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川崎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患儿行极低剂量tPA溶栓的护理
1
作者 赵仕国 楼晓芳 +6 位作者 周红琴 吴小花 何玮梅 夏姗姗 单佳妮 石玉沄 张晨美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川崎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血栓行极低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选择tPA输注静脉方案、确定基线凝血状态及是否符合tPA输注标准、被动减少tPA输注剂量,促... 总结1例川崎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血栓行极低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选择tPA输注静脉方案、确定基线凝血状态及是否符合tPA输注标准、被动减少tPA输注剂量,促使局部出血减缓(或停止)、加强心脏及心外并发症观察及处理、制订个体化tPA撤离方案,保证抗凝连续性。经过16 d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救治成功,顺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阿替普酶 急症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植入术治疗外伤性冠状动脉夹层并血栓形成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熊义林 蒲先智 +1 位作者 刘娟 李玉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3-253,共1页
患者男,63岁,车祸后全身多处(心前区、右上肢、右下肢及左上肢)疼痛1 h余,伴呼吸困难、全身大汗淋漓、心悸;既往无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史。查体:右上肢、右下肢及左上肢关节活动障碍,右下肢皮下软组织肿胀、瘀青。心电图示V2导联异... 患者男,63岁,车祸后全身多处(心前区、右上肢、右下肢及左上肢)疼痛1 h余,伴呼吸困难、全身大汗淋漓、心悸;既往无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史。查体:右上肢、右下肢及左上肢关节活动障碍,右下肢皮下软组织肿胀、瘀青。心电图示V2导联异常Q波,V2、V3导联ST段抬高,Ⅱ、V5、V6导联ST段压低;诊断:前间壁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2.59×10^(9)/L,D-二聚体13.76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50.28μg/ml,降钙素原0.056 ng/ml,超敏肌钙蛋白Ⅰ0.204 ng/ml,肌红蛋白>1000.00 ng/ml,肌酸激酶MB亚型25.13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闫华 李莉 +2 位作者 刘晓坤 赵碧琼 田美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3695-369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否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9例,均行直接PCI术治疗,于术前及术后6h抽血测定hs-CRP,以后每1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否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9例,均行直接PCI术治疗,于术前及术后6h抽血测定hs-CRP,以后每12小时测1次,至72h后,改为每24小时测1次,连测7d,得出其峰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其术后hs-CRP峰值水平较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明显升高[(29.2±4.7)mg/Lvs(15.3±4.2)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术后hs-CRP峰值水平越高,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C反应蛋白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中血栓最大幅度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栓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媛媛 李月红 +6 位作者 吴英凤 马洪俊 王庆生 李栐昊 王玉平 张杰 刘革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血栓弹力图是临床用于检测患者即时全血出凝血状态的检测工具,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出凝血功能检测,了解血栓病变与血栓弹力图参数之间的关系,评估患者血栓风险,指导临床抗栓治疗方案。方法:纳入AC... 目的:血栓弹力图是临床用于检测患者即时全血出凝血状态的检测工具,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出凝血功能检测,了解血栓病变与血栓弹力图参数之间的关系,评估患者血栓风险,指导临床抗栓治疗方案。方法:纳入ACS患者共328例,均给予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常规肝素,PCI术后12 h内抽取血样,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分析。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血栓组共66例,男性58例,女性8例;非血栓组262例,男性212例,女性5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白细胞计数(P=0.02)、甘油三酯(P=0.003)及空腹血糖(P=0.024)较高,而非血栓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血栓最大幅度(MA值)、血凝块强度(G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甘油三酯以及空腹血糖都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且既往冠心病病史(P=0.018,比值比=2.197,95%可信区间:1.146~4.212)以及MA值(P=0.006,比值比=1.138,95%可信区间:1.038~1.248)是ACS发生血栓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中的MA值是预测ACS患者血栓负荷的有效指标,对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评估能够在临床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血栓弹力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时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褚俊 翟志敏 +2 位作者 戴海明 徐美清 何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431-1432,共2页
目的 :探讨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模型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水平。方法 :开胸微电流刺激麻醉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外膜方法制备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模型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血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对其血小... 目的 :探讨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模型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水平。方法 :开胸微电流刺激麻醉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外膜方法制备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模型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血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对其血小板表面CD62P和CD6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8只犬制成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及急性心肌梗塞模型 ,其血小板表面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6 .2 4± 1 1 .69) %和 (3 .2 2± 1 .0 7) % ,显著高于模型复制前基础值 (8.35± 2 .73) %和 (0 .45± 0 .2 3) % (P <0 .0 5)。结论 :犬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模型中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2P CD63 血小板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膜糖蛋白类 流式细胞术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血栓吸引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潘伟民 叶红华 +8 位作者 陈晓敏 王勇 朱云云 杜为平 王胜煌 储慧民 崔翰斌 张国阳 张福兴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血栓吸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88例因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血栓吸引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血栓吸引组采用抽吸导管对冠状动脉内血...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血栓吸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88例因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血栓吸引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血栓吸引组采用抽吸导管对冠状动脉内血栓进行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观察术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情况、30 d和1年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 与常规PCI相比,血栓吸引能显著改善心肌灌注(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36例比30例,P〈0.05),使ST段明显回落[术后2h ST段回落≥50%者:65.2%(28/43)比35.6%(16/45),P〈0.01] 血栓吸引组30 d和1年时LVEF有升高趋势、MACE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PCI相比,血栓吸引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即刻心肌灌注,增加ST段回落,有改善1年临床预后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物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希鹏 华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4期324-326,共3页
