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洛四联症伴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异位起源的外科治疗体会
1
作者 吴功志 吴亦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959-959,共1页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冠状动脉 外科治疗 TOF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肌桥二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继红 何学志 +1 位作者 庄熙晶 张庆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8-318,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肌桥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 治疗 经胸骨下段小切口 冠状动脉前降支 临床应用价值 内乳动脉 术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胸骨下段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七例
3
作者 何学志 刘继红 +3 位作者 庄熙晶 张庆华 王多友 段文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6-116,共1页
2005-05至2006-08,我们在连续硬膜外麻醉,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7例。现总结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胸骨下段小切口 连续硬膜外麻醉 冠状动脉前降支 治疗经验 心脏不停跳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细胞凋亡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4
作者 高凤兰 李祝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9-539,54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冠心病猝死 死亡患者 心肌细胞凋亡 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 法医解剖 病理检验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盐水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强化的影响
5
作者 Dae Jung Kim Tae Hoon Kim +2 位作者 Sang Jin Kim 古今(译) 史河水(校)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7期821-821,共1页
目的:前瞻性探讨加注生理盐水的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强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00个连续病例(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8±11岁)因... 目的:前瞻性探讨加注生理盐水的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强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00个连续病例(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8±11岁)因冠状动脉疾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注人生理盐水的流率(3、4、5、6和7ml/s)将所有病例分成5组(每组20例)。首先以4ml/s的注射流率经静脉注人碘对比剂60m1,接着根据组别分别以3~7ml/s的注射流率经静脉加注60ml生理盐水。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CT值,应用Scheff6方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多层螺旋CT 动脉根部 生理盐水 医学伦理委员会 冠状动脉前降支 注射流率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关胸时间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影响
6
作者 白国峰 廖伟莉 +4 位作者 董小莉 杨景昊 张柳红 张豪 王希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0,共6页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肌注射使得手术关胸时间产生差异,探究手术关胸时间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心肌梗死模型药物干预试验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肌注射使得手术关胸时间产生差异,探究手术关胸时间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心肌梗死模型药物干预试验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中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即只过针不结扎;3个处理组,分别在LAD结扎后的10、30、45 min于左心室心肌定点注射生理盐水。连续记录21 d内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存活天数并计算大鼠存活率。结果显示,LAD结扎后,3个处理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21 d后左心室前壁变薄;21 d内10 min注射组的大鼠存活率高达50%。结果表明,LAD结扎后应尽快注射,即手术关胸时间越早,术后大鼠存活率越高。研究结果可为LAD结扎后的注射时间提供参考范围,并为AMI相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定点注射 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杨庭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i00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大鼠死亡率为11.82%;存活8周的心肌梗死者大鼠可达80.6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组左室重、左室舒张末压、心率均显著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此法简单、有效、重复性好,对研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存活率 实验研究 大鼠模型 冠状动脉前降支 大鼠实验模型 经口气管插管 左室舒张末压 戊巴比妥钠 血流动力学 左心室功能 左心室重构 复合麻醉 SD大鼠 病理检测 左室内压 重要意义 收缩压 心电图 死亡率 24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早期心肌梗死的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姚季生 姚申 +2 位作者 应爱娣 颜召文 佘伟良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49-51,F002,共4页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分钟到24小时)心肌梗死模型.用抗肌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表明:冠状血管结扎后30分钟,梗死区少数心肌出现轻度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小时,...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分钟到24小时)心肌梗死模型.用抗肌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表明:冠状血管结扎后30分钟,梗死区少数心肌出现轻度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小时,梗死区心肌缺染范围扩大呈带状、条状、片状;结扎lO-24小时,梗死区心肌缺染范围达全层,大部分属完全性缺染,与非梗死区分界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肌红蛋白 早期心肌梗死 实验性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梗死模型 大鼠心肌 PAP法 蛋白抗体 冠状血管 不完全性 非梗死区 心肌缺 结扎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时如何选择结扎位点和控制心肌梗死面积 被引量:2
9
作者 侯予龙 郭伟 +1 位作者 杨志健 赵建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 :研究不同结扎位点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寻找有效、准确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建模前通过直视解剖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明确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右缘之间交点和心尖的假想连线为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走行... 目的 :研究不同结扎位点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寻找有效、准确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建模前通过直视解剖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明确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右缘之间交点和心尖的假想连线为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走行标志,选择在此连线上左心室最高点为缝扎位点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n=58)。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n=38)。建模后,观察大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对比2组大鼠建模成功率;氯化三苯四唑(TTC法)检测比较2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建模后心电图示:实验组建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9%vs 65.5%,P<0.01)。TTC法检测结果示:实验组中心肌梗死面积在中等梗死面积范围内的大鼠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0只vs 11只,P<0.01)。结论:直视下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有助于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位点,控制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建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面积 冠状动脉前降支 氯化三苯四唑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仁素对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HSP70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碧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86-1986,共1页
