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状况与外科矫形选择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晶 李亚伟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9-704,共6页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1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12.1°±8.0°(P=0.000),最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脊柱畸形 先天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腰骶椎 半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nke 5C型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矫形术下端融合椎影像学改变对冠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臻 郭倞 +6 位作者 朱泽章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朱锋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探讨下端融合椎(10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对Lenke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行后路选择性融合的Lenke5C型AIS患者... 目的:探讨下端融合椎(10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对Lenke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行后路选择性融合的Lenke5C型AIS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前后位像及术前仰卧位拍摄左右Bending像。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平衡与uV相关影像学指标(LIV偏移、LIV旋转、LIV倾斜度、LIV尾侧椎间盘开角)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24~50个月),其中LIV为L3者20例,L4者10例。30例Lenke5C型AIS患者术前冠状面胸腰弯/腰弯Cobb角平均为49-8。±5.1。,术前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为25.60±7.10。相关性检验发现以下3个指标与术后即刻冠状面平衡(coronaltrunkbalance,CTB)有显著相关性:(1)术前CTB(r=0.69,r2=0.48,P〈0.01);(2)术前LIV倾斜度(r=O.63,r2=O.40,P〈0.01);(3)术后即刻UV倾斜度(r=0.60,r2=0.36,P〈0.01)。在末次随访时,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的UV相关影像学指标均与末次随访时CTB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对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ke5C型AIS患者而言,术前冠状面平衡与否及术前LIV倾斜度大小对预测术后即刻冠状面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术前LIV倾斜大于25。的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即刻冠状面失平衡。然而,LIV倾斜度对Lenke5C型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LENKE 5C型 冠状面平衡 下端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半弯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3 位作者 李晶 吕国华 康意军 卢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0-497,共8页
目的: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 目的: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查胸腰弯/腰弯为主弯(顶椎位于T12-L4之间),腰骶半弯为代偿弯;(3)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度≥30°;(4)脊柱内固定融合≥5个节段;(5)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且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手术方式、影像学参数、冠状面平衡与腰骶半弯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57例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52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56.5岁(26~77岁)。病因学诊断包括先天性脊柱畸形3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3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83例。术后总共有24例(15.3%)患者发生了冠状面失平衡,失平衡患者的ODI和SF-12 PC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冠状面平衡组与失平衡组患者的主弯Cobb角与柔韧性,腰骶半弯Cobb角与柔韧性,以及L4、L5椎体术前的倾斜角,手术截骨方式,上、下固定点选择,主弯矫正度和残余角度,腰骶半弯矫正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组患者的腰骶半弯残余角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患者(6.3°vs 12.2°,P=0.000),L4和L5椎体倾斜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的患者(L4:8.2°vs 17.3°,P=0.000;L5:6.4°vs 15.2°,P=0.000)。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的患者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概率显著增加(23.2%)。结论:冠状面失平衡以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术后腰骶半弯残余角度过大,术后L4、L5椎体过度倾斜倾是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半弯 成人脊柱畸形 冠状面平衡 脊柱侧凸矫形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矫正率和柔韧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岭志 彭焰 +3 位作者 梁安靖 叶伟 谌业光 黄东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5-1828,共4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主弯柔韧性和矫正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胸弯为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67例患者,其中59例病例资料完整,男18例,女41例,年龄12~18岁,平均(14.... 目的: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主弯柔韧性和矫正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胸弯为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67例患者,其中59例病例资料完整,男18例,女41例,年龄12~18岁,平均(14.2±1.7)岁;随访时间6~13年,平均(8.1±1.3)年。