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的关系
1
作者 陈尚明 黄海英 +1 位作者 金爱琴 龚红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80-2385,共6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MH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54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MH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54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将训练集患儿分为CAL组(45例)和NCAL组(117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KD患儿MHR与CAL的相关性。再按照MHR三分位数将CAL组患儿分为低MHR组(≤0.28)、中MHR组(0.29~0.42)和高MHR组(≥0.43),并进行分析比较。Cox回归模型分析KD患儿MHR与CAL风险的关系,并依据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62例KD患儿均有发热表现,且夏季为高发病期;与NCAL组相比,CAL组在年龄、性别、发热时间、KD分型、MHR、WBC、PLT、NLR、CR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HR与CAL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43,P=0.001),高MHR组KD患儿并发CAL风险显著高于低MHR组(HR=2.857,95%CI:1.329~6.431,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时间、MHR、WBC、NLR及CRP是KD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Logit(P)=1.342+0.359×性别+0.181×发热时间+1.064×MHR+0.459×WBC+0.146×NLR+0.211×CRP,P=e logit(P)/1+e logit(P),该模型(AUC=0.874,95%CI:0.799~0.892),与测试集比较(AUC=0.881,95%CI:0.785~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R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AUC=0.796,灵敏度为0.896,特异度为0.824,其以作为KD患儿并发CAL的早期预测因子。结论:MHR在诊断KD患儿并发CAL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KD患儿并发CAL程度,因此临床上应及时关注KD患儿MHR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 早期识别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晶晶 黄敏 +2 位作者 谢利剑 李锦康 杨晓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根据Kobayashi等提出的最新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其中的37例川崎病患儿(其中8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和37名健康儿童,用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ACE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obayashi评分体系各单项临床指标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害组Kobayashi总评分为1.75±1.65,无冠脉损害组为1.66±1.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各基因型(II、DD、ID)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冠脉损害组中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75.0%比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在ACE各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及总评分差异相似;ACE的Ⅰ/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Kobayashi评分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段泓宇 华益民 王晓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性别、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及剂量、WBC、PLT、Hct、CRP、ESR、血浆白蛋白(ALB)等各项...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性别、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及剂量、WBC、PLT、Hct、CRP、ESR、血浆白蛋白(ALB)等各项因素进行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Hct水平与KD合并CALs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s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晚、发热持续时间>10d、高CRP水平是KD合并CALs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晓云 钱永如 +3 位作者 田杰 白永虹 王荞 全学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6-478,共3页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CAL)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 40 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未并发CAL的 3 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 2 1例B组KD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CAL)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 40 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未并发CAL的 3 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 2 1例B组KD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 (PLT)、C反应蛋白 (CRP)及血沉 (ESR)值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急性期约 3 0 %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 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IVIG)的占 85 0 8% ,B组仅占 2 8 5 7%。超声心动图随访 19例并发CAL的患儿 ,5例冠状动脉扩张 (CAD)于短期恢复正常 ;11例冠状动脉瘤 (CAA)有 9例恢复或好转 ;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 (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 (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儿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危险因素 预后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特点及随访 被引量:9
5
作者 虢艳 于明华 +4 位作者 刘特长 张丽 苏玲俐 谢小斐 李淑华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65-270,共6页
目的探讨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KD患儿恢复期接受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按... 目的探讨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KD患儿恢复期接受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按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将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分别比较其发病及变化特点。结果共纳入KD患儿35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41·3%(147/356);巨大型和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时间明显长于冠状动脉扩张组[(18·5±12·0)d、(12·9±8·2)dvs(7·4±3·6)d,P均<0·01)]。有119例(81.0%,119/147)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72例患儿冠状动脉全部恢复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77.8%(28/36)患儿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11例患儿无一例恢复正常。40例冠状动脉有损害的KD患儿恢复期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P<0·05)。结论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造成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超声心动图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朱琳 牛少敏 +2 位作者 董湘玉 杨轶男 倪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确诊的174例KD患儿,根据其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NCAL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热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确诊的174例KD患儿,根据其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NCAL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热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174例KD患儿并发CAL者46例(占26.44%),无并发CAL者128例;两组患儿平均热程、自发热到开始IVIG治疗的时间、IVIG使用剂量,以及PLT、CRP、ESR、红细胞计数(RB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程>10 d、发热10 d后开始使用IVIG,PLT、CRP、ESR升高,RBC降低的KD患儿应警惕并发CAL的危险性,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郁怡 倪金洪 +2 位作者 张玉奇 高玲玲 陈树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的损害造成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超声 ( 2DE)、脉冲多普勒 (PW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测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内径、追踪其走行及扩张处血...