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1
作者 唐瑞遥 张树桐 +4 位作者 黄增发 刘妮 丁义 杜昕雨 王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AI)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共存在197具移植物的CABG后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以人工评价结果(人工组)为标准,评估AI(AI组)判断移植...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AI)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共存在197具移植物的CABG后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以人工评价结果(人工组)为标准,评估AI(AI组)判断移植物及远端自体血管狭窄程度的效能;比较组间计算未受保护冠状动脉区域(UCT)的一致性,以及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耗时。结果 AI组判断移植物数量与人工组的一致性一般[组内相关系数(ICC)=0.743,P<0.05],其判断移植物最大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一般至优(Kappa为0.310~1.000,P均<0.05),判断移植物远端自体血管最大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一般至良好(Kappa为0.292~0.795,P均<0.05)。AI组计算UCT结果与人工组具有中等一致性(ICC=0.469,P<0.05)。AI组诊断UCT的曲线下面积为0.811。AI组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耗时较人工组为短(P<0.05)。结论 AI用于自动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量化移植物狭窄程度效率较高,且与人工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尚可,可作为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早期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1
2
作者 穆东亮 王东信 +4 位作者 李立环 单国瑾 苏玉 于钦军 史春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9,共8页
目的:观察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接受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107例患者,记录术前基础指标、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17天采用CAM-ICU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目的:观察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接受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107例患者,记录术前基础指标、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17天采用CAM-ICU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Intensive Care Unit)每天2次评估是否发生谵妄;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进行9项认知功能测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采用与ISPOCD1研究同样的标准。结果: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47.7%(51/1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5.3%(57/1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加(OR1.174,95%CI1.0851.269,P〈0.001)、术前糖尿病史(OR4.224,95%CI1.54311.563,P=0.005)、术后发生并发症(OR3.667,95%CI1.15211.670,P=0.028)和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长(OR1.024,95%CI1.0051.044,P=0.016);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加(OR1.065,95%CI1.0011.134,P=0.047)和术后谵妄持续时间长(OR1.744,95%CI1.1732.593,P=0.006)。结论: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是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谵妄持续时间长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谵妄 认知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1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进 肖锋 +5 位作者 李岩 信维强 杨阳 李西慧 宋波 朱赛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连续进行1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包括113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35%的病例,分析与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采集北京大学第... 目的:连续进行1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包括113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35%的病例,分析与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采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1 098例CABG手术临床资料,对全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全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室壁瘤形成、主动脉瓣返流、同期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室壁瘤切除、同期主动脉瓣置换、围手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CABG手术等;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时,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 CABG对于围手术期的预后倾向于是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性别(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术期使用IABP是明确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手术期使用IABP,对于全部患者是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需特别注意并谨慎处理;CABG同期合并其他非心脏手术以及同期处理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和室壁瘤切除、左室重建均不是影响围手术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手术期间 危险因素 心排血量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扬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马晓辉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0-672,共3页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OPCAB),148例(37.6%)选择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CCABG).胸膜外技术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保持胸膜腔完整,常规将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用大隐静脉.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严格控制血糖于6~10mmol/L.结果移植血管数行CCABG患者为3.1±0.6支,行OPCAB患者为2.4±0.8支;379例(96.2%)使用LIMA.全组死亡3例(0.76%),发生并发症9例(2.28%).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患者为9.7±5.4h,CCABG患者为20.3±15.0h.术后住ICU时间2.7±1.0天,住院时间11.8±5.0天.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围术期进行精细处理,老年患者亦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晓辉 高长青 +4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刘国鹏 万辉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77-878,共2页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率 ,并探讨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8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并将患者分为房颤者和非房颤者两组 ,调查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 (30个变量 )...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率 ,并探讨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8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并将患者分为房颤者和非房颤者两组 ,调查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 (30个变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从而筛选出易致房颤的有关因素。结果 房颤发生率 12 .5 %(48例) ,高龄 (>70岁 )、术前脑卒中病史和胸膜破损是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结论 高龄是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病理基础 ,而脑卒中病史和胸膜破损是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分流 体外循环 统计学分析 胸膜破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82例 被引量:6
6
作者 高长青 李伯君 +6 位作者 肖苍松 吴扬 王刚 马晓辉 姜胜利 刘国鹏 盛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6-667,共2页
目的总结58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疗效及治疗经验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回顾1998年10月~2005年4月共完成OPCAB 582例,男506例,女76例,年龄35~8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58例... 目的总结58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疗效及治疗经验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回顾1998年10月~2005年4月共完成OPCAB 582例,男506例,女76例,年龄35~8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58例,术前合并其他疾病480例.结果搭桥为2.6±1.3支/例,搭桥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为3.2±1.2h,术后住院为7±1.6天,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死亡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其余患者术后无纵隔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近、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对高危患者具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万里飞 郝兴海 +6 位作者 张喆 赵鸿 崔仲奇 张鲁锋 宋之明 解基严 万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9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在体外平行循环支持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使...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9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在体外平行循环支持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25例,其中术前置入18例,术中置入5例,术后置入2例。术中同期行二尖瓣手术8例,围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6.1%。