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S实测数据和PS-InSAR技术的北极Pedersenbreen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现仁 庞蕾 +7 位作者 马永 王朝阳 张峰 邢喆 郭灿文 杨晓彤 王力彦 张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89,共9页
Pedersenbreen冰川是我国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重点研究区域之一。本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共31景Sentinel-1A中等分辨率SAR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PS-InSAR技术对Pedersenbreen冰川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获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 Pedersenbreen冰川是我国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重点研究区域之一。本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共31景Sentinel-1A中等分辨率SAR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PS-InSAR技术对Pedersenbreen冰川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获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速率图,提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信息。研究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整体处于向下游运动的趋势,Pedersenbreen冰川主体的运动速率范围为-8.901^-2.957 m/a。将冰川运动速率沿铅垂线方向进行分解,得到GPS监测点P1、P2、P3、P4、P5缓冲区的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均值,分别为-2.3161 m/a、-2.4387 m/a、-1.8517 m/a、-2.1811 m/a和-1.8754 m/a。基于GPS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分别为-1.8796 m/a、-2.0413 m/a、-1.4220 m/a、-1.7223 m/a和-1.3769 m/a,误差均在0.5 m/a之内,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表明PS-InSAR技术可以用于极地冰川运动趋势的变化监测,是冰川监测手段的一个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ersenbreen冰川 北极 Sentinel-1A PS-INSAR 冰川表面运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7年中巴公路沿线山地冰川表面运动数据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磊 蒋宗立 +1 位作者 刘时银 张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4期68-77,共10页
中巴公路是一条连接中国西部与巴基斯坦及南亚、西亚的重要国际公路,对于沿线国家及高亚洲地区经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公路沿线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是全球山岳冰川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冰川的运动时常对公路的安全运... 中巴公路是一条连接中国西部与巴基斯坦及南亚、西亚的重要国际公路,对于沿线国家及高亚洲地区经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公路沿线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是全球山岳冰川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冰川的运动时常对公路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本文获取了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覆盖该区域(35°50′53″N–39°00′42″N,74°17′58″E–75°53′01″E)的Sentinel1A的SAR数据,使用特征匹配方法计算得到了中巴公路沿线冰川这3年间的表面运动场。得益于Sentinel1A数据的IW模式,计算结果的空间分辨率约为100 m×100 m,静止区域残余运动的统计分析表明总体精度约0.04 m/d。分析表明,中巴公路沿线北部和中部地区冰川表面流速相对较为稳定,而南部地区的大规模冰川流速较快,部分冰川积累区表面流速高达4 m/d以上。本数据集可作为高亚洲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分析的基础数据,支撑高亚洲区域水资源状况评估以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另外,山地冰川表面运动场的高精度监测结果对中巴公路及沿线居民区进行冰川灾害的预警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公路 特征匹配方法 冰川表面运动 Sentinel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慕士塔格峰山地冰川表面冬季运动分布数据集
3
作者 闫世勇 李毅 +1 位作者 吕明阳 阮智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2期20-29,共10页
慕士塔格峰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部,是我国西部山地冰川的集中分布区之一,长期监测该地区冰川不仅有益于评估水资源状况,也有助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日本ALOS/PALSAR卫星分别于2009年1月14日和3月1日获取覆盖慕士塔格峰地区(37... 慕士塔格峰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部,是我国西部山地冰川的集中分布区之一,长期监测该地区冰川不仅有益于评估水资源状况,也有助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日本ALOS/PALSAR卫星分别于2009年1月14日和3月1日获取覆盖慕士塔格峰地区(37°48′18″N^38°35′14″N,74°42′45″E^75°41′50″E)的SAR数据,借助改进的像素跟踪算法,通过精确去除卫星轨道和传感器姿态差异带来的全局性位移和地形起伏导致的地形效应误差,得到了该地区山地冰川表面高精度运动分布场(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其空间分辨率约为20 m。非冰川区残余运动的统计分析表明其总体精度约为0.5 m/46 day。冰川运动分布表明,该地区冰川运动主要呈现为积累区速度快,消融区和末端运动速度慢的特点,冰川运动整体上与地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个别中小型冰川呈现出较强的活动性。本数据集可以作为该地区山地冰川运动的本底调查资料,为慕士塔格峰地区山地冰川运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另外,山地冰川运动高精度监测将有助于研究其动力学特征和预测冰川运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同时也为我国冰川资源普查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表面运动 像素跟踪算法 ALOS/PALSAR 慕士塔格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三号影像的2019-2020年高亚洲地区典型冰川表面流速数据集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齐民 吕明阳 闫世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3期153-164,共12页