血栓抽吸导管可于置入支架前预抽吸血栓,可显著减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对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所获样本进行病理分析,也为深入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栓抽吸导管可于置入支架前预抽吸血栓,可显著减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对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所获样本进行病理分析,也为深入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新途径。随着对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物的局部炎症浸润、全身炎症活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术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梗阻性冠状动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姚震 Michael ANGIOI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77-380,共4页
关键词 血栓栓塞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抽吸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晓杰 杨凌云 +3 位作者 杨玉洁 白杰 樊栓良 王振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猝死的法医学特征。方法收集96例因冠心病而猝死的案例,并将其分为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形成组,对发病时间、诱因、病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都以男性为主,在季节和时间节律分布、诱因构...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猝死的法医学特征。方法收集96例因冠心病而猝死的案例,并将其分为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形成组,对发病时间、诱因、病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都以男性为主,在季节和时间节律分布、诱因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栓形成组中年龄<40岁发病率更高;血栓形成组的心脏质量和冠脉狭窄程度低于无血栓形成组,而两组冠脉粥样硬化累及的支数(≥2)、累及长度及合并心梗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栓形成组有低于无血栓形成组的趋势。结论两组人群都以男性为主且发病诱因、冠脉病变部位及致死机制相似,但血栓形成组的发病年龄较轻,心脏的病变程度较低,法医学解剖中当认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猝死 心脏 冠状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苏强 李浪 +3 位作者 陆永光 文伟明 周游 王江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8-752,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存活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灌胃对照组、他汀组,每组15只;后3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他汀组术前7d给予...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存活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灌胃对照组、他汀组,每组15只;后3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他汀组术前7d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kg灌胃,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7d。各组术后6h分别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活化caspase-3及caspase-1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LVEF显著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心排血量下降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阻断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玉娟 尼菲拉.甫拉缇 +1 位作者 张艳君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01至2016-09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50例,分为非冠心病(Non-CAD)组(n=45)、ACS组(n=105);ACS组患者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目的:评价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01至2016-09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50例,分为非冠心病(Non-CAD)组(n=45)、ACS组(n=105);ACS组患者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n=3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on-STEMI,n=31)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n=37)。收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得到微粒。用特异性红细胞源微粒抗体(glycophorine A CD235a)标记红细胞微粒,然后经流式细胞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ACS组外周血中红细胞源微粒水平(%)为26.20[15.90,38.00],Non-CAD组红细胞源微粒水平(%)为14.00[4.35,36.35],ACS组高于Non-CAD组(P<0.05)。ACS组STEMI、Non-STEMI和UAP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依次为27.20(17.25,24.25)、21.50(12.76,34.90)、30.20(17.10,39.65),这三类患者之间红细胞源微粒水平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高于Non-CAD,提示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ACS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ACS患者发生急性血栓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红细胞源微粒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术后1年随访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农京国 白静 +6 位作者 彭亮 孙婷 申文彬 汤喆 赵宇 田进文 王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注射尿激酶逆向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1年临床随访。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5年3月确诊的急性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92例,随...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注射尿激酶逆向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1年临床随访。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5年3月确诊的急性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92例,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注射尿激酶逆向溶栓组(逆向溶栓组)46例和血栓抽吸组46例。主要终点为直接PCI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逆向溶栓组PCI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栓抽吸组(6.5%vs 21.7%,P=0.036),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血栓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6.5)%vs(50.6±8.0)%,P=0.027]。逆向溶栓组心源性死亡及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血栓抽吸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逆向溶栓较血栓抽吸术可降低患者1年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对猪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卉 张龙岩 +4 位作者 鄢华 宋丹 彭剑 苏晞 王江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对猪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12周龄健康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尼可地尔组,每组5只。模型建立后12 h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TUNEL染色...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对猪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12周龄健康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尼可地尔组,每组5只。模型建立后12 h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活化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升高,CME组和尼可地尔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输出量(CO)明显降低(P <0. 05);与CME组比较,尼可地尔组LVEF、LVFS及CO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P <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肌钙蛋白Ⅰ明显升高[(0. 325±0. 128) ng/ml vs (0. 058±0. 028)ng/ml,P <0. 05];与CME组比较,尼可地尔组肌钙蛋白Ⅰ明显降低[(0. 156±0. 089) ng/ml vs (0. 325±0. 128) ng/ml,P <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活化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 <0. 05);与CME组比较,尼可地尔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活化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 <0. 05)。结论尼可地尔能够通过调控caspase-3降低猪CME后心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细胞凋亡 肌钙蛋白Ⅰ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的随访及CT表现 被引量:1
