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程流泉 高元桂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96-298,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心脏疾病 技术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婷婷 汪振佳 +2 位作者 李璐 孙雨蒙 于薇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致病因素,精准识别易损斑块对优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能无创性评估斑块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已成为精准医疗的研...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致病因素,精准识别易损斑块对优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能无创性评估斑块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已成为精准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在易损斑块识别、风险分层及疗效监测等方面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定量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冷玉杰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等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识别高危斑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随着各种新兴加速技术的不断发展,CMRA技术克服了采集时间长、图像质量欠佳等缺陷,逐渐应用于临...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等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识别高危斑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随着各种新兴加速技术的不断发展,CMRA技术克服了采集时间长、图像质量欠佳等缺陷,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CMRA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心肌力学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班超 马雪英 +5 位作者 王坚 王欣 钱昕毓 柴圣杰 牛瑞龙 葛丽红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4,43,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前后患者心肌力学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接受CABG治疗的冠心...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前后患者心肌力学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接受CABG治疗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35例,同时招募3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CMR-FT检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测量心肌力学功能并人工校准,使用CMR-FT对左心室的心肌力学功能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关参数。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变量的正态分布性,不服从正态性分布的变量(周向位移、周向速度、周向应变率、短轴径向位移、短轴径向应变率、纵向速度、纵向应变率、长轴径向应变率)组间差异分析行Wilcoxon秩和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周向应变、短轴径向速度、短轴径向应变、纵向位移、纵向应变、长轴径向位移、长轴径向速度、长轴径向应变)组间差异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在患者行CABG术前术后的对比试验中,短轴径向应变、纵向应变、长轴径向应变术前大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ABG术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对比试验中,周向应变、短轴径向应变、短轴径向应变率、纵向应变、长轴径向速度、长轴径向应变对照组大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后心肌力学功能未出现显著改善。结论CMR-FT能够准确评估CABG前后患者心肌力学功能的变化情况,对指导个性化治疗、提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 心肌力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加速的5.0T与3.0T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5
作者 赵士海 徐峥雨 +3 位作者 郭玉博 孙淦 林路 王怡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6-711,共6页
目的 比较使用压缩感知(CS)加速技术的5.0T梯度回波序列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5.0TCS-CMRA)与3.0T使用CS的梯度回波-CMRA(3.0TCS-CMRA)的性能。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12月16日—2024年1月14日25名2... 目的 比较使用压缩感知(CS)加速技术的5.0T梯度回波序列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5.0TCS-CMRA)与3.0T使用CS的梯度回波-CMRA(3.0TCS-CMRA)的性能。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12月16日—2024年1月14日25名23~30岁健康志愿者,接受3.0TCS-CMRA和5.0TCS-CMRA检查,间隔时间在2周内,其中3.0TCS-CMRA常规应用T2准备脉冲,5.0TCS-CMRA未应用T2准备脉冲。评估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冠状动脉长度、信噪比(SNR)和冠状动脉血流与邻近心肌或软组织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myo-blood)等。结果 在5.0TCS-CMRA上,25名受试者右冠状动脉近段SNR和CNRmyo-blood显著高于3.0TCS-CMRA(SNR:318.07±94.06比223.81±51.19,t=-5.609,P<0.001;CNRmyo-blood:212.75±91.44比149.70±59.53,Z=-3.619,P<0.001),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近段SNR和CNRmyo-blood未显著高于3.0TCS-CMRA(SNR:315.52±102.49比306.35±92.85,t=-0.627,P=0.536;289.72±88.79比272.87±84.68,t=-1.226,P=0.232;CNRmyo-blood:135.83±93.53比203.94±74.30,t=4.132,P<0.001;117.66±79.63比161.60±78.91,t=3.127,P=0.005)。5.0TCS-CMRA测得3大冠状动脉长度显著短于3.0TCS-CMRA[右冠状动脉:(126.04±31.54)mm比(137.20±29.93)mm,t=2.911,P=0.008;左前降支:(122.68±24.63)mm比(134.24±23.38)mm,Z=-3.026,P=0.002;左回旋支:(57.07±26.70)mm比(68.27±24.02)mm,t=2.552,P=0.018]。3.0TCS-CMRA与5.0TCS-CMRA所需扫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0±2.84)min比(8.30±2.32)min,Z=-0.183,P=0.855]。5.0TCS-CMRA的3大冠状动脉图像评分显著低于3.0TCS-CMRA(右冠状动脉:2.52±0.59比3.16±0.69,Z=-3.258,P=0.001;左前降支:2.72±0.74比3.24±0.66,Z=-2.540,P=0.011;左回旋支:2.44±0.71比3.00±0.87,Z=-2.462,P=0.014)。结论 在缺乏T2准备的情况下,5.0TCS-CMRA与3.0TCS-CMRA相比,在右冠状动脉近段SNR和CNRmyo-blood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提示5.0TCS-CMRA的应用潜力。