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16
1
作者
胡朝霞
齐彦斌
+1 位作者
郭学良
洪延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8,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和改进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玛曲县的一例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曲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霰胚为主;在地面降水中,固态降水占降水总量的46%,而霰占固态降水的65%,霰主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和改进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玛曲县的一例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曲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霰胚为主;在地面降水中,固态降水占降水总量的46%,而霰占固态降水的65%,霰主要靠撞冻雨水和云水增长;雹云中存在较弱的过冷雨水累积带,累积带的维持时间也很短,累积带中的过冷雨水有利于雹块的增长,但不起主要作用;雹块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雹撞冻云水,其次是撞冻雨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云模拟
过冷雨水累积带
冰雹形成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冰雹形成过程及人工防雹研究综述
被引量:
11
2
作者
姚展予
屠琦
+5 位作者
安琳
汪会
李集明
贾烁
赵洁云
姚振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5-863,共29页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形成
过程
人工防雹机理
人工防雹技术
人工防雹科学试验
人工防雹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大冰雹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20
3
作者
郭欣
郭学良
+4 位作者
陈宝君
何晖
马新成
田平
张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1-664,共14页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km,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模拟的最大上升气流达30 m·s^-1。由于风切变较大,冰雹云出现明显倾斜垂直结构,使冰雹云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大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冰雹云中-35~^-10℃层存在含量达12~16 g·kg^-1的高过冷雨水累积区,冰雹胚胎主要通过受到冰晶接触扰动的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其产生率量级达10-2 g·kg^-1·s^-1,冰雹增长过程主要依靠雹胚撞冻过冷云水,其增长率的量级与冰雹胚胎产生率的量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雨滴
累积带
大
冰雹形成
冰雹
分档数值模拟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云南一次典型降雹过程的冰雹微物理形成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17
4
作者
刘春文
郭学良
+2 位作者
段玮
李辰
尹丽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5-980,共16页
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是人工防雹的重要科学依据,但对我国西南地区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研究很少。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分档云模式对云南2016年7月11日一次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
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是人工防雹的重要科学依据,但对我国西南地区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研究很少。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分档云模式对云南2016年7月11日一次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此次冰雹云生成发展快,强度大,是西南山区典型夏季冰雹云。数值模拟的降水、降雹和回波强度等物理量与对应的观测量基本一致。模拟的冰雹云的最大上升气流速度达到28.7 m s^(−1)。通过对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分析研究表明,雹/霰胚的主要生成来源是通过过冷雨滴的概率冻结产生的冻滴,占95%,而冰晶碰冻雨滴产生的雹/霰胚仅占5%,这与国外和我国其他地区雹/霰胚产生的来源和冻滴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别;形成的雹/霰胚直径多数集中在0.3 mm至3.0 mm范围,雹/霰胚主要通过对过冷云水的碰并过程实现增长,直径小于0.3 mm的雹/霰胚较难增长;大雨滴冻结成较大直径的雹胚,可促成短时间内形成冰雹;在雹云发展过程中存在短时的过冷雨水累积带,但过冷雨水累积带对雹/霰胚的增长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形成
冰雹
分档模式
过冷雨水累积带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20
5
作者
范皓
杨永胜
+3 位作者
段英
许焕斌
刘黎平
耿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3-834,共12页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午后不稳定能量的增大形成了有利的热力条件,低层风场的辐合扰动以及中层的冷空气侵入是产生本次强冰雹过程的触发因素。通过对雹云降雹时段雷达回波具有超长“悬挂回波”和对应大雹形成特征分析表明,云中存在着上、中、下相互衔接的0线(域),主上升气流2次逆时针转弯增加了雹胚再入主上升气流区继续长成大雹的机会,据此勾画出了云体主上升气流框架及大冰雹的形成机制,表明冰雹在雹云中的生长有多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雹云
