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影像学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永辉 李姮 温尚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随着腔内影像学领域诸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发表,腔内影像技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 随着腔内影像学领域诸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发表,腔内影像技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腔内影像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长病变的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
2
作者 雷利华 董汉奎 唐伟民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6期443-444,共2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长病变的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性治疗 (PC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冠状动脉长病变的 PCI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长病变的 PCI成功率为 94%。结论 介入技术的提高、器械药物的合理应用使冠状动脉长病变的 PCI效果...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长病变的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性治疗 (PC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冠状动脉长病变的 PCI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长病变的 PCI成功率为 94%。结论 介入技术的提高、器械药物的合理应用使冠状动脉长病变的 PCI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长病变 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导丝斑块挤压结合双腔微导管在复杂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彭育红 汝磊生 +4 位作者 王鹏飞 赵玉英 马彦卓 王刚 刘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球囊难以通过靶病变时应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八〇医院成功接受PCI治疗的280例...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球囊难以通过靶病变时应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八〇医院成功接受PCI治疗的280例冠状动脉CT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导丝通过病变闭塞段后最小球囊是否能通过分成两组,球囊通过困难并接受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患者为实验组(n=60)例,导丝和球囊顺利通过闭塞段患者为对照组(n=220)。观察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PCI治疗情况,比较住院期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实验组严重钙化发生率、钝形残端或无残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7%比4.55%,P=0.041;80.0%比59.1%,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日本多中心慢性完全闭塞注册研究(J-CTO)评分≥2分、≥3分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比64.1%,P=0.002;43.3%比26.8%,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倾向性匹配前技术成功率实验组为93.3%(56/60),对照组为(94.1%,207/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功率分别为80.0%(48/60)、92.3%(20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技术成功率、操作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中导丝通过但最小球囊或微导管不能通过CTO段时病变更复杂、钙化更严重,采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有效且相对安全,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 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 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真腔寻径与跟踪技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宋雷 杨跃进 +7 位作者 许亮 钱杰 徐波 乔树宾 吴永健 颜红兵 窦克非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目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向或逆向技术的关键和难点均在于使导丝通过病变至远端血管真腔。本研究报道一种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真腔寻径与跟踪(IVUS-TST)的前向新技术,用于前向治疗复... 目的:目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向或逆向技术的关键和难点均在于使导丝通过病变至远端血管真腔。本研究报道一种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真腔寻径与跟踪(IVUS-TST)的前向新技术,用于前向治疗复杂CTO病变!戈介入失败的患者。方法:总结2013-01-01至2013-12-31同一介入术者所完成的全部CTO病例,分为造影引导组(n=49)和IVUS-TST组(n=67)两组,对比成功率、并发症率并分析失败原因。复杂CTO病变定义为日本J-CTO评分≥1分。介入成功定义为经对侧造影或血管内超声(IVUS)证实的导丝位于闭塞段远端真腔,至少完成了球囊扩张治疗。结果:140例患者148个CTO病变中,去除32例32个简单CTO病变(J-CTO评分〈1分,PCI成功率100%)后,共108例患者[男性9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6.71±11.89)岁]的116个复杂CTO病变[J-CTO评分平均为(2.18±0.80)分]纳入分析。与造影引导组相比,IVUS-TST组J-CTO评分显著更高[(2.33±0.84)分VS(1.98±0.69)分,P=0.019],病变显著更长(37.99±22.51)mm vs(31.43±20.20)mm,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IVUS-TST组较造影引导组PCI成功率有提高趋势(65.7%VS49.0%,P=0.071);冠状动脉穿孔(9.0%V818.4%,P=0.136)和窦部损伤(0% vs 6.1%,P=0.073)比例也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或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VUS-TST技术(比值比=2.756,95%可信区间1.019-7.453,P=0.046)是提高复杂CTO介入治疗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复杂CTO介入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导丝入口即进入假腔(43.8%)或不能再穿入真腔(43.8%);IVUS-TST技术的优势在于能使导丝从入口直接穿进真腔(33.8%),或引导内膜下导丝再穿入真腔(35.3%)。结论:以真腔为目标的][VUS-TST技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复杂CTO病变的新方法,可望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粘连的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丹 夏恩兰 +1 位作者 孟焱 翟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76-377,共2页
目的 探讨宫腔粘连的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64例不孕、闭经及周期性腹痛的患者 ,行介入性超声检查并在超声监导下行经宫颈宫腔粘连松解术。结果 经介入性超声诊断宫腔粘连 63例 (98.43 % )。 64例手术中 ,62例手术顺利... 目的 探讨宫腔粘连的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64例不孕、闭经及周期性腹痛的患者 ,行介入性超声检查并在超声监导下行经宫颈宫腔粘连松解术。结果 经介入性超声诊断宫腔粘连 63例 (98.43 % )。 64例手术中 ,62例手术顺利 ,2例穿孔。随访 42例 ,2 1例症状消失或减轻 ,其中 4例妊娠 ,2例分娩 ;13例分解粘连组织后取出宫内避孕器、残留胎骨及妊娠囊 ;3例复发。结论 介入性超声是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 介入性超声 镜手术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政 周玉杰 +4 位作者 李艳芳 赵迎新 刘宇扬 史冬梅 成万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泼选择709例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接受PCI的入路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227例)和股动脉组(4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PCI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泼选择709例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接受PCI的入路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227例)和股动脉组(4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PCI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桡动脉组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7.8%,股动脉组患者全部成功接受PCI。两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3例(1.3%)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27例(5.6%)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 vs 7.3%,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心肌做功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节段微血管灌注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思瑶 陈旗旗 +6 位作者 孙巧冰 魏虹 陈娜 付婷婷 商志娟 孙颖慧 丛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3-858,共6页
