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两种完全血运重建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志坚 周玉杰 +5 位作者 刘宇扬 史冬梅 赵迎新 郭永和 成万钧 杨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目的:对比药物洗脱支架(DES)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两种完全血运重建方式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改良MDRD公式,对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接受DES和CABG的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筛选出824... 目的:对比药物洗脱支架(DES)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两种完全血运重建方式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改良MDRD公式,对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接受DES和CABG的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筛选出824例CKD患者接受了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其中冠状动脉双支病变409例(DES 312例,CABG 97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415例(DES 167例,CABG 248例)。为校正基线资料的差异,对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置入DES和接受了CABG的临床预后进行分别对比。首要终点为2年内全因死亡、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次级终点为2年内再次血运重建。结果:在冠状动脉双支病变患者中,DES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均与CABG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支病变患者中,DES患者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与CABG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S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中,DES患者2年内无复合终点事件的生存率与CABG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次血运重建生存率在DES患者明显低于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人群中DES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显著高于CABG患者(风险比:2.32,95%可信区间:1.57~7.33,P=0.024)。结论: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CKD患者中,CABG和DES两种血运重建策略显示出相同的无复合终点生存率。但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中,即使在同样接受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后,DES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依然高于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药物洗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分站式杂交手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高卿 凌云鹏 +7 位作者 卢明喻 陈彧 杨威 鲍黎明 刘健 马玉良 李琪 王伟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因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心脏中心行择期分站式Hybrid手术30例(Hybrid组),按手术时间、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状态、血...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因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心脏中心行择期分站式Hybrid手术30例(Hybrid组),按手术时间、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状态、血管病变程度等从同期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手术患者数据库中1∶1抽取30例(OPCAB组),进行回顾性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时采用电话问卷方式进行随访。结果Hybrid组手术时间(124.8±22.2)min,明显短于OPCAB组(211.8±28.2)min(t=13.277,P=0.000);Hybrid组术中出血量(144.5±117.1)ml,明显少于OPCAB组(480.0±261.3)ml(t=6.418,P=0.000),且Hybrid组术后输血量和输血浆量亦明显少于OPCAB组(P〈0.05)。Hybrid组术后呼吸机时间[(8.3±4.6)h vs.(13.6±9.3)h,t=2.798,P=0.007]、监护时间[(26.4±15.6)h vs.(51.0±40.0)h,t=3.138,P=0.003]均较OPCAB组显著缩短。Hybrid组PCI时间距手术(6.1±2.6)d,植入支架(2.6±1.9)枚。Hybrid组术后肝酶峰值、血肌酐峰值与OPCA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均存活,无再入院,无再发脑梗死、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也无明显心绞痛症状。结论分站式杂交手术处理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下分站式杂交手术能有效减少出血及用血,且不增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站式杂交手术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简单与复杂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昭 武宗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1-303,共3页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所有介入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对部分多支病变的介入治疗更倾向于简单支架技术下的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相对于复杂支架技术下的完全性血运重建,两...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所有介入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对部分多支病变的介入治疗更倾向于简单支架技术下的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相对于复杂支架技术下的完全性血运重建,两者在患者预后影响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且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手术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简单架置入术 复杂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被引量:13
4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3 位作者 夏福纯 周双陆 贺剑 李翠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95-1196,共2页
近年来心肌梗死(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心电图(ECG)检查被有效的应用于MI诊断,能够对MI部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冠脉造影(CAG)检查能够对患者冠脉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支数... 近年来心肌梗死(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心电图(ECG)检查被有效的应用于MI诊断,能够对MI部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冠脉造影(CAG)检查能够对患者冠脉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支数做出准确的判断,随着CAG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浙认识到MI患者ECG改变与冠脉病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血管病变 并发休克 心源性猝死 冠脉血管 冠脉造影 多支病变 冠脉病变程度 病变 病变 下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金智丽 吴青青 +4 位作者 吴晓燕 陈明 范永臻 鲁志兵 王海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4-579,共6页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136例,将其分为强化降脂组[3个月...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136例,将其分为强化降脂组[3个月内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1.0mmol/L,且12个月内持续达标,n=69]和标准降脂组(12个月内将LDL-C逐渐控制<1.4 mmol/L,n=67)。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2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强化降脂组与标准降脂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相似,基线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3个月时,与入院时相比,强化降脂组患者的TC、TG、LDL-C、Lp(a)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标准降脂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TG、HDL-C和Lp(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出院3、6、12个月时,强化降脂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标准降脂组(P均<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出院12个月时,强化降脂组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降脂组(2.90%vs.14.93%,χ2=6.090,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标准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可显著降低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出院12个月时的MACE发生风险(HR=0.177,95%CI:0.037~0.838,P=0.029)。