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晓宇 潘媛媛 +3 位作者 付明欢 林赟 陈怡然 彭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920,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微创介入治疗为冠状动脉多支狭窄患者首选,但多支血管病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多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而,经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微创介入治疗为冠状动脉多支狭窄患者首选,但多支血管病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多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存在血管再狭窄、血栓等事件风险,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随之诞生。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冠心病进行介绍,就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优势、应用、对患者的选择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也 徐昕晔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2期191-194,共4页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HCR)作为一种新的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的优势,成为除PCI和传统CABG之外的第三种备选的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本文将对HCR的发展历程、应用...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HCR)作为一种新的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的优势,成为除PCI和传统CABG之外的第三种备选的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本文将对HCR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倩 许海燕 +3 位作者 吕峰 张文佳 赵振华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比较接受"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的患者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研究设计,入选60例拟行"一站式"HCR的患者,术前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目的:比较接受"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的患者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研究设计,入选60例拟行"一站式"HCR的患者,术前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在术中确认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旁路通畅后,随机分成两组,氯吡格雷组(n=30)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随后75 mg每日1次),替格瑞洛组(n=30)给予替格瑞洛(90 mg首次服用,随后90 mg每日2次)。应用Verify Now P2Y12测量经胃管给予首剂研究药物后0.5 h、1 h、2 h、6 h、24 h的血小板反应单位(PRU)值。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72 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的血制品使用及出血事件。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随访中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在"一站式"HCR中,给予首剂研究药物2 h后,替格瑞洛组即表现了比氯吡格雷组更强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替格瑞洛组PRU:271±51.575 vs氯吡格雷组PRU:313.17±61.161,P=0.008)。给予首剂研究药物6 h后,替格瑞洛组达到适宜的PRU水平(PRU<23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在术后早期均出现了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量[替格瑞洛组535.0(345.0,902.5)ml vs氯吡格雷组400.0(337.5,567.5)ml,P=0.131]及72 h的胸腔引流量[替格瑞洛组680.0(442.5,1 060.0)ml vs氯吡格雷组575.0(467.5,710.0)ml,P=0.2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血制品使用量、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及随访中的MACCE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且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组在术后胸腔引流量、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随访中的MACCE事件均无明显差异。在"一站式" HCR中,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抗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分型与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森 许浩博 +10 位作者 黄晓青 张海鹏 陈纪林 乔树宾 崔锦钢 高立建 党爱民 管常东 张炜 李佐治 王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0-1176,共7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分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连续2次冠脉造影检查且造影发现冠脉非靶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255例。患者均在第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分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连续2次冠脉造影检查且造影发现冠脉非靶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255例。患者均在第1次冠脉造影时记录到了至少1处冠脉非靶病变,所有患者均在2年内完成2次冠脉造影检查,非靶病变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冠脉病变分型分为A/B1型病变,B2/C型病变,依据患者非靶病变是否有B2/C型病变分为无B2/C型病变(简单病变组)和有B2/C型病变(复杂病变组)。记录所有冠脉非靶病变的特征和定量冠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前后2次对比,判断冠脉非靶病变是否进展,并记录患者的血运重建情况。结果:共纳入1255例患者,男性1003例(79.9%),年龄(58.0±9.7)岁。其中简单病变组402例,复杂病变组853例;共有1670处非靶病变,其中A/B1型病变619处(A型病变214处,B1型病变405处)和B2/C型病变1051处(B2型病变796处,C型病变255处)。随访(14.8±4.5)个月。与简单病变组相比,复杂病变组年龄较大,冠心病家族史及合并脑卒中病史比例均较低(P均<0.05)。复杂病变组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简单病变组高(P均<0.05)。复杂病变组的非靶病变进展比例(21.8%vs.13.2%,P<0.001)和非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16.5%vs.11.2%,P=0.013)均高于简单病变组。两组的非靶病变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水平,复杂病变组较简单病变组非靶病变进展比例更高(17.4%vs.11.0%,P<0.001),非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更高(13.0%vs.9.2%,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2/C型病变是非靶病变进展(HR=1.732,95%CI:1.275~2.351,P<0.001)和非靶病变血运重建(HR=1.477,95%CI:1.053~2.070,P=0.024)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非靶病变B2/C型病变的进展风险更大,血运重建风险更高,应更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警惕病变进展所引起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非靶病变 病变进展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急性肾损伤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倩 张文佳 +2 位作者 赵振华 吕峰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6-460,共5页