目的观察无创心肌做功(MW)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节段微血管灌注(MVP)的效能。方法分析119例经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术后72 h内超声心动图及心肌超声造影(MCE)检查资料,评估心肌节段MVP水... 目的观察无创心肌做功(MW)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节段微血管灌注(MVP)的效能。方法分析119例经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术后72 h内超声心动图及心肌超声造影(MCE)检查资料,评估心肌节段MVP水平,对比不同水平MVP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LS)和心肌有用功(CMW)、无用功(WW)、MW指数(MWI)及MW率(MWE);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MVP减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评估MVP减低的效能。结果共纳入2142个心肌节段,其中MVP正常组1515个节段(造影剂恢复充盈时间≤4 s),延迟组321个节段(造影剂恢复充盈时间>4 s且<10 s),减低组306个节段(造影剂恢复充盈时间≥10 s);3组间心肌节段LS、CMW、WW、MWI和MWE总体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将MVP正常及延迟者归为MVP未减低组,其与减低组间心肌节段LS、CMW、WW、MWI及MW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MWI[OR=1.00,95%CI(1.00,1.00),P=0.023]、MWE[OR=0.98,95%CI(0.97,1.00),P=0.010]、CMW[OR=1.00,95%CI(1.00,1.00),P<0.001]均为MVP减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评估MVP减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6、0.853及0.877,CMW大于MWI、MWE(Z=5.246、2.307,P均<0.05)。结论无创MW可有效评估PCI后STEMI患者心肌节段M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血管灌注 心肌做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与处置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靳志涛 靳兴国 +4 位作者 丁力平 张丽娟 张丽娜 卢鑫 胡桃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2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 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放射学 介入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林 高长青 +2 位作者 李伯君 吴杨 肖苍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6-199,209,共5页
目的:分析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时对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总医院2002年-2010年共117名有既往PCI史患者与既往无PCI史患者1 189例行首次CABG的资料,在住院病死率、主... 目的:分析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时对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总医院2002年-2010年共117名有既往PCI史患者与既往无PCI史患者1 189例行首次CABG的资料,在住院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共1 306例患者,平均年龄(63±9.72)岁。既往1次PCI史患者99例,既往2次以上PCI史的患者18例。既往有PCI史的患者年龄较小,近期心肌梗死(心梗)较少,与CABG间隔(13.39±13.81)月;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提示既往有PCI的患者左主干及3支病变较少。2组患者在术后心梗、再次开胸止血、术后中风、术后肾衰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2.6%vs 1.1%,P=0.167),术后住院死亡率2组亦无明显差别(1.7%vs 0.5%,P=0.156)。结论:既往PCI与患者行首次CABG的风险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既往PCI患者行CABG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丽君 黄淑田 +2 位作者 王瑞英 孙丽丽 田琴琴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 研究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依从性及其治疗时间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的冠心病患者419例,随访2... 目的 研究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依从性及其治疗时间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的冠心病患者419例,随访2年,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DAPT的服药依从性、时间及出院后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分析患者DAPT服药依从性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随访患者412例,失访率1.7%,随访时间3~24(22.6±4.2)个月。住院PCI期间应用DAPT的患者有392例(95.1%);出院后6个月、1、2年时仍坚持应用DAPT的患者分别为374例(90.8%)、338例(82.0%)、164例(39.8%),仅使用1种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分别为23例(5.6%)、43例(10.5%)、168例(40.8%),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分别为15例(3.6%)、31例(7.5%)、80例(19.4%)。相对非DAPT者,出院6个月、1、2年时DAPT者再发MACE均明显减少(6个月时:42.1%比9.4%,P〈0.001;1年时:33.8%比7.7%,P〈0.001;2年时:15.3%比7.9%,P=0.026)。与仅坚持DAPT 6个月的患者相比,坚持DAPT 1年和2年的患者再发MACE均明显减少(25.0%比7.5%,P=0.001;25.0%比7.9%,P=0.002);而坚持DAPT 1年的患者与2年患者相比,再发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7.9%,P=0.894)。结论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DAPT的依从性总体良好。完全停止或仅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者再发MACE明显升高,且延长DAPT至2年,与1年相比并未明显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药物治疗依从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缩短还是延长?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斌 高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51-2753,2757,共4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风险,但同样并存出血的风险。如何决策DAPT的持续时间,以在血栓与出血间保持平衡,始终是心脏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持续至少1年的DAPT方案已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风险,但同样并存出血的风险。如何决策DAPT的持续时间,以在血栓与出血间保持平衡,始终是心脏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持续至少1年的DAPT方案已经成为PCI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并被列入多个指南。最新《欧洲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对于DAPT持续时间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建议部分患者接受短期DAPT。本文对近年有关缩短DAPT持续时间及延长DAPT持续时间的大型临床试验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对介入治疗即刻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尚晨黧 王禹 +1 位作者 白静 陈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观察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84例冠心病患者(84处靶病变),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通过血管内超声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估支架置入情况,并收集临床资料及介入操作相关信息,根据结... 目的观察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84例冠心病患者(84处靶病变),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通过血管内超声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估支架置入情况,并收集临床资料及介入操作相关信息,根据结果分为无钙化组36例和中重度钙化组48例,所有钙化病变均给予充分预扩张,并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视情况给予后扩张处理,对比2组PCI前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PCI后中重度钙化组置入支架直径、术后最小支架直径、最小支架横截面积、即刻管腔获得及相对管腔获得均小于无钙化组(P<0.05),PCI前中重度钙化组单支病变、靶病变B1型、斑块偏心指数、远端参考外弹力膜面积及管腔面积小于无钙化组(P<0.05,P<0.01)。