悬挂回波
大
冰雹形成
机制
动力结构模型
太行山东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湖北保康冰雹累积带特征和成雹机制的数值研究
6
作者
敖杰
邱玉珺
+1 位作者
刘晓莉
郭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0期10530-10535,10572,共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云模式对湖北保康冰雹云进行模拟,分析了保康6次冰雹云个例的过冷水累积带特征,同时对累积带明显和降雹强度大的040706雹云个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6例雹云的形成阶段均存在累积带,累积带...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云模式对湖北保康冰雹云进行模拟,分析了保康6次冰雹云个例的过冷水累积带特征,同时对累积带明显和降雹强度大的040706雹云个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6例雹云的形成阶段均存在累积带,累积带平均维持时间为7 min,厚度为1~2 km,雹胚大部分以冻滴为主;雹胚产生于累积带,靠碰并累积区中的过冷雨水迅速增长,冰雹形成后主要靠碰并过冷云水增长;通过040706、040708和060806个例的对比分析发现,累积带存在时有较大的上升气流和过冷雨水含量,是冰雹形成和增长的有利条件,但雹云整个生命期中存在较大的上升气流,对冰雹的形成和增长也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冰雹形成
累积带
机制
湖北保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16
1
作者
胡朝霞
齐彦斌
郭学良
洪延超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8,共12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3-SW-2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33033
40475005
文摘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和改进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玛曲县的一例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曲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霰胚为主;在地面降水中,固态降水占降水总量的46%,而霰占固态降水的65%,霰主要靠撞冻雨水和云水增长;雹云中存在较弱的过冷雨水累积带,累积带的维持时间也很短,累积带中的过冷雨水有利于雹块的增长,但不起主要作用;雹块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雹撞冻云水,其次是撞冻雨水增长。
关键词
冰雹
云模拟
过冷雨水累积带
冰雹形成
机制
Keywords
hailstorm simulation, accumulation zone of supercooled raindrop, hail form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冰雹形成过程及人工防雹研究综述
被引量:
11
2
作者
姚展予
屠琦
安琳
汪会
李集明
贾烁
赵洁云
姚振东
机构
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5-863,共2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513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E0201900)
+2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3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021Z008)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1J038)。
文摘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冰雹形成
过程
人工防雹机理
人工防雹技术
人工防雹科学试验
人工防雹效果评估
Keywords
Hail formation process
Mechanism of hail suppression
Technology of hail suppressio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of hail suppress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hail suppression
分类号
P48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大冰雹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20
3
作者
郭欣
郭学良
陈宝君
何晖
马新成
田平
张邢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1-664,共14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47)
2018年度青年骨干个人项目“北京地形云降水形成机理及气溶胶影响研究”
+1 种基金
北京市气象局科技项目(BMBKJ201704009,BMBKJ20190500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2024)
文摘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km,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模拟的最大上升气流达30 m·s^-1。由于风切变较大,冰雹云出现明显倾斜垂直结构,使冰雹云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大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冰雹云中-35~^-10℃层存在含量达12~16 g·kg^-1的高过冷雨水累积区,冰雹胚胎主要通过受到冰晶接触扰动的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其产生率量级达10-2 g·kg^-1·s^-1,冰雹增长过程主要依靠雹胚撞冻过冷云水,其增长率的量级与冰雹胚胎产生率的量级一致。
关键词
过冷雨滴
累积带
大
冰雹形成
冰雹
分档数值模拟
北京
Keywords
supercooled rainwater
accumulation zone
formation of large hailstones
cloud model with hail-bin microphysics
Beijing
分类号
