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2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应用进展
3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29,共1页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准确诊断及评价CAD患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防治、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意义重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ngraphy,ICA)通过压力导管测量得到...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准确诊断及评价CAD患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防治、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意义重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ngraphy,ICA)通过压力导管测量得到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是目前评估冠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且费用昂贵,临床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
4
作者 朱时珍 丁毅 +1 位作者 赵喜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CCTA扫描参数,单因素分析中P<0.05者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瘦体重、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以及扫描的管电压、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剂量和碘流率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对CCTA主动脉强化峰值至关重要,扫描前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提高CCTA的图像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动脉强化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红芳 梁俊丽 +1 位作者 陈秀珍 潘锡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91例病人,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与综合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综合组在常规健康...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91例病人,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与综合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综合组在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抑郁及焦虑程度、检查配合度及影像质量。结果:干预后,综合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总配合率、影像质量合格率、护理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疏导可减轻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病人的应激反应,减轻抑郁及焦虑程度,提高检查配合度和检查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健康宣教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理健康 影像质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陆婷 鲁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9-1793,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 70 kV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易妍 曹剑 +9 位作者 林路 孔令燕 江舒 李潇 刘珮君 王明 王曼 王沄 金征宇 王怡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和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管电压值均自主选择为70 kV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和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管电压值均自主选择为70 k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A(BMI≤24 kg/m2)、B(24 kg/m2<BMI<28 kg/m2)、C(BMI≥28 kg/m2)3组,比较各组间的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H=2.36,P=0.78)、心率(H=3.51,P=0.80)和ED(H=1.77,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值为21.66±4.00,明显低于C组的23.61±4.20(F=2.05,P=0.03);A组主动脉根部的信噪比为18.61±5.28,明显高于C组的14.75±2.58(F=5.31,P=0.02);其余客观图像质量参数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的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3±0.11)、(1.16±0.14)和(1.76±0.44)分,A组(Z=2.91,P=0.004)和B组(Z=2.27,P=0.021)均明显低于C组,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7)。结论在70 kV结合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在BMI<28 kg/m2患者中的效果可能优于BMI≥28 kg/m2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第3代双源ct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体质量指数20~30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明 易妍 +4 位作者 曹剑 王怡宁 齐冰 马硕 王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体质量指数(BMI)为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4例BMI为20~30 kg/m2、接受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根据自动选择...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体质量指数(BMI)为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4例BMI为20~30 kg/m2、接受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根据自动选择电压值分为2组:(1)70 kV组(n=91):正常BMI(20 kg/m2≤BMI≤25 kg/m2)患者65例,高BMI(25 kg/m2<BMI≤30 kg/m2)患者26例;(2)80 kV组(n=43):正常BMI患者12例,高BMI患者31例。7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18 ml(速率为3.0 ml/s),8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21 ml(速率为3.0 ml/s)。比较两组间和亚组间的有效剂量(ED)、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70 kV组的ED为(0.24±0.04)m Sv,较80 kV组的(0.51±0.05)m Sv低53%(H=3.37,P=0.02)。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H=1.81,P=0.23)及高BMI患者间(H=0.91,P=0.84)的CNR和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Z=0.79,P=0.76)及高BMI患者间(Z=0.77,P=0.81)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BMI为20~30 kg/m2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部分患者管电压选择值会高于其同水平BMI患者,以保证得出相同水平图像质量。