根据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平衡组53例,失平衡组6例。对比两组之间的年龄、手术技术、主弯Cobb角、柔韧性、矫正率和矫正率/柔韧性。结果:两组的年龄、手术技术、主弯Cobb角、柔韧性、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率/柔韧性平衡组为1.40±0.34;失平衡组为1.91±0.32,P<0.01。结论:年龄、手术技术、主胸弯Cobb角、柔韧性、矫正率与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并无明显联系,矫正率/柔韧性比值过大可能是导致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冠状平衡 柔韧性 矫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蒋彬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李亚伟 戴瑜亮 徐洁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 :总结分析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行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联合长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23例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 目的 :总结分析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行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联合长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23例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平均年龄13.2±2.8岁(10~18岁),平均随访时间38.2±8.4个月(24~96个月)。收集患者畸形节段、畸形类型、融合节段、躯干倾斜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Bending位X线、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及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简体中文版SRS-22评分,测量原发弯和继发弯Cobb角,脊柱柔韧度指数(flexibility of the structural curve,FSC),骶骨倾斜(sacral obliquity,SO),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与双下肢全长等指标,根据患者矫形术后是否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将患者分为平衡组与失衡组。冠状面失平衡诊断标准:C7铅垂线(C7plumb line,C7PL)偏距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2cm。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23例患者平均融合节段数7.4±2.3节(5~12节)。术前平均原发弯Cobb角40.25°±10.6°,末次随访时为12.4°±5.2°,平均矫正率(69.1±8.7)%。术前平均继发弯Cobb角35.5°±8.5°,末次随访时为13.1°±5.0°,平均矫正率(63.1±7.9)%。术后冠状面失衡组5例,发生率为21.7%。男2例,女3例。L5半椎体1例,L5半椎体合并L4蝴蝶椎1例,S1半椎体1例,L5横突肥大形成假关节1例,L5楔形椎1例。失衡组中,2例发生S1断钉,1例行翻修手术治疗,1例行支具治疗。两组比较,继发弯柔韧指数、术前躯干偏移、上固定椎位置、下固定椎位置、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距离(1.0±0.8cm vs 3.0±0.7cm)、术后6个月骶骨倾斜角(3.5°±3.2°vs 15.2°±14.2°)、末次随访锁骨角(3.6±3.6cm vs 15.0±13.3cm)、SRS-22评分末次随访自我形象维度(3.9±0.6 vs 3.7±0.7)、治疗满意度(4.5±0.2 vs 2.6±0.6)、心理健康(4.1±0.4 vs 3.2±0.5)及总评分(15.1±2.8 vs 17.8±2.2)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构成比(4/14 vs 2/3)、手术年龄(12.6±3.8 vs 14.2±2.6)、固定节段数(8.3±3.7 vs 6.8±1.9)、术前原发弯Cobb角(35.2°±17.1°vs 37.6°±4.6°)、术后6个月原发弯Cobb角(12.6°±5.6°vs 16.6°±5.9°)、末次随访原发弯Cobb角(12.0°±6.2°vs 16.4°±5.9°)、术前继发弯Cobb角(37.3°±10.7°vs 38.4°±5.4°)、术后继发弯Cobb角(15.5°±4.6°vs 12.0°±7.5°)、末次随访继发弯Cobb角(14.1°±5.0°vs 12.6°±7.5°)、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2.1±2.7mm vs 2.9±1.9mm)、术后6个月冠状面平衡距离(0.9±1.2mm vs 1.7±1.1mm)、术前锁骨角(2.0°±0.9°vs 1.2°±1.1°)、术后6个月锁骨角(1.5°±1.2°vs 2.6°±2.4°)、术前骶骨倾斜角(1.1°±1.0°vs 4.0°±2.5°)、SRS-22量表术前功能/活动(4.1±0.5 vs 3.9±0.6)、疼痛(3.4±0.4 vs 3.8±0.4)、自我形象(3.4±0.7 vs 3.2±0.7)、心理健康维度(3.5±0.3 vs 3.6±0.7)、末次随访功能/活动维度(3.9±0.5 vs3.8±0.5)、疼痛维度评分(3.9±0.4 vs 3.7±0.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骶段畸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一定的术后冠状面失平衡风险,其原因可能与截骨不彻底、矫形策略及固定椎选择不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畸形 先天性 长节段固定 冠状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华东 尹欣 +3 位作者 杨亚锋 汪大伟 赵彦涛 李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18例,T10~S16例,T10~S26例,T12~L514例,L1~L58例,L1~S17例,L2~S1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长节段固定融合 冠状平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弯椎体角度水平化在退行性脊柱侧凸冠状位矫正中的意义
7
作者 李传旭 刘子扬 +4 位作者 付玄昊 江泽华 刘林岩 冯飒 朱如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0-1037,共8页
目的:分析脊柱融合术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矫正情况,探讨腰骶弯最倾斜椎体(L4或L5椎体)角度水平化对冠状面失衡矫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矫正手术的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 目的:分析脊柱融合术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矫正情况,探讨腰骶弯最倾斜椎体(L4或L5椎体)角度水平化对冠状面失衡矫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矫正手术的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44例;年龄51~78岁(63.57±8.41岁);体重指数15.79~35.55kg/m^(2)(25.83±3.69kg/m^(2))。根据术前Obeid分型及融合节段的长短将患者分为凹型长节段组(17例),凹型短节段组(15例);凸型长节段组(15例),凸型短节段组(14例)。