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再血管化的远期预后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盖兢泾 盖鲁粤 +3 位作者 翟学 张闿艺 金琴花 陈韵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和药物治疗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选自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导管室2008-2009年间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人,将慢性闭...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和药物治疗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选自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导管室2008-2009年间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人,将慢性闭塞患者分为PCI组、CABG组和药物治疗组,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以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作为终点。结果 PCI组录入患者192例、CABG组48例、药物治疗组13例。基线资料在3组中基本相同。但药物治疗组LDL及总胆固醇水平较高(P〈0.05)。CABG组SYNTAX积分明显较高(P〈0.05)。共发生MACE事件43例,CABG组MACE事件23%,药物治疗和PCI术后MACE分别为15%和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和CABG术后的全因死亡为10%,药物治疗组为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CABG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为8%,PCI术后为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治疗方法的生存曲线基本重叠,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尽管再血管化治疗的即刻效果明显,但本研究未能显示闭塞病变采取CABG、单纯药物治疗和PCI术对远期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是CABG的中风发生率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鉴别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患者的价值研究
3
作者 任俊立 任丽臣 +1 位作者 姚广 张永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组62例和次全闭塞组72例。测量患者闭塞长度、闭塞头端形态(钝形/锥形)、侧支血管作为解剖学相关参数。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第10、第50、第90个百分位数)建模相关因素和CTO的关联,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糖尿病(OR=0.423,95%CI:0.186~0.963)、闭塞长度(OR=1.088,95%CI:1.031~1.148)、钝形头端(OR=2.453,95%CI:1.042~5.773)是鉴别老年CTO和次全闭塞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闭塞长度鉴别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34~0.792,P=0.001)。结论CCTA可用于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LOGISTIC模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次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3
4
作者 曹雪群 王丽姿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10期2651-2653,共3页
[目的]总结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护理经验。[方法]介入治疗术前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充分考虑术中出现各种情况做好术前准备和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做好强化抗凝治疗期间... [目的]总结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护理经验。[方法]介入治疗术前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充分考虑术中出现各种情况做好术前准备和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做好强化抗凝治疗期间的护理,鼓励病人饮水并做好尿量观察,预防造影剂肾病,做好病人出院指导并嘱病人定期复查。[结果]逆向导丝技术治疗93例取得成功,10例失败,总体手术成功率90.2%,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本组103例病人全部进行了随访,10例手术失败病人仍存在心绞痛和(或)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手术成功病人术后1年因肺部感染诱发急性左心衰竭死亡,余92例均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预见性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出院指导和定期复查是预防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 慢性 逆向导丝技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降支起始完全闭塞部分导丝入冠状动脉内膜下介入成功一例
5
作者 乔树宾 郭进建 +5 位作者 高保东 钱杰 刘海波 吴永健 徐波 夏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1,共1页
在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行介入治疗时,由指引导丝引起的闭塞远端血管夹层,整个导丝进入假腔,从而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很多,甚至还有出现血管穿孔、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确定导丝正确无误进入远端血管真腔是确保手术安全... 在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行介入治疗时,由指引导丝引起的闭塞远端血管夹层,整个导丝进入假腔,从而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很多,甚至还有出现血管穿孔、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确定导丝正确无误进入远端血管真腔是确保手术安全成功的首要条件。本文报道1例导丝部分通过管壁内膜下后再进入真腔,在血管内超声(IVUS)及双侧冠状动脉造影的指示下置入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获得成功,国外也有类似报告。但必须指出,此例是属于非常规方法,前提是在通过IVUS等检查,明确了解导丝与管壁关系、误入管壁的长度、管壁结构、真假腔位置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的手术方案,且术者必须具有及其丰富的PCI临床经验。否则此种方法是不能在临床推广和简单模仿,以免出现类似血管穿孔、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内膜 导丝 前降支 血管内超声 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雷 刘斌 +3 位作者 赵佳怡 祝金明 王智慧 李淑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8-40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开通CTO病变新方法。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Finecross...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开通CTO病变新方法。