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可以帮助技师更加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电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 Flash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夏宾 杨学华 +3 位作者 高剑波 谭红娜 王天佑 梁晓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FlashCTA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Flash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 目的:探讨新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FlashCTA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Flash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4.3%、95.7%、89.7%、93.2%和0.80;有效辐射剂量为(0.98~1.15)mSv。FlashCTA与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88,P<0.001)。结论:FlashCTA有效辐射剂量低,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尤其是对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盐水冲洗速率对检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曼 王怡宁 +3 位作者 易妍 王沄 刘珮君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究并优化在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采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时,不同盐水注射速率对该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前瞻性连续入组68例临床可疑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均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前瞻... 目的探究并优化在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采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时,不同盐水注射速率对该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前瞻性连续入组68例临床可疑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均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前瞻性大螺距技术冠状动脉CTA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进行患者扫描电压值的智能选择,根据所选不同管电压值对应选择其对比剂注射方案,即70 kV的对比剂量和流速分别为18 ml和3.0 ml/s,80 kV的对比剂量和流速分别为21 ml和3.0 ml/s。然后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31):盐水追加方案为流速3.0 ml/s;B组(n=37):盐水追加方案为流速4.0 ml/s;A、B两组盐水总量均为40 ml。比较两组间的辐射剂量、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6±0.12)m Sv比(0.37±0.13)m Sv;t=-0.40,P=0.70],所有患者的平均ED为(0.43±0.28)m Sv。A组右冠状动脉远段(76.04±62.46比43.96±26.94;t=2.67,P=0.01)和左回旋支近段(69.60±43.13比44.08±24.08;t=2.96,P=0.01)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高于B组,其余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53,P=0.47)。结论采用超低剂量对比剂方案行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CTA检查时,使用与对比剂流速相同的盐水冲洗速率可获得更好的检查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第3代双源ct 对比剂 盐水冲洗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20
11
作者 于方方 吕滨 +8 位作者 孙明利 高扬 侯志辉 曹慧丽 韩磊 陈阳 方丕华 杨跃进 蒋世良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运动平板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为诊断冠心病(冠脉狭窄≥50%)的"金标准",对同期先后行TET、CCTA和CAG 3种检查的7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运动平板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为诊断冠心病(冠脉狭窄≥50%)的"金标准",对同期先后行TET、CCTA和CAG 3种检查的7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TET和CCTA的结果与CAG进行比较。结果:TET和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45.2%和90.5%,特异度为69.7%和93.9%,阳性预测值为65.5%和95.0%,阴性预测值为50.0%和88.6%,准确率为56.0%和92.0%,P<0.01。在冠状动脉血管水平CCTA对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狭窄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6.7%、100.0%、88.0%和76.0%。冠心病患者中TET诊断阳性率与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440,P=0.004);冠心病患者TET诊断结果阳性与阴性仅与血管狭窄程度≥75%狭窄的节段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16)。结论:CCTA诊断冠心病较TET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和较低的诊断假阳性和假阴性,对有症状的疑诊冠心病患者CCTA的诊断具有更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运动试验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stone能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重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达琳 徐余鸣 +1 位作者 马千里 张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5-770,共6页
目的:探讨Gemstone能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重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使用Gemstone能谱CCT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76例。根据重构指数(RI)将患者分为三组,正性重构组(RI>1.05)44例,无重构组(RI0.95~1.05)21例,负性... 目的:探讨Gemstone能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重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使用Gemstone能谱CCT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76例。根据重构指数(RI)将患者分为三组,正性重构组(RI>1.05)44例,无重构组(RI0.95~1.05)21例,负性重构组(RI<0.95)11例,另外,又根据斑块负荷(PB)将患者分为四组,PB21%~40%组30例、PB41%~60%组30例、PB61%~80%组14例和PB>80%组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PB、RI、近端及远端参考段外弹力膜直径差异。结果:正性重构组、负性重构组、无重构组患者的病变处外弹力膜直径与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直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性重构组和无重构组病变处外弹力膜直径明显大于负性重构组,无重构组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直径均明显大于正性重构组和负性重构组(P均<0.05);PB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B组RI、远端及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直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处外弹力膜直径、病变管腔直径在不同PB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BP>80%组外,其他PB组(PB从20%到80%变化时)病变处外弹力膜直径和管腔直径都随PB增加而降低。结论:Gemstone能谱CCTA能精确测量与重构性质相关的各种参数,反映PB从20%到80%不同分组的冠状动脉重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重构 Gemstone能谱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斑块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采集时间窗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卓 王征 +1 位作者 洪楠 张卓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4-988,共5页
