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警惕花生黑腐病菌的入侵 被引量:8
1
作者 潘汝谦 关铭芳 +1 位作者 徐大高 邓铭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4-165,共2页
2009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了花生黑腐病,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花生茎基部、果针和豆荚以及整个根系变黑腐烂,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产生大量红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Boedijin & Rei... 2009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了花生黑腐病,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花生茎基部、果针和豆荚以及整个根系变黑腐烂,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产生大量红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Boedijin & Reitsma),无性阶段是寄生柱枝孢(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Crous,Wingfield & Alfenas)。花生黑腐病菌可侵染花生和大豆等20多种作物。应警惕花生黑腐病菌的入侵,及时有效地防止病害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黑腐病 冬青丽赤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大豆红冠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盖云鹏 黄子凌 +3 位作者 陈好好 周乔俐 马海杰 李红叶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6-991,共6页
大豆红冠腐病(red crown rot of soybean,RCR)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大豆病害之一,病害症状为罹病植株茎基部变红,表面聚集了大量橙红色球状子囊壳。对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的疑似大豆红冠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和培养,从分离获得的菌株中选择1... 大豆红冠腐病(red crown rot of soybean,RCR)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大豆病害之一,病害症状为罹病植株茎基部变红,表面聚集了大量橙红色球状子囊壳。对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的疑似大豆红冠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和培养,从分离获得的菌株中选择1个代表菌株ZJHZ0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为浙江省大豆产区的红冠腐病的防控提供依据。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ZJHZ01接种大豆茎基部可引起发病,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病原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鹅黄色,菌落中可产生大量红褐色微菌核和厚垣孢子,在PDA、V8和康乃馨叶片培养基中极易产生子囊孢子,与已报道的大豆红冠腐病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相似,初步认为ZJHZ01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进一步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其TUB、HIS和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比Gen Bank中已经录入的丽赤壳属相应序列。基于以上3种基因联合序列,通过采用邻接法构建了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ZJHZ01与Gen Bank中C.ilicicola菌株GDBL01存在着极高的同源性,序列相似度达到了99%以上。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地区大豆产区的大豆病株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明确了浙江省桐庐大豆产区的红冠腐病是由C.ilicicola侵染所致,这是该病害在浙江省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红冠腐病 冬青丽赤壳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黑腐病抗病品种筛选及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被引量:8
3
作者 袁汇涛 张云霞 +2 位作者 向梅梅 罗梅 董章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58-2266,共9页
花生黑腐病是由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引起的花生毁灭性病害。为研究花生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情况和抗性机制,采用幼芽水培接种的方法对128个花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发现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花生品种数分别为1、13... 花生黑腐病是由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引起的花生毁灭性病害。为研究花生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情况和抗性机制,采用幼芽水培接种的方法对128个花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发现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花生品种数分别为1、13、42和72个。高抗品种T09的病情指数仅为8.0,发病率为36.7%;高感品种P562的病情指数高达46.0,发病率为100%。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方法对P562、桂花35、云花生、AS09和T09进行抗病性检验,结果与幼芽水培接种鉴定的结果一致。通过测定T09和P562接种花生黑腐病菌后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T09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在接种后0.5和5 d出现2次高峰(最大峰值为451.09 U·g^(-1)·h^(-1)FW),其峰值出现时间较高感品种P562早;T09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接种后0.5 d出现峰值(271.67 U·g^(-1)·min^(-1)FW),P562的PPO活性在接种后1 d出现峰值(160.02 U·g^(-1)·min^(-1)FW);两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升高,T09在接种后0.5 d出现高峰(239.23 U·g^(-1)·min^(-1)FW),P562在接种后0.25 d出现高峰(135.75 U·g^(-1)·min^(-1)FW);两个品种接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升高,T09在接种后的第5天出现高峰(28.08 U·g^(-1)·h^(-1)FW),P562在接种后第3天出现高峰(16.79 U·g^(-1)·h^(-1)FW)。酶活性结果表明,PAL、PPO、POD和SOD在花生抗病性中可能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后续花生高抗品种的选育及花生黑腐病的抗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黑腐病 冬青丽赤壳 抗病品种 防卫相关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黑腐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罗梅 陈欣瑜 +2 位作者 尤立谦 袁汇涛 董章勇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3期81-83,共3页
花生黑腐病(Cylindrocladium black rot of peanut,简称CBR)是一种由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侵染引起的花生病害,是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该病原菌可侵染危害花生植株地下部的果针、根系、果荚以及茎基部等。侵染部位感... 花生黑腐病(Cylindrocladium black rot of peanut,简称CBR)是一种由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侵染引起的花生病害,是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该病原菌可侵染危害花生植株地下部的果针、根系、果荚以及茎基部等。侵染部位感病后变黑甚至腐烂,发病严重时地上部的叶片表现出萎焉甚至枯萎的症状,最后整个植株枯萎,严重的整个植株死亡。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花生黑腐病的化学药剂与玉米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花生黑腐病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害症状与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寄主范围、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病害的防治和检疫控制等。对该病害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黑腐病 冬青丽赤壳 寄生柱帚霉 防治 花生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