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脉CT血管造影斑块人工智能定量参数与血流储备分数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庆东 张呈兵 +3 位作者 付军 王鹏 龙斌 刘海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89-2494,共6页
目的 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斑块人工智能(AI)定量参数与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怀疑冠心病患者共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27~81岁,平均(58.1±11.9)岁,均行CCTA检查。将图像传输至数坤软件并对冠脉血管标记... 目的 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斑块人工智能(AI)定量参数与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怀疑冠心病患者共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27~81岁,平均(58.1±11.9)岁,均行CCTA检查。将图像传输至数坤软件并对冠脉血管标记、斑块分析、计算相应FFR-CT值。斑块AI参数包括长度、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最狭窄程度(MLD)、脂类体积及占比、纤维脂类体积及占比、纤维体积及占比、钙化体积及占比。FFR-CT≤0.8定义为可能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心肌缺血。评估斑块参数与FFR-CT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冠脉血流储备异常(FFR-CT≤0.8)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效能,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模型预测准确率。结果 84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39例,占46.4%)与胸闷(27例,占32.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FR-CT与MLA呈正相关(r=0.49,P <0.000 1),与长度、体积、脂类体积、纤维脂类体积、纤维体积及钙化体积呈负相关(r=-0.44、-0.56、-0.40、-0.36、-0.42、-0.40,P <0.05),其中与MLD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60,P <0.000 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长度、体积、MLA、MLD、脂类体积、纤维脂肪体积、纤维体积、钙化体积等参数是FFR-CT≤0.8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经调整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D是FFR≤0.8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2,95%CI:1.034~1.133,P=0.001),预测模型为logit(P)=0.079X1-4.052,X1为MLD值,预测准确率为85.2%。斑块长度、MLD、脂类体积、纤维体积及钙化体积诊断冠脉血流动力学异常(FFR-CT≤0.8)的AUC分别为0.796、0.886、0.711、0.754、0.698,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47.83%、73.91%、73.90%、52.17%、60.87%与92.11%、73.68%、60.53%、84.21%、89.47%,5种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0.906,灵敏度与特异度为73.91%、71.05%。结论 冠脉斑块AI参数与FFR-CT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MLD是FFR-CT≤0.8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造影 斑块定量分析 血流储备分数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和体重的个体化对比剂方案在冠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琴 何其舟 +2 位作者 余飞 张艳丽 斯光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和体重(BW)调节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疑似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固定注射体积及流速组)、BSA调节组和BW调... 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和体重(BW)调节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疑似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固定注射体积及流速组)、BSA调节组和BW调节组,每组各100例。三组患者均行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比分析三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冠脉CTA成像质量、对比剂剂量及流速,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BSA调节组与BW调节组冠状动脉强化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BSA调节组冠状动脉强化值明显大于BW调节组(P<0.05),且其标准差明显小于BW调节组(P<0.05)。BSA调节组冠脉CT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BSA调节组与BW调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W调节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W调节组和BSA调节组对比剂剂量、流速均明显下降(P<0.05),且BW调节组与BSA调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设计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既可减少冠脉成像对比剂用量和流速,又能提高冠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造影 体表面积 体重 造影 强化程度 强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群 刘定西 +2 位作者 彭振军 曾祥阶 孔祥泉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成像,以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体部相控阵线圈,采用二维屏气下、脂肪抑制、心电门控、K空间分段采集快速自... 