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23例,成功率87%,平均手术时间(1.2±0.4)h,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22例,成功率64%,平均手术时间(2.1±0.6)h,2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Finecross微导管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介入术前双源CT评估及指导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宁 蒲红 +3 位作者 王娜 李刚 陶客言 赵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 目的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30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共涉及340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双源CT血管重建可获得病变具体长度,钙化识别率上可达76.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41.2%),220例涉及240处完全闭塞病变先后接受介入治疗,有120处(50%)获得成功。结论双源CT在钙化病变鉴别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以冠脉血管为目标对象,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从而科学指导介入治疗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术 血管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变化与存活心肌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姜春玉 杨钰 王艳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967-2968,共2页
目的:探讨SDDSE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CTO病变行PCI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43例经CAG证实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并拟行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分别行UCG检查测定左室容积及心功能参数,及应... 目的:探讨SDDSE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CTO病变行PCI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43例经CAG证实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并拟行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分别行UCG检查测定左室容积及心功能参数,及应用SDDSE检测存活心肌节段数,分析上述指标术前及术后的变化。结果:CTO病变行PCI治疗后患者LVESV降低,LVEDV、LVEF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UCG检出337个运动异常节段心肌,经SDDSE检测存活心肌节段228个节段,非存活心肌109个节段,PCI术后6个月证实存活心肌269个节段,非存活心肌68个节段。SDDSE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80.67%,特异性83.82%,阳性检出率95.18%,阴性检出率52.29%。结论:CTO病变行PCI治疗后明显改善了心功能,并挽救了许多存活心肌。SDDSE能有效有检测出存活心肌细胞,对PCI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 存活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35%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管浩 崔锦钢 +2 位作者 胡奉环 袁建松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78-1083,共6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CTO-PCI治疗,且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35... 目的:总结单中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CTO-PCI治疗,且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35%患者,共纳入39例符合研究条件患者。按照CTO病变是否成功行PCI,分为成功组、失败组、部分开通组,比较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CTO-PCI操作相关并发症、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等;以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MACCE)及操作相关并发症作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其中成功组26例,失败组6例,部分开通组7例。共计52处CTO病变,计划开通43处,旷置9处,成功开通37处(86.0%)。MACCE:失败组明显高于成功组、部分开通组(100%vs.38.5%vs.28.6%,P=0.035);操作相关并发症:部分开通组低于成功组、失败组(0%vs.23.1%vs.33.3%,P=0.028)。结论:LVEF≤35%合并CTO病变患者,选择性CTO-PCI是合理的短期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选择性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评分系统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颖 谷国强 崔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5期397-400,共4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最富有挑战性及最容易失败的一类冠脉病变,如何评估此类病变介入治疗的难度及预测成功率至关重要,本文就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及最新的评分系统做一综述。对于30 min内导丝通过病变的预测,J-CTO...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最富有挑战性及最容易失败的一类冠脉病变,如何评估此类病变介入治疗的难度及预测成功率至关重要,本文就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及最新的评分系统做一综述。对于30 min内导丝通过病变的预测,J-CTO积分系统的价值高,CT-RECTOR系统更优于J-CTO积分,但两者对于预测CTO最终成功率的价值有限或不确定。CL-SCORE评分系统对最终CTO手术成功率预测价值高。除此之外,不同冠脉血管病变、侧支循环的情况及手术者的技术均是预测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口服水化护理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人造影剂肾病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艮娇 罗思妮 +3 位作者 钟志安 刘新荣 彭群开 罗燕玲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7年第10期3573-357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的口服水化时间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人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病人分为A组和B组,A组病人于术前6h及术后8h内进行口服水化,B组病人于术前6h及术后24h内进行口服水化,术后口服水化总量均... [目的]观察不同的口服水化时间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人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病人分为A组和B组,A组病人于术前6h及术后8h内进行口服水化,B组病人于术前6h及术后24h内进行口服水化,术后口服水化总量均为约3 000mL;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及尿蛋白肌酐比值等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术前血清肌酐及尿素氮、胱抑素C及尿蛋白肌酐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尿素氮、尿蛋白肌酐比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口服入量及尿量大于A组。