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9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冠心病的影响: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梦姗 张璋 +3 位作者 杨帆 门玥琪 李睿君 李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对冠心病的影响,并探索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行CCTA检查的1117例...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对冠心病的影响,并探索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行CCTA检查的1117例患者进行杜克冠心病指数评分,同时对患者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7项(GAD-7)量表测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GAD、性别与高危冠心病的关系。结果最终入组1099例患者,其中男460例(41.9%),女639例(58.1%)。GAD是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071,95%CI 1.013~1.134,P=0.017)。女性患者的GAD患病率高于男性[20.3%(130/639)vs 7.0%(32/460),P<0.01],但在女性中GAD并非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037,95%CI 0.954~1.129,P=0.392)。年龄、GAD、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是男性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均<0.05),而在女性中仅年龄、高血压是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GAD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但不是女性发生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有冠心病疑似症状的女性患者,其症状可能是GAD躯体症状而非冠心病症状,因此临床上更应关注其心理因素;对于存在GAD的男性患者,临床上更应注意其高危冠心病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冠状动脉疾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领域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子暖 杨俊杰 陈韵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6-293,共8页
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CTA)已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非侵入性手段,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图像分析特征的增加,CCTA图像评估对技术及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机器学习(ML)是人工智能的分支领域,它完全由数据驱动,通过计算... 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CTA)已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非侵入性手段,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图像分析特征的增加,CCTA图像评估对技术及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机器学习(ML)是人工智能的分支领域,它完全由数据驱动,通过计算机算法对大型数据集中变量的潜在关系进行识别及分析,实现对外部数据的预测。在心脏CT领域,不同ML算法的应用可提高CCTA的成像效率及质量,有助于病变评估及风险分层,同时也为心脏功能学成像提供了新的应用。该文主要对ML在心脏CT图像分析、风险模型、CT心肌灌注及CT血流储备分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薛丹丹(综述) 万兵(综述) +1 位作者 徐敬星(综述) 李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主要对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PCAT在评估斑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透视无损检测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子健 周淑香 +2 位作者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Micro-CT在寄生蜂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空白。【方法】采用Micro-CT,针对6种不同情况下的寄生蜂样品在各种设置下进行扫描观察与分析。利用液氮瞬时冷冻正在寄生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卵的茶翅蝽沟卵蜂Trissolcus japonicus成蜂,并对瞬时冷冻样品进行扫描,观察茶翅蝽沟卵蜂产卵器刺入茶翅蜂卵壳的位置。将3日龄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雌成蜂脱水、固定后进行扫描,解析其腹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将茶翅蝽卵内发育18,37,54,80和168 h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cultratus胚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 min后进行扫描,监测其在寄主内的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特征。随机选取已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且在室温下发育5 d的柞蚕Antherea pernyi卵,置于-20℃冰箱中6个月后进行扫描。扫描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的黄足卵跳小蜂Ooencyrtus utetheisae,检测其中聚寄生蜂的数量及存活情况。随机选取8粒在茶翅蝽卵内发育至成虫的茶翅蝽沟卵蜂进行扫描鉴定性别。【结果】在寄主卵壳截面观察到茶翅蝽沟卵蜂穿刺茶翅蝽卵90 s时成蜂产卵器只穿过茶翅蜂卵壳最外层,尚未穿透卵壳内层。日本平腹小蜂的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最下方,由产卵器、内瓣和外瓣构成,上瓣膜被几丁质隔膜分割;其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嗉囊、前胃、中肠、马氏管、回肠、直肠、肛门,消化道呈现球状或袋状。黄足沟卵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18 h后仍处于卵期;37 h后发育为幼虫;持续到54 h仍为幼虫,此时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9.32%;在80 h时,黄足沟卵蜂发育至预蛹期,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73.76%;经过168 h的发育,黄足沟卵蜂进入蛹期,此时其总体积占寄主总体积的百分比缩小至58.64%。黄足卵跳小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后处于预蛹阶段,单粒寄主卵含有5头蜂,处于存活状态。扫描被螟黄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发现寄主卵中含有31头已发育至蛹期的螟黄赤眼蜂,且均已死亡多日。通过Micro-CT可清晰辨别茶翅蝽沟卵蜂成蜂触角为膝状,雌成蜂触角鞭节末端5节均膨大,而雄成蜂的触角鞭节无膨大特征。【结论】Micr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成像对比度,本研究从多个角度证实了该技术在寄生蜂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研究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多维度内窥图像 卵寄生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运动伪影校正