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危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多学科的心脏中心以及一定数量的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技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手术期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高长青 李伯君 +13 位作者 肖苍松 王刚 姜胜利 吴扬 马晓辉 朱朗标 刘国鹏 盛炜 陈婷婷 周琪 李佳春 王加利 丁振元 骆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3-66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 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总结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2005年4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97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 目的回顾性分析1 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总结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2005年4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97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523例;≥60岁的患者889例(79.4%);不稳定型心绞痛937例;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862例(77.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室间隔穿孔、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术后等.左主干病变176例,3支病变738例,3支以下病变382例.结果死亡4例(0.36%),总体并发症(胸骨哆开、脑梗死、纵隔炎)率1.6%.OPCAB组旁路移植2.5±0.4支,CCABG组旁路移植3.3±0.6支.左乳内动脉(LIMA)使用率94.3%,术后早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1例.全组随访2个月~7年.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科学的外科策略,精湛的手术技术及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疗效 被引量:11
9
作者 邓玉婷 张纯全 +1 位作者 刘玉昊 王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给予PCI近期的神经内分泌及心功能变化。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44例,根据是否行PCI分为PCI组23例,给予优化药物+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或者原位血管PCI,药物组2...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给予PCI近期的神经内分泌及心功能变化。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44例,根据是否行PCI分为PCI组23例,给予优化药物+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或者原位血管PCI,药物组21例,给予优化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抽静脉血及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各神经内分泌因素水平及心脏功能。结果与药物组比较,PCI组治疗后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降低[(2.70±0.31)μg/(L·h)vs(3.40±0.42)μg/(L·h),(155.32±11.70)ng/L vs(173.38±11.47)ng/L,(161.11±10.64)pmol/L vs(173.85±9.69)pmol/L,(2815.28±295.40)pmol/Lvs(3462.82±487.51)pmol/L,(532.81±115.32)pmol/Lvs(633.41±60.47)pmol/L,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缩小(P<0.01),LVEF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B型钠尿肽与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呈正相关,LVEF与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行PCI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分流 心绞痛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主干慢性完全闭塞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珏 姚民 +7 位作者 吴元 尤士杰 陈纪林 姚康宝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所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左主干完全闭塞的13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冠状...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所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左主干完全闭塞的13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4336例中检出左主干完全闭塞13例,占0.29%。②本组13例患者均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11例(84.6%)于心绞痛发作时V3~6导联ST段下移≥0.2mV。③13例患者均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④12例患者可见来自右冠状动脉丰富的侧支循环,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均在正常范围,另1例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者(EF=0.26)侧支循环较差。1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心绞痛消失。结论:左主干完全闭塞临床上很少见,来自右冠状动脉丰富的侧支循环对维护左心室功能非常重要.但不能防止心绞痛发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最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苍松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朱朗标 吴扬 马晓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41-842,共2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CABG) 5 0 6例 ,19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CPB减流量时若循环不能维持正常 ,加大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延长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后仍不能停机 ,立即经股动脉放置IABP。IABP占全部CABG的 2 4 % ,占CPB下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CABG) 5 0 6例 ,19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CPB减流量时若循环不能维持正常 ,加大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延长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后仍不能停机 ,立即经股动脉放置IABP。IABP占全部CABG的 2 4 % ,占CPB下CABG的6 4 %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未使用IABP。IABP辅助时间 (2 5 3±5 6 )h,16例顺利渡过低心排阶段 ,2例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因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死亡 ,死亡率 15 8%。 1例右髂总动脉穿破 ,另 1例出现右足背动脉栓塞 ,并发症发生率 10 5 %。作者认为 ,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应尽早使用IABP ,其效果好 ,并发症少 ,但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使用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 动脉内气囊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登顺 王辉山 +3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张南滨 姜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20-821,共2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BG...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BG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为23·6%,应用可达龙治疗1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7例(84·2%),应用艾司洛尔治疗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75%),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10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CABG术后发生AF与年龄、左房大小、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及术前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达龙、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AF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高龄、左房大及存在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的患者,CABG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术后AF较好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伯君 高长青 +4 位作者 张帆 姜胜利 肖苍松 吴扬 马晓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8-679,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存在缺血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为阳性,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211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60.7%,其余患者无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未造影),其中30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造影阳性率23.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80.0%),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诊4~3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543例的麻醉经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刚 高长青 +5 位作者 周琪 陈婷婷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阎军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3月间连续实施的OPCAB麻醉543例,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2mg/kg、氯胺酮0~0.5mg/k...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3月间连续实施的OPCAB麻醉543例,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2mg/kg、氯胺酮0~0.5mg/kg和芬太尼5~15μg/kg,麻醉维持采用以0.3%~1.5%异氟醚和1~3mg/(kg·h)异丙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行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基本稳定.本组患者苏醒时间为术后2.3±0.8h,拔管时间为术后5.8±1.6h.ICU停留时间0.5~2.0天,术后8.0±1.2天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死亡2例.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分流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扬 高长青 +3 位作者 肖苍松 李伯君 马晓辉 刘国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523-152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围术期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671例60岁以上接受CABG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组158例,非糖尿病组513例。