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正茂 于雪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2,共7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其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仍具争议。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器械,药物涂层球囊逐渐被应用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起到了简化操作程序、保护分支血管的作用。...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其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仍具争议。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器械,药物涂层球囊逐渐被应用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起到了简化操作程序、保护分支血管的作用。本文就药物涂层球囊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最新证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脉介入术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源 张冬 +2 位作者 尹栋 徐波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7-832,共6页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又病变患者1545例(共...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又病变患者1545例(共计1601处病变)。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分支闭塞分为无分支闭塞组(n=1431例)和分支闭塞组(n=114例)。按时间顺序将1601处病变中前1200处作为建模数据集用于构建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将后401处作为验证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建模数据集分析显示,术前主支血管斑块与分支血管位置关系、支架置入前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等级、术前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角度、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术前主支/分支血管直径比是分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0[95%可信区间(CI):0.75~0.85],Hosmer—Lemeshow法(HL)P=I.00;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6(95%CI:0.71~0.82),HLP=0.12。验证数据集检验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1(95%CI:0.73~0.89),HLP=0.77;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7(95%CI:0.69~0.86),HLP=0.58。建模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患者评分系统积分四分位数划分结果显示评分积分≥10分患者分支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10分以下患者(P〈0.001),术中分支闭塞风险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简便易用,通过定量分析冠脉造影区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策略 分支闭塞 风险预测 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6 位作者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血管闭塞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特点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陈少伯 张建起 赵季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倩倩 张冬 +3 位作者 杨浩瀚 徐晗 尹栋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又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上市前临床试验的样本量考量 被引量:4
6
作者 尹潞 韩国亮 +5 位作者 丁丽娟 李思冬 刘小云 赵延延 李卫 王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4-500,共7页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Meta分析方法为上市前药物洗脱球囊(DEB)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支病变相关临床试验提供样本量依据。方法:目前仅有辽宁垠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轻舟®(Bingo®)DEB导管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Meta分析方法为上市前药物洗脱球囊(DEB)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支病变相关临床试验提供样本量依据。方法:目前仅有辽宁垠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轻舟®(Bingo®)DEB导管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分支病变治疗,故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非劣效性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9个月随访时基于造影获得的分支血管靶病变节段内直径狭窄百分比(DS%)。根据产品和适应证等设定关键词检索组合,对同品种产品开展文献检索和筛选,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已上市同类产品结果,为上市前DEB导管随机对照试验的样本量计算提供效应值、非劣效界值等依据。结果:共计筛选106篇文献,最终符合入排标准共计10篇文献(含9项研究),其中报告术后9个月DS%的5项研究,结合临床实际和Meta分析合并同品种产品研究的结果,假设两组DEB导管能够达到同样的DS%水平,即Meta合并效应值点估计27.74%,并基于所有单项研究报道结果保守估计标准差设置为±18.00%,结合4项DEB导管与普通球囊相比较的术后DS%均差Meta结果为-9.61%(95%CI:-15.29%~-3.93%),再结合临床考虑设定非劣效界值在7.00%,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最终每组需入选140例,两组共计280例。结论:以DEB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支病变为例,采用文献检索和Meta分析方法可为临床试验的样本量估算提供更为稳妥的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球囊导管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样本量计算 文献检索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P技术与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蒋芳勇 韦金儒 黎荣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TAP(T and small Protrusion)技术与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短期疗效。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TAP组及单支架组,所有患者主支血管直径均≥2.5 mm,分支血管直径≥2.0 mm。TAP组采... 目的探讨对比TAP(T and small Protrusion)技术与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短期疗效。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TAP组及单支架组,所有患者主支血管直径均≥2.5 mm,分支血管直径≥2.0 mm。TAP组采取边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TAP技术),单支架组边支球囊扩张,不植入支架。检测手术局部麻醉后、术后1、24和72 h C-反应蛋白(CRP)及脑钠肽(BNP)的水平,并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两组的短期疗效比较,TAP组的心绞痛及MACE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TAP术后24、72 h的CRP及BNP组明显低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短期疗效优于单支架技术,且手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TAP技术 C-反应蛋白 脑钠肽 心脏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被引量:3
8
作者 蔡炜 陈恩 陈良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6-10,共5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5%~20%,仍是PCI领域极富挑战的难题之一。较之非分叉病变,CBL的PCI不仅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且术后再狭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5%~20%,仍是PCI领域极富挑战的难题之一。较之非分叉病变,CBL的PCI不仅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且术后再狭窄和血栓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尤其是边支血管开口再狭窄。国内许多学者针对CBL介入治疗策略和技术进行了改良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本文就CBL的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重视实际临床预后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广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临床预后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药物洗脱支架 并发症发生率 STENT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闭塞的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0