目的:确定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最佳重建期相,优化采集时间窗。评价优化采集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400例受检者(A组)行全心动周期(0~100%RR间期)采集时间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确定最佳重建期相。优化采集时间窗... 目的:确定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最佳重建期相,优化采集时间窗。评价优化采集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400例受检者(A组)行全心动周期(0~100%RR间期)采集时间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确定最佳重建期相。优化采集时间窗设置为最佳重建期相的95%置信区间,即平均值±标准差×2。比较优化采集时间窗扫描模式(B组,400例)与全期相扫描模式(A组)的心率、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率<61 bpm者纳入低心率组(A1、B1);心率介于61~75 bpm者纳入中心率组(A2、B2);心率>75 bpm者纳入高心率组(A3、B3)。A1组最佳重建期相(76±3)%RR间期(95%置信区间70%~82%)。A2组最佳重建期相(44±3)%及(76±3)%RR间期(95%置信区间:38%~50%及70%~82%)。A3组最佳重建期相(48±5)%RR间期(95%置信区间38%~58%)。A、B两组的心率[A组为(70.54±13.06)bpm,B组为(70.38±13.05)bpm)]、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为(1.52±0.65)分,B组为(1.51±0.63)分]、信噪比(A组为15.76±3.70,B组15.66±4.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1组[(36.73±14.39)mGy]与B1组[(7.13±2.53)mGy]、A2组[(27.57±11.69)mGy]与B2组[(12.13±3.39)mGy]、A3组[(25.55±10.33)mGy]与B3组[(7.74±3.13)mGy]之间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低、中、高心率受检者,优化采集时间窗扫描模式与全心动周期扫描模式相比,辐射剂量分别降低了81%、56%、70%。结论:慢心率者冠脉最佳成像时间位于舒张中末期,高心率者位于收缩末期;中心率者位于收缩末期或舒张中末期。优化采集时间窗,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曝光时间从而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冠状血管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国际心血管CT协会关于女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专家共识的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洁 雷子乔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4-1257,共4页
这份专家共识来自国际心血管CT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提供了关于女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T诊断和风险分层的依据。在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女性群体中,一旦发现冠状动脉有钙化,将预示着10年内发生动脉粥... 这份专家共识来自国际心血管CT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提供了关于女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T诊断和风险分层的依据。在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女性群体中,一旦发现冠状动脉有钙化,将预示着10年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于7.5%,通过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可以判断哪些女性采用药物治疗更加有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不但可以准确检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还可以识别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范围及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疑似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组学特征建模评估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薛秋苍 徐怡 +4 位作者 葛颖倩 许智惠 朱晓梅 祝因苏 施海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92-1296,共5页
目的影像组学在心血管系统中应用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的心肌组学特征建模评估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89例行CCTA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 目的影像组学在心血管系统中应用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的心肌组学特征建模评估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89例行CCTA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17-AHA进行心肌节段划分,根据心肌血流量对每一节段进行评分。将缺血节段与非缺血节段按照3∶1随机分为训练组(构建心肌缺血模型)及验证组(测试模型)。对组学特征提取,采用LASSO降维和筛选特征,对入选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评估心肌缺血的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包含374个非缺血性节段,151个缺血性节段。其中训练组、验证组分别394、131个节段。通过10倍交叉验证调整惩罚参数,最终挑选出与缺血相关的具有非零系数的特征1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组学特征模型在训练组中评估心肌缺血的AUC为0.81,敏感度为73.9%,特异度为73.0%,准确性为73.4%;验证组AUC为0.75,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78.3%,准确性为71.9%。结论缺血心肌与非缺血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具有差异,基于CCTA图像组学特征建立模型评估心肌缺血具有可行性,但其准确性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核素显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肖建伟 张树桐 +4 位作者 谢元亮 胡芸 陈燕浩 陈发祥 王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227-323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 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porting and data sys tem,CAD RADSTM)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 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porting and data sys tem,CAD RADSTM)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26例,常规行CCTA扫描,按照CAD RADSTM报告系统,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软件对患者进行分级报告。结果基于深度学习对CCTA的CAD RADS分级和医师对CCTA的CAD RADS分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的Kappa值为0.687(P<0.05),一致性较好。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CCTA图像的CAD RADS标准化报告能较准确评价疑似冠心病患者,与诊断医师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斑块主要成分定量分析对斑块类型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27
17