目的:了解"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后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影响HCR术后AKI出现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HCR的199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特征、AKI出现... 目的:了解"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后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影响HCR术后AKI出现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HCR的199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特征、AKI出现的特点及分期。29例患者术后发生AKI为AKI组,170例未发生AKI患者为非AKI组。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12±9.49)岁,男性164例(82.4%)。术前平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81.76±16.85)ml/(min·1.73 m^2)。术前即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9例(9.5%),术前合并贫血患者40例(20.1%)。术后出现AKI的患者有29例(14.6%),AKIⅠ期26例(89.7%),AKIⅡ期2例(6.9%),AKIⅢ期1例(3.4%)。术后72 h发生的AKI占全部术后AKI的86.1%。术后30 d所有患者AKI均得到了完全恢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是否贫血是影响术后出现AKI的危险因素(OR=4.303,95%CI:1.859~9.963,P=0.001)。结论:AKI是"一站式"HCR后常见并发症,多出现在术后72 h内,大部分可完全恢复。术前贫血是术后出现AK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TnT、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道虎 刘辉 +1 位作者 何书武 葛广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HCR)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MVD)及对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HCR)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MVD)及对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患者行HCR治疗。术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院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血管通畅率。结果①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丙二醛(MD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DA、CK-MB和cTn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FPV)、每搏输出量(SV)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CO、FPV、S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6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观察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72.22%)(P<0.05)。结论应用HCR对MVD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近中期预后,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分站式”杂交血运重建技术 心肌损伤标志物 血流动力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邓毅凡 何胜虎 +1 位作者 张晶 朱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84-1890,共7页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结论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松 凌云鹏 +8 位作者 傅元豪 张鲁锋 杨航 郭丽君 王贵松 崔鸣 牛杰 高炜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料,以同期、同一术者完成的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383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与OPCAB组相比,HCR组手术时间短[(152.9±43.8)min vs.(262.6±51.8)min,t=-16.993,P=0.000],术后总引流量少[中位数460(20~2070)ml vs.980(130~8770)ml,Z=-8.232,P=0.000],输血少[12例(16.4%)vs.200例(52.2%),χ2=31.555,P=0.000],机械通气时间短[(9.4±7.4)h vs.(19.0±18.3)h,t=-4.391,P=0.000]。术后HCR组随访73例(100%),OPCAB组随访360例(94.0%)。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5.0±9.6)月vs.(22.8±10.6)月,t=1.693,P=0.091]。2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例(5.5%)vs.10例(2.8%),χ~2=0.684,P=0.408],生存曲线也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1.041,P=0.308)。结论 "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与OPCAB相比手术时间短,引流量少,输血少,机械通气时间短,随访结果显示其MACCE发生率与OPCAB相近。因此认为,"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站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杂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随访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不同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的远期随访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罗亚玮 陈方 +8 位作者 张维东 高阅春 张晓玲 李峥 何继强 李宇 韩智红 赵华 汪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7-609,612,共4页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540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R组,247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540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R组,247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R组,29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随访结果。结果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处数、严重程度、三支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随访(32.4±2.4)个月,IR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CR组(P<0.05)。IR组再次血运重建比例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完全血运重建是MACE、再次血运重建的危险预测因子(P<0.05),但未见对远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效果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是MACE事件、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运重建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及不完全介入性血运重建1年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雅玲 李成洋 +6 位作者 王效增 荆全民 王守力 马颖艳 栾波 王祖禄 王冬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2-514,共3页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6月~2004年9月接受PCI的25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完全性血运重建组2278例(8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301例,对比分...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6月~2004年9月接受PCI的25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完全性血运重建组2278例(8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301例,对比分析两组PCI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复杂B2/C型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完全性血运重建组(P<0.01),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亦较后者严重(P<0.05);完全血运重建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96.4%vs94.0%,P<0.05)。对2426例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总随访率为94.1%。两组造影复查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56.4%vs55.3%,15.2%vs19.2%,P均>0.05)。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5.7%vs9.2%,P<0.05;21.2%vs31.6%,P<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患者1年长期临床疗效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支血管病变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运重建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左心室重构及收缩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跃进 杨伟宪 +6 位作者 胡奉环 尤士杰 王燕武 叶苓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28-331,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及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039±005),并证明病变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患...