作者 董蕾 刘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9期31-35,共5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分支闭塞是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主要并发症,其受多重机制、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保护分支血管则是介入手术的主要治疗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闭塞的机制、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分支闭塞是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主要并发症,其受多重机制、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保护分支血管则是介入手术的主要治疗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闭塞的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进一步了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后对分支血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闭塞 机制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和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龙宇博 胡湖 +5 位作者 黄承诚 周婷 刘金武 郑昭芬 荣晶晶 潘宏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6-1253,共8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362例患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393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评估指标、冠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指标以及分叉病变中代表分支血流灌注的μQFR等数据资料。393处分叉病变按照8:2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分叉病变中分支灌注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测试集中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可能存在血流灌注受损(μQFR<0.8)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由这5个变量建立术前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96~0.958),灵敏度为0.864(95%CI:0.818~0.910),特异度为0.850(95%CI:0.780~0.920)。测试集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17~0.976),灵敏度为0.870(95%CI:0.756~0.936),特异度为0.923(95%CI:0.759~0.986)。结论:冠脉分叉病变中分支的血流灌注情况主要与主支和分支的多个解剖学因素相关,其中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存在灌注受损的独立预测因素;所建立的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灌注 基于Murray分叉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文庆 程志勇 +2 位作者 魏明霞 邓立菊 张春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参照管腔直径(RLD)及病变长度、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并记录术后12个月支架内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TLR)、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IVUS组主支和分支MLD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MLA、RLD、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IVUS组支架内血栓、TLR、MACE发生率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 IVUS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助于优化支架植入,改善PCI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及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建花 李世勋 +1 位作者 周凡 雷大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4-568,共5页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SB)保护及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127例,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63例...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SB)保护及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127例,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法,观察组(64例)采用m-JBT,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常规随访1 a。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前向血流3级显示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类型、分叉病变类型和位置、靶血管直径狭窄程度、主支血管(MV)和SB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使用球囊和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和射线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B的TIMI前向血流3级显示率在MV球囊预扩张、MV支架置入和术后1 a随访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院内PCI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 a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SB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JBT治疗后患者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降低,近远期血流灌注改善,心源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敏肌钙蛋白I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技术获得FDA认证
14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Tryton公司的侧枝支架技术已经获得FDA认证。手术中,定位后扩张分叉部位,传统的药物洗脱支架及侧枝支架分别置入主要动脉和侧枝血管,从而同时治疗分叉部位的全部病灶。这种特殊设计的支架结构可以与标准支架一起覆盖分支病灶。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FDA认证 支架技术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结构 手术中 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龙宇博 周婷 +6 位作者 潘宏伟 李媛媛 王长录 张宇 胡湖 胡遵 荣晶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4-561,共8页
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 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主干冠状动脉真性分叉冠心病患者211例,分叉病变共计234支。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数据、分支保护方式、术后分支TIMI血流等资料,并对术后分支血管进行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测定。PCI术后μQFR<0.8认为分支有灌注障碍,分为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n=51,53支分支病变),另μQFR≥0.8的患者为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n=160,181支分支病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多种临床及解剖学因素对PCI术后分支灌注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PCI术后分支血流分级均为TIMI3级,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53支(22.6%)血管术后分支μQFR为0.70±0.10,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为0.93±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比较,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分支病变长度、分支参考直径、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升高,主支与分支直径比、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前主支μQF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r=-0.49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788,P<0.001)、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28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r=-0.469,P<0.001)、分支病变长度(r=-0.157,P=0.016)与术后分支μQFR呈显著负相关,分支参考直径(r=0.173,P=0.008)、主支分支直径比(r=0.194,P=0.003)、术后分支开口直径(r=0.328,P<0.001)与术后分支μQFR呈正相关,与临床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个因素是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228,95%CI:1.144~1.318,P<0.001),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OR=1.110,95%CI:1.055~1.168,P<0.001),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115,95%CI:1.042~1.192,P=0.001),分支病变长度(OR=1.121,95%CI:1.021~1.231,P=0016)。结论:PCI术后分支血流达到TIMI 3级的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PCI术后应积极行功能学评估。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术后分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定量血流分数 分支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兴支架术对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16