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的损害造成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超声 ( 2DE)、脉冲多普勒 (PW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测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内径、追踪其走行及扩张处血流特点。结果 本研究共 45例患者 ,男 3 6例 ,女 9例 ,年龄 1个月~ 12岁 ,临床上被明确诊断为川崎病。超声分别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 ,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 0~Ⅲ级。每例患者至少行两次检查 ,并比较其用药前后的冠状动脉扩张程度。 15例属 0级 ,2 6例属Ⅰ级 ,3例属Ⅱ级 ,1例属Ⅲ级 ,治疗后扩张的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的趋势。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 ,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及远期随访 被引量:4
8
作者 高虹 闵杰青 +3 位作者 田秀玲 马越明 樊伟 易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80-982,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患儿388例,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冠状动脉损害168例(43.3%),随访6个月~5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106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患儿388例,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冠状动脉损害168例(43.3%),随访6个月~5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106例冠状动脉全部恢复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82.4%(42/51例)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11例无一恢复正常。不同年龄组间冠状动脉损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多可恢复;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但巨大型冠状动脉瘤可长期存在。<1岁年龄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随访 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病理及超声心动图检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郁怡 陈树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4,共4页
川崎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与冠状血管免疫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是导致血管内膜纤维性增生,血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测预后... 川崎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与冠状血管免疫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是导致血管内膜纤维性增生,血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测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超声心动图还能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特点,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超声心动图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对川崎病及其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丹洋 姜红 姜红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川崎病(KD)及其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157例急性期KD患儿(KD组)及2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川崎病(KD)及其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157例急性期KD患儿(KD组)及2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KD患儿分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123例)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34例),比较2组患儿血清Cys-C、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同时根据Cys-C水平将KD患儿分为Cys-C高值组与Cys-C正常组,比较2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差异。绘制血清Cys-C预测KD及其合并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及不同界点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KD组血清Cys-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ys-C高值组与Cys-C正常组间ALT、AST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CAL组血清Cys-C值明显高于NCAL组(P<0.01)。Cys-C预测KD及其合并CAL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600、0.821;最佳界值分别为0.795 mg/L及0.845 mg/L。结论血清Cys-C可能对于KD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KD急性期血清Cys-C对KD合并CAL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胱抑素C 冠状动脉损害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继荣 徐进 曹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773-3774,共2页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出院随访病例27例(男15例,女12例),患儿年龄均偏小,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损害,心电图采集用美...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出院随访病例27例(男15例,女12例),患儿年龄均偏小,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损害,心电图采集用美国GE公司生产T2100活动平板,多巴酚丁胺剂量从5μg/(kg·min)开始,逐渐递增,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改变等,最大负荷量20μg/(kg·min)。结果:12例出现发绀、面色苍白低灌注症状同时伴ST段改变;6例出现J点后40ms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05mV;6例出现ST段抬高≥0.1mV;3例出现极度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终止试验。提示ST段改变出现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改变数值越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对于小年龄的婴幼儿川崎病病例,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可作为冠状动脉损害长期随访、评价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多巴酚丁胺 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复娟 吴良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冠脉损害组(CAL组)40例,无冠脉损害组(NCAL组)7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58(0.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冠脉损害组(CAL组)40例,无冠脉损害组(NCAL组)7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58(0.92~3.00)岁,其中男67例、女43例。CAL组和NCAL组间年龄分布、不典型KD、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6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白介素-6(IL-6)、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使用前发热持续时间、WBC、IL-6、NT-proBNP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7、0.69、0.76和0.8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5天、19.85×10~9/L、92.19 pg/mL和1122.5 pg/mL,预测KD并发CAL的灵敏度分别为84.6%、46.2%、100%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1.4%、91.4%、57.1%和71.4%。