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吉霞 周益林 +3 位作者 段霞瑜 王生荣 王军平 邱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0,共3页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d,最长为35d,培养60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8exp[-0.02949(X-4.957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温度 冬孢子萌发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休眠期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姗姗 邵见阳 +1 位作者 张祥喜 王立新 《江西农业学报》 1994年第1期31-36,共6页
本文详尽地描述了病菌冬孢子萌发的过程和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中、室温30~32℃、太阳光照下、pH16~7、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量也最多;约2%的冬... 本文详尽地描述了病菌冬孢子萌发的过程和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中、室温30~32℃、太阳光照下、pH16~7、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量也最多;约2%的冬孢子休眠期约一个月,但多数冬孢子需要体眠5~6个月;冬孢子室内保存有约2年的生命力,以保存7~12个月的冬孢子萌发率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粉菌 冬孢子萌发 休眠期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9
3
作者 姚卓 陈万权 +2 位作者 高利 刘太国 刘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 d时达到萌...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 d时达到萌发高峰,冬孢子浓度对萌发率有影响,浓度为(100~105)×104个/mL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可以选用此浓度作为室内TCK冬孢子萌发研究的适宜浓度.在室内进行TCK冬孢子的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表明,冬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后,将麦种放在培养皿盖中的湿滤纸上,置于5℃的培养箱中培养,直到苗长到3~5 cm,然后将麦苗种植到直径为24 cm的塑料盆中,在白天30℃,夜晚18℃的生长箱中培养至植株成熟,可获得7%左右的发病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腥黑粉菌 冬孢子萌发 人工接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贾文明 周益林 +2 位作者 段霞瑜 丁胜利 邱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nversa Ku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nversa Ku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腥黑穗病 土壤湿度 冬孢子萌发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锈病综合防治要点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彦 《河北果树》 2011年第3期38-39,共2页
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苹桧锈病、羊胡子。病菌为转主寄生真菌,1年发生1代,冬季在柏树(桧柏、龙柏、塔柏)小枝上以菌瘿瘤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落... 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苹桧锈病、羊胡子。病菌为转主寄生真菌,1年发生1代,冬季在柏树(桧柏、龙柏、塔柏)小枝上以菌瘿瘤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落在苹果、梨树的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锈病 综合防治 冬孢子萌发 寄生真菌 赤星病 孢子 桧柏 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对温度的敏感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江辉 周益林 段霞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通过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不同TCK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以便深入了解此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成因。选取采自不同年份的45个TCK菌株,室内控制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这些菌株的萌发过程及萌发... 通过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不同TCK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以便深入了解此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成因。选取采自不同年份的45个TCK菌株,室内控制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这些菌株的萌发过程及萌发特性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所得数据。5℃和10℃不同培养温度下,参试菌株的萌发率和萌发过程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采集年份不同菌株在相同培养温度下,萌发过程和萌发率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保存年限的增长,菌株冬孢子的萌发率会逐渐下降,但在常温下放置8年左右的部分菌株仍然具有萌发能力。不同的菌株萌发对温度确实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此结果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定殖、传播以及预测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温度 冬孢子萌发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防治苹果锈病技术要点
7
作者 高彦 《山西果树》 2011年第4期57-57,共1页
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苹桧锈病、羊胡子,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1年发生1代,冬季在柏树(桧柏、龙柏、塔柏)小枝上以菌瘿瘤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时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 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苹桧锈病、羊胡子,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1年发生1代,冬季在柏树(桧柏、龙柏、塔柏)小枝上以菌瘿瘤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时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落在苹果、梨树的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锈病 综合防治 冬孢子萌发 技术 寄生真菌 赤星病 孢子 桧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祥林 莫桂花 +7 位作者 柴燕 薛光华 范伟功 依米提 王文正 杨晓林 翟刚 努尔.买买提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23-26,共4页
通过对塔什库尔干县 6个乡的小麦田间进行调查及采集样品的室内检验鉴定证明 ,为害该县小麦的腥黑穗病菌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光腥黑穗病菌。萌发实验表明 ,该县的小麦网腥冬孢子在 5℃和 18℃条件下均可萌发 ,在 0℃下停止生长 ,网腥... 通过对塔什库尔干县 6个乡的小麦田间进行调查及采集样品的室内检验鉴定证明 ,为害该县小麦的腥黑穗病菌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光腥黑穗病菌。萌发实验表明 ,该县的小麦网腥冬孢子在 5℃和 18℃条件下均可萌发 ,在 0℃下停止生长 ,网腥的冬孢子大小平均为 17.7~ 19.8μm,网脊平均高度 1.33μm,网目平均大小 3.71μm;光腥的冬孢子大小平均为 16.7~ 18.6μm。目前在该地区尚未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和小麦矮腥黑穗病 ,但还须加强当地口岸检疫和田间普查工作 ,严防二病自邻国疫区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网腥黑穗病光腥黑穗病冬孢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9
作者 程叶诚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6-47,共2页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俗称"乌米"、"灰包",近几年我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为普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因此掌握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俗称"乌米"、"灰包",近几年我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为普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因此掌握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方法 发病原因 玉米植株 病原菌 冬孢子萌发 发生情况 孢子 种衣剂 上升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10
作者 王丽 董淑芳 王立新 《农村科技》 2007年第6期43-43,共1页
该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初次侵染在种子萌发后开始,由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孢子在地下侵染下胚轴及子叶。首先在侵染点处见圆形黄色病斑,红花出土后,地下或地表附近的茎基部,两片子叶出现黄色斑点,后变为红褐色,严重时幼苗萎蔫死... 该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初次侵染在种子萌发后开始,由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孢子在地下侵染下胚轴及子叶。首先在侵染点处见圆形黄色病斑,红花出土后,地下或地表附近的茎基部,两片子叶出现黄色斑点,后变为红褐色,严重时幼苗萎蔫死亡。生长期病害在植株上自上而下发展,在叶片上产生环状病斑,中间有红褐色至暗褐色小疱,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与防治 红花 病虫害 冬孢子萌发 生长期病害 种子萌发 生育期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