关键词 核仁素 心肌缺血预适应 大鼠 冠状动脉前降支 基因转染 心肌细胞 RNA 乳鼠 再灌注 紫外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11
作者 董梅 葛培培 +1 位作者 张真真 李留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4-504,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1岁,2014-10-19因"突发胸痛1 h"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查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狭窄病变,未置入支架。术中应用普通肝素5000 U,术后给予低分子...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1岁,2014-10-19因"突发胸痛1 h"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查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狭窄病变,未置入支架。术中应用普通肝素5000 U,术后给予低分子量肝素0.4 ml(5000 IU/支),1次/12 h,皮下注射,共7天。2014-10-30患者胸痛缓解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 急性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前降支 低分子量肝素 突发胸痛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保护作用
12
作者 梁有峰 王爱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5-365,共1页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贫血,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非促造血方面的细胞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作用等,可在心脏缺血性疾病中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贫血,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非促造血方面的细胞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作用等,可在心脏缺血性疾病中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其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学基础。本研究旨在观察EPO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标准化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的方法复制大鼠心梗模型,即大鼠全麻、无创呼吸支持的条件下,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以此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所有心梗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即EPO组和对照组,EPO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方法给予EPO(3 000 u/kg),共3d(术前1 d、当天、后1 d),对照组大鼠相同的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7 d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尾静脉抽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的含量。术后28 d后经右颈总动脉插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大鼠心功能;通过梗死周围心肌组织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调亡蛋白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借以评价EPO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毛细血管和调亡蛋白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试验过程中,共死亡7只,其中麻醉死亡1只,胸壁大血管损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2只,前降支动脉结扎后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只,术后因心衰死亡、肺部感染等原因死亡3只。免疫组化实验研究显示,EPO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P<0.05);EPO干预后,梗死周围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Bcl-2/Bax值显著增高;梗死周围区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6.3±0.7,4.6±0.9个/视野,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dp/dtmax明显升高而LVEDP、-dp/dtmax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给予EPO,其可通过促进梗死周围区域毛细血管形成、抑制梗塞周围区炎症反应及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而达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后 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脏保护作用 大鼠 Bcl-2/Bax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十九)
13
作者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1-392,共2页
例51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先天发育不良男性患者,40岁,干部。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已两年,加重约3个月,于1993-12—16入我院,患者自1991年岁末起偶于劳累后心前区疼痛,不伴出汗,持续数秒至1~3rain,自行缓解,多在下午3时以后发作。每... 例51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先天发育不良男性患者,40岁,干部。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已两年,加重约3个月,于1993-12—16入我院,患者自1991年岁末起偶于劳累后心前区疼痛,不伴出汗,持续数秒至1~3rain,自行缓解,多在下午3时以后发作。每年约发作5~7次,有时则觉两侧胸痛,未曾就诊和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冠状动脉前降支 区疼痛 病例 先天发育不良 男性患者 自行缓解 阵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创Beagle犬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
14
作者 邓祖跃 杨何 +1 位作者 刘璐 陈永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2,60,共6页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建立beagle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比较其效果。方法将30条Beagle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条。1假手术组,开胸后剪开心包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另外两组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用钛夹夹闭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2微创直视组,在...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建立beagle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比较其效果。方法将30条Beagle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条。1假手术组,开胸后剪开心包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另外两组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用钛夹夹闭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2微创直视组,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开3.0 cm小切口,光源和操作器械均由此孔进入胸腔。3胸腔镜组,采用左侧第3肋间锁中线开孔1.0 cm,作为探测孔,电视胸腔镜由此进入胸腔,在第3肋间胸骨旁线及第4肋间锁中线处各开0.5 cm小孔作为操作孔,手术器械由此进入胸腔。造模后,测定心电图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 Tn I)含量变化,采用HE染色了解各组的心肌病变情况。记录手术成功率、从皮肤切开开始到关胸所需要的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心肌梗塞改变(心电图st段抬高,血清CK-MB和c Tn I水平增加,心肌缺血坏死纤维化,心肌细胞减少)。两种造模方法的犬存活率达90%,微创直视法所需时间明显较少,胸腔镜法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结论微创手术建立的心肌梗塞模型,动物创伤小,死亡率低,是一种研究心肌梗塞病理生理机制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前降支 电视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