结论年龄<3岁,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6.5天,不典型KD,以及WBC、IL-6和NT-proBNP明显升高,是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闫小红 刘淑霞 +4 位作者 刘云 闫红敏 刘高峰 赵春玲 李宗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6-639,共4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KD)流行特点,探讨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86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KD流行特点,比较KD并发CAL病例和非CAL病例暴露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 目的总结川崎病(KD)流行特点,探讨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86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KD流行特点,比较KD并发CAL病例和非CAL病例暴露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L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治疗KD患儿逐年上升,1~3岁为KD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66:1,合并CAL发生率33.1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至就诊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和时间、血清白蛋白(ALB)含量、血小板(PLT)数与KD并发CAL相关联(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D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3岁男性儿童是发生KD的高危人群;KD主要危害冠状动脉,年龄≤2岁、ALB<40g/L、PLT>500×109/L、热程>10d是KD并发CAL的显著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冠状动脉损害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和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丽 于明华 +8 位作者 张靖 虢艳 张明杰 苏玲俐 刘特长 李莉娟 谢小斐 陶聪 曾少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96-202,共7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层筛选,确定9例KD患儿为本研究的样本。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检查时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追踪时间1.5~7年,平均(3.44±1.67)年。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9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5/9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双侧主干冠状动脉瘤4例,同时伴远端动脉瘤3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1处,并冠状动脉扭曲,狭窄或充盈缺损3处,附近侧支血管形成1处;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状动脉远端瘤3处,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处,左前降支狭窄1处,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1例。5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均发现相应冠状动脉支狭窄或充盈缺损表现;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冠状动脉造影仅见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结论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动脉瘤造成的心脏损害可长期存在。对于远期追踪观察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具无创、安全可靠的优点,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及严重程度,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两种方法结合检查对KD冠状动脉损害的远期追踪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超声心动图 随访 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建泳 吴雅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6期597-600,共4页
川崎病(KD)是一种通常发生在婴幼儿童的、未知病因的血管炎症。KD可合并心血管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损害最常见,可造成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我们总结了近期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估、诊断、治疗和远期管理及随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谢利剑 马晓静 +10 位作者 俞岑妍 黄敏 陈树宝 王荣发 黄美蓉 过仲珍 蒋瑾瑾 周晓迅 于清 邱定忠 黄国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2.57±2.33)岁。其中1533例(91.1%)使用IVIG治疗,方案包括①1g/kg×1次;②2g/kg×1次;③0.4~0.5g/kg×5次;④1g/kg×2次;⑤2g/kg×2次;⑥不规则治疗。IVIG治疗的时间窗包括:①病程1~4d;②病程5~10d;③病程>10d。结果在1533例IVIG治疗的KD患儿中,CAL总发生率为20.74%。与此相比较,CAL发生率明显降低者如下:①在病程5~10d应用IVIG治疗1g/kg×2次的KD患儿,其CAL发生率为12.06%;②病程5~10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5.00%;③病程1~4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28%;④病程5~10d应用2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71%。相反,以下几种情况CAL发生率明显高于CAL总发生率:①在病程10d以上应用IVIG者;②使用IVIG2g/kg×2次(因使用1次后效果不佳而再次使用);③其他不规律使用IVIG者。结论在IVIG治疗KD、减少CAL方面,以病程5~10d使用IVIG1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在病程10d以内使用IVIG1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 冠状动脉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rada评分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奚立 桂永浩 +1 位作者 盛锋 徐素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9-311,320,共4页
目的探讨Harada评分对中国人群样本中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参照KD诊断标准及Harada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87例KD患儿发病10d内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发热天数、心电图... 目的探讨Harada评分对中国人群样本中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参照KD诊断标准及Harada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87例KD患儿发病10d内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发热天数、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相关性;比较冠脉损害组与非冠脉损害组Harada评分的差异。结果发病10d内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WBC计数、HCT、CRP、心电图改变及发热天数与KD合并冠脉损害有密切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0d内CRP、发热天数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发生独立相关。发生冠脉损害患儿Harada评分的平均分高于无冠脉损害者。结论Harada评分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预见性指标,也可作为中国人群川崎病患者早期是否应用静脉丙球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Harad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扩张川崎病左前降支血流动力学超声评估及随访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粤粤 徐秋琴 +2 位作者 王辉 侯翠 吕海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无扩张(nCAL)川崎病(KD)不同分期左前降支(LAD)血流动力学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nCAL-KD儿童、32例发热儿童和26例正常儿童的LAD血流多普勒超声表现,急性期nCAL-KD40例,亚急性期、恢复期分别为38例和28例,记录...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无扩张(nCAL)川崎病(KD)不同分期左前降支(LAD)血流动力学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nCAL-KD儿童、32例发热儿童和26例正常儿童的LAD血流多普勒超声表现,急性期nCAL-KD40例,亚急性期、恢复期分别为38例和28例,记录LAD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平均血流速度(MDV)、速度时间积分(VTI)及舒张期血流量(Q)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CAL-KD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及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V、MDV、VTI和Q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CAL-KD亚急性期和恢复期VTI值均较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冠状动脉无扩张性川崎病LAD血流增加,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对nCAL-KD随访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非扩张性冠状动脉损害 左前降支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19
作者 李颖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76-176,共1页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及其长期追踪检查方法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小斐 于明华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303-308,共6页
关键词 川崎病 心血管损害 长期追踪 查方 后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损害 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