未来,适用的T2准备脉冲或潜在的替代方案可能进一步提升5.0TCS-CMRA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志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6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龙 李祥林 +4 位作者 刘苗苗 郭蓉 宁洪宇 徐璐梦 刘泉源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手部轻微震颤,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行走、思维、睡眠等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因无法活动而长期卧床,生活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手部轻微震颤,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行走、思维、睡眠等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因无法活动而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对疾病早期准确诊断有助于更好的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定量MRI可以无创地提供PD脑组织内的神经元活动及多种代谢物的改变等丰富的信息,并获得异常的潜在生物学特征。本文将对定量MRI技术在PD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上对PD的早期诊断、病变评估以及治疗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定量技术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神经黑色素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娟 马玉荣 +4 位作者 韩娜 郭方舟 王鹏飞 艾凯 张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NCE-CMRA)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方面的优势,探讨该技术诊断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川...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NCE-CMRA)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方面的优势,探讨该技术诊断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川崎病患儿的NCE-CMRA及超声资料。对比超声与NCE-CMRA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分析NCE-CMRA技术的成像特点,总结NCE-CMRA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41例患儿NCE-CMRA检查整体血管节段显示率为75.6%;超声整体节段显示率为46.3%,两种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4,P<0.001)。针对冠状动脉中、远段的显示,NCE-CMRA较超声具有明确的显像优势(χ^(2)=57.98、161.47,P<0.001)。41例患儿中,25例(200节段)冠状动脉受损,94个节段表现为不同程度扩张,其中巨大冠状动脉瘤8段(8.6%),中型冠状动脉瘤35段(37.2%),小型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51段(54.2%)。结论NCE-CMRA技术能够客观、清晰地显示儿童冠状动脉,准确反映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受损程度,在诊断和评估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感知技术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前 姜兴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9-553,共5页
压缩感知(CS)又称稀疏化采样,是数字信息采样和信息压缩方面的重要理论突破。CS技术基于MRI图像的稀疏特性,通过选择性采集少量关键数据并使用稀疏重建算法恢复原始信号,可以在保持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磁共振扫描速度。MR... 压缩感知(CS)又称稀疏化采样,是数字信息采样和信息压缩方面的重要理论突破。CS技术基于MRI图像的稀疏特性,通过选择性采集少量关键数据并使用稀疏重建算法恢复原始信号,可以在保持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磁共振扫描速度。MRA图像具有高度稀疏的信号特性,因此将CS技术应用于MRA,可以加快采集速度并保证图像质量,有望在MRA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CS技术在MRA中的应用,包括颅内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以及全身MRA等,阐述了CS技术在临床MRA中的应用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董子妍 李雨轩 +4 位作者 石欣莹 郑文静 刘晓琴 罗昕 曹金凤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220,共6页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存在一定的辐射且只能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被逐渐应用于肺癌中,它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还能提供功能特征,大大提高了肺癌诊断性能。本文对各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的鉴别诊断、病理分型、基因突变预测、治疗疗效评估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肺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促进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鉴别诊断 病理分型 治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11
作者 贾硕 程功 +4 位作者 关蕾 冯盼盼 许百灵 方伟 张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2-1127,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20例,共60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60条血管中有21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1.985。结论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st 3D和R波校正技术的无对比剂磁共振冠脉成像:与CTA对照研究
12
作者 陈育锋 陈振涛 胡春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138,142,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Fast 3D及R波校正技术的3.0 T无对比剂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MRCA)的图像质量及形态学评价,并评估其对≥50%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6例冠心病患者,于冠状... 目的探讨基于Fast 3D及R波校正技术的3.0 T无对比剂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MRCA)的图像质量及形态学评价,并评估其对≥50%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6例冠心病患者,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后48~72 h内行3.0 T MRCA扫描,采用R波校正技术(触发间隔±15%)及Fast 3D技术。由2名影像医师独立评估MRCA图像质量(5分法)及冠状动脉狭窄。广义估算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冠状血管8个分段图像质量。以CCTA为标准,通过Bland-Altman分析血管长度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RCA对≥50%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MRCA检查成功率为89.13%(41/46),图像优良率65.85%。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及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近段图像质量优于远段(P<0.05)。