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雪 郭广阔 +3 位作者 冉启胜 张乐天 刘俊伶 赵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法选择422例患者为观察。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心率准备技术,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的心率准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合格率、检查准备时间、检查时间、美托洛尔服药率、重复扫描率、前门控扫描率、图像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检查准备时间为(34.8±1.9)min,少于对照组的(46.3±3.7)min;检查时间为(8.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1.7)min;美托洛尔服药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55%;重复扫描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5.2%;前门控扫描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30%,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前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的应用使各项环节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对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心率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心肌灌注显像检测血流受阻型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2
作者 汪奇 秦静 +7 位作者 王志国 关志伟 董蔚 孙志军 盖鲁粤 陈韵岱 田嘉禾 杨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为参照,评价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作为再血管化治疗"看门人"的可行性。结果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结果,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6%的再血管化治疗患者中并未发现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结论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CTCA结合腺苷负荷MPS可以准确地检测血流受阻型的冠脉阻塞性病变,可以充当再血管化治疗的"看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卵圆孔未闭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娣 马小静 +6 位作者 熊青峰 王杰 蔡仁慧 阎超群 许娟 库雷志 郭生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5-939,共5页
目的:通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诊断卵圆孔未闭进行比较,探讨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经常规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28例卵圆... 目的:通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诊断卵圆孔未闭进行比较,探讨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经常规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28例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的灵敏度及与cTTE、TEE诊断卵圆孔未闭灵敏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CCTA在收缩中晚期和(或)舒张中期诊断卵圆孔未闭占76.6%(98/128),其中房间隔皮瓣和房间隔内通道征象占32.7%(32/98),房间隔皮瓣和通道内对比剂喷射入右心房征象占67.3%(66/98)。cTTE检查表现为右向左分流占69.7%(83/119),cTTE分流量Ⅰ级、Ⅱ级、Ⅲ级占比分别为26.0%(31/119)、16.8%(20/119)、26.9%(32/119);Valsalva动作后出现的右向左分流Ⅰ级、Ⅱ级、Ⅲ级占比分别为1.7%(2/119)、10.1%(12/119)、88.2%(105/119)。cTTE联合TEE诊断卵圆孔未闭占82.4%(98/119),与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灵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CTA舒张中期诊断卵圆孔未闭的灵敏度低于cTTE联合TEE(66.4%vs.82.4%,P=0.006)。结论: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可以作为c TTE联合TEE检测卵圆孔未闭患者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诊疑诊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4
作者 袁宁朗 侯志辉 +4 位作者 尹卫华 孟庆超 安云强 刘辰月 吕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6-872,共7页
目的:探讨门诊疑诊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出现斑块及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阻塞性CAD,≥50%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无创影像学早期识别及风险分层(C... 目的:探讨门诊疑诊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出现斑块及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阻塞性CAD,≥50%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无创影像学早期识别及风险分层(CREATION-CHINA)队列中同时进行CACS及CCTA检查的患者(n=15976),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肾功能相关指标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根据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患者被分为正常组(eGFR≥90 mL/min/1.73 m^(2)),共7199例;轻度下降组(eGFR 60~<90 mL/min/1.73 m^(2)),共8152例;中重度下降组(eGFR<60 mL/min/1.73 m^(2)),共625例。分析并比较三组间的临床资料、CACS以及CCTA中斑块和阻塞性CAD比例的关系。结果:eGFR正常组的CACS中位数为0(0,11)分,轻度下降组中位数为0(0,22)分,中重度下降组中位数为0(0,78)分,三组间CAC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7.873,P<0.001)。三组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率分别为57.0%、62.9%、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23,P<0.001)。三组中阻塞性CAD的出现率分别为28.6%、33.3%、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3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中重度下降(OR=1.279,P=0.016)是CCTA中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轻度下降(OR=1.195,P<0.001)和中重度下降(OR=1.662,P<0.001)均为CCTA中出现阻塞性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疑诊冠心病患者eGFR下降与CACS增加以及CCTA中冠状动脉斑块和阻塞性CAD发生概率增加相关。随着eGFR的下降,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呈现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肾小球滤过率 慢性肾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5
作者 侯阳 郭启勇 +3 位作者 陈培青 岳勇 王凯 王国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2 0例 (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 15例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 5例 )。以管腔直径减少≥5 0 %作为判定狭窄的标...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2 0例 (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 15例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 5例 )。以管腔直径减少≥5 0 %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 ,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 ,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4.4%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可以进一步评价。MSCTCA检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为 75 % ( 6/ 8) ,特异度为 94.9% ( 13 1/ 13 8)。对于支架节段 ,MSCTCA可准确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情况 ,可排除支架闭塞及高度狭窄。