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变化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国华 方正 +1 位作者 冯杰 范小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4-419,共6页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ICA)为参照,评价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CCO)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诊断钙化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73例106支血管。以ICA为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ICA)为参照,评价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CCO)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诊断钙化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73例106支血管。以ICA为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50%)、中度组(50%~69%)和重度组(≥70%)。分析CCO在3组间的差异。计算CCO、CCTA和CCO+CCTA诊断管腔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对比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总共106支有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轻度组55支、中度组37支、重度组14支。3组的CCO(单位:HU)分别为0.054±0.090、0.079±0.116和0.247±0.150,重度组与轻度组、中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CCO、CCTA和CCO+CCTA诊断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574和0.675,CCTA与CCO+CCT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0),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诊断狭窄≥7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550和0.906,其中CCTA与CCO间、CCTA与CCO+CCT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处CCO随管腔狭窄程度增加而增高;联合CCO有助于提高CCTA对钙化斑块处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钙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涛 蔡祖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影像学 急性冠状动脉阻塞 急性冠状动脉病变 心脑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管腔 易损斑块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