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争论问题及其哲学意义
- 1
-
-
作者
张林源
伍光和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
文摘
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把我国东部若干山地和山麓区的某些地质地貌现象断定为第四纪冰川遗迹。他在《冰期之庐山》中,参照彭克和布吕克纳在《冰期之阿尔卑斯山》中对冰期的划分方法,划分出波阳、大姑和庐山三次冰期,并指出它们分别与阿尔卑斯山的贡兹、民德和里斯冰期相当。后来,德国学者费斯孟在云南确定了大理冰期。于是,人们获得了第四纪期间中国也同阿尔卑斯山一样,有四次冰期的认识。
-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遗迹
中国东部
地质地貌
冰川擦痕
大理冰期
阿尔卑斯山
古冰川遗迹
冰川发育条件
李四光
混杂堆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国外沉积学期刊文献摘要选登
- 2
-
-
作者
王承书
-
机构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
出处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63-68,15,共7页
-
文摘
《沉积地质学》61卷1—2期1989年1月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部晚古生代沉积岩的冰下沉积特征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中部Bacchus Marsh组的一个晚古生代混积岩剖面,其中含有: (1)长轴倒转的冰川擦痕漂砾; (2)缺乏水分选证据的砾石层; (3)薄的砂岩席状体和透镜体; (4)由密集的阶状断裂切割的板状和扭曲状砂岩体; (5)薄板状韵律层状粉砂岩和粘土岩。擦痕漂砾表明混积岩由运动着的湿底冰川冰下的冰碛层所堆积;砂岩席状体和透镜体表明冰下水压急剧增加;而变形砂岩体则表明某些新沉积的混积物的流动是上覆冰传递的剪切力的结果。砾石层可能为一种运动着的碎屑地毯,其形成于控制冰川大小的障碍壁附近,这些碎屑在沉积期间来自一层当时已停止活动的近底岩屑。
-
关键词
砂岩体
沉积学
沉积岩相
碎屑流沉积
沉积期
沉积特征
晚古生代
冰川擦痕
冰川冰
河流沉积
-
分类号
P64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
-
题名模式口原为磨石口
- 3
-
-
作者
王铭珍
-
出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37-37,共1页
-
文摘
长城关隘多称为口,例如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等。长城附近的军事重地,也多称口,例如南口、张家口等。京西模式口,古代也是一处军事重地。从前叫磨石口,因该要塞山口处于磨石山而得名。明代万历年间宛平县知县沈榜著《宛署杂记》中称:“县之正西有二道:一出...
-
关键词
磨石
司礼监掌印太监
雕刻艺术
生物分布
清末民初
冰川擦痕
张家口地区
明清历史
民国初年
古代兵家
-
分类号
K928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