结论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 ,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 ,有潜力成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田树平 李春平 +6 位作者 吴芳 李颖娜 宋翔 甘露 常瑞萍 具海月 杨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用于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避免无必要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需要术前行ICA的患者157例,其中高危险度手...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用于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避免无必要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需要术前行ICA的患者157例,其中高危险度手术17例,中危险度手术140例.采用多排螺旋CT行术前CCTA.术后随访6~11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继发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死亡、心律失常、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及心力衰竭.比较非心脏手术前未行ICA的患者和行ICA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57例患者中,145例(92.4%)的CCTA图像可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37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88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管腔狭窄<50%,此125例患者术前未再行ICA检查;经术前手术风险评估,118例按期手术,7例经内科治疗后择期手术.CCTA显示20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管腔狭窄≥50%,于CCTA后3~7d内进行了ICA检查,其中18例确诊.根据CCTA及ICA结果,经术前手术风险评估,11例患者按期手术,9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得到干预后再行手术.CCTA所示血管狭窄程度对手术计划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2例患者的CCTA图像不可用于诊断,术前进行了ICA检查,其中4例显示为管腔狭窄≥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非心脏手术前未行ICA的患者和行ICA的患者比较,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结论 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行CCTA可有效诊断冠心病.CCTA表现正常或管腔狭窄<50%的患者术前可免除IC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非心脏手术 术前 冠心病 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小平 魏文萍 +2 位作者 汪敬群 杨建和 沈明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心率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重建技术及效果。材料和方法40例疑诊冠状动脉疾患者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机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层厚1mm,HP3.2~4.0,非离子型碘剂70~100ml,注射速率2.5~3.5ml/s,延迟22~25s,原始数据用H... 目的探索不同心率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重建技术及效果。材料和方法40例疑诊冠状动脉疾患者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机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层厚1mm,HP3.2~4.0,非离子型碘剂70~100ml,注射速率2.5~3.5ml/s,延迟22~25s,原始数据用Half和Segement两种方法重建,在VitrealII图形工作站上完成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镜、血管分析等后处理。结果心率50~70次/min组冠状动脉显示最佳图像为Half重建的80%R-R间期,心率70次/min以上组冠状动脉显示最佳图像为Segment重建的50%R-R间期。16层CT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较好,其中左前降支最佳。结论合适的重建方法和重建间期可以帮助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冠状动脉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白质高信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赵继秀 孟莉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7-153,159,共8页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改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系...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改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系统性影响。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MRI、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应用,为深入探索CAS和WMH的病理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重点阐述多模态影像技术在两者中的应用以及CAS与WMH在影像学特征上的相关性证据,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和制订干预策略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后冠状动脉造影人群比例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树军 张银 +6 位作者 王立中 王金波 愈晓薇 梁峰 郭雪微 王海英 胡大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6-546,共1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ct临床应用 人群 无创性检查 检查诊断 冠心病 有创检查 医疗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适应证 用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2010年美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专家共识的解读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01期76-80,共5页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放射学院(ACR)、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北美心血管影像协会(NASCI)、动脉粥样硬化影像与预防协会(SAIP)、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和心血管CT协会(SCCT)联合公布了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放射学院(ACR)、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北美心血管影像协会(NASCI)、动脉粥样硬化影像与预防协会(SAIP)、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和心血管CT协会(SCCT)联合公布了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以及由ACCF、SCCT、ACR、AHA、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NASCI、SCAI、心血管磁共振协会(SCMR)联合公布了CCTA适用性标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碘海醇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强化程度及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项飞宇 黄顺星 +2 位作者 周安 吕志彬 白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碘海醇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强化程度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及B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固定对比剂注射速度,A组... 目的探讨个体化碘海醇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强化程度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及B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固定对比剂注射速度,A组患者基于体表面积调节对比剂注射速度,B组患者基于体重调节对比剂注射速度。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三组患者冠状动脉强化程度、成像质量、对比剂剂量、对比剂流速、有效辐射剂量及剂量长度乘积。结果三组患者冠状动脉强化值、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891、6.344、96.901、177.773,均P < 0.05);A组患者冠状动脉强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组(均P < 0.05);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评分显著低于A组和B组(均P< 0.05);A组患者对比剂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B组(均P< 0.05);对照组患者对比剂流速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 < 0.05);三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2.003、0.022,P = 0.138、0.983)。结论基于体表面积制订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有效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强化程度及成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碘海醇注射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强化程度 成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呼吸对提高冠状动脉CT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乐 刘翔 +4 位作者 李雅楠 张向辉 樊钢练 谢芳 郭建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8-892,共5页