作者 王硕 战吟戈 +3 位作者 郑庆厚 陈勤聪 王乐 李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947,共7页
目的探讨即兴支架术(provisional stenting,PS)在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该术式对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S术式并完成... 目的探讨即兴支架术(provisional stenting,PS)在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该术式对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S术式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静息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dynamic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检查,观察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支架植入即刻成功率以及是否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冠脉无复流、分支受累、分支急性闭塞、急性左心衰、心脏传导阻滞、心脏压塞、大出血、死亡;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测得的冠状动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心功能指标[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心肌灌注评价指标包括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应用静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检查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结果安全性指标观察显示:支架植入即刻成功率100%、回旋支受累行球囊对吻扩张19例(23.1%),分支急性闭塞1例,后行双支架术,应用PS-T(provisional stenting-T stenting)术式;无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冠脉无复流、急性左心衰、心脏传导阻滞、心脏压塞、大出血、死亡病例。有效性指标观察显示:术后IVUS测得的MLA较术前明显改善;自术后7 d开始,BNP、CK-MB、cTnⅠ较术前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指标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的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显著优于术前。结论PS可改善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损伤和心肌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SPECT) 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 即兴支架术(PS) 心肌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脉分叉病变复杂策略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安全性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永曜 吴强 +4 位作者 杨天和 蒋清安 唐峰 谭洪文 张长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121-2122,共2页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很多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已成为PCI术适应证,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复杂策略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in—stentthrombosis,ST)的并发症也随...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很多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已成为PCI术适应证,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复杂策略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in—stentthrombosis,ST)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并带来严重心血管事件后果,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巨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支架内血栓形成 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分析其分叉处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轶 荆晶 +1 位作者 刘宏斌 王立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维重建测量分叉病变各血管段的参数值,评估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处分叉病变的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分叉/开口处血管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在冠脉三维重建和IVUS两组测量值之间无差别。以IVUS为标准,三维重建对分支开口狭窄的检出及分叉病变类型的判断各出现1例偏差。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脉分叉病变的定量测量及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三维重建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支药物洗脱支架+分支药物涂层球囊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文 魏芳晶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 探究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分支药物涂层球囊(DCB)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DCB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预后。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 目的 探究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分支药物涂层球囊(DCB)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DCB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预后。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诊断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131例。依据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组:被动球囊拘禁组43例、主动球囊拘禁组43例和主支DES+分支DCB组45例。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时各组的血管晚期管腔丢失,以及术后12个月内各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三组主支血管的晚期管腔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而主支DES+分支DCB组分支血管的晚期管腔丢失均低于其他两组(均为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MACE发生率分别为主动球囊拘禁组16.3%、被动球囊拘禁组18.6%和主支DES+分支DCB组4.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与普通球囊组(主动球囊拘禁组+被动球囊拘禁组)相比,主支DES+分支DCB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4.4%比17.4%,P=0.036)。结论 主支DES+分支DCB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时,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用DCB治疗分叉病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球囊拘禁技术 被动球囊拘禁技术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分叉病变三维重建最佳投照角度与介入投照角度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珊珊 郝培远 +4 位作者 陈爱华 宋旭东 魏向龙 何非 涂圣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943-2946,共4页
目的:研究medis3D系统快速生成的用于右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5-11月期间接受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0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患者右冠脉病变的两个视图的投照影像进行三维靶血... 目的:研究medis3D系统快速生成的用于右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5-11月期间接受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0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患者右冠脉病变的两个视图的投照影像进行三维靶血管重建,快速生成最少短缩率或延长率的最佳投照角度,选取两名10年以上介入经验的术者对其优越性进行评估,量化为-2至2五个等级。并对短缩率和所需投照次数进行比较评估。结果:本研究20例右冠状动脉的三维重建率为100%。生成的最佳投射角度量化评分1.38±0.72,明显优于实际介入时的角度,P<0.01。最佳投照角度下右冠状动脉主支三维长度与实际介入角度下二维测量无明显差异(32.54±5.68mmvs29.43±5.47mm,P=0.72),侧支明显长于实际测量值(26.58±3.59mmvs18.03±5.12mm。P<0.05),而主、侧支短缩率均明显小于实际介入时的投照角度的短缩率(1.48±1.88vs10.54±4.89,P<0.01;3.6±2.35vs22.13±8.08,P<0.01),并能显著减少投照次数(2.10±0.31vs2.55±0.61)。结论:medis3D系统快速生成的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优于传统介入使用的投照角度,具有较少的短缩率,并能减少所需的X线投照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三维重建 介入 最佳投照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