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1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鹿冠玉 赵蕾 +4 位作者 惠可尧 卢志辉 王兰菱 高海 马晓海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患者分别于PCI术后3~7 d和3个月时接受急性期与恢复期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恢复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急性期增加20%及以上认为发生心室重构,据此将入选患者分为心室重构组(n=49)与无心室重构组(n=119)。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AMR值及CMR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AMR和急性期CMR显示的微血管阻塞(MVO)范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MR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6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4±11.4)岁,男性139例(82.7%)。AMR值与急性期CMR显示的MVO范围呈正相关(r=0.42,P<0.01)。心室重构组的AMR值高于无心室重构组[3.00(2.56,3.52)mmHg·s/cm vs.2.48(2.20,2.74)mmHg·s/cm,1 mmHg=0.133 kPa,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R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AMR值每增加0.2 mmHg·s/cm,心室重构风险增加45.1%(OR=1.451,95%CI:1.228~1.714,P<0.01)。AMR预测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结论:AMR与MVO范围呈正相关,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体型和图像采集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钱海 张玉琴 +3 位作者 徐艳 胡德兴 岑泽民 楼钶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9-60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患者体型和图像采集模式对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男11例,女9例,冠状动脉模式采集图像)...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患者体型和图像采集模式对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男11例,女9例,冠状动脉模式采集图像)和低剂量组(男14例,女6例,电生理模式采集图像)。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体型数据和各项射线剂量数据,制定图像质量评分表量化评估图像质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胸围越大射线剂量越高,呈正线性相关。低剂量组各项射线剂量数据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1),降低比率为48.51%~60.74%。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图像质量均在良好及以上,符合介入手术要求。结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射线剂量受患者体型、图像采集模式、曝光时间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优化图像采集模式可显著减少射线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保护患者和术者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体型 射线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素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24-425,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途径 护理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局部并发症 经桡动脉途径 观察及护理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2002年1月 200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伍逸轩 陈磊 +2 位作者 任燕飞 杨玉琳 陆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4,共9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541例。使用FlashAngio系统(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计算caIMR。按照住院或随访期间MACE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计划性血运重建。采用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究caIMR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随访时间为1年,其中发生MACE 61例(11.28%)。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有着更高的caIMR。多因素COX分析表明,caIMR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IMR预测MACE的曲线下面积0.688,最佳截断值为25.3 U。caIMR加入到临床危险因素模型中后显著增加了模型的判别和重新分类能力;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caIMR组(caIMR<25 U,n=377)和高caIMR组(caIMR≥25 U,n=164)。Kaplan-Meier曲线显示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结论caIMR是STEMI患者行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田树平 李春平 +6 位作者 吴芳 李颖娜 宋翔 甘露 常瑞萍 具海月 杨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用于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避免无必要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需要术前行ICA的患者157例,其中高危险度手...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用于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避免无必要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需要术前行ICA的患者157例,其中高危险度手术17例,中危险度手术140例.采用多排螺旋CT行术前CCTA.术后随访6~11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继发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死亡、心律失常、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及心力衰竭.比较非心脏手术前未行ICA的患者和行ICA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57例患者中,145例(92.4%)的CCTA图像可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37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88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管腔狭窄<50%,此125例患者术前未再行ICA检查;经术前手术风险评估,118例按期手术,7例经内科治疗后择期手术.CCTA显示20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管腔狭窄≥50%,于CCTA后3~7d内进行了ICA检查,其中18例确诊.根据CCTA及ICA结果,经术前手术风险评估,11例患者按期手术,9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得到干预后再行手术.CCTA所示血管狭窄程度对手术计划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2例患者的CCTA图像不可用于诊断,术前进行了ICA检查,其中4例显示为管腔狭窄≥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非心脏手术前未行ICA的患者和行ICA的患者比较,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结论 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行CCTA可有效诊断冠心病.CCTA表现正常或管腔狭窄<50%的患者术前可免除IC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非心脏手术 术前 冠心病 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心肌灌注显像检测血流受阻型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6
