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wbar Effect”技术促进球囊跨过高阻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刘睿方 徐方兴 +2 位作者 刘同库 周玉杰 吴小凡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3683-3688,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球囊不能跨过CTO病变。目的评估“Crowbar Effect”技术促进球囊穿过冠状动脉高阻力CTO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通CTO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新技术和提高CT...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球囊不能跨过CTO病变。目的评估“Crowbar Effect”技术促进球囊穿过冠状动脉高阻力CTO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通CTO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新技术和提高CTO开通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应用前向技术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648例,其中导丝通过了病变,而球囊不能跨过的高阻力CTO病变84例(12.96%),对其应用“Crowbar Effect”技术促使小球囊通过CTO病变,完成PCI。观察PCI成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84例CTO病变的J-score评分为(1.63±0.90)分。在第1条导丝成功穿过CTO病变后,由于使用了“Crowbar Effect”技术,小球囊穿透CTO病变的成功率为91.67%(77/84)。仍有7例(8.33%)失败,其中2例因360°严重钙化病变和5例冠状动脉穿孔而失败。84例患者未发生围术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结论“Crowbar Effect”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技术,可使小型球囊穿过普通球囊不可穿透的CTO病变。应用这种简单的技术开通CTO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 撬杠作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治疗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震坤 沈卫峰 +4 位作者 张瑞岩 张建盛 胡健 张奇 倪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时间≥3个月)闭塞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8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在成功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后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 Cordis,Johnson & Johnson)50例(SES...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时间≥3个月)闭塞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8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在成功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后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 Cordis,Johnson & Johnson)50例(SES组),裸金属支架36例(BMS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各种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和再狭窄、再闭塞发生率。结果:SES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BMS组显著降低(4.0%vs 19.4%,P<0.05)。SES组和BMS组分别有17例 (34.0%)和13例(36.1%)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SES组较BMS组晚期丧失[(0.18±0.54)mm vs(0.85±0.98) mm,P<0.05]和再狭窄率(11.8% vs 46.2%,P<0.05)显著降低。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治疗中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闭塞性病变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4
作者 王一华 张锦 +3 位作者 蒋玉娇 门冰欣 胡娜娜 张亚苹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entrop标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n=109)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n=19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脂蛋白(a)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水平升高(OR=1.004,95%CI:1.003~1.006)、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OR=1.546,95%CI:1.038~2.301)均与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SII、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可能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临床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炎症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泽蒙 张燕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侧支的形成是特征性的表现。侧支维持着病变远端的心肌活力,对于后续的血运重建十分重要。了解侧支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过程,有助于理解侧支的形态学与功能学评价方法,从而及时地对CTO病变进行诊断... 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侧支的形成是特征性的表现。侧支维持着病变远端的心肌活力,对于后续的血运重建十分重要。了解侧支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过程,有助于理解侧支的形态学与功能学评价方法,从而及时地对CTO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拟综述CTO病变中侧支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形态和功能的评估方法,论述侧支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通道分型诊断价值
6
作者 俞璐 唐辉 +3 位作者 周华 林涛 袁明远 吴启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后先行CTA检查后1个月内做ICA检查。侧支通道根据ICA结果分为三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无明显连续性连接为CC0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存在细线样连接为CC1型;闭塞血管与侧支之间有连续的边支血管样连接为CC2型。以ICA所示的CC分型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在CC分型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基于CTA的总体CC分型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90.1%,82/91,Kappa=0.848,P<0.001),CTA在CC0、CC1及CC2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33/33)、81.1%(30/37)、90.5%(19/21)。另外,CTA对评价供血侧支血管来源也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84.5%,49/58),其中在诊断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时诊断效能较好,准确率分别为88%(44/50)和2/2,但是当侧支通道来自间隔支时诊断效能较低,结果为3/6。结论: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CC分型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在对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高于室间隔支侧支,可以给介入医生术前提供侧支路径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鉴别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患者的价值研究