结论:在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中,与标准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很可能会降低短期MACE发生风险,未来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强化降脂策略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王一华 张锦 +3 位作者 蒋玉娇 门冰欣 胡娜娜 张亚苹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entrop标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n=109)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n=19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脂蛋白(a)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水平升高(OR=1.004,95%CI:1.003~1.006)、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OR=1.546,95%CI:1.038~2.301)均与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SII、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可能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临床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循环 危险因素 炎症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揆 沈德新 +9 位作者 赵江涛 秦奋 陈晓伟 于凤仪 吕炎 杨宇 秦臻 高佳敏 陶海龙 唐俊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PCI的CAD三支病变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PCI的CAD三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LR中位数分为高NLR组(n=209)和低NLR组(n=208),绘制Kaplan-Meier风险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NLR与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在完全调整模型中,NLR对于全因性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057(1.021~1.092)和1.031(1.004~1.055),而高NLR组的HR(95%CI)分别为2.730(1.244~6.009)和1.883(1.171~3.033)。NLR对于全因性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95%CI)、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3(0.782~0.863)、0.886、0.312和0.750(0.658~0.842)、0.692、0.324,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NLR可作为CAD三支病变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可靠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9
作者 刘欣然 马晶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02-906,91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345例患者,计算NPAR,用三分位...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345例患者,计算NPAR,用三分位法将其分为低、中、高NPAR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GS)等临床资料差异,并随访1年内不同时段的MACE事件。结果高NPAR组GS明显高于低、中NPAR组;Spearman分析显示,NPAR与GS相关性最强(r=0.42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NPAR、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和年龄是GS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当NPAR>2.013,对30 d内MACE的发生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1。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NPAR呈正相关,可通过高水平NPAR有效预测患者30 d内MACE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6 位作者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血管闭塞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倩倩 张冬 +3 位作者 杨浩瀚 徐晗 尹栋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又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介入策略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健 张瑞岩 +3 位作者 张奇 杨震坤 丁风华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0-902,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完全血运重建对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多支血管病变并入院接受PCI术治疗的80岁以上急性...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完全血运重建对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多支血管病变并入院接受PCI术治疗的80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45例仅作罪犯血管血运重建,37例作完全血运重建。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如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和心肌缺血再次血运重建等,以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和既往PCI史无明显差异。完全血运重建组和罪犯血管血运重建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生率分别为8.1%(3/37)、13.3%(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MACE发生率分别为8.1%(3/37)、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其中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7%(1/37)、20.0%(9/45)(P=0.041)。结论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术完全重建血运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多支血管病变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对冠状动脉小血管长病变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狄佳 徐重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429-432,共4页
糖尿病为冠心病的高危险因素,经报道有879/6的糖尿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提示存在双支和3只的病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虽然是改善心肌供血、重建冠脉血流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为冠心病的高危险因素,经报道有879/6的糖尿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提示存在双支和3只的病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虽然是改善心肌供血、重建冠脉血流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支架术后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仍为医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冠状动脉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架术后再狭窄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影像诊断学》出版:冠状动脉CTA应用于左前降支病变介入治疗价值研究
14
作者 梅继全 柏忠美 +2 位作者 陈明 黄银山 龚飞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书名:《介入影像诊断学》作者:勃兰特·C.威布尔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53774176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患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因的首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是冠状动脉系统... 书名:《介入影像诊断学》作者:勃兰特·C.威布尔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53774176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患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因的首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是冠状动脉系统中重要的一支动脉分支,也是最重要的冠状动脉支架,主要负责供应心脏的前部和左侧大部分区域血液。心脏冠状动脉通常从主动脉根部分出两支,分别为前降支、回旋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根部 心脏冠状动脉 科学技术出版社 动脉 影像诊断学 冠状动脉 血管 回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血管内碎石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紫微 白洁 +4 位作者 郑甲林 唐炯 杨帮国 蔡文峰 齐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冲击波球囊血管内碎石术(IVL)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50例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其中各25例分别采用Shockwave球囊IVL、... 目的探讨冲击波球囊血管内碎石术(IVL)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50例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其中各25例分别采用Shockwave球囊IVL、临床常规介入方法治疗。血管内超声导引手术操作,评估钙化病变特征及术后支架膨胀率。