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段云燕 张军 +4 位作者 周晓东 李军 李红玲 刘丽文 朱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 35例,实验组 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 1、3、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 EDV)、左室收缩...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 35例,实验组 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 1、3、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 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结果 实验组术后EF值、3个月及 6个月时WMSI和LVEDV、LVESV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更加有效阻止左室重构的进程。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观测、评价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子保护装置预防冠状动脉远端栓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涛 李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039-3041,共3页
冠状动脉远端栓塞(DE),即不稳定斑块的侵蚀或破裂继而斑块碎片或血栓性碎屑流入远端微循环导致栓塞。DE可呈自发性或由术中机械性操作引起.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可导致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脏... 冠状动脉远端栓塞(DE),即不稳定斑块的侵蚀或破裂继而斑块碎片或血栓性碎屑流入远端微循环导致栓塞。DE可呈自发性或由术中机械性操作引起.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可导致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严重心室重构,与患者远期预后不良有关。防治DE是当前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就DE的发生及栓子保护装置在PCI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栓子保护装置 栓塞 介入心脏病学 心肌损伤标志物 不稳定斑块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浪 Huay Cheem Tan Yean Teng Lim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5-237,共3页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严重的并发症 ,尤其在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隐静脉 (SVG)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更常见。远端血栓栓塞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 ,心肌梗死 ,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 ,而且...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严重的并发症 ,尤其在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隐静脉 (SVG)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更常见。远端血栓栓塞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 ,心肌梗死 ,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 ,而且传统药物疗效不佳。目前认为 ,微血栓在远端血栓栓塞的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是迄今为止预防PCI过程中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较理想的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大隐静脉桥 介入治疗 血栓保护装置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远端保护装置治疗前降支近端大血栓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健球 黄永光 +1 位作者 刘怀昌 严俊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血管保护装置 前降支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压迫时间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聂伟琳 郭姝君 +6 位作者 林碧霞 张萍萍 杨菲 蔡真真 程晔 康慧元 陈晓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最佳压迫时间。方法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各515例,相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103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采用弹性绷带包扎,每组分别止...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最佳压迫时间。方法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各515例,相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103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采用弹性绷带包扎,每组分别止血2 h、3 h、4 h、5 h、6 h。评估各组患者不同时间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出血、血肿发生率)、安全性(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水疱发生率)、患者感受(疼痛、前臂肿胀程度)。结果各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不同压迫时间组出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压迫时间组水疱发生率及疼痛、前臂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2 h、3 h、4 h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缩短压迫止血时间未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可减轻疼痛和前臂肿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压迫止血 出血 血肿 疼痛 前臂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于伟 崔成 +8 位作者 刘明浩 宋莹 邹同强 陈珏 刘海波 宋雷 高展 王欢欢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5-780,共6页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33例复杂冠...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33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B2型及C型病变)患者,其中TRA组9625例、dTRA组408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391例患者。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中资料(包括病变特点、介入操作成功率等)、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dTRA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TRA组(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P均>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B2型病变患者比例较高,而C型病变、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两组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应用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而支架置入数量较多(P均<0.05),两组在SYNTAX积分、指引导管大小、靶病变分布、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比例、介入操作成功率、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TRA相比,经dTRA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入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杂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血管保护装置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中的应用
7
作者 曹艳杰 李成祥 +4 位作者 王海昌 袁铭 冯旭阳 范延红 胡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评价远端血管保护装置(DPD)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7例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行急诊PCI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常规PCI(对照组)169例,PCI术中... 目的评价远端血管保护装置(DPD)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7例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行急诊PCI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常规PCI(对照组)169例,PCI术中使用DPD(实验组)98例。比较两组术中无复流发生率、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 MI)3级血流比例、术后ST段回降率、住院死亡率、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DPD组无复流发生率、TI MI 3级血流比例、术后ST段回降率分别为3.06%(3例)、93.88%(92例)、94.90%(93例),对照组分别为13.61%(23例)、77.51%(131例)、84.02%(142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1周LVE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PCI术中应用DPD能明显减少无复流发生率,改善TI MI血流,而对住院死亡率、PCI术后近期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血管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球囊保护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月兰 田文 +4 位作者 贺文辉 曾定尹 胡健 白小涓 齐国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性或闭塞性病变的33例患者,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抽吸...