14
作者 骆磊 朱郧鹤 +1 位作者 孙鹏 王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索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中期的冠状动脉形态及其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瘘结扎术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11例,女18例,手术时年龄3.4岁。于术... 目的探索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中期的冠状动脉形态及其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瘘结扎术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11例,女18例,手术时年龄3.4岁。于术后(10.4±1.2)年行320层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冠状动脉形态、并发症等,并根据扫描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和非血栓形成组。结果非血栓形成组16例。血栓形成组13例(44.8%),CT表现为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影,导致冠状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梗阻。发现2例在左主干起始处形成冠状动脉瘤,5例冠状动脉持续扩张,8例(27.6%)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好转或接近正常。与非血栓形成组比较,血栓形成组术前为中-大冠状动脉瘘的比例(11/13比4/16,X^2=10.208,P=0.001)及手术时年龄均较高[(7.4±6.1)岁比(3.2±2.5)岁,t=3.302,P=0.004]。本组病例无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中期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可采用多排CT增强扫描对其进行评价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畸形 血管瘘 心血管外科手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电描记术 随访研究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柯福升 宋克义 +3 位作者 郑志英 向南坡 刘子龙 路秀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316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27例患者作为ZEEK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无复流发生率... 目的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316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27例患者作为ZEEK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ZEEK组4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为3.1%,住院期间无死亡。对照组189例中有18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9.5%,死亡6例(3.2%)。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心功能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可以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抽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保护微循环临床试验不能改变临床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颜红兵 刘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897-898,共2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主要的特征是冠状动脉发生血栓性阻塞。尽管直接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可恢复正常,但是高达50%的患者仍有远端栓塞和微血管阻塞,其结果是梗死面积扩大、心室功能降低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主要的特征是冠状动脉发生血栓性阻塞。尽管直接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可恢复正常,但是高达50%的患者仍有远端栓塞和微血管阻塞,其结果是梗死面积扩大、心室功能降低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微循环,是目前STEMI血运重建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PCI前血栓抽吸和延迟置入支架,是目前临床保护微循环的两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微循环 支架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组织多谱勒速度成像评价大鼠冠脉微栓塞后左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梅芳 陈良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冠脉微栓塞(CME)模型急性期及慢性过程中的定量组织多谱勒速度成像(QTVI),揭示CME发生及随后慢性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QTVI在评价CME后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用自身血凝块制...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冠脉微栓塞(CME)模型急性期及慢性过程中的定量组织多谱勒速度成像(QTVI),揭示CME发生及随后慢性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QTVI在评价CME后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用自身血凝块制成的血栓微粒造成心肌内小冠脉栓塞,建立CME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应用VIVID-7超声显像仪分别同步记录模型构建前、构建后1d、1周、4周大鼠CME模型组和对照组2DE、QTVI图像或曲线并进行观察指标的测量分析;QTVI观察指标为各节段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及全层心室壁收缩峰值速度(SPVendo、SPVmid、SPVepi、SPV)。模型构建后4周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应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结合HE染色定量观察心肌组织内微小梗死灶数(Nmmi),结合Sirius-Red染色定量检测心肌组织胶原纤维的含量(Fcf)。结果:对照组除术后4周LVEDD外各项超声测量指标在各阶段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CME模型组各指标在各阶段发生不同程度显著变化:(1)QTVI:前间隔和后壁SPVen-do、SPVmid、SPVepi、SPV在术后1d、1周、4周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0.001),SPVendo、SPVmid、SPVepi、SPV术后同一阶段降低的相对值大致相同,但变化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PVendo SPVmid SPVepi。(2)病理与超声测值关系:模型组前间隔和后壁LVEF、SPV、分别均与Nmmi和Fcf具有高度相关性(r>0.70,P<0.05~0.01)。结论:大鼠冠脉微栓塞后急性及慢性过程中发生了不均匀穿壁性、进行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QTVI可定量测定大鼠冠脉微栓塞后急性及慢性过程中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左心室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丽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683-2684,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病变的稳定性和自然过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反应机体炎...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病变的稳定性和自然过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反应机体炎症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可靠的指标,并视为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心绞痛患者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型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炎症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
19
作者 张涵亮 于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1-611,共1页
关键词 对急性心肌梗塞 对症治疗 巴曲抗栓酶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疗效观察 DF-521 血液流变学 临床综合征 心肌细胞坏死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