7
作者 任俊立 任丽臣 +1 位作者 姚广 张永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组62例和次全闭塞组72例。测量患者闭塞长度、闭塞头端形态(钝形/锥形)、侧支血管作为解剖学相关参数。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第10、第50、第90个百分位数)建模相关因素和CTO的关联,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糖尿病(OR=0.423,95%CI:0.186~0.963)、闭塞长度(OR=1.088,95%CI:1.031~1.148)、钝形头端(OR=2.453,95%CI:1.042~5.773)是鉴别老年CTO和次全闭塞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闭塞长度鉴别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34~0.792,P=0.001)。结论CCTA可用于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LOGISTIC模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次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重回真腔术式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院内及术后1年结局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金 禹天同 +10 位作者 高好考 王欢 王博 蔡越 陈根锐 廉坤 张亚敏 杨丽 杨华 陶凌 李成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1-668,共8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夹层重回真腔(DR)术式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患者院内及术后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夹层重回真腔(DR)术式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患者院内及术后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CTO病变并经PCI治疗成功的815例患者,根据病变开通术式分为DR组(n=239)和非DR组(n=576)。收集患者临床特征、造影特征、术中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使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临床及造影特征进行校正(两组各208例),比较两组间院内并发症及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与TV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60.9±10.9)岁,男性占87.4%。相比非DR组,DR组靶病变为钝性头端、入口不清、钙化、成角>45°及登陆区不良的比例和J-CTO评分更高(P均<0.05);DR组支架长度和手术时间更长,导丝及对比剂用量更多(P均<0.001)。DR组与非DR组患者院内发生死亡、心肌梗死、穿孔、边支丢失、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以上出血和对比剂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DR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0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R组与非DR组患者术后1年MACE(2.9%vs.2.4%,log-rank P=0.750)和临床驱动的TVR(5.8%vs.3.9%,log-rank P=0.365)的发生率相当,全因死亡(2.9%vs.1.0%,log-rank P=0.154)和心肌梗死发生率(0.5%vs.1.9%,log-rank P=0.1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前患者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R术式对MACE(HR=1.129,95%CI:0.427~2.979,P=0.807)和TVR(HR=0.606,95%CI:0.213~1.722,P=0.347)均无显著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40%(HR=2.775,95%CI:1.137~6.774,P=0.025)和残余SYNTAX评分增加(HR=1.089,95%CI:1.032~1.150,P=0.002)是MACE的危险因素,登陆区不良(HR=2.144,95%CI:1.019~4.513,P=0.045)、补救使用正向DR(HR=3.479,95%CI:1.109~10.919,P=0.033)及手术时间延长(HR=1.007,95%CI:1.002~1.013,P=0.007)是TVR的危险因素。结论:PCI过程中,应用DR术式的CTO病变更复杂、手术消耗更大、支架长度更长,但其应用不增加院内并发症及术后1年MACE及临床驱动的TVR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夹层重回真腔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同台和择期介入治疗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科 胡宪清 郑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同台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47例冠状动脉CT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造影后是否即刻行... 目的探讨同台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47例冠状动脉CT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造影后是否即刻行PCI治疗将患者分为同台PCI组(n=64)和择期PCI组(n=83),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成功率。多因素logisti回归分析判断CTO PCI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同台PCI组病变闭塞长度显著短于择期PCI组(35 mm比50 mm,P=0.022),其他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台PCI组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择期PCI组(78.1%比88.0%,P=0.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台PCI(OR=4.617,95%CI=1.900~11.221,P=0.001)、无残端病变(OR=4.381,95%CI=1.821~10.452,P=0.001)、闭塞长度≥20 mm(OR=2.462,95%CI=1.030~5.887,P=0.043)、手术并发症(OR=8.688,95%CI=1.573~47.971,P=0.013)是CTO PCI手术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同台PCI治疗CTO增加手术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手术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主动真腔寻径(IVUS-ATS):一种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创新技术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跃进 宋雷 +9 位作者 李向东 钱杰 窦克非 慕朝伟 崔锦钢 赵杰 高立建 尹栋 李昂 孙中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7-421,共5页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难以攻克的最后堡垒。过去10余年,经过全球顶尖介入专家团队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专用器械的研发、更新和不断完善,国际广泛学术和技术交流,已经形成了前向技术为主,逆向技术为辅的...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难以攻克的最后堡垒。过去10余年,经过全球顶尖介入专家团队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专用器械的研发、更新和不断完善,国际广泛学术和技术交流,已经形成了前向技术为主,逆向技术为辅的CTO处理策略与流程(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介入术前双源CT评估及指导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宁 蒲红 +3 位作者 王娜 李刚 陶客言 赵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 目的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30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共涉及340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双源CT血管重建可获得病变具体长度,钙化识别率上可达76.