观察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VL治疗组术后患者最狭窄处支架膨胀率显著高于非IVL治疗组[(82.6±8.2)%比(76.4±11.2)%,P=0.030],手术时间更短[(78.6±30.8)min比(102.9±37.5)min,P=0.016],发生非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少(5例比12例,P=0.037),均未发生慢血流、无复流、冠状动脉穿孔、急性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冲击波球囊IVL治疗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支架膨胀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病变 冲击波球囊 血管内碎石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松 凌云鹏 +8 位作者 傅元豪 张鲁锋 杨航 郭丽君 王贵松 崔鸣 牛杰 高炜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料,以同期、同一术者完成的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383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与OPCAB组相比,HCR组手术时间短[(152.9±43.8)min vs.(262.6±51.8)min,t=-16.993,P=0.000],术后总引流量少[中位数460(20~2070)ml vs.980(130~8770)ml,Z=-8.232,P=0.000],输血少[12例(16.4%)vs.200例(52.2%),χ2=31.555,P=0.000],机械通气时间短[(9.4±7.4)h vs.(19.0±18.3)h,t=-4.391,P=0.000]。术后HCR组随访73例(100%),OPCAB组随访360例(94.0%)。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5.0±9.6)月vs.(22.8±10.6)月,t=1.693,P=0.091]。2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例(5.5%)vs.10例(2.8%),χ~2=0.684,P=0.408],生存曲线也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1.041,P=0.308)。结论 "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与OPCAB相比手术时间短,引流量少,输血少,机械通气时间短,随访结果显示其MACCE发生率与OPCAB相近。因此认为,"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站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杂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随访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
17
作者 许左隽 殷兆芳 +5 位作者 王长谦 范例 范虞琪 韩志华 任义荣 陈侃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手术并...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手术并发症、旋磨对病变处及远端分支血管的影响及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4例患者共26处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均经桡动脉成功行冠状动脉旋磨术,旋磨后病变处狭窄程度由(89.5±7.3)%降至(37.6±5.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所有病变均成功置入DES,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6处钙化病变共20条分支血管,旋磨后所有分支血管均未发生栓塞、夹层,开口直径无显著变化。24例患者平均随访(11.0±6.1)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15个月因重症肺炎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6例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及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结论 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对病变处及远端分支血管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严重钙化病变 旋磨术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全胸骨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三支血管病变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观察
18
作者 苏丕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51-52,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胸骨下段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OPCABG)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方法:对2013.8-2015.5期间在我院分组进行的经胸骨下段MIDOPCABG及... 目的:对比研究胸骨下段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OPCABG)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方法:对2013.8-2015.5期间在我院分组进行的经胸骨下段MIDOPCABG及常规全胸骨正中切口OPCABG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各25例进行术后2年双源冠状动脉CT(CTCA)检查随访,对比两组桥血管的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胸骨下段小切口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病变 胸骨切口 对比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进展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非罪犯病变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杨红 刘成 +3 位作者 刘森 邵琪琪 夭元昊 付真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背景 残余胆固醇(R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NCCLs)进展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残余胆固醇与进展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R... 背景 残余胆固醇(R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NCCLs)进展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残余胆固醇与进展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RC对发生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48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入组患者在出院1、3、6和12个月接受预定随访。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探究RC与NCCLs中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斑块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探究RC对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48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NCCLs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n=38)和未发生MACE组(n=450)。通过OCT识别NCCLs的斑块特征,共分析了749个NCCLs斑块,304个NCCLs斑块最小管腔面积(MLA)<3.5 mm^(2)。随访期间38例(7.8%)患者共发生了41例次NCCLs斑块引起的MACE事件,18例(3.7%)患者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15例(3.1%)发生了不确定因素的死亡。发生MACE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TCFA、MLA<3.5 mm^(2)比例高于未发生MACE组(P<0.05)。105例患者检查出TCFA,其中22例发生MACE(发生MACE的TCFA组),83例未发生MACE(未发生MACE的TCFA组)。发生MACE的TCFA组糖尿病比例与RC高于未发生MACE的TCFA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示,RC与最薄纤维帽厚度、MLA呈负相关(r_(s)=-0.665、-0.771,P<0.05),与最大脂质弧度、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_(s)=0.806、0.48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3.410,95%CI=1.165~9.988,P=0.025)、高RC水平(OR=5.879,95%CI=1.436~24.073,P=0.014)是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绘制RC预测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695(95%CI=0.571~0.819,P=0.005),最佳截断值为0.606 mmol/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8、0.518。结论 RC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中NCCLs易损斑块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对NCCLs中TCFA发生MAC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 残余胆固醇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通道分型诊断价值
20
作者 俞璐 唐辉 +3 位作者 周华 林涛 袁明远 吴启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后先行CTA检查后1个月内做ICA检查。侧支通道根据ICA结果分为三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无明显连续性连接为CC0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存在细线样连接为CC1型;闭塞血管与侧支之间有连续的边支血管样连接为CC2型。以ICA所示的CC分型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在CC分型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基于CTA的总体CC分型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90.1%,82/91,Kappa=0.848,P<0.001),CTA在CC0、CC1及CC2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33/33)、81.1%(30/37)、90.5%(19/21)。另外,CTA对评价供血侧支血管来源也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84.5%,49/58),其中在诊断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时诊断效能较好,准确率分别为88%(44/50)和2/2,但是当侧支通道来自间隔支时诊断效能较低,结果为3/6。结论: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CC分型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在对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高于室间隔支侧支,可以给介入医生术前提供侧支路径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 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