[结论]在饮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术后24h内有计划地进行口服水化比在8h内口服水化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造影 造影剂 口服水化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造影剂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斌 吴开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837-3840,共4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闭塞时间≥3个月,远端无前向造影剂通过(TIMI 0级)的病变。CTO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病变类型之一,有研究显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约1/3存在CTO病变[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闭塞时间≥3个月,远端无前向造影剂通过(TIMI 0级)的病变。CTO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病变类型之一,有研究显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约1/3存在CTO病变[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CTO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CTO-PCI临床研究进展快,新技术不断推出,本文将简要介绍CTO-PCI最新研究动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闭塞 CTO TIMI 病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术中护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3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逆向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实施逆向介入治疗的123例CTO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手术成功并置入支架,成功率86.9%;16例因手术时间过长,导丝未...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逆向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实施逆向介入治疗的123例CTO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手术成功并置入支架,成功率86.9%;16例因手术时间过长,导丝未能通过闭塞病变,患者发生并发症治疗失败。无死亡病例。结论护理人员术前有效的护患沟通、认真的皮肤评估、输液通路的建立和术中并发症的密切观察与处理,降低了手术风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
14
作者 洪浪 王洪 +5 位作者 尹秋林 李林锋 赖珩莉 陆林祥 李彬 黄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0-551,共2页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临床猝死率很高。药物保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疗效极为有限。目前指南推荐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但我省目前尚不能常规开展,患者亦不愿接收外科CABG治疗。PCI是挽救这类患...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临床猝死率很高。药物保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疗效极为有限。目前指南推荐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但我省目前尚不能常规开展,患者亦不愿接收外科CABG治疗。PCI是挽救这类患者的最佳手段,但PCI对这类患者风险很高,要求术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和熟练的技术。现将我们近年来成功完成的8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左主干病变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药物保守治疗 CABG PCI 求术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例
15
作者 孟舒 王长谦 +2 位作者 李毅刚 徐伟平 陈漫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46,共1页
1资料与方法病史摘要:患者,女,66岁,因冠心病,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高脂血症。心电图示:V5、V6ST段水平压低0.5mm,左心室高电压。心脏超声示:左心室前壁及下壁心肌可逆性缺血。
关键词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术后并发 左心室高电压 劳累性心绞痛 糖尿病史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wbar Effect”技术促进球囊跨过高阻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6
作者 刘睿方 徐方兴 +2 位作者 刘同库 周玉杰 吴小凡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3683-3688,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球囊不能跨过CTO病变。目的评估“Crowbar Effect”技术促进球囊穿过冠状动脉高阻力CTO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通CTO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新技术和提高CT...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球囊不能跨过CTO病变。目的评估“Crowbar Effect”技术促进球囊穿过冠状动脉高阻力CTO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通CTO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新技术和提高CTO开通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应用前向技术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648例,其中导丝通过了病变,而球囊不能跨过的高阻力CTO病变84例(12.96%),对其应用“Crowbar Effect”技术促使小球囊通过CTO病变,完成PCI。观察PCI成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84例CTO病变的J-score评分为(1.63±0.90)分。在第1条导丝成功穿过CTO病变后,由于使用了“Crowbar Effect”技术,小球囊穿透CTO病变的成功率为91.67%(77/84)。仍有7例(8.33%)失败,其中2例因360°严重钙化病变和5例冠状动脉穿孔而失败。84例患者未发生围术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结论“Crowbar Effect”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技术,可使小型球囊穿过普通球囊不可穿透的CTO病变。应用这种简单的技术开通CTO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撬杠作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治疗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远期预后对比研究: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佳佳 于子翔 +6 位作者 赵龙 杨毅宁 李晓梅 陈清杰 李海林 迪拉热·阿迪 马依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40-645,共6页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提示CTO病变...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提示CTO病变患者361例。