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性或闭塞性病变的33例患者,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球囊成形扩张术、置入支架术),最后再抽吸血栓。结果:血栓吸引后置入支架比率为81.82%;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的PCI术前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无复流发生率低;PCI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3.94%,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未见与该保护系统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封堵球囊平均封堵时间为(171.55±26.84)s,移出体外血栓重量(3.71±1.25)g,以红色血栓多见。结论:联合应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的AMI急诊PCI手术即刻成功率高,未见与该保护系统相关的血管并发症,该方法较安全;AMI若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或闭塞性病变为主,应积极联合使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保护系统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远端保护装置在预防无复流中的初步应用结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颜红兵 刘爱军 +3 位作者 柯元南 曾玉杰 高焱莎 李宪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3-15,共3页
目的:评价两种远端保护装置(DPD)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性.方法:10例STEMI患者在PCI治疗中,8例使用Guardwire Plus DPD,2例使用AngogardTM DPD.结果:10例患者的直... 目的:评价两种远端保护装置(DPD)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性.方法:10例STEMI患者在PCI治疗中,8例使用Guardwire Plus DPD,2例使用AngogardTM DPD.结果:10例患者的直接PCI均成功.10例中,9例患者DPD操作均取得了成功,1例Guardwire Plus DPD的导丝不能通过病变处受阻外.5例吸出了不同量的血栓和(或)粥样斑块物质.10例患者血管开通后均未出现无复流现象,未出现因使用DPD所致的并发症.结论:DPD可以有效地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Guardwire Plus DPD通过病变相对容易,但是操作相对复杂;AngiogardTM DPD操作相对简单,但是通过病变相对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装置 急性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保护装置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成 王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1期67-69,共3页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发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远端保护装置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 保护装置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欢欢 刘丹 +8 位作者 郭继东 王磊 张强 奴尔巴哈提·黑沙 韩艺辉 王喜萍 张博 袁晋青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分析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6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患者120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患... 目的:分析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6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患者120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在术前、术后3 d和1个月时应用血管超声观察桡动脉和远端桡动脉的闭塞发生率、血管管腔直径以及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120例患者中,5例穿刺失败,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5.8%;另有7例导丝上行困难,更改为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0%(108/120);40例(37.0%,40/108)行PCI,术后仅1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发生。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与桡动脉管腔直径比较,远端桡动脉管腔直径术前[(2.50±0.39)mm vs.(2.88±0.45)mm]、术后1个月[(2.38±0.45)mm vs.(2.77±0.46)mm]均较小,远端桡动脉管腔面积术前[(5.05±1.61)mm^(2)vs.(6.78±2.52)mm^(2)]、术后1个月[(4.58±2.24)mm^(2)vs.(6.29±2.08)mm^(2)]均小于桡动脉管腔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1例(1.6%)患者血管超声发现桡动脉闭塞。所有患者均无远端桡动脉闭塞。结论:远端桡动脉穿刺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安全、有效,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区 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桡动脉远端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显敬 辛丽娜 +3 位作者 解泽宙 贾圣英 徐思维 谢莲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评估经左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0例行右桡动脉穿刺,290例行左桡动... 目的评估经左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0例行右桡动脉穿刺,290例行左桡动脉远端穿刺,穿刺成功者分别入组A组、B组。观察两组介入穿刺置管时X线曝光时间、造影使用导管数、完成靶血管重建数、PCI复杂程度以及术后前臂出血、桡动脉并发症等。结果248例(95.4%)患者顺利完成右桡动脉穿刺冠脉诊疗术(A组),277例(95.5%)顺利完成经左桡动脉远端冠脉诊疗术(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X线曝光时间、造影使用导管数、完成靶血管重建数、PCI复杂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围术期前臂出血、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远小于A组(P<0.01,P=0.036)。结论经左桡动脉远端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安全可靠,提高了术者和患者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闭塞 动脉入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娜 徐淑清 +19 位作者 刘海明 王攀 唐杨 张海峰 石万克 宋莹 崔成 王欢欢 田涛 刘小宁 张茵 宋雷 高展 刘海波 陈珏 徐波 吴永健 杨伟宪 袁晋青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国产7 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行PCI的患者共63例。分析手术...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国产7 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行PCI的患者共63例。分析手术成功率、即刻入路相关并发症和24 h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穿刺失败,更改为右桡动脉穿刺,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4%;4例患者因闭塞血管病变严重未能开通,PCI手术成功率为93.7%,平均PCI手术时间为(80.1±43.5)min。3例(4.8%)患者成功完成左侧dTRA,47例(74.6%)患者成功完成右侧dTRA,12例(19.0%)患者成功完成双侧dTRA(均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穿刺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透视时间)分别为(3.0±1.7)min和(38.8±18.9)min。术后4例(6.3%)发生血管并发症,包括1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1例桡动脉痉挛,2例术后手臂疼痛/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24 h桡动脉闭塞。结论:使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行PCI安全、有效,术后即刻入路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F薄壁鞘管 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叶绍东 刘海明 +12 位作者 高立建 唐杨 王欢欢 宋莹 田涛 刘小宁 宋雷 高展 杨伟宪 陈珏 刘海波 陈纪林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2-838,共7页
