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城区冬季污染天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混合状态 被引量:3
1
作者 严梦园 程燕 +4 位作者 田杰 李丽 张勇 刘卉昆 王启元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3-833,共11页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分类方法,将颗粒物共分为7类,分别是元素碳颗粒(EC)、有机碳与元素碳混合颗粒(OCEC)、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生物质颗粒(BB)、扬尘颗粒(Dust)、重金属颗粒(Metal),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含碳颗粒(包括EC、OCEC和OC),总占比达到66.9%。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表明,88.6%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在200—500 nm之间。OCEC、EC和OC颗粒在整个测径范围内占比较大。在污染期间,EC颗粒和K-rich颗粒的占比升高较为明显,表明此次污染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燃烧源以及颗粒物老化的影响。混合状态结果表示,污染期颗粒物与无机离子组分的混合程度高于清洁期,表明污染期颗粒物的老化程度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 粒径分布 化学组分 混合状态 西安城区 冬季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空气区域海口冬季O_(3)和PM_(2.5)协同污染成因分析
2
作者 王名斌 李宇笑 +2 位作者 尤子昇 倪远喆 罗笠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0-902,共13页
海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常居首位,为典型的清洁空气区域.但是,2023年12月31日海口发生了大气复合污染事件,臭氧(O_(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值为196.96μg·m^(−3),PM_(2.5)日均浓度为47.29μg·m^(−3),分别超过世... 海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常居首位,为典型的清洁空气区域.但是,2023年12月31日海口发生了大气复合污染事件,臭氧(O_(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值为196.96μg·m^(−3),PM_(2.5)日均浓度为47.29μg·m^(−3),分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污染标准限值.为探明此次O_(3)和PM_(2.5)协同污染事件的成因,本研究开展了小时尺度的在线污染物观测和受体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日降低的风速、增强的太阳辐射以及增高的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浓度是导致O_(3)和PM_(2.5)浓度同时增加的主要原因.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显示,含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含氧VOCs)是本次污染事件中O_(3)生成的主要贡献者.EKMA(empirical kinetics modeling approach)曲线揭示此次O_(3)污染主要受到氮氧化物(NO_(x))浓度的控制.而对于PM_(2.5)污染,SO_(4)^(2-)、NO_(3)^(−)和NH_(4)^(+)(SNA)为其最关键的组分(占PM_(2.5)的65.8%),氮氧化率(NOR)在污染日出现峰值表示大气氧化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改善空气质量需重视对VOCs和NO_(x)排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污染 O_(3) VOCS PM_(2.5) 水溶性离子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经开区冬季PM_(2.5)中正构烷烃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紫越 郭威 +2 位作者 朱仁果 谢亚军 肖红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为研究南昌经开区冬季PM_(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文章对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采集的PM_(2.5)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南昌经开区冬季PM_(2.5)样品中正构烷烃碳数范围为C20~C33,浓度为71.66~1295.30 ng/m... 为研究南昌经开区冬季PM_(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文章对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采集的PM_(2.5)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南昌经开区冬季PM_(2.5)样品中正构烷烃碳数范围为C20~C33,浓度为71.66~1295.30 ng/m^(3),平均为(327.51±186.07)ng/m^(3)。气象参数和气态污染物与正构烷烃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正构烷烃浓度受到了人为排放源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利用诊断参数和PMF模型对正构烷烃来源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冬季人为源(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对南昌经开区大气中正构烷烃的贡献达到66%~77%。南昌经开区冬季出现的8次污染事件,主要受到了生物质燃烧源和化石燃料燃烧源输入的控制,整个冬季污染事件期间,这2种人为源的贡献比例达到68.05%,其中生物质燃料燃烧源占比31.79%,化石燃烧占比36.26%。气象条件也对污染事件中的正构烷烃累积起到了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被分配到颗粒物中,会促进正构烷烃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经开区 PM_(2.5) 正构烷烃 化石燃料燃烧 生物质燃烧 冬季污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常天气分析法探究四川盆地冬季大气污染的气象成因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子涵 张小玲 +1 位作者 康平 张莹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7,共12页
以四川盆地冬季大气污染的气象成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异常天气分析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9年2月四川盆地环境与气象观测站点的监测资料,探究2014-2018年冬季四川盆地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对气候平均状态下大气... 以四川盆地冬季大气污染的气象成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异常天气分析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9年2月四川盆地环境与气象观测站点的监测资料,探究2014-2018年冬季四川盆地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对气候平均状态下大气环境形势的分析,研究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四川盆地冬季PM2.5污染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14-2018年冬季四川盆地PM2.5中度以上污染的天数呈波动式下降特征,高浓度的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南部及东北部城市群;2014年和2016年冬季四川盆地上空500 hPa暖高压偏暖偏强,近地面附近存在"距平逆温",低空盛行偏南风,天气形势静稳,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促发PM2.5重污染的形成;近五年四川盆地冬季大气空气质量较好时主要对应两种大气环流形势,一种为500 hPa高空受冷低压的影响,盆地上空冷空气活跃,对流增强易产生降水,另一种为受500 hPa冷高压的控制,700 hPa高空盛行北风带来干冷空气南下,这两种环流形势均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大气污染 气象成因 细颗粒物(PM2.5) 异常天气分析法 大气环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