5
作者 曾智雄 王永波 +2 位作者 林宗悦 边兆英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有限角度重建的子图像堆叠成张量并作为模型输入;用退化编码器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自适应调制生成器的各级跳跃连接特征,从而指导模型校正不同运动波形导致的伪影;最后设计伪影一致性损失来简化生成器的学习任务。结果该模型能有效地去除运动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在仿真数据上的峰值信噪比提升了8.28%,结构相似度提升了2.2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3.84%;在真实数据上的专家评分最高4.4221(5分制),与所有对比方法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提出的SBP-MAC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实现从张量域到图像域的自适应伪影校正,提升牙科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校正 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段反投影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6
作者 贾硕 程功 +4 位作者 关蕾 冯盼盼 许百灵 方伟 张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2-1127,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20例,共60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60条血管中有21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1.985。结论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阳 鞠志国 +5 位作者 袁明远 李荣先 张慧群 宁忠平 方明 李新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肌桥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层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心血管病 CT技术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上颌后牙区施耐德膜增厚与根尖周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冯博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4-651,共8页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 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耐德膜增厚 根尖周病变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中切牙牙弓形态、牙槽骨厚度及矢状面位置的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玉亭 扈宗鑫 +1 位作者 甘抗 朱娟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利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图像评估上颌前牙牙弓形态、中切牙牙根矢状位置(sagittal root position, SRP)与牙槽骨厚度的关系,并根据年龄、性别对其分组,临床医生在即刻种植体植入时应考虑... 目的:利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图像评估上颌前牙牙弓形态、中切牙牙根矢状位置(sagittal root position, SRP)与牙槽骨厚度的关系,并根据年龄、性别对其分组,临床医生在即刻种植体植入时应考虑这些因素。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进行分析,根据牙弓形态、年龄、性别对其分组,对患者的320张上颌中切牙矢状位CBCT图像进行了检查,以测量唇侧骨板和腭侧骨板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槽骨厚度因牙弓形态和SRP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方圆形牙弓型和Ⅰ类SRP在腭侧的骨厚度最高。尖圆形弓型和Ⅱ类SRP在唇侧骨厚度最高。牙弓形态与SRP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年龄、性别、牙弓形态、SRP与牙槽骨的根尖水平厚度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患者的年龄、性别、牙弓形态和SRP与上颌中切牙的牙槽骨厚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临床医生在计划即刻种植体植入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中切牙 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牙弓形态 牙槽骨厚度 种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飞 周自强 +1 位作者 吴明营 鲜军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是否通畅是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桥血管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是桥血管评价的主要手段,但因其有创及合并症风险,常需住院进行检查,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电子计算机断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是否通畅是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桥血管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是桥血管评价的主要手段,但因其有创及合并症风险,常需住院进行检查,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CTA在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CTA在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历史、现状、热点问题及未来发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反演沉积物粒级组成--以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为例
