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极端低温日数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单机坤 梁潇云 +2 位作者 孙林海 龚振淞 刘芸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9-1614,共6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事件越来越频繁,开展极端事件预测变得非常重要。基于我国700多个地面台站的逐日最低温度观测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代海气耦合模式的动力预测结果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了一个针对我国冬季极端低温...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事件越来越频繁,开展极端事件预测变得非常重要。基于我国700多个地面台站的逐日最低温度观测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代海气耦合模式的动力预测结果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了一个针对我国冬季极端低温日数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所预测的1983-2010年历史回报结果与实况资料的相关在我国大部均超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用该预测方法还对2011/2012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进行了实时预测,事实证明该预测方法对2011/2012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的预测趋势基本正确,可以推广到预测业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逐步回归 统计降尺度 冬季极端低温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2017年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大陆地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游灿 李艳 宋文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0-520,527,共12页
利用1978-2017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中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系统定量化表征指数,分析北极放大效应背景下前期秋季海冰变化对冬季中国大陆地区极端低温发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 利用1978-2017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中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系统定量化表征指数,分析北极放大效应背景下前期秋季海冰变化对冬季中国大陆地区极端低温发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极地放大效应的背景下,当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北部-东西伯利亚海东部-楚科奇海海域的海冰偏少时,中国大陆地区极端低温形势加剧,华南地区极端低温频次显著增多,北方地区低温强度明显增强.相对于海冰高值年,海冰低值年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范围扩张且强度增强,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由-0.48增至0.50;850 hPa风场上中国以北区域的偏北风增强,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由-0.56增至0.72;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形势更明显,瞬时阻塞比高值年高6 d.动力诊断分析显示, 500 hPa等压面上乌拉尔山阻塞关键区和北大西洋区存在相对涡度的显著负异常、中高纬度经向温度梯度异常高值中心和Rossby波作用通量扰动异常,能够解释在极地放大效应背景下,北极海冰减少时,有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建立、发展以及与极地高压的合并,使得入侵中国大陆地区的极地冷空气增强,极端低温事件增多、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海冰 冬季极端低温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波作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