而2组支架对称性、膨胀指数、手术并发症、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最小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管腔面积狭窄率、重构指数、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给予充分预扩张及非顺应性高压球囊后扩张处理后,中重度钙化仍然影响PCI术后即刻管腔获得,但最终管腔面积基本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钙质沉着症 冠状血管造影术 治疗结果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应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增才 宋志远 +1 位作者 彭万忠 徐泽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应用Perclose缝合器失败的常见原因,旨在提高缝合成功率。方法选择我科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应用Perclose缝合器的失败病例,分析失败原因。结果203例患者,失败22例,...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应用Perclose缝合器失败的常见原因,旨在提高缝合成功率。方法选择我科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应用Perclose缝合器的失败病例,分析失败原因。结果203例患者,失败22例,占10.8%。其中适应证选择不当9例,操作失误9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Perclose缝合器的成功应用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和一定的操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外科缝合器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亢君 李海燕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1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5例行PCI患者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率6·1%;其原因为并发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1例、冠状动脉穿...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5例行PCI患者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率6·1%;其原因为并发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1例、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延迟心脏压塞2例、严重股动脉穿刺处出血1例、拔出股动脉鞘管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0例、血容量不足应用血管扩张剂6例。结论低血压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查找低血压的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对预防PCI术后严重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低血压 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斌 徐岩 +2 位作者 程自平 许邦龙 朱润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枚,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7.2%,非老年组22支梗死相关血管,置入支架25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支架特点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人AM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治疗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浓度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海初 孙桂霞 蔡尚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62例接受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 ,均为左...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62例接受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 ,均为左冠状动脉单支、单处病变。检测入选者PTCA术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的变化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61例随访结束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按有无术后再狭窄分成两组 :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组 ,n =2 2 ) ,支架置入术后无再狭窄 (无再狭窄组 ,n =3 9)。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 4h(P <0 0 1)、2 4h(P <0 0 0 1)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较术前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与术后 6个月靶血管直径丧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 49,P <0 0 1)。随访结束时 ,再狭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患者 (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置入术导致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增高可能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稳定性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雅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5-866,共2页
随着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有机会接受PCI。2009年更新的中国PCI指南,对CTO患者接受PCI的推荐为Ⅱa类。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心脏中心对处理这类病变的经验不尽相同,因而水平也参... 随着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有机会接受PCI。2009年更新的中国PCI指南,对CTO患者接受PCI的推荐为Ⅱa类。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心脏中心对处理这类病变的经验不尽相同,因而水平也参差不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源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3-816,共4页
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因心房颤动、心脏机械瓣膜、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需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这类患者PCI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与无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有所不同,不当的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 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因心房颤动、心脏机械瓣膜、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需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这类患者PCI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与无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有所不同,不当的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围术期出血或血栓事件,本文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及指南建议,对目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PCI围术期抗凝方案进行探讨,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围术期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合并支架置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比较
19
作者 王庆胜 柳东田 +5 位作者 张健 杨红梅 马利祥 方海滨 梁慧 苏庆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1-26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合并症 支架置入 治疗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
20
作者 张月兰 于波 +3 位作者 齐国先 胡健 曾定尹 管革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4期225-226,共2页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严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本文探讨我院近2年来完全、次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严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本文探讨我院近2年来完全、次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997年9月至1999年11月我院循环内科对45例冠心病患者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年龄38~74岁,平均57.4±9.1岁,男34例,女1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