作者 汪奇 秦静 +7 位作者 王志国 关志伟 董蔚 孙志军 盖鲁粤 陈韵岱 田嘉禾 杨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为参照,评价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作为再血管化治疗"看门人"的可行性。结果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结果,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6%的再血管化治疗患者中并未发现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结论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CTCA结合腺苷负荷MPS可以准确地检测血流受阻型的冠脉阻塞性病变,可以充当再血管化治疗的"看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韩江莉 梁瀛 +3 位作者 许佳文 张福春 高炜 郭丽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133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急性胸痛患者,分别接受64排CTCA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定量冠脉造影(QC...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133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急性胸痛患者,分别接受64排CTCA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定量冠脉造影(QCA)为诊断标准,评价CTCA诊断冠心病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准确性。结果: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93.4%,阳性预测值94.2%。Pearson相关分析示:CTCA和冠脉造影评价的冠脉直径狭窄程度显著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钙化程度是CTCA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RR=2.37,95%CI:1.35—4.18,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钙化积分对预测冠脉三支血管存在≥50%或≥75%狭窄有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对冠心病的筛查和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 钙化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系统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浩 周国伟 +1 位作者 戴秋艳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648,共3页
目的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 目的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三维重建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节段对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承恒 罗初凡 +5 位作者 杜志民 李向民 周旭辉 李怡 曾武涛 马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造影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8例,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计算EBCT造影检测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造影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8例,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计算EBCT造影检测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影的332个节段中,EBCT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占264段(79.5%),68段(20.5%)显影不清。左主干和前降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5或0.01),同一支血管中近段可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远段(P<0.05或0.01)。②EBCT造影检测节段病变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0%、95.9%、93.6%、79.1%和96.4%;EBCT造影对诊断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检测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价值高于远段。【结论】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的评价和病变检测受解剖部位和血管大小的影响,检测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电子束CT 节段 对比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 CT造影 左回旋支 诊断价值 0.05 左前降支 阴性预测值 左主干 EBCT 解剖部位 准确性 病变 检测 敏感性 特异性 显影 比例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主动脉夹层、溃疡、扩张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涛 王苏 +6 位作者 陶英 阴成茜 阙斌 张铭 陈顺华 张京梅 李志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1,共2页
胸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夹层若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则有增加造影的技术难度或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造影前应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胸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夹层若具有典型X线平片征象者,... 胸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夹层若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则有增加造影的技术难度或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造影前应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胸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夹层若具有典型X线平片征象者,如胸主动脉某段异常扩张等均有助于其初步定性和定位诊断。而磁共振成像(MRI)、冠状动脉血管增强造影(CTA)及超声心动图现已成为胸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的首选而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方便、快捷、易行;MRI及CTA可提供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或夹层受累范围、真假腔的大小、"破口"的位置、数量、直径及有无附壁血栓等重要信息,特别对主动脉溃疡观察更加准确。因此,对于胸痛的成人患者,除常规作心电图及有关血生化检验外,应行X线普通平片或床旁X线胸片(危重病人)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若疑有胸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者,有条件的单位需酌情行MRI或CTA检查,可明确或排除有无胸主动脉疾患或肺栓塞等。尤其是64排或双源CTA也可对冠状动脉情况作出评估,以便于临床医师制定更加合理的诊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胸主动脉夹层 病例分析 溃疡 超声心动图检查 X线平片征象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胸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 被引量:89
11
作者 戴军 姚民 +12 位作者 乔树宾 杨跃进 秦学文 安向光 侯宇 刘海波 陈珏 吴永健 袁晋青 吴元 尤世杰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回顾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3年 7月我院 3 0 98例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其中 3 0 0 5例穿刺成功经验介绍。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失败以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回顾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3年 7月我院 3 0 98例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其中 3 0 0 5例穿刺成功经验介绍。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失败以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97% ( 3 0 0 5 /3 0 98)穿刺成功。 1 9% ( 5 6/3 0 0 5 )因为右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无名动脉闭塞迂曲无法把导管送入升主动脉。 4% ( 13 4/3 0 0 5 )因为桡动脉痉挛改为股动脉 ,其中女性占 8 1% ,男性占 3 6%。1 2 % ( 3 7/3 0 0 5 )因主动脉根部扩张、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而无法经桡动脉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前臂张力性血肿占 0 5 % ( 16/3 0 0 5 ) ;鞘管或导管拔出困难占 0 2 7% ( 8/3 0 0 5 ) ;右桡动脉急性血栓 0 1%( 3 /3 0 0 5 )。升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各占 0 0 3 % (均为 1/3 0 0 5 )。结论 :右桡动脉内反复导管操作易发生痉挛。老年人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迂曲常常造成操作困难。右桡动脉造影极少有严重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操作失败 并发症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变异分析 被引量:89