青藏高原又称世界“第三极”,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该地区冰川流速时空变化对于认识冰川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长期冰川活动性监测对推... 青藏高原又称世界“第三极”,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该地区冰川流速时空变化对于认识冰川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长期冰川活动性监测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2019–2020年间覆盖目标区域典型冰川的高分三号(GF-3)影像,借助改进的偏移量跟踪算法,通过精准地弥补全局性位移和地形效应以及滤波降噪处理后,得到了高亚洲地区典型冰川表面高精度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采用GF-3卫星FSI成像模式SAR影像,计算结果空间分辨率约为12 m。非冰川区残差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周期内整体精度约为0.5 m。结果显示,研究区冰川表面运动大多呈现为积累区速度较快/消融区和末端运动速度慢的特点,个别中小型冰川具有相对较强的活动性,整体上与地势起伏和气候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数据集可作为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分析的基础数据,支撑高亚洲地区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推动国产遥感数据在冰川活动性及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深层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洲地区 GF-3 冰川表面运动 偏移量跟踪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a布喀达坂峰冰川变化与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凡盛 杨太保 +2 位作者 冀琴 李虹蓉 王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3,共8页
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了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4期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研究区最近25 a来冰川变化,探讨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布喀达坂峰冰川总面积退缩了7.... 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了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4期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研究区最近25 a来冰川变化,探讨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布喀达坂峰冰川总面积退缩了7.28 km^2,退缩速率为0.29km^2·a^(-1),占1990年的1.78%,且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各个时段内冰川退缩速率呈较快—快—慢的状态,不同朝向的冰川退缩速率略有差异,南坡山谷冰川退缩速率最快,北坡坡面冰川次之,中段平顶冰川退缩速率最慢;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沿中流线向冰川侧脊和冰川末端递减,符合冰川运动一般规律,而不同类型的冰川其表面运动速度的时空变化具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夏季均温的显著升高和年降水量的缓慢增加的共同作用是引起布喀达坂峰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此外,地势条件和冰川自身结构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喀达坂峰 气候变化 冰川面积 面向对象分类 冰川表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东帕米尔高原克拉牙依拉克冰川跃动数据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震 刘时银 魏俊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4期78-88,共11页
2015年5月东帕米尔高原克拉牙依拉克冰川(38°35′6″N–38°44′48″N,75°7′47″E–75°22′29″E)发生跃动,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损失。加强对跃动冰川的监测和分析,对冰川跃动机理和灾害预警预报研究具... 2015年5月东帕米尔高原克拉牙依拉克冰川(38°35′6″N–38°44′48″N,75°7′47″E–75°22′29″E)发生跃动,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损失。加强对跃动冰川的监测和分析,对冰川跃动机理和灾害预警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冰川跃动期间Landsat 8影像,基于特征匹配法提取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2015年4月13日至7月11日表面运动速度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240 m,冰川运动速度误差最高为±0.42 m d-1。根据跃动前后的2013年和2015年两期质量较好的ASTER立体像对数据生成的DEM,提取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高程变化数据(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30 m,经非冰川区域的高程残差统计,冰川高程变化误差为±0.7 m。本数据集可以作为跃动冰川的本底调查资料,也可以作为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为冰川跃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另外,跃动冰川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冰川灾害预警预报研究,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跃动冰川 冰川表面运动 冰川高程变化 LANDSAT ASTER 克拉牙依拉克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辅助偏移量跟踪技术的山地冰川运动监测研究
7
作者 王群 范景辉 +3 位作者 周伟 袁蔚林 童立强 郭兆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3,共7页
为改善传统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山地冰川表面位移时受大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的状况,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以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和浪卡子县之间的卓莫拉日山系东段冰川区为例,选取... 为改善传统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山地冰川表面位移时受大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的状况,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以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和浪卡子县之间的卓莫拉日山系东段冰川区为例,选取2对不同空间基线长度的TerraSAR-X数据应用传统的和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进行处理,并对比非冰川区的2种偏移量提取结果;针对2景入射角和成像范围有所差别的COSMO-SkyMed影像开展了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数据处理。结果表明,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不仅降低了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引起的误差,而且还能应用于同一传感器不同波束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扩大了SAR数据的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量跟踪技术 冰川表面运动 大空间基线 地形起伏 外部DEM TerraSAR-X COSMO-SkyM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