变辉石晶体具有波浪状韵律成分变化;(4)易变辉石中存在大量不规则气孔;(5)金属Fe沿裂隙或气孔充填;(6)石墨发生金刚石相变等,表明GRV052382陨石的冲击变质程度为S6。因此,GRV052382陨石可能是经受最强烈冲击变质的橄辉无球粒陨石,这不仅为橄辉无球粒陨石的冲击历史提供直接证据,而且有可能获得其母体早期经历的冲击作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陨石 橄辉无球粒陨石 冲击变质作用 格罗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西侧地区石英砂岩冲击变质研究
3
作者 董宇婕 谢志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80-81,共2页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芜湖,现在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关于太湖的成因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地质学界争论的话题,有泻湖成因(钟金岳,1993),火山喷爆成因(沈自励,2003),构造成因(支家声,
关键词 冲击变质作用 太湖 石英砂岩 成因类型 变形纹 风景名胜区 火山喷爆 构造成因 微裂隙 石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陨石NWA 11288岩石矿物学和冲击变质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闫艺洪 胡森 +1 位作者 张婷 计江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66-2877,共12页
NWA 11288是一块2015年发现的玄武岩质辉玻无球粒陨石,具有典型的次辉绿结构,主要由辉石(面积比68.6%)和熔长石(面积比28.1%)组成,含少量磷酸盐(面积比1.35%)、不透明矿物(面积比1.45%)和二氧化硅等副矿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 NWA 11288是一块2015年发现的玄武岩质辉玻无球粒陨石,具有典型的次辉绿结构,主要由辉石(面积比68.6%)和熔长石(面积比28.1%)组成,含少量磷酸盐(面积比1.35%)、不透明矿物(面积比1.45%)和二氧化硅等副矿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拉曼光谱等实验分析方法,对NWA 11288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及冲击变质作用研究。基于辉石核部的Ti/Al比值,推测其结晶压力为930 MPa,结晶深度约为50 km,接近火星壳幔边界。NWA 11288经历过强烈的冲击变质作用,其中长石全部熔长石化,发育冲击熔脉及熔融囊并出现重结晶的辉石和柯石英。柯石英具有一种前人未报道的新产状:以柯石英-石英-二氧化硅玻璃三相集合体共生,柯石英和石英主要分布在集合体的边部,包裹着核部的二氧化硅玻璃,指示柯石英是在卸压阶段从熔体中结晶形成,且在后续的卸压阶段部分柯石英转变为石英。此外,熔融囊中可见自形的斯石英形态的二氧化硅玻璃;粒间区域可见具有斯石英/赛石英典型特征的二氧化硅颗粒。这些冲击变质特征说明NWA 11288经历的峰值温度至少为1600℃,峰值压力或可高达15~20 GPa。通过对比NWA 11288和NWA 8657/8656的岩石结构、矿物化学成分以及冲击变质特征,本文认为NWA 11288很可能是NWA 8657/8656的成对陨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陨石 玄武岩质辉玻无球粒陨石 岩相特征 冲击变质作用 柯石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作用分类的历史回顾和新的试行分类雏议 被引量:4
5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37-1748,共12页
根据变质作用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一个试行的、较系统的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可分为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两个大类9个类型。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包括以下5个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接触交... 根据变质作用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一个试行的、较系统的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可分为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两个大类9个类型。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包括以下5个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高热变质作用3个亚类;(2)低-中-高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中-高温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和温压递进逆冲断层变质作用2个亚类;(3)冲击变质作用;(4)水热变质作用;(5)燃烧变质作用。区域性的变质作用可分为以下4个类型;(6)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底变质作用-低中压-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为5个亚类,分别是低-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递增的变质作用和区域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7)造山带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亚类,分别是低温-低压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和深俯冲高压-超高压区域变质作用;(8)埋深变质作用;(9)洋底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作用分类 历史回顾 雏议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regional METAMORPHISM 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 麻粒岩相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ductile shear ZONE 亚类 subduction ZONE dynamic 区域性 局部性 接触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早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西缘击变角砾岩的岩相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太湖冲击成因又添新证据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鹤年 钱汉东 +1 位作者 黄钟谨 施贵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8,共12页