12
作者 姚民 陈珏 +7 位作者 吴元 高润霖 陈纪林 姚康宝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讨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畸形 )的检出频度。  方法 :回顾性研究总结 417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 4173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 5 0例 ,检出率为 1.2... 目的 :探讨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畸形 )的检出频度。  方法 :回顾性研究总结 417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 4173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 5 0例 ,检出率为 1.2 % ,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42例 ,占 84.0 %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7例 ,占 14.0 % ,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 1例 ,占 2 .0 % ;2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 15例 ,检出率为 0 .4% ;3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瘘 2 8例 ,检出率为 0 .7% ,其中 18例(6 4.3% )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4其它少见冠状动脉变异 2例。  结论 :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 ,通常在心导管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畸形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卫萍 袁祖贻 +6 位作者 刘艳 贾镭 程荟 祈杰 吴环 王燕妮 王东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小于40岁的53例(青年组)与60岁以上的438例(老年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检查、以及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关因素的不同特...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小于40岁的53例(青年组)与60岁以上的438例(老年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检查、以及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关因素的不同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AMI危险因素中吸烟史、阳性家族史明显增高,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则低于老年患者。血脂谱分析显示青年患者TG、LDL-C、ApoB显著高于老年患者,而HDL-C则相反。冠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单支病变(73.33%)明显多于老年组(25.09%),而双支(11.11%)与多支病变(8.89%)则显著少于老年组(27.49%、47.01%);与之相应的冠脉病变程度用改良的Genisi积分比较,青年组(7.69±5.23)显著低于老年组(16.08±7.81)。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LDL-C(r=0.289,P=0.046)与改良的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HDL-C(r=-0.589,v=0.01)、ApoA-Ⅰ(r=-0.395,P=0.023)与改良的Gensini积分呈明显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DL-C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影响呈现一定的线性负相关。结论吸烟、代谢紊乱和阳性家族史是40岁以下AMI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显著低于老年组,HDL-C变化对青年AMI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 青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不良反应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周鹏 王秋林 +4 位作者 蔡国才 李璐 蒋利成 杨震 黄秀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69-771,共3页
目的探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不同温度对比剂与受检者不适反应及心率、ST段、T波变化、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521例)与温浴组(522例),常温组对比剂在室温情况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温浴组将瓶装... 目的探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不同温度对比剂与受检者不适反应及心率、ST段、T波变化、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521例)与温浴组(522例),常温组对比剂在室温情况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温浴组将瓶装的对比剂放入恒定温度37℃水浴箱,60 min后按冠状动脉造影常规进行操作。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心电监护所示ST段及T波、心率、早搏变化,T波振幅改变≥0.01 mv、ST段压低≥0.05 mv,心率改变≥10次/min纳入阳性统计,同时计算两组心慌、胸闷、胸痛不适反应发生率,统计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间心率、ST、T波变化、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适反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浴加热对比剂有助于预防冠脉造影检查术中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对比剂 温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朱萱萱 王广基 +2 位作者 达庆国 郝海平 秦晓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8期1579-1581,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常见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等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2例冠脉造影确诊为CHD的患者进行同步冠心病中医辨证,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各证型的分布和各证型冠脉造影的病变程度。结果:CHD患者中医证型中...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常见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等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2例冠脉造影确诊为CHD的患者进行同步冠心病中医辨证,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各证型的分布和各证型冠脉造影的病变程度。结果:CHD患者中医证型中痰阻心脉证比例最大,134例(42.95%),其次为气虚血瘀证,83例(26.60%),再次为气阴两虚证,54例(17.31%),阴寒凝滞证临床较为少见,仅4例(1.28%),其余各证型较为分散,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以及阳气虚衰证分别占5.77%、3.85%和2.24%。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多为三支病变,气阴两虚证多为双支病变,气滞血瘀证则多发单支病变。气阴两虚证和阳气虚衰证平均狭窄程度最重,分别为77.8%和78.0%,气滞血瘀证病变程度最轻,为55.0%,且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和阳气虚衰证有显著差别。各个证型的甘油三酯(T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余血脂、脂蛋白水平基本正常。