按常规方法... 目的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围术期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671例60岁以上接受CABG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组158例,非糖尿病组513例。按常规方法行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搭桥材料常规使用左侧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术前术后严密监测血糖,采用以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为主的血糖调控策略,将血糖控制在术前6 mmol/L、术后8 mmol/L左右。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TTFM)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围术期总死亡率1.0%,糖尿病组病死率(1.9%)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0.77%),(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2.53%,糖尿病组并发症率(3.8%)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2.1%)(P<0.05)。术后脑梗死发生率糖尿病组(1.2%)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0.7%),(P<0.05)。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患者CABG围术期死亡和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围术期应采用精细的血糖监测和调控及综合治疗措施控制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使老年糖尿病患者取得很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糖尿病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晓辉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姜胜利 肖苍松 吴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30-1032,共3页
目的分析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行搭桥手术的3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OPCAB)组18例,传统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CCABG)组12例,OPCAB组使用血管... 目的分析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行搭桥手术的3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OPCAB)组18例,传统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CCABG)组12例,OPCAB组使用血管稳定器(OctopsⅢ型)固定靶血管,CCABG组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记录术中、术后相应时间点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围术期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CCABG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液体用量和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高于OPCAB组,而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OPCAB组(P<0.05)。麻醉诱导期间两组心率(HR)、桡动脉收缩压(SAP)、桡动脉舒张压(DAP)和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关胸前后及回ICU后1h、6hCCABG组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高于OPCAB组,而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明显低于OPCAB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心脏功能,但OPCAB血流动力学调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血流动力学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东 高长青 +2 位作者 肖苍松 任崇雷 叶卫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3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术前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F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PCAB组比较,CCABG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术后F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CCABG组明显高于OPCAB组(P<0.01)。结论CABG对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与CCABG相比,OPCAB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血功能,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及其相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凝血功能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葛亚力 史宏伟 +4 位作者 朱雯霏 马正良 魏海燕 顾小萍 鲍红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2-53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就诊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127例,分为三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1.6万U/k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就诊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127例,分为三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1.6万U/kg)、小剂量乌司他丁组(0.8万U/kg)和对照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在手术当日和次日晨8时测血浆皮质醇浓度,并在术前、开胸、术毕、术后6h和术后24h分别检测IL-6、IL-10、TNF—α.和S100β蛋白水平。术前1d、术后1周和3个月分别应用精神神经测试组合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判定有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计算各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且比较术后1周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最终93例患者完成研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24h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明显(P〈0.01),且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术后血浆皮质醇浓度均较对照组低(均P〈0.01);三组患者术毕、术后6h和24h血浆IL-6、IL-10、TNF-α水平及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在术毕、术后6h和24h血浆IL-6、TNF-α水平浇以及在术后6hSlOOl3蛋白水平均比相对应时间点的对照组患者降低(均P〈0.05),但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术后1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25.8%和23.3%)均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术后3个月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12.9%和16.7%)与对照组(2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组(n=31)在术后24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高于非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组(n=6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1周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及脑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副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学 白细胞介素/血液 糖蛋白α/治疗应用 肿瘤坏死因子仅/血液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慕妍 李琼妹 +2 位作者 王沐廷 邱旭龙 李锐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686-2689,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3个月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及影响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患者共121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生存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3个月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及影响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患者共121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生存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前比较CABG术后3个月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以及躯体健康总评和精神健康总评的分值均增高(P<0.01)。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与术后精神健康总评分值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 CABG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分值较术前均不同程度增高,合并基础疾病、高龄患者、女性患者、病变较重、术前健康评分值低等因素是导致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值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双源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义忠 王勇 +4 位作者 李春和 吴奇勇 张明 袁俊强 袁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7-571,共5页
目的 :评价二代双源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CABG后行二代双源CT检查的资料,对所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 目的 :评价二代双源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CABG后行二代双源CT检查的资料,对所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综合评价桥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通畅情况,并与7例同期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2组医师采用盲法判读结果。结果:72例共有145支桥血管,所有患者桥血管均得到评估,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桡动脉桥总的通畅率分别为86.4%、68.4%、57.1%;145支桥血管中共有65支序贯桥,序贯桥和非序贯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5.4%、75.0%;对比术后不同时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发现乳内动脉桥各时间组之间的通畅率无明显差别,大隐静脉桥的通畅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7例患者CTA与ICA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无差别。结论:二代双源CT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且能够对桥血管及近、远端吻合口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是CABG后随访中判断桥血管是否通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X线计算机 有创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