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冰盖”遗迹的发现及山东丘陵岩溶地貌塑造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照波 赵向阳 李宝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19-28,共10页
在冰斗系统、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川作用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大视域俯视视角观察山体地貌,突破以往以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山东广泛分布的由灰岩构成的丘陵地貌并非以往认为的岩溶成因(喀斯... 在冰斗系统、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川作用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大视域俯视视角观察山体地貌,突破以往以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山东广泛分布的由灰岩构成的丘陵地貌并非以往认为的岩溶成因(喀斯特地貌),而是冰盖侵蚀作用形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通过火山喷发玄武岩与地貌、沉积的压覆关系,约束了冰盖发生时间为(7.86±0.5)Ma~(6.31±0.23)Ma,属于中新世晚期,以此建立了“天宝冰期”。根据冰蚀地貌特征解译,天宝冰期冰盖分布在太行山以东,松辽分水岭以南,东含部分黄海大陆架,南至大别山北麓,以此提出了“华北冰盖”。天宝冰期与晚中新世的孢粉、深海沉积、红黏土等记录的气候演化具有吻合性。研究认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属于北极冰盖高压气候的外延,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无关,华北冰盖的形成与冰期季风冷暖气候的交锋有关。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西北内陆的干旱,冰期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内陆植被的退化,冰期西北风增加风尘物质来源的同时也增强了输送动力,冰期风尘沉积与东部冰川分布存在此消彼长的叠合关系,风尘沉积增加了冰碛物中的泥质成分,这是东部冰碛物存在双峰特征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蚀地貌 地貌过程 川岩溶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天堂水库四周第四纪冰川遗迹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肖平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9-104,共6页
根据250km^2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粒度、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等室内分析,认为大别山天堂水库四周存在许多古冰川遗迹且划分出两次冰期,较早的一次相当于大姑冰期,规模大;较晚的一次相当于庐山冰期,规模小。它们都属于季风海洋性山谷冰川。
关键词 水库 第四纪 川遗迹 冰蚀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殷万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23-30,共8页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是在1921年由李四光教授从太行山东麓大同盆地开始的。将近七十年来,从起步、奠基、开拓、发展,现已逐步地形成了—门自成系统的学科——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它的基本内容属于地质学范畴,但也涉及地理学、地...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是在1921年由李四光教授从太行山东麓大同盆地开始的。将近七十年来,从起步、奠基、开拓、发展,现已逐步地形成了—门自成系统的学科——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它的基本内容属于地质学范畴,但也涉及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气候学和天文学等学科内容。它是研究第四纪气候演变和环境变迁的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具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密切。研究其学科史是中国当代地质科学的重要篇章。本文概略地论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论述了它与人类发展历史的密切关系,总结了该学科发展中的五个方面的主要特色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四纪 地质学史 大同盆地 期之庐山 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 人类发展历史 高原 川遗迹 冰蚀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野外证据
4
作者 韩同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68-478,共11页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各种各样冰川遗迹,分布十分广泛。是重建和研究古大陆冰盖最有力的证据。目前发现和比较肯定的冰蚀遗迹有:冰蚀平原、冰蚀丘陵、U形谷、冰蚀洼地、冰盆、冰阶、冰笕、冰坡和基岩鼓丘等。冰碛遗迹主要有:块...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各种各样冰川遗迹,分布十分广泛。是重建和研究古大陆冰盖最有力的证据。目前发现和比较肯定的冰蚀遗迹有:冰蚀平原、冰蚀丘陵、U形谷、冰蚀洼地、冰盆、冰阶、冰笕、冰坡和基岩鼓丘等。冰碛遗迹主要有:块砾碛、鳍碛(新类型)、漂砾碛(新类型)、冰水砂砾岩、和冰碛丘陵、冰台及侧碛堤等。从大陆冰盖遗迹分布连续和普遍发育,证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曾形成连绵一片的统一的大陆冰盖。大陆冰盖形成的时期为早更新世,形成时的古雪线的海拔高度最多在2000m左右,冰川类型属于海洋性统一大陆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大陆 冰蚀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