目的比较屏气与自由呼吸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对冠状动脉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7月期间,在我院256排Revolution CT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纳入本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屏气组(30例,检查过程中... 目的比较屏气与自由呼吸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对冠状动脉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7月期间,在我院256排Revolution CT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纳入本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屏气组(30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吸气后屏气);B组(30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两组患者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均一致。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强化变化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得分(1~5分,1分差,不能诊断,5分优)及两组患者扫描前后心率变化差异。结果自由呼吸组的CT值[(405.10±58.20)Hu]及强化均一性(14.37%)均优于屏气组[(337.60±72.70)Hu,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冠脉节段平均得分分别为4.49±0.41、4.33±0.36,两组患者扫描前后的心率分别是(1.74±1.86)次/min、(1.30±1.25)次/min,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由呼吸可提高图像的强化效果及强化均一性,且可得到与屏气条件下同样质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造影 屏气 自由呼吸 强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雪松 刘斌 杜丹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生理作用,对冠状动脉及心肌直接产生影响,但其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确切作用有待证实。文中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进行定量测量,评估T2DM患者EATV与冠状动脉粥... 目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生理作用,对冠状动脉及心肌直接产生影响,但其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确切作用有待证实。文中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进行定量测量,评估T2DM患者EAT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172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冠心病及T2DM诊断标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45例)、T2DM组(44例)、T2DM合并冠心病组(42例)、对照组(41例)。分别测量并记录各组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CT后处理工作站测量EATV。比较各组间相关资料的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积分定量,并分析其与EATV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EATV可疑值范围。结果冠心病组、T2DM组及T2DM合并冠心病组EATV[(150.10±31.64)cm^3、(145.56±37.89)cm^3、(167.07±40.00)cm^3]均高于对照组[(115.44±27.95)cm^3];LDL⁃C[(2.44±0.88)mmol/L、(2.47±0.86)mmol/L、(2.50±0.97)mmol/L]均高于对照组[(1.90±0.59)mmol/L];TC[(4.19±0.99)mmol/L、(4.43±0.95)mmol/L、(4.32±1.57)mmol/L]均高于对照组[(3.70±0.5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TG水平[(2.18±1.54)mmol/L]高于对照组[(1.32±0.61)m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V、年龄及BMI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EATV呈正相关(r=0.528,P=0.000)。ROC曲线显示EATV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767)。结论EATV与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MSCT测定EATV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造影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外膜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文莉 崔延安 +1 位作者 朱敬荣 黄海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5-546,共2页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之间的关系,为胸痹心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67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不同证型的冠脉狭窄范围及程度。结果:胸痹心痛的不同证型...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之间的关系,为胸痹心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67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不同证型的冠脉狭窄范围及程度。结果:胸痹心痛的不同证型在冠脉狭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3个实证与3个虚证之间有显著差异。心血瘀阻证及痰浊壅塞证在重度狭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病变范围上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P均<0.05)。结论: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胸痹心痛实证较虚证重。痰浊壅塞证与心血瘀阻证无论在狭窄程度还是在病变分布上都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是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心痛 证候分型 冠状动脉狭窄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CT造影餐巾环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伟根 黄国来 +2 位作者 严洋 孙东方 丁信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餐巾环征(NRS)和未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01-01—2013-05-31在我院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的患者499例。记录冠脉节段斑块特点包括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非阻塞性斑块和阻塞性斑块... 目的探讨餐巾环征(NRS)和未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01-01—2013-05-31在我院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的患者499例。记录冠脉节段斑块特点包括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非阻塞性斑块和阻塞性斑块,低密度斑块,正性重塑斑块和餐巾环征斑块(PNRS)。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门诊随访、住院随访等,终点事件为ACS,随访截止时间为2013-06-30。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两条生存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NRS与ACS之间的关系。