在术前、术后3d全脊柱正侧位X线上测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倾斜角)]和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矢状面轴向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各组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矫正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对凹型和凸型两组病例中腰骶弯最倾斜椎体角度(即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和术后CBD的关系进行研究;比较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凹型长节段组、凸型长节段组、凸型短节段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CBD以及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凹型短节段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以及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凸型患者术后CBD和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570,P<0.01),术后CBD=32.81-(28.38×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凸型患者L4或L5冠状最大倾斜椎体角度矫正比例超过45%时,预测CBD能够矫正至20mm以内。凹型患者术后CBD和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相关性不显著(r=0.098,P=0.59)。凸型组及凹型组短节段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小于长节段手术患者,四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中凸侧失衡患者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均能矫正冠状面失衡,而凹侧失衡患者需要长节段融合才能矫正冠状面失衡。为获得更好的术后冠状面平衡,凸侧失衡患者L4或L5冠状最大倾斜椎体矫正比例应超过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腰骶弯 冠状倾斜角 冠状面平衡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李亚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7-492,共6页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男15例,女81例;年龄10~18岁,平均14.5岁。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随访22~68个月,平均42.2个月。根据术后肩部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肩部平衡组和肩部失平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肩部失平衡患者17例,发生率为17.7%。单变量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与术后肩部失平衡相关的3个独立因素为:术前锁骨角(OR=1.873,P=0.018)、术前主胸弯Cobb角(OR=2.222,P=0.028)和术后主胸弯Cobb角(OR=0.483,P=0.039)。其中锁骨角和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危险因素,术前锁骨角的正值越大,主胸弯角度越大,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性越大;术后主胸弯Cobb角为保护因素,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较大时,能相对避免肩部失平衡的发生。结论:术前锁骨角为正性倾斜、主胸弯角度较大和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过小可能是AIS患者主胸弯矫正后肩部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胸弯 冠状面平衡 肩部平衡 三维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李亚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obb角<80°,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固定融合上端椎在T4或T4以下,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患者,排除翻修手术和截骨手术患者。术前根据Lenke分型判断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分成结构性上胸弯组和非结构性上胸弯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外观肩部平衡以及影像学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14.4岁,随访时间24~62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结构性上胸弯组17例,非结构性上胸弯组45例。两组患者术后上胸弯均能自发性矫正,末次随访时,上胸弯Cobb角平均由27.9°减小至19.4°,T1倾斜角由-0.21°增加至4.7°,第一肋倾斜角(FRT)由0.4°增加至3.7°,锁骨角(CA)由-1.5°增加至0.8°,双肩高度差(CSH)由-13.0mm增加至5.2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倾斜角的改变(术后T1倾斜角-术前T1倾斜角)与CSH变化(术后CSH-术前CSH)有较强相关性(r=0.624,P=0.000),术后主胸弯的矫正率和FRT与CSH变化为中等程度相关(r=0.437,0.345,P=0.007,0.006),术前主胸弯Cobb角与CSH变化为弱相关(r=0.262,P=0.040)。上胸弯Cobb角及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T1倾斜角等参数与CSH变化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上胸弯在主胸弯矫正以后均有自发性矫正现象,但T1倾斜角、第一肋倾斜角和双肩高度差均会增加。右胸弯患者左肩被抬高的程度与T1倾斜角增加的程度、主胸弯的矫正率及术后第一肋倾斜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胸弯 自发性矫正 冠状面平衡 肩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3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9-695,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退行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矢状平衡 骨盆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玉 刘臻 +5 位作者 孙旭 李洋 王斌 钱邦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 :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 目的 :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时年龄3~13岁(8.4±2.9岁)。半椎体位于L4/5 11例,位于L5/S1 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上局部侧凸角、代偿弯Cobb角、上端固定椎倾斜角、躯干偏移和矢状面上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VA),对冠状位平衡状态进行分型;并记录术后和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5.0~13.0年(6.5±2.4年),固定节段2~4个(2.9±0.6个)椎体。患者术前腰骶部原发弯Cobb角为29.8°±10.1°,术后矫正至6.5°±5.1°(P<0.001),矫正率为(76.2±18.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4°±5.4°和7.8°±6.1°,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冠状面平衡状态A型5例,B型6例,C型10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显著性改善。