冲击变质作用是变质作用的一种新类型,是指由陨石或彗星高速降落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瞬间经过或穿过靶岩所引起的岩石及矿物中的所有变化,击变岩是冲击变质作用的典型产物.近年来国外在这一领域发展很快,但国内尚无详细的研究成果报道.... 冲击变质作用是变质作用的一种新类型,是指由陨石或彗星高速降落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瞬间经过或穿过靶岩所引起的岩石及矿物中的所有变化,击变岩是冲击变质作用的典型产物.近年来国外在这一领域发展很快,但国内尚无详细的研究成果报道.近期在太湖西缘发现了这类击变角砾岩.根据国外研究总结提出的诊断性特征和有效的岩相学研究方法,本文对击变角砾岩中面型微裂隙(PFs)、面型微页理(PDFs)、击变矿物玻璃(diaplectic glass)、击变高温矿物玻璃及熔体(焦石英lechatelierite)及岩石相的转变(岩石熔融)等标志性特征的研究,确证了太湖西缘这类击变岩的存在.研究对推动国内击变岩的研究和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为"太湖冲击事件"增添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变岩 冲击变质作用 击变角砾岩 太湖冲击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球粒陨石NWA 7458的冲击变质特征及其高压矿物形成机制
7
作者 郭思语 资锋 +1 位作者 尹锋 陈新跃 《矿物学报》 2025年第4期734-744,共11页
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NWA 7458陨石的岩相学、矿物学以及冲击变质特征。NWA 7458是一块L5型普通球粒陨石,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斜长石、陨硫铁、铁镍合金组成,副矿物包括... 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NWA 7458陨石的岩相学、矿物学以及冲击变质特征。NWA 7458是一块L5型普通球粒陨石,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斜长石、陨硫铁、铁镍合金组成,副矿物包括铬铁矿和磷灰石等。该陨石冲击等级达S6,冲击熔脉很发育,在脉体内产出有瓦士利石、林伍德石、镁铁榴石、涂氏磷钙石、熔长石、硬玉,在脉体外侧区域产出有林伍德石、熔长石、硬玉。冲击熔脉基质的林伍德石和镁铁榴石组合指示结晶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8~23 GPa和1800~1950℃。熔脉内外的林伍德石都是通过晶内成核与扩散控制生长形成;熔脉内的林伍德石经历的峰值温度更高,部分颗粒的边缘在卸压阶段发生退变质形成瓦士利石;而熔脉外的林伍德石经历的峰值温度较低,没有发生退变质,而且橄榄石-林伍德石的转变量与温度成正比。熔脉内的镁铁榴石和涂氏磷钙石分别由低钙辉石和磷灰石经过固态相变形成,熔脉内外的硬玉则是从斜长石成分的熔体中结晶形成。NWA 7458陨石冲击熔脉内外的高压矿物产状和形成机制的差别,反映了熔脉内的温度不均一性和复杂的冷却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球粒陨石 冲击变质作用 冲击熔脉 高压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群普通球粒陨石母体的撞击历史
8
作者 李少林 廖世勇 +2 位作者 李晔 吴蕴华 徐伟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91-2804,共14页
撞击作用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所有阶段,是最基本的地质过程之一。陨石可以从微观尺度记录下这些重要的过程。在所有陨石族群中,L群普通球粒陨石保留了最完备的冲击变质记录,对撞击发生的时间、冲击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提供了重要制约... 撞击作用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所有阶段,是最基本的地质过程之一。陨石可以从微观尺度记录下这些重要的过程。在所有陨石族群中,L群普通球粒陨石保留了最完备的冲击变质记录,对撞击发生的时间、冲击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提供了重要制约。矿物学证据表明,在太阳系形成100 Ma内,L群陨石母体可能发生一次撞击裂解事件,并在随后重组。4.48 Ga左右,原始小行星带经历大范围的撞击作用,这一事件也记录于L群普通球粒陨石中,可能是由月球大撞击事件溅射的大量碎屑进入到原始主小行星带引起。约800 Ma,包括L群陨石母体在内的内太阳系部分天体经历了同时期撞击事件,可能由这一时期裂解的大质量小行星产生的溅射物引发。L群陨石母体在~465 Ma发生撞击裂解,这一事件在L群陨石中保留了丰富的矿物学、年代学记录,并在地球全球奥陶纪地层发现相关信息。综合与该事件相关的所有L群陨石冲击变质特征,本文认为该裂解事件是由一颗大直径(18~22 km)石陨石质小行星,以较低速率(5~6 km/s)撞击导致。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L群普通球粒陨石母体很可能未受到晚期大撞击事件的影响,这难以用L群陨石母体过小予以解释。可能的原因有:(1)L群普通球粒陨石母体在原始主小行星带分布非常有限,导致其受到晚期大撞击事件影响的概率不高;(2)晚期大撞击事件对原始主小行星带的影响可能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那么严重,一个持续时间更长但更加温和的撞击模型更加符合现阶段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群普通球粒陨石 冲击变质作用 撞击历史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岩石矿物学杂志》优秀论文奖获得者简介——周剑凯
9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0-170,共1页
获奖论文:《一块新发现的月球陨石NWA 12279的岩石矿物学、源区和冲击变质作用》(2019年第38卷第4期)周剑凯,男,助教,1995年6月出生,2017年7月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20年7月毕业于桂林理工... 获奖论文:《一块新发现的月球陨石NWA 12279的岩石矿物学、源区和冲击变质作用》(2019年第38卷第4期)周剑凯,男,助教,1995年6月出生,2017年7月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20年7月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研究方向为陨石学和天体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矿物学 冲击变质作用 天体化学 陨石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质学专业 月球陨石 获奖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吉水炉下环形构造坑底混杂堆积层的发现与成因解析
10
作者 黄易勤 熊燕平 +1 位作者 苟瑞 伍立群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52-57,共6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江西省吉水县炉下环形构造坑底部出现混杂堆积层,它是由大小不等泥砂岩角砾及河流沉积物砂砾在高温作用下烧结而形成的集块岩石,富含熔岩玻璃,气孔构造发育。经化学分析、X衍射以及镜下鉴定等一系列室内研究,发现集...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江西省吉水县炉下环形构造坑底部出现混杂堆积层,它是由大小不等泥砂岩角砾及河流沉积物砂砾在高温作用下烧结而形成的集块岩石,富含熔岩玻璃,气孔构造发育。经化学分析、X衍射以及镜下鉴定等一系列室内研究,发现集块岩的砂岩角砾中SiO_2的含量明显减少,Al_2O_3、Fe_2O_3的含量明显增加;砂岩角砾呈现典型的冲击变质特征,其中包括面型微裂隙(PFs)、面型微页理(PDFs)及击变矿物玻璃等。集块岩外部形貌特征和结构构造分析,完全符合"击变岩"的标准,初步判断陨石撞击形成了混杂堆积层及炉下环形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变岩 冲击变质作用 环形构造 炉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