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及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039±005),并证明病变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患者26例,均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14例。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平均(68±29)月]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容积及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变化,并完成术后临床随访。结果26例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与术前相比,574%的运动异常节段(156/272)有收缩运动改善;术后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收缩末容积(LVESV)均显著缩小(P<005~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节段运动评分指数均显著改善(P均<0001);随访期间的临床症状和NYHA心功能分级亦均明显改善,无心脏事件发生。去除4例行室壁瘤切除者后,各指标的变化与上述相同。再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005与否分为心功能改善者和心功能无改善者各11例,心功能改善者的LVEDV和LVESV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均<001),心功能无改善者两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扩大。此外,术后功能改善的节段数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而术后功能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左心室收缩功能 左心室重构 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完全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洋 薛斌 +4 位作者 陈奇 姬劲锐 贾凯龙 韩文杰 刘恒亮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R)组187例,不完全血运重建(IR)组202例。观察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随访3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CI术后随访3年,与CR组比较,IR组的MACCE[30.7%(62/202)比14.4%(27/187),χ^(2)=14.541,P=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7.4%(15/202)比2.1%(4/187),χ^(2)=4.759,P=0.02]、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14.4%(29/202)比3.7%(7/187),χ^(2)=13.024,P=0.00]、心绞痛复发[28.2%(57/202)比6.4%(12/187),χ^(2)=31.629,P=0.00]和再次住院[36.1%(73/202)比8.0%(15/187),χ^(2)=43.857,P=0.00]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而两组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行IR与CR相比,术后MACCE、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和再次住院率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女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运重建 心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侧乳内动脉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松 凌云鹏 +4 位作者 傅元豪 张鲁锋 郭丽君 高炜 万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4-428,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乳内动脉(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05至2017-05期间在我院应用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乳内动脉(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05至2017-05期间在我院应用B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65例患者,为BITA-HCR组;选取同一术者同期应用单侧乳内动脉(SITA)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96例患者,作为SITA-HCR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ITA-HCR组和SITA-HCR组的冠状动脉搭桥数[(2.2±0.5)支vs(1.0±0.0)支,P<0.0001]、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手术时间[(204.6±28.7)min vs(147.9±31.6)min,P=0.004]、置入支架数[(1.90±0.67)枚vs(2.40±0.49)枚,P=0.047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外科手术后总引流量[(520.1±120.3)ml vs(532.2±350.3)ml,P=0.703]、输注红细胞例数[5(7.7%) vs 8(8.3%),P=0.484]、机械通气时间[(7.7±3.2)h vs(6.9±2.3)h,P=0.1373]、总住院时间[(12.7±3.2)d vs(13.7±3.6)d,P=0.5976]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造影证明,两组均未见桥血管吻合口狭窄、闭塞情况。术后平均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无死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结论:BITA用于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即可对左冠状动脉系统再血管化中实现全动脉化,也相应减少支架的应用,避免了大隐静脉桥的使用,其早期的临床结果显示安全性和可行性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分站式”血运重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38表达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需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艳波 王慧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38的表达及与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性。方法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二区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PCI术后因胸痛复查的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38的表达及与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性。方法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二区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PCI术后因胸痛复查的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查结果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40例和非再次血运重建组7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心脏标记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PACAP-38 mRNA表达。多因素logistic分析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和保护因素,ROC曲线计算血PACAP-38 mRNA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再次血运重建组比较,再次血运重建组患者的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脂蛋白a[Lp(a)]表达显著升高,而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缩短分数(FS)和局部射血分数(REF)显著降低(均为P<0.05)。再次血运重建组患者的PACAP-38 mRNA相对表达显著低于非再次血运重建组(439.85±85.56比625.55±75.21,t=4.896,P=0.0006)。Killip分级越高,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PACAP-38 mRNA表达越低(P<0.05)。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血PACAP-38 mRNA表达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357.52±72.31比454.52±86.35,t=3.073,P=0.010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再次血运重建患者的PACAP-38 mRNA表达与hs-cTnI、CK、LDH、TG、TC、Lp(a)、纤维蛋白原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EF、SV和REF呈显著正相关性(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TnI、CK、LDH、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Lp(a)、NT-proBNP、左室舒张末内径、吸烟和高血压均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而PACAP-38、REF、EF和SV是独立预测保护因素(均为P<0.01)。ROC曲线显示,PACAP-38 mRNA表达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和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具有预测价值。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PACAP-38 mRNA<443.50时有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38 再次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美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适用标准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士伟 周玉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8期60-66,共7页