术前冠状面躯干偏移为24.5±14.2mm,术后矫正至14.6±11.9mm(P<0.01),矫正率为(41.9±59.3)%;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0±8.9mm和9.8±8.0mm。近端代偿弯由术前的22.9°±11.1°矫正到术后8.5°±5.2°(P<0.001),矫正率为(61.3±2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1°±6.0°和11.9°±6.5°,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上端固定椎倾斜角为14.4°±7.1°,术后即刻为2.6°±3.8°(P<0.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4.0°、3.8°±4.2°,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上,术后及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SVA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术中矫形时发生凸侧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右足背伸肌力下降,保守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2例代偿弯进展,1例行翻修手术。结论: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一后路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明显矫正腰骶部原发畸形,改善近端代偿弯及冠状面失平衡,并且矫形效果在远期随访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部 半椎体 短节段固定 冠状面平衡 矫形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心骶角的测定及意义
12
作者 潘丹 陈大勇 +4 位作者 黄庆华 蒋会平 钟红霞 江威霖 吴罗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2-976,共5页
目的 :测量脊柱与内脏的测量参数心骶角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的数据,比较心骶角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并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正常成人108例,男53例,女55例,年龄18~60岁,按照性别和年龄(18~44为青年,45~60为中年)... 目的 :测量脊柱与内脏的测量参数心骶角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的数据,比较心骶角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并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正常成人108例,男53例,女55例,年龄18~60岁,按照性别和年龄(18~44为青年,45~60为中年)分成四组:第一组为青年男性组(21例);第二组为中年男性组(32例);第三组为青年女性组(26例);第四组为中年女性组(29例)。将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冠状位最外侧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冠状位心骶角;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矢状位最前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矢状位心骶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角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性别间角度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测者间信度、观测者内信度以及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冠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9.6°±2.8°,中年男性组20.6°±3.5°,青年女性组19.5°±3.6°,中年女性组20.8°±2.3°。矢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7.0°±4.4°,中年男性组16.7°±4.3°,青年女性组14.7°±3.5°,中年女性组16.3°±4.8°。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评估观测者间客观信度、观测者内精确信度和测量的可重复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在0.89~0.98之间(P<0.05)。结论: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心骶角是一个解剖常数,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作为脊柱-内脏指标参与评估脊柱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骶角 脊柱 矢状平衡 冠状面平衡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骶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远端固定到S1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天元 鲍虹达 +6 位作者 刘臻 孙旭 俞扬 王斌 钱邦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65-1070,共6页
目的:分析伴骶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手术矫形效果以及随访中冠状面平衡的变化情况,探讨远端固定至S1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矫形且远端固定至S1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 目的:分析伴骶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手术矫形效果以及随访中冠状面平衡的变化情况,探讨远端固定至S1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矫形且远端固定至S1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BD)和骨盆倾斜角(POA),将术后CBD>2cm定义为冠状面失平衡,观察冠状面平衡在术后的转归。结果:共有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女各3例,年龄4.11±1.57岁(3~6岁),随访时间为3.83±1.47年(1~6年)。患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39.20°±6.27°,术后为16.53°±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22.48°±9.80°,矫正效果维持良好。术前和术后即刻CBD分别为18.30±16.85mm和22.47±8.77mm,末次随访时CBD已进展为31.35±8.61mm,冠状面平衡无明显改善(P>0.05),反而出现了加重趋势,5例表现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高达83.3%(5/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PO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伴骶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矫形手术远端固定到S1虽能即刻纠正侧凸畸形,但术后容易出现冠状面平衡的失代偿问题,可考虑通过骨盆固定来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畸形 骶骨发育不良 冠状平衡 躯干倾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