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41.2%),220例涉及240处完全闭塞病变先后接受介入治疗,有120处(50%)获得成功。结论双源CT在钙化病变鉴别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以冠脉血管为目标对象,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从而科学指导介入治疗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术 血管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5 位作者 丰雷 尹栋 朱成刚 刘帅 赵志勇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1 363例。根据介入治疗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n=1 090)和失败组(n=27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1 363例。根据介入治疗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n=1 090)和失败组(n=27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造影情况,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吸烟(68.1%vs 60.6%, P=0.023)及既往PCI患者(28.2%vs 22.2%,P=0.036)比例更高,失败组右冠状动脉CTO更常见(57.1%vs 44.0%,P=0.000),迂曲病变(70.7%vs 60.9%,P=0.003)和中、重度钙化病变(30.0%vs 21.2%,P=0.002)的比例更高。在平均29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成功组MACE(14.6%vs 23.1%,P=0.000)和再次血运重建(12.0%vs 22.3%,P=0.0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失败组,而全因死亡(2.3%vs 0.7%,P=0.112)和心肌梗死(1.3%vs 1.1%,P=0.796)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CTO介入治疗成功仍然可以减少术后的MACE风险(HR=0.661,95%CI:0.488~0.894,P=0.007)。当靶病变为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时,成功组MACE事件显著减少;当靶病变为左回旋支时,成功组和失败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成功的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远期MACE事件的发生率。其主要减少了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需要,而在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方面,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长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丽贤 杨省利 +3 位作者 郭文怡 陈英 张雪玲 姚海荣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2期1708-1710,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4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措施,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824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875处,成功开通731处,成功率为83.5%(731/875);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脏压塞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7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53例,术后2d因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对冠状动脉CTO患者PCI围术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重点护理和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PCI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双侧远端桡动脉入路逆行造影并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丹 王欢欢 +7 位作者 高立建 郭继东 张强 王磊 韩艺辉 奴儿巴哈提·黑沙 王喜萍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3-1025,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aVL、V4~V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aVL、V4~V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0.102ng/ml(参考值<0.01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24 ng/ml(参考值<6.22 ng/ml),血脂、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远端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雷 刘斌 +3 位作者 赵佳怡 祝金明 王智慧 李淑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8-40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开通CTO病变新方法。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Finecross...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开通CTO病变新方法。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23例,成功率87%,平均手术时间(1.2±0.4)h,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22例,成功率64%,平均手术时间(2.1±0.6)h,2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Finecross微导管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 被引量:7
16
作者 管浩 崔锦钢 +5 位作者 袁建松 王天杰 田涛 管常东 胡奉环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3-960,共8页
目的: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LVEF≤50%)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安全性及远期(5年)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CTO-PCI的患者资料,选... 目的: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LVEF≤50%)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安全性及远期(5年)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CTO-PCI的患者资料,选取术前LVEF≤50%患者303例(LVEF≤50%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1:1)LVEF>50%患者303例(LVEF>50%组)。随访5年,以复合终点(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作为次要研究终点。结果:LVEF≤50%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LVEF>50%组[(19.27±9.03)分vs(.17.09±9.22)分,P=0.00]。两组间支架成功置入率(71.9%vs.74.3%,P=0.52)和并发症发生率(35.0%vs.34.3%,P=0.86)相近。548例(90.4%)患者完成5年随访,LVEF≤50%组5年主要研究终点事件率明显高于LVEF>50%组(18.5%vs.12.5%,P<0.05),差异主要由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事件(12.9%vs.7.9%,P<0.05)驱动。LVEF≤50%组5年次要研究终点事件,除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LVEF>50%组外,其余次要研究终点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住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降低主要研究终点事件发生风险(HR=0.52,95%CI:0.31~0.88,P=0.02)。结论:LVEF≤50%的CTO患者PCI后即刻手术安全性、有效性良好,但远期主要研究终点事件风险高于LVEF>50%组,特别是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风险突出,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降低相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长期影响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复杂左主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初步探讨