12
作者 张巍 刘晓航 +1 位作者 张鑫 范德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0-1138,共9页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可对沉积物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无损分析,探索CT数据(即CT值)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可以实现岩芯沉积物属性的快速、连续获取,有助于对岩芯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的全面了解。基于采自黄河水下三角...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可对沉积物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无损分析,探索CT数据(即CT值)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可以实现岩芯沉积物属性的快速、连续获取,有助于对岩芯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的全面了解。基于采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多根岩芯,利用CT技术对岩芯进行扫描获取CT值,同时对岩芯进行高分辨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CT值与沉积物粒级组成的联系。研究表明,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以粉砂为主,CT值主要分布于700~1000 HU之间;沉积物粒度与CT值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正相关,即当沉积物粒度变大时CT值随之升高,并据此构建了沉积物粒度与CT值之间的关系式;沉积物粒级中的砂、粉砂、黏土粒级与CT值区间1200~1500 HU、800~1200 HU、600~800 HU亦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并可以通过CT值区间估算粒级含量。经过实际应用验证,通过CT扫描反演沉积物岩芯的粒级组成是有效的,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海域沉积物粒级组成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CT值 粒度反演 非线性回归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格 杨文江 刘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70,共17页
中枢多巴胺系统与多种神经行为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直以来,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在研究活体大脑中多巴胺生物化学过程上有着重要价值。PET成像的基础是^(11)C、^(18)F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 中枢多巴胺系统与多种神经行为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直以来,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在研究活体大脑中多巴胺生物化学过程上有着重要价值。PET成像的基础是^(11)C、^(18)F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这些显像剂通过与多巴胺神经系统不同的靶点特异性结合从而反映多巴胺合成、囊泡储存、突触释放和受体结合以及再摄取过程,推动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药物滥用和成瘾以及药物开发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以氨基酸脱羧酶、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受体以及囊泡单胺转运体为靶点的^(11)C、^(18)F标记的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放射性显像剂 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受体 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淋巴管造影技术在猫乳糜胸诊疗中的应用
14
作者 康博 郭瑞泽 张迪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90-4899,共10页
乳糜胸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胸导管破裂或阻塞,继而引起乳糜进入胸腔的疾病,保守治疗失败时通常需要手术干预。鉴于不同猫的胸导管解剖结构差异大,在胸导管结扎前对猫胸导管及其分支进行造影成像是外科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随着计算... 乳糜胸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胸导管破裂或阻塞,继而引起乳糜进入胸腔的疾病,保守治疗失败时通常需要手术干预。鉴于不同猫的胸导管解剖结构差异大,在胸导管结扎前对猫胸导管及其分支进行造影成像是外科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在犬猫淋巴管造影中的逐步应用,各种CT淋巴管造影方法被提出。本文汇总了目前猫乳糜胸诊疗中的CT淋巴管造影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淋巴管造影 乳糜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工业遗产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巴玥 温瑀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83,共6页
针对工业遗产的钢材结构表面及内部的孔隙、裂缝等微观缺陷,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测出缺陷位置,随后采用激光再制造技术以Fe-Cr-Mo+8wt%Al2O3复合粉末对缺陷位置进行精确修复。结果表明:经激光再制造后试样表面裂纹... 针对工业遗产的钢材结构表面及内部的孔隙、裂缝等微观缺陷,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测出缺陷位置,随后采用激光再制造技术以Fe-Cr-Mo+8wt%Al2O3复合粉末对缺陷位置进行精确修复。结果表明:经激光再制造后试样表面裂纹和气孔显著减少,修复层主要由固溶体FeCr相、碳化物M(Fe,Cr,Mo)7C3、金属间化合物Fe3Al和陶瓷相Al2O3组成,显著提高了原始表面的耐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激光再制造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U-Net融合空洞卷积的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分割算法