P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一次典型降雹过程的冰雹微物理形成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17
4
作者
刘春文
郭学良
段玮
李辰
尹丽云
机构
云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5-980,共16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风险(2019QZKK0104)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面上项目CMAGJ2015M56。
文摘
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是人工防雹的重要科学依据,但对我国西南地区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研究很少。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分档云模式对云南2016年7月11日一次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理。此次冰雹云生成发展快,强度大,是西南山区典型夏季冰雹云。数值模拟的降水、降雹和回波强度等物理量与对应的观测量基本一致。模拟的冰雹云的最大上升气流速度达到28.7 m s^(−1)。通过对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分析研究表明,雹/霰胚的主要生成来源是通过过冷雨滴的概率冻结产生的冻滴,占95%,而冰晶碰冻雨滴产生的雹/霰胚仅占5%,这与国外和我国其他地区雹/霰胚产生的来源和冻滴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别;形成的雹/霰胚直径多数集中在0.3 mm至3.0 mm范围,雹/霰胚主要通过对过冷云水的碰并过程实现增长,直径小于0.3 mm的雹/霰胚较难增长;大雨滴冻结成较大直径的雹胚,可促成短时间内形成冰雹;在雹云发展过程中存在短时的过冷雨水累积带,但过冷雨水累积带对雹/霰胚的增长贡献不大。
关键词
冰雹形成
冰雹
分档模式
过冷雨水累积带
云南
Keywords
Hailstone formation
Cloud model with hail-bin microphysics
Supercooled rainwater accumulation zone
Yunnan Province
分类号
P48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20
5
作者
范皓
杨永胜
段英
许焕斌
刘黎平
耿飞
机构
邢台市气象局
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3-834,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B0504002)
河北省“十三五”气象重点项目(hbrywcsy-2017-06)
文摘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午后不稳定能量的增大形成了有利的热力条件,低层风场的辐合扰动以及中层的冷空气侵入是产生本次强冰雹过程的触发因素。通过对雹云降雹时段雷达回波具有超长“悬挂回波”和对应大雹形成特征分析表明,云中存在着上、中、下相互衔接的0线(域),主上升气流2次逆时针转弯增加了雹胚再入主上升气流区继续长成大雹的机会,据此勾画出了云体主上升气流框架及大冰雹的形成机制,表明冰雹在雹云中的生长有多种模式。
关键词
强雹云
悬挂回波
大
冰雹形成
机制
动力结构模型
太行山东麓
Keywords
Severe hailstorm clouds
Overhanging echo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rge hail
Dynamic structure model
Eastern foothill of Taihang Mountain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湖北保康冰雹累积带特征和成雹机制的数值研究
6
作者
敖杰
邱玉珺
刘晓莉
郭彬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北省襄阳市气象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0期10530-10535,1057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05057)
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资助(Grant No.2009z0036)
+1 种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DA)
湖北省气象局基金项目(2009y10)
文摘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云模式对湖北保康冰雹云进行模拟,分析了保康6次冰雹云个例的过冷水累积带特征,同时对累积带明显和降雹强度大的040706雹云个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6例雹云的形成阶段均存在累积带,累积带平均维持时间为7 min,厚度为1~2 km,雹胚大部分以冻滴为主;雹胚产生于累积带,靠碰并累积区中的过冷雨水迅速增长,冰雹形成后主要靠碰并过冷云水增长;通过040706、040708和060806个例的对比分析发现,累积带存在时有较大的上升气流和过冷雨水含量,是冰雹形成和增长的有利条件,但雹云整个生命期中存在较大的上升气流,对冰雹的形成和增长也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冰雹形成
累积带
机制
湖北保康
Keywords
Numerical simulation
Hailstorm formation
Accumulation zone
Mechanism
Baokang of Hubei
分类号
S427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胡朝霞
齐彦斌
郭学良
洪延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冰雹形成过程及人工防雹研究综述
姚展予
屠琦
安琳
汪会
李集明
贾烁
赵洁云
姚振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次大冰雹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郭欣
郭学良
陈宝君
何晖
马新成
田平
张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云南一次典型降雹过程的冰雹微物理形成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刘春文
郭学良
段玮
李辰
尹丽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
范皓
杨永胜
段英
许焕斌
刘黎平
耿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湖北保康冰雹累积带特征和成雹机制的数值研究
敖杰
邱玉珺
刘晓莉
郭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