目的:探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应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按身... 目的:探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应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按身高分为身高180~188 cm组(n=44)和身高<180 cm组(n=86)。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临床基本资料和用药情况、病变特点以及手术入路血管迂曲情况,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操作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桡动脉闭塞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造影导管到位成功率均为100%(身高180~188 cm组1例因路径动脉迂曲改良导管后成功)。身高180~188 cm组和身高<180 cm组穿刺时间[(3.40±1.89)min vs.(3.62±2.50)min],造影时间[(11.48±2.98)min vs.(12.02±5.48)min],PCI时间[(45.14±34.81)min vs.(45.04±25.64)min],放射剂量[(2092.48±1893.38)mGy vs.(1719.36±1320.37)mGy],曝光时间[(924.20±859.99)s vs.(939.60±761.81)s],对比剂用量[(132.73±80.39)ml vs.(134.71±68.31)ml],术后压迫时间[(3.14±0.88)h vs.(2.95±0.30)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介入操作成功率均为100%,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身高180~188 cm组和身高<180 cm组出现桡动脉痉挛的患者分别为5例(11.4%)和7例(8.1%),出现拇指麻木感的为2例(4.5%)和3例(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两组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对于身高180~188 cm且锁骨下动脉无严重迂曲的患者,利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身高180~188 cm 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双侧远端桡动脉入路逆行造影并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丹 王欢欢 +7 位作者 高立建 郭继东 张强 王磊 韩艺辉 奴儿巴哈提·黑沙 王喜萍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3-1025,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aVL、V4~V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aVL、V4~V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0.102ng/ml(参考值<0.01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24 ng/ml(参考值<6.22 ng/ml),血脂、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6
16
作者 兰永昊 科尔沁 +2 位作者 韩蕊 梅迎晨 刘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55-3360,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穿刺成功率较低、学习周期较长、穿刺部位疼痛感较为明显、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高等。目前,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亦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复杂冠状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但其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动脉 动脉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功能正常患者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栓子保护装置的作用
17
作者 佟小强 杨敏 +6 位作者 殷明 王健 宋莉 王超 吕永兴 孙宏亮 邹英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446-448,共3页
目的研究肾功能正常时栓子保护装置(EPD)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肾动脉狭窄(共26支肾动脉)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两组: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和非EPD组(n=12,共13... 目的研究肾功能正常时栓子保护装置(EPD)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肾动脉狭窄(共26支肾动脉)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两组: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和非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所有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检测血清肌酐值,分别于组内手术前后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EPD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99.18±18.26)μmol/L、(101.73±12.65)μmol/L、(96.82±15.81)μmol/L,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EPD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100.18±19.81)μmol/L、(107.36±29.49)μmol/L、(127.64±88.05)μmol/L,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正常患者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时,是否应用肾动脉栓子保护装置对术后血清肌酐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支架 肾功能 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冯林娟 黄浩 +1 位作者 陈勇 陶剑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9-675,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发生介入性心肌损伤即4a型心肌梗死(4aMI)的预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并收集从建库至2017年12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 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发生介入性心肌损伤即4a型心肌梗死(4aMI)的预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并收集从建库至2017年12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三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198例患者,分RIPC组和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RIPC组4aM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72,95%CI:0.63~0.83,P<0.001);RIPC组择期PCI术后心肌肌钙蛋白低于对照组(SMD=-1.64,95%CI:-1.92^-1.37,P<0.001);RIPC组患者随访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4.5%vs 14.8%,RR=0.97,95%CI:0.54~1.74,P=0.930)。结论:RIPC能够保护心肌,减轻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META分析 4a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高危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肾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涛 杨俊 +2 位作者 杨简 刘晓雯 李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1-467,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高危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有关高危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高危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有关高危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或PCI前行RIPC后对肾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获得相关数据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RCT共包括13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RR=0.47,95%CI:0.36~0.62,P<0.00001);RIPC组术后48 h时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D=-0.11,95%CI:-0.18^-0.05,P=0.0004);RIPC组术后6周内死亡风险亦明显低于对照组(RR=0.25,95%CI:0.07~0.88,P=0.03),但两组在术后肾脏替代治疗可能性(RR=0.57,95%CI:0.12~2.63,P=0.47)和再次入院风险(RR=0.65,95%CI:0.42~1.01,P=0.06)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IPC能显著降低高危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或PCI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保护肾功能,降低近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肾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穿刺点压迫2小时后出血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房昌运 张尊磊 +9 位作者 陈雪英 张韶辉 杨国良 高荣华 郭莹 张淑芳 戴雯 刘立新 高立建 陈安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三科经远端桡动脉以5F薄壁鞘管及5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三科经远端桡动脉以5F薄壁鞘管及5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者为5F薄壁鞘管组,选择既往随机对照研究中应用6F薄壁鞘管及6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即6F薄壁鞘管组。采用右侧远端桡动脉(鼻烟壶区或合谷穴区)穿刺成功后送入5F薄壁桡动脉鞘管,完成穿刺及冠状动脉造影后,应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2 h后解除绷带。收集5F薄壁鞘管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动脉穿刺时间、术中收缩压、舒张压、手术操作总时间、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分析桡动脉有无闭塞及压迫2 h后的出血、血肿、瘀斑、张力水疱、全身迷走反射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与6F薄壁鞘管组进行比较。结果:5F薄壁鞘管组与6F薄壁鞘管组术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1%与16.7%(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血肿发生率(2.1%vs.0%)、发绀发生率(6.2%vs.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没有发生瘀斑、张力水疱、全身迷走神经反射、感染、因桡动脉痉挛致鞘管撤出困难现象发生。两组术后2 h和24 h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后解除压迫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压迫时间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