结果7 119个节段、749个斑块纳入分析。26个(3.5%)斑块为PNRS,分别有11个(42.3%)、16个(61.5%)PNRS为正性重塑斑块和低密度斑块,20个(76.9%)PNRS为正性重塑斑块或低密度斑块,7个(26.9%)PNRS既是正性重塑斑块又是低密度斑块。随访结束时16例发生ACS,其罪犯节段的阻塞性斑块、正性重塑斑块、低密度斑块、PNRS均高于非罪犯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证实,低密度斑块、正性重塑斑块和PNRS是预测罪犯节段即ACS事件的独立因素。NRS阳性组与阴性组无ACS生存曲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 NRS与未来ACS事件密切相关,独立于正性重塑斑块和低密度斑块,NRS的检测有助于识别未来ACS事件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造影 急性冠脉综合征 餐巾环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小艳 杨勇 +6 位作者 张旭 钟玉全 陈希奎 王康 唐贵超 林德智 郭传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827-3831,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指标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根据2016美国冠状动脉CT专家共识分析冠状动脉,判断有无易损斑块,记录易损斑块的数量和狭窄评分。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603例,其中NAFLD组124例,非NAFLD组479例,185(30.7%)例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有易损斑块。NAFLD组易损斑块的比例高于非NAFLD组(46.0%比26.7%,P<0.001);NAFLD组有≥2个易损斑块的患者比例高于非NAFLD组(12.9%比5.4%,P=0.004);NAFLD组狭窄≥50%的易损斑块比例高于非NAFLD组(29.0%比13.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95%CI)=2.12(1.37,3.26),P=0.001)]。结论 NAFLD患者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ct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影像和血清microRNA检测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洋 陈宇 张伟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31-35,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不稳定期的斑块为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所在的血管由于炎性反应而反复痉挛或斑块破裂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病变早期准确检测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易损性斑块,并判...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不稳定期的斑块为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所在的血管由于炎性反应而反复痉挛或斑块破裂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病变早期准确检测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易损性斑块,并判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易损性斑块的病理学特点、早期CT诊断、与钙化相关的血清微小RNA(microRNA)标志物及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性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钙化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施进喜 蔡东旭 +1 位作者 赵新斌 齐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研究同一类型及不同类型心肌桥(MB)患者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LAD)单一MB且桥前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200例... 目的研究同一类型及不同类型心肌桥(MB)患者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LAD)单一MB且桥前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2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型及完全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桥前段冠状动脉同种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间TAG-CCO的差异;随后进一步比较同一类型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及重度)组间TAG-CCO的差异。结果84例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36、30、18例;116例不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45、42、29例。完全型MB患者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86±0.0014)/10 mm、(-0.0170±0.0180)/10 mm、(-0.0230±0.0026)/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728,P<0.001);不完全型MB患者的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39±0.0011)/10 mm、(-0.0100±0.0140)/10 mm、(-0.0160±0.0020)/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7.756,P<0.001);完全型MB患者轻(t=16.519,P<0.001)、中(t=2.570,P=0.012)、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t=10.714,P<0.001)的TAG-CCO均明显低于同程度狭窄的不完全型MB患者。结论TAG-CCO与MB类型及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TAG-CCO可作为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 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东旭 施进喜 +1 位作者 赵新斌 齐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目的分析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从中选取前降支无迂曲者及迂曲者各278例,记录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年龄... 目的分析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从中选取前降支无迂曲者及迂曲者各278例,记录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及家族史)、前降支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情况。比较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无迂曲组与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比较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的狭窄发生率(57.6%)低于迂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8,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无迂曲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2,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中度迂曲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2,P=0.005);冠状动脉迂曲组狭窄程度与无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迂曲组比无迂曲组更易出现较重的狭窄(Z=-3.292,P=0.001)。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狭窄程度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7.787,P<0.001),且差异具有等级相关性(rs=0.169,P=0.000);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狭窄发生率与中、重度迂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轻、中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与重度迂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者比无迂曲者更易出现冠状动脉狭窄,轻度迂曲者狭窄发生率高于无、中度迂曲者;而轻度迂曲者更易出现较重程度的狭窄,无迂曲者狭窄程度常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迂曲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ct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CT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继敏 王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心肌灌注显像 SPEc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