目的:研究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成像,以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体部相控阵线圈,采用二维屏气下、脂肪抑制、心电门控、K空间分段采集快速自旋回波(2D-breath-holdfat-suppressedECG-gatedFLASHwithK-spacesegmentation),多角度双倾斜层面扫描,结合三维导航技术(3D-NavigatorCoronary MRA)对一组15例(10例健康志愿者和5例经心导管冠脉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人)进行冠脉MRA成像。结果:左冠主干、左前降支、在回旋支和右冠主干在MRA上均较好显示,二维屏气MRA在显示以上各支尤为突出,显示长度比文献报道略长;三维导航冠脉MRA为自由呼吸状态下可供选择的非屏气技术,通过MPR重建,具有可重复性和任意性,用于不合作病人显示冠脉主干。结论: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MRA对显示明显血液动力学冠脉狭窄≥50%病变上MRA总的敏感性为65%,为研究冠脉血管造影提供了无创伤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冠脉血管造影 二维屏气 MRA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金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6-29,33,共5页
目的:分析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50例冠心病患者经CTA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130 HU)117例、软斑块组(CT值≤60 HU)150例、混合斑块组(CT值60~130 HU)183例,... 目的:分析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50例冠心病患者经CTA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130 HU)117例、软斑块组(CT值≤60 HU)150例、混合斑块组(CT值60~130 HU)183例,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4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分析CTA检测所得粥样斑块CT值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结果:软斑块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功能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栓最大坚固度(TEG-MA)、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血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白介素-23(IL-23)含量、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趋化因子CXCL16、趋化因子Fractalkine、T细胞趋化因子(RANTES)含量、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tin)、视黄醇结合单核蛋白4(RBP4)含量均高于其余3组(P<0.05)。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含量低于其余3组(P<0.05)。冠心病患者粥样斑块CT值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结论:冠脉CTA可准确评估冠脉粥样斑块性质,同时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预后等的可靠无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斑块 血小板功能 炎症因子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局特征及多层次特征聚合的冠脉分割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顾佳 方志军 田方正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8-970,共13页
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分割在辅助医生判断血管堵塞、血管疾病诊断等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CTA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FCN、U-Net、V-Net等经典深度学习算法分割结果不细腻的问题,提出了全局特征及多层次特征聚... 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分割在辅助医生判断血管堵塞、血管疾病诊断等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CTA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FCN、U-Net、V-Net等经典深度学习算法分割结果不细腻的问题,提出了全局特征及多层次特征聚合网络。这种新型的网络由全局特征模块、特征融合与V形细化多层次特征聚合模块以及深度监督三部分组成。全局特征模块综合早期和后期特征信息,在融合丰富的细节和语义信息基础上实现对原始CTA图像过滤操作,生成基础特征。细化V形模块在基础特征的基础上生成不同层次的细化特征图,通过聚合不同层次的细化特征图,得到精准冠脉分割图像。此外,在每一个细化V形模块之后加入深度监督机制来避免梯度消失的问题。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主流基线。消融实验也证明了每个模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割 全局特征 细化V形 多层次特征聚合 深度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回旋支心肌桥CTA表现特点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袁明远 李荣先 +3 位作者 贾雷 刑忠莹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与左前降支心肌桥形态学差别来总结冠脉左回旋支心肌桥CTA表现特点。方法:研究49例左回旋支心肌桥病例的CTA资料,50例左前降支心肌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桥的形态、分布、类型、壁冠状动脉长度、收缩期直径及合并冠... 目的:通过比较与左前降支心肌桥形态学差别来总结冠脉左回旋支心肌桥CTA表现特点。方法:研究49例左回旋支心肌桥病例的CTA资料,50例左前降支心肌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桥的形态、分布、类型、壁冠状动脉长度、收缩期直径及合并冠心病发生率的区别。结果:左回旋支心肌桥发生率为3.36%。平均年龄为55.00±0.87岁,分布在回旋支近、中、远段的例数分别为9例(18.36%)、10例(20.40%)和30例(61.24%);其中浅表型39例(79.60%),深埋型10例(20.40%)。平均壁冠状动脉长度31.30±2.06mm,收缩期平均直径为2.19±3.05mm,心肌桥平均厚度1.23±2.16mm,合并冠心病5例(10.20%)。两组在肌桥类型、分布特点和合并冠心病例数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心肌桥厚度、长度和直径方面差异不显著。结论:左回旋支心肌桥罕见,肌桥类型以浅表型多见且跨度较长,好发于回旋支远段,较少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回旋支 左前降支 心肌桥 冠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