较正常心率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的患者,心率≥70次/min及BMI≥25 kg/m^(2)患者的图像质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A与CCTA血管长度一致性良好(95%一致性界限为-5.94~-0.68,占比<5%),但左回旋支差异率(9.76%)较高。MRCA诊断≥50%狭窄的敏感度为81.08%,特异度95.2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9(95%置信区间:0.819~0.938)。结论基于Fast 3D及R波校正技术的3.0 T MRCA在冠心病患者中展现出较高的检查成功率和良好的图像质量;形态学方面,其血管长度评估在RCA和LAD中与CCTA一致性良好。该技术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无创性冠状动脉筛查的有效工具,尤其适用于对比剂禁忌或需避免辐射暴露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Fast 3D技术 R波校正技术 图像质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磁共振多技术扫描评价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何东 王莉 +3 位作者 萧毅 林琳 閤谦 田建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对冠心病(CHD)的诊断结果。方法2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一周完成64层螺旋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分别与CAG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A与CAG对各...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对冠心病(CHD)的诊断结果。方法2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一周完成64层螺旋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分别与CAG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A与CAG对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64层螺旋CTA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7.88%、98.73%、95.54%、96.67%、95.12%。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左室增大8例,室壁明显变薄7例。在476个节段中,29个节段(6.09%)运动减弱或不运动,9个节段(1.89%)出现矛盾运动或室壁瘤。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的心肌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扫描序列阳性显示率为26.32%、89.47%、100%。MRI间接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3.75%、86.54%、89.29%、81.08%、95.74%。结论64层螺旋CTA和MR心肌灌注显示冠心病中、重度狭窄血管与CAG的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准确度无明显差异,对冠心病的诊断各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自由呼吸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建勋 李新春 +2 位作者 孙翀鹏 钟志伟 陈淑清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状态下运用超快速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sBTFE/3D/NAVI)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可靠性。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运用sBTFE/3D/NAVI,结合呼吸导航技术,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左右冠状动脉分别扫描,经MIP后处理获得冠状动...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状态下运用超快速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sBTFE/3D/NAVI)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可靠性。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运用sBTFE/3D/NAVI,结合呼吸导航技术,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左右冠状动脉分别扫描,经MIP后处理获得冠状动脉图像。观察冠状动脉的显示率,测量各冠状动脉的显示长度及心肌,冠脉的信号强度及信噪比。结果20例受检者均完成检查,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全部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显示良好18例(90%)。冠状动脉图像的信噪比为37.35±6.32,心肌组织的信噪比为20.03±7.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由呼吸sBTFE/3D/NAVI冠脉成像方法显示成功率高,图像信噪比好,可作为不能屏气患者心脏冠脉检查的一种无创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M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对双心室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泥鲁莹 张前 +3 位作者 鲍长金 于蒙蒙 张迪 姜兴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6,共8页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对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双心室间的相互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对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双心室间的相互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5年3月确诊为CAD的患者50例及健康受试者32名,后处理测量左、右心室常规心功能参数、整体应变参数,包括周向峰值应变(circumferential peak strain,PCS)、径向峰值应变(radial peak strain,PRS)、纵向峰值应变(longitudinal peak strain,PLS),以及左心室延迟强化百分比(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percentage,%LGE)。根据%LGE中位数值,将CAD患者分为%LGE≥6%组和%LGE<6%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对照组和不同患者组之间临床资料和CMR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右心室功能与左心室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LGE<6%组相比,%LGE≥6%组左心室整体PCS、PRS、PLS、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右心室整体PLS均降低,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EDVi)、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nd-systolic volume index,ESVi)、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及%LGE均增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右心室整体PCS、PLS均与左心室整体PCS、PRS、PLS、EF呈正相关,与左心室EDVi、ESVi及%LGE呈负相关(r=-0.762~0.731,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右心室整体PCS与左心室整体PLS独立正相关(β=0.356,P=0.011),与左心室ESVi独立负相关(β=-0.362,P=0.010);右心室整体PLS与左心室整体PRS独立正相关(β=0.291,P=0.022),与%LGE独立负相关(β=-0.344,P=0.003)。结论即使右心室常规心功能参数无明显改变,CAD患者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后左、右心室应变均受损。此外,右心室应变与左心室应变独立正相关,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程度独立负相关。CMR-FT能够为CAD患者心室功能损伤提供更早、更精准的信息,为早期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追踪技术 应变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心室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对比剂高压注射技术应用专家共识