作者 姚易明 叶靖 +3 位作者 高慧 郭晓丽 王丽娟 吴晶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7-773,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的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主要成分定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并分析41例心绞痛患者(UAP18例、SAP23例)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的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主要成分定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并分析41例心绞痛患者(UAP18例、SAP23例)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并将斑块分为UAP易损性斑块(Ⅰ组)、UAP稳定性斑块(Ⅱ组)和SAP稳定性斑块(Ⅲ)。三组斑块节段内脂质、纤维、钙化的体积及体积百分比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易损性斑块与所有稳定性斑块较好指标的诊断阈值,并计算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45个斑块进行定量分析研究,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0个、9个、26个斑块。易损性斑块与两组稳定性斑块在脂质(49.3%±4.1%vs31.8%±6.3%、33.4%±6.9%)和钙化(2.9%±2.7%vs13.0%±11.8%、17.2%±10.8%)百分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百分比易损性斑块高于稳定性斑块,钙化百分比易损性斑块低于稳定性斑块。易损性斑块与UAP稳定性斑块在纤维体积(47.5±14.4vs74.7±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稳定性斑块在脂质(31.8%±6.3%vs33.4%±6.9%)和钙化(13.0%±11.8%vs17.2%±10.8%)百分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易损性斑块各项指标中,脂质百分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较高,为0.994,其对应的脂质体积AUC为0.811,基于脂质百分比ROC曲线判断易损性斑块与稳定性斑块的分界点为44.1%,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100%、88.5%、71.4%、100%。此外,纤维体积和纤维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百分比仅有低或无诊断价值。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可测量冠状动脉斑块主要成分,为临床提供鉴别斑块类型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性斑块 稳定性斑块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320排ct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运动伪影去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璐 陈强 +3 位作者 蒋蓓蓓 丁珍红 张丽 解学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29-1235,共7页
目的·探讨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去除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运动伪影的作用。方法·纳入行单心动周期扫描多时相重建的冠脉CTA受检者,随机选取约80%作为训练组,其余作为... 目的·探讨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去除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运动伪影的作用。方法·纳入行单心动周期扫描多时相重建的冠脉CTA受检者,随机选取约80%作为训练组,其余作为验证组用于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运动伪影最明显的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中段,将截取图像分为配对的有伪影图像和无伪影清晰参考图像。根据训练组建立GAN模型;在验证组中,使用图像分割软件ITK-SNAP把血管影像从周围组织中分割出来,包括有伪影的、GAN生成的和参考图像。计算有伪影-参考图像(dice1)和GAN生成-参考图像(dice2)的Dice系数。通过比较dice1和dice2的差异,评估GAN去除运动伪影的效果。结果·纳入90例受检者,随机选取71例(11000张图像)为训练组,其余19例(3006张图像)为验证组。基于受检者,RCA中段dice1和dice2分别为0.38±0.19和0.5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基于图像,RCA中段dice1和dice2分别为0.38±0.20和0.5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GAN能够显著减少RCA中段的CTA运动伪影,有望成为去除冠脉CTA图像运动伪影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成式对抗网络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运动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毛芸 阚晓婧 +1 位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其中50例CT检查前后2周内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coronary angiog... 目的:探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其中50例CT检查前后2周内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深度分型、收缩期狭窄程度、邻近管壁情况。CCA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收缩期狭窄程度。描述分析2种方法的肌桥检出率,CT中肌桥的位置及邻近管壁情况,评价2种方法收缩期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并分析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及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5例患者诊断肌桥91例,共103个,CTA肌桥检出率为67.4%,前降支中段占60.2%,浅表型69个,纵深型34个,50例存在近侧管壁斑块,5例存在远侧管壁斑块。CTA与CCA收缩期狭窄程度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0.785;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长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282;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0.561。2种方法的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性。结论:CTA能直接、清晰显示心肌桥与壁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心肌桥深度越深,范围越长,收缩期管腔狭窄越明显;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明显提高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但在对壁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测量方面不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20
作者 黄增发 王翔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8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0例,对所有患者常规行CCTA扫描,对上传至后处理Sigovia工作站的图像分别由两位...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8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0例,对所有患者常规行CCTA扫描,对上传至后处理Sigovia工作站的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生进行手动冠状动脉分析软件的图像处理、完成报告和由冠心病智能辅助诊断工作站的自动识别图像中的血管和病变并生成报告。评价AI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诊断中,与常规高年资医生相比,AI对冠心病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70%,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0%。AI对冠脉病变定位识别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91%,82.69%。AI对冠脉病变斑块性质识别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35%,81.73%。在冠脉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中,AI和高年资医生对冠脉狭窄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6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对冠脉病变管腔狭窄程度识别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87%,80.77%。结论:与高年资医生相比,AI辅助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心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