17
作者 胡遵 胡湖 +7 位作者 龙宇博 李军山 荣晶晶 何晋 王长录 张宇 彭建强 潘宏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2-567,共6页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右冠状动脉(右冠)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所有复杂左主干病变患者90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右冠状动脉(右冠)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所有复杂左主干病变患者90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合并右冠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观察组,n=30)及右冠未发生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对照组,n=60),对患者的临床基线数据、术中情况、造影结果、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例患者中男性58例(64.4%)。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P均>0.05)、左主干病变情况(P=1.000)、左主干钙化情况(P=0.249)、术前TIMI血流分级(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无复流发生率(3.3%vs.5.0%,P=1.000)、低血压发生率(10.0%vs.8.3%,P=1.000)、心包积液发生率(3.3%vs.0%,P=0.333)、血管内超声(IVUS)使用率(86.7%vs.90.0%,P=0.635)、术中使用循环辅助装置(P=0.699)、术中冠状动脉旋磨率(26.7%vs.21.7%,P=0.5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4.50(11.83,15.85)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心原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31.0%vs.32.1%,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基础疾病多,无法耐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右冠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行PCI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左主干病变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管浩 管常东 +3 位作者 崔锦钢 胡奉环 袁建松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4-639,共6页
目的: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5年随访)疗效影响。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成功行CTO-PCI且术前LVEF≤50%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5年随访)疗效影响。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成功行CTO-PCI且术前LVEF≤50%患者临床资料,按CTO靶病变支配心肌节段术前超声室壁运动情况分为室壁运动正常患者(运动正常组)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患者(运动减低组)。随访记录临床疗效,以复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定义: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支架内血栓)为研究终点,以单项MACE作为次要研究终点。结果:共纳入228例符合研究条件患者,其中运动正常组60例,运动减低组167例。CTO血管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运动减低组左前降支比例最高(58.7%),运动正常组左回旋支比例最高(41.7%)。与运动正常组比较,运动减低组5年MACE有增加趋势(36.6%vs.28.1%,P=0.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校正变量后,运动减低组和运动正常组MAC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7.1%和22.9%,HR=1.41,95%CI:0.81~2.44,P_(log-rank)=0.23。结论:对于LVEF≤50%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的CTO病变介入治疗风险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长期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雅玲 李成洋 +2 位作者 荆全民 王守力 马颖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06至2007-06实施PCI治疗的1 849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总结PCI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06至2007-06实施PCI治疗的1 849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总结PCI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结果。结果:1 849例接受PCI的CTO患者中共86例发生了院内并发症(4.7%),包括术中冠状动脉穿孔7例,迟发心包穿孔及心包填塞3例,较大边支闭塞40例,桥侧支急性关闭引起心绞痛7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5例,球囊导管杆部断裂1例,因急性肺水肿中止手术1例;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行再次PCI 4例,迷走神经反射4例,股动脉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和较大血肿(>5 cm×5 cm)分别为2例和6例。8例较大边支闭塞患者术中未处理成功,术后经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其余并发症均被成功处理。术后死亡3例,均为高龄的PCI失败者,死因为猝死、合并脑梗塞及造影剂肾病致肾功能不全各1例。结论:CTO患者行PCI治疗术中及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经过及时恰当治疗绝大多数并发症可以治愈。PCI对CTO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6 Fr单指引导管逆向开通具有同侧侧支的左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技术要点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毛懿 方填元 +3 位作者 宫明莲 安涛 乔树宾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7-760,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详细阐明经桡动脉6Fr单指引导管逆向开通具有同侧侧支的左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技术要点。方法:纳入由2位术者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完成的4例经桡动脉6Fr单指引导管逆向开通具有同侧侧支的左前降支或左... 目的:本文旨在详细阐明经桡动脉6Fr单指引导管逆向开通具有同侧侧支的左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技术要点。方法:纳入由2位术者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完成的4例经桡动脉6Fr单指引导管逆向开通具有同侧侧支的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CTO的患者。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均<65岁,左前降支CTO2例,左回旋支CTO2例,同侧侧支血管均是弯曲成角的心外膜侧支。手术操作全部采用桡动脉6FrEBU单指引导管,逆向导丝应用对吻导丝技术或控制性前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CART)通过闭塞病变,最后采取RG3导丝或者Rendezvous技术,完成体外化。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在选定解剖结构的病例中,通过同侧心外膜或间隔侧支通道,仅采用单根6Fr指引导管逆向开通左冠状动脉CTO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单指引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