16
作者 刘晶哲 于经瀛 +2 位作者 陈敏 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7-582,共6页
MRI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床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MRI平扫结合对比剂增强扫描可提供多维度信息,显著提升病灶检出率,并服务于疾病全周期管理。随着医疗资源下沉,磁共振增强技术(如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动态对比增强MRI、动态磁敏感... MRI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床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MRI平扫结合对比剂增强扫描可提供多维度信息,显著提升病灶检出率,并服务于疾病全周期管理。随着医疗资源下沉,磁共振增强技术(如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动态对比增强MR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等)在基层普及,对比剂高压注射技术作为其关键辅助方法,具有精准控制注射参数、稳定团注状态及提升可重复性等优势,对保障成像质量和诊断效果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外缺乏该技术的应用共识,制约了影像数据同质化和互认。为此,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指南与文献,结合国内应用现状,制订《磁共振对比剂高压注射技术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放射科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指导,推动临床规范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高压注射技术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与后处理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来发 张秀阁 +2 位作者 邱本胜 钱源诚 高元桂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后处理技术 时间飞越法 MR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白质高信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赵继秀 孟莉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7-153,159,共8页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改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系...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改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系统性影响。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MRI、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应用,为深入探索CAS和WMH的病理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重点阐述多模态影像技术在两者中的应用以及CAS与WMH在影像学特征上的相关性证据,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和制订干预策略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19
作者 石欣莹 李雨轩 +4 位作者 董子妍 郑文静 刘晓琴 罗昕 曹金凤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226,共6页
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golden-angle radial sparse parallel,GRASP)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压缩感知、并行成像以及黄金角径向采样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可以在加快成像速度的情况下,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并能够对采集到的原... 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golden-angle radial sparse parallel,GRASP)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压缩感知、并行成像以及黄金角径向采样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可以在加快成像速度的情况下,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并能够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后处理,减少其受呼吸运动伪影等的影响,从而保证图像的质量。GRASP技术已经在心血管系统成像、腹部动态成像及肿瘤诊断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应用,并获得较传统影像学手段更高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将系统综述GRASP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头颈部、心血管、胸腹部及运动系统等多部位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其最新拓展技术,旨在为该技术的未来改进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为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技术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诊断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20
作者 颜春龙 庄白燕 徐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on-dilated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NDLVC)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on-dilated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NDLVC)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CMR检查的NDLVC患者50例,定义为NDLVC组,另选取同期无心血管疾病且CMR无异常表现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CVI42后处理软件得到所有受试者左心功能参数及左室3D整体应变参数: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周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分析各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应变参数鉴别NDLVC组和对照组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DLVC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心肌质量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GRS(3D)、GCS(3D)的绝对值、GLS(3D)的绝对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RS(3D)、GCS(3D)、GLS(3D)鉴别两组的临界值分别是35.34%-16.88%、-10.55%,敏感度分别为72.00%、46.00%、58.00%,特异度分别为72.00%、96.00%、76.00%,AUC值分别为0.778、0.713、0.706。结论CMR-FT技术对NDLVC患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GRS(3D)的敏感度较高,GCS(3D)的特异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 心肌应变力 磁共振成像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