自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 自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美国胸外科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Nuclear Cardiology,ASNC)、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HFSA)、美国心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学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联合发布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适用标准(appropriate use criteria,AUC)[1]以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理念、技术、器械及围术期管理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 双支病变 复杂病变 前降支 NSTEMI 左主干 无创检测 三支病变 单支病变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梗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晚期左室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马礼坤 余华 +8 位作者 黄向阳 褚俊 冯克福 李世光 张晓红 邵正斌 丁晓梅 严激 顾统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26-29,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心电图 左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影响
17
作者 欧阳平 施月萍 杨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可溶性P选择素 稳定性心绞痛 患者血浆 经皮 亚急性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内皮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现况及进展
18
作者 管志远 张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79,共4页
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是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联合,用于解决特定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理论上具有优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点,但对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优势缺乏随... 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是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联合,用于解决特定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理论上具有优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点,但对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优势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本文对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基本定义和原理,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现存的问题进行文献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复合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适宜程度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林深 于春宇 +10 位作者 饶辰飞 乔树宾 颜红兵 窦克非 唐熠达 吴永健 杨新春 沈珠军 刘健 郑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9-865,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选择的适宜程度。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入选于我国4家心脏中心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中国冠状动脉血运...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选择的适宜程度。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入选于我国4家心脏中心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选择的适宜程度。结果: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连续入选5 87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评判,18.1%(1 064/5 875)的患者指征选择不适宜,43.6%(2 560/5 875)的患者指征选择可能适宜,38.3%(2 251/5 875)的患者指征选择适宜。在37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3.5%(13/376)指征选择不适宜;在3 4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20.9%(723/3 452)的指征选择不适宜。在2 047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16.0%(328/2 047)的指征选择不适宜。不适宜的指征选择多出现在无心绞痛症状的患者中(P<0.001)。指征选择不适宜率在不同术者间差异显著(5.3%~25.0%,n=42)。结论:在这项大型多中心研究中,18.1%的患者治疗决策不适宜,不适宜率在不同术者间差异显著。20.9%的PCI和16.0%的药物治疗指征选择不适宜,CABG指征选择适宜程度较好。(临床试验注册机构及注册号:ClinicalTrials.gov;NCT02880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适宜性标准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围术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申磊磊 王嵘 +7 位作者 高长青 肖苍松 陈韵岱 孙志军 吴扬 王瑶 荆晶 龚志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LVD)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CABG和PCI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左室...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LVD)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CABG和PCI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ABG患者386例,PCI患者580例,采用1∶1配对方法,以EuroSCORE危险因素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为配对标准,两组各纳入患者135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结果及术前术后左室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CI组慢性肺病及3个月内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8.1%vs 0.7%,P=0.003;64.4%vs 31.9%,P=0.000),而左主干病变比例显著低于CABG组(12.6%vs 23.7%,P=0.018),其它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血运重建结果比较:CABG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多于PCI组(2.90±0.81 vs 1.67±0.73,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PCI组(94.8%vs 51.8%,P=0.000)。术后术前超声结果比较:CABG组与PCI组LVEF差值无显著差异(P=0.171),而CABG组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P=0.000)。围术期不良事件方面,两组住院死亡率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LVD患者,CABG与PCI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与PCI相比,CABG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更高,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左心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