16
作者 邹倩颖 刘俸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4,共6页
为了提高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分割的精度并解决边缘修正不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U-Net并融合空洞卷积的肝脏CT影像分割算法。通过引入改进注意力特征机制模块增强全局信息,将传统的空洞卷积分解为一维卷积,并结合残差连接来... 为了提高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分割的精度并解决边缘修正不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U-Net并融合空洞卷积的肝脏CT影像分割算法。通过引入改进注意力特征机制模块增强全局信息,将传统的空洞卷积分解为一维卷积,并结合残差连接来强化上下文信息。使用编码器筛选U-Net中的图像信息,将改进的U-Net模块与空洞卷积模块融合,并通过混合池化层进行图像分割。在医学图像分割十项全能肝脏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留肝脏CT影像边缘信息的精度上优于其他模型,系数D和Q分别为93.98%和96.74%,平均分割时间仅57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空洞卷积 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脑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盛东 黎红华 +3 位作者 陈信坚 崔敏 邹佳妮 易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利用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 目的利用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对72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头部320排CTA及CTP检查,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2组,对2组CTA和CTP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入组72例患者,有侧支循环组58例,无侧支循环组14例。有侧支循环组38例(65.52%)MCA闭塞,无侧支循环组中5例(35.71%)MCA闭塞,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1)。有侧支循环组脑灌注代偿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68.97%vs 21.43%,χ2=10.595,P=0.001);在CTP异常的68例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54例,无侧支循环者14例,有侧支循环组患侧的脑血容量[35.00(29.92,41.13)ml/100 g vs 26.25(18.23,37.18)ml/100 g]及脑血流量[(2.39±0.73)ml/100 g·min vs(1.75±0.72)ml/100 g·min]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分别为0.007和0.040。但2组患侧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平均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20排CTA联合CTP检查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脑灌注代偿率高,而且其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均高于无侧支循环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侧支循环 脑灌注 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寻 尹伟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 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的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炯睿 高益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进行观测。在CBCT骨窗视图,测量第二前磨牙(P2)、第一磨牙(M1)、第二磨牙(M2)牙位中线处MSA骨孔与骨壁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走形类型分为窦内型(位于上颌窦黏膜下方)、骨内型(完全位于上颌窦侧壁内)、表浅型(位于上颌窦外侧壁骨膜下方)3类;测量MSA骨孔直径(diameter of the MSA,DMSA)、MSA骨孔下缘至上颌窦底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vessel and the sinus floor,DVSF);测量M1牙位中线处上颌窦底上方5 mm处的上颌窦侧壁厚度及上颌窦宽度;测量上颌窦底上方10 mm处上颌窦内外侧壁与上颌窦底最低点形成的角度,即上颌窦角度。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的MSA走形位置变异、走形类型、DMSA和DVSF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别对MSA的DMSA及DVSF与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MSA走形位置变异:在1021例患者中,共42例(4.1%)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侧壁、紧贴上颌窦底部,其中14例(33.3%)为双侧MSA,28例(66.7%)为单侧MSA;7例(0.7%)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底根方牙槽骨内,其中1例(14.3%)为双侧MSA,6例(85.7%)为单侧MSA。②MSA走形类型:窦内型占36.5%,骨内型占60.4%,表浅型占3.1%。中年患者中骨内型检出率(63.0%)高于青年和老年患者(P=0.005)。③DMSA:M1牙位的DMSA最大,为(1.42±0.44)mm。男性在P2、M1、M2牙位的DMSA均大于女性。在P2、M1牙位均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与DMSA呈弱正相关(r=0.2,r=0.2)。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均与DMSA呈弱负相关(r=-0.1,r=-0.2)。④DVSF:自M2至P2方向,DVSF逐渐降低。男性在P2、M2牙位的DVSF均大于女性。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均与DVSF呈弱负相关(r=-0.3,r=-0.1)。结论·MSA走形位置变异可发生于上颌窦底及上颌窦底根方的牙槽骨中。随着患者年龄增大,MSA走形类型由窦内型向骨内型转变。男性患者的DMSA较女性更大,动脉出血风险更大;在较厚的上颌窦侧壁中能观测到较大的DMSA,而当上颌窦宽度和角度越大时,DMSA越小。男性患者的DVSF较女性更大,当上颌窦侧壁越厚或当上颌窦宽度越大时,DVSF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动脉 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窦底提升术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