结论: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CHD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CAG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辨证分型 临床指标 冠状动脉造影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袁晋青 靳翠彬 +9 位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陈珏 戴军 乔树宾 尤士杰 吴元 秦学文 杨跃进 姚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 :观察和评估国人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即刻在股动脉穿刺处使用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3 0 5例符合入选标准并接受封堵器治疗的患者 ,男性 2 2 9例 ,女性 76例。其中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 :观察和评估国人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即刻在股动脉穿刺处使用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3 0 5例符合入选标准并接受封堵器治疗的患者 ,男性 2 2 9例 ,女性 76例。其中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者 (诊断组 ) 161例 ,而接受PCI者 (PCI组 ) 14 4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10 0mg/d及氯吡格雷 75mg/d。通过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的Judkins技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主要安全终点为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包括 :任何需要血管外科治疗 ,外周动脉的PCI或需超声引导的加压如假性动脉瘤 ,需输血的严重出血 ,腹膜后血肿 ,血栓形成或远端脉搏消失 ,腹股沟感染 ,明显腹股沟血肿 ,死亡。结果 :①诊断组及PCI组 ,成功放置封堵器分别为 98 8%和 98 6% (P >0 0 5 ) ,即刻止血分别为 96 9%和 94 4%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封堵器放置失败的所有患者经手工压迫和压力绷带包扎均成功止血。诊断组 7例 ,PCI组 8例( 4 4%vs 5 6% ,P >0 0 5 )必须经压力绷带包扎方能完全止血 ;② 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 0 98% ) ,诊断组 1例 ,PCI组 2例 ,其中 1例死亡。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诊断组 0 6% ,PCI组 1 4% ,P >0 0 5 )。结论 :在诊断性造影和PCI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封堵器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 止血 患者 临床应用 结论 终点 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高龄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左琦 李天发 +4 位作者 秦将均 张光星 刘先霞 王军 杨新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828-832,共5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评价64-SCTCA诊断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结果:(1)在CAG可清晰显影的144个节段中,64-SCTCA可清晰辨认和评价的占139段(96.53%),另外5段(3.47%)显影不清。左主干、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χ2=10.36,P=0.016),同一支血管中近、中、远段可评价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2)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71.43%、81.25%、80.00%、83.33%。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有意义狭窄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0%、97.58%、95.83%、85.00%、97.58%。(3)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检出存在有意义病变与CA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检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及同一支血管近、中、远段的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SCTCA与CAG检查结果高度相近,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检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病变的价值高于右冠状动脉,对临床诊断冠心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冠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高龄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8
作者 蔡衡 万征 +7 位作者 林青 李晓春 张文娟 袁文利 丁春华 刘博江 张殿芬 赵俊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肌桥的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747例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检出心肌桥 3 8例 ,采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软件对心肌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 8例均为前降支肌桥 ,在... 目的 :探讨心肌桥的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747例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检出心肌桥 3 8例 ,采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软件对心肌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 8例均为前降支肌桥 ,在冠脉投照位中以左肩位及右肩位收缩期狭窄最严重 ,肌桥长度平均 18 8± 5 1mm ,肌桥近端距第一对角支距离平均 2 0 1± 7 6mm ,距前降支起始部距离平均 3 1 3± 9 7mm ,距左冠脉起始部距离平均45 1± 10 4mm。肌桥前有动脉硬化或狭窄表现者 11例 ( 2 9% ) ,合并冠脉瘘 3例 ( 8% ) ,合并肥厚性心肌病 2例 ( 5 % )。结论 :在冠脉造影中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 ,左肩位造影发现率高 ,严重心肌桥可以造成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焦虑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俊英 陈俊 +3 位作者 党群 潘丽 李娜 夏大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76-476,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焦虑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74例冠状动脉造影人群吸烟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海华 俞梦越 +4 位作者 袁晋青 姚民 吴永健 乔树宾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冠造脸查的人群中吸烟与冠造特点的关系。方法:人选1997—09至2001—07在我院行冠造的患者4174例,分为吸烟组(n=1936)和无吸烟组(n=2238例),研究两组患者中吸烟史和吸烟量与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探讨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冠造脸查的人群中吸烟与冠造特点的关系。方法:人选1997—09至2001—07在我院行冠造的患者4174例,分为吸烟组(n=1936)和无吸烟组(n=2238例),研究两组患者中吸烟史和吸烟量与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及严重程度是否相关。结果:吸烟组与无吸烟组比较,男性、年龄小于40岁以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冠造结果阳性率也较高(82.8%VS66.2%,P〈0.001)。经多因素校正后,吸烟是冠造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OR=1.756,95%CI=1.54~2.01,P〈0.01)。在3084例冠造阳性的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中大量吸烟、少中量吸烟和不吸烟的比例分别为39.3%、11.6%和49.0%,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其比例分别为37.7%、14.7%和47.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女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