根据不同治疗策略将纳入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n=169)和优化药物治疗(OMT)组(n=192),同时通过Rentrop分级评估361例患者的CTO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将Rentrop≥2级的CTO病变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共209例患者,其中PCI组114例,OMT组9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CI和OM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5(10,33)个月,在361例CTO病变患者中,PCI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7.7%vs.18.8%,P=0.003)及心肌梗死发生率(1.8%vs.9.4%,P=0.007)均低于OMT组。在209例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中,PCI组的MACCE发生率(7.9%vs.20.0%,P=0.010)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8%vs.10.5%,P=0.018)均低于OMT组。结论:在全部CTO病变患者中PCI的远期预后优于OMT,在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中亦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循环 治疗策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通价值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严正兴(综述) 姜红(审校) 李宪伦(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4-807,共4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数观察性及回顾性研究显示开通CTO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但因其手术难度大、耗时长、成功率低、并发症高,以及患者及术者接受射线量大、病变开通后长期效...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数观察性及回顾性研究显示开通CTO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但因其手术难度大、耗时长、成功率低、并发症高,以及患者及术者接受射线量大、病变开通后长期效果的疑虑,介入治疗极具挑战,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CTO介入治疗意义、影响因素及评分系统以及最新试验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通价值 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治疗后远期心脏磁共振右心室心肌应变的初步分析
19
作者 李昕 陈辉 +4 位作者 宋清伟 刘爱连 黄榕翀 李晓帆 李智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0-574,共5页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MR)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临床治疗后远期随访期间右心室功能及心肌应变的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CTO并于治疗前后2次完成...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MR)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临床治疗后远期随访期间右心室功能及心肌应变的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CTO并于治疗前后2次完成CMR检查的患者13例。采用CVI425.10软件测量左、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参数及右心室心肌应变参数,比较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13例患者2次CMR检查的间隔时间为259~1168 d,平均间隔时间为(500.08±228.34)d。就左心室参数而言,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治疗前增大,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降低[148.35(141.70,181.66)mL vs 140.08(116.42,170.90)mL、77.78(52.41,100.24)mL vs 56.07(47.59,89.93)mL、(113.67±16.81)g vs(127.14±22.99)g,P均<0.05],其余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就右心室参数而言,治疗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质量(RVM)均较治疗前增大[(144.52±25.14)mL vs(118.46±28.08)mL、(71.51±14.59)mL vs(55.62±15.93)mL、(35.05±7.31)g vs(30.43±5.95)g,P均<0.05],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等右心室功能参数及各项心肌应变参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治疗后远期随访期间,冠状动脉CTO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参数RVEF及心肌应变保持稳定,但结构参数RVEDV、RVESV及RVM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右心室 心肌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前后患者心电指标及心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仇鑫 余晓凡 +3 位作者 叶青 周俊岭 陈鸿武 马礼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60-1265,共6页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T波振幅、Tpeak-Tend(Tp-Te)等十二导联心电指标以及随访6个月比较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成功行CTO-PCI的单支血管CTO患者192例,按有无...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T波振幅、Tpeak-Tend(Tp-Te)等十二导联心电指标以及随访6个月比较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成功行CTO-PCI的单支血管CTO患者192例,按有无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分为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CTO组(MI CTO组,106例)、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CTO组(non-MI CTO组,86例),比较两组心电指标术前术后变化情况以及6个月后NYHA分级。结果两组患者心电指标中,术前下壁导联的T波振幅,下壁、前壁导联Tp-Te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仅有Ⅰ、Ⅲ导联的Tp-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 CTO组术后心电复极指标T波振幅、Tp-Te均有导联,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n-MI CTO组血运重建后,7个导联(Ⅰ导联、Ⅲ导联、AVR导联、AVF导联、V4导联、V5导联、V6导联)的Tp-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组间比较NYH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组内比较NYH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O患者血运重建后心电复极指标和心功能分级均会改善,non-MI CTO患者,由Tp-Te改善引起,而MI CTO患者是因为T波振幅和Tp-Te的双重改善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心电图 复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