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在波动性高糖致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微 孔娜娜 +1 位作者 刘挺松 王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研究持续性高糖(CHG)和波动性高糖(IHG)环境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索HCAECs细胞凋亡是否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介导发生。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CAECs分为4组:①正常血糖组(CNG组,5 mmol/L葡萄... 目的研究持续性高糖(CHG)和波动性高糖(IHG)环境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索HCAECs细胞凋亡是否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介导发生。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CAECs分为4组:①正常血糖组(CNG组,5 mmol/L葡萄糖);②持续性高糖组(CHG组,20 mmol/L葡萄糖);③波动性高糖组(IHG组,5 mmol/L和20 mmol/L葡萄糖每8 h波动1次);④波动性甘露醇对照组(IM组,5 mmol/L和20 mmol/L甘露醇每8小时波动1次,保持与波动性高糖相同的波动性渗透压环境)。不同条件处理后的HCAECs,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CAECs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qRT-PCR检测RAGE的转录水平变化情况。用靶向RAGE的shRNA慢病毒敲低HCAECs中RAGE的表达量,观察IHG中Caspase-3的活化表达情况。结果与CNG组相比,CHG组和IHG组细胞活力均降低(P<0.05),但IHG组细胞活力更低(P=0.035);IHG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28),Caspase-3活化状态(P=0.037)和RAGE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用靶向RAGE的shRNA慢病毒敲低RAGE表达水平,发现波动性高糖导致的细胞凋亡情况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波动性高糖可通过增强RAGE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引起HCAECs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高糖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KD)患者血清中抵抗素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ET-1及NO/eNOS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司菲菲 刘芮汐 +3 位作者 许春华 宋思捷 胡贺芬 易岂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抵抗素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ET-1及NO/eNOS的关系。方法收集川崎病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清,加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分为4组:KD患儿血清组(KD组)、抵抗素组(Re组)、正常人血清组(N组)、KD患... 目的探讨抵抗素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ET-1及NO/eNOS的关系。方法收集川崎病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清,加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分为4组:KD患儿血清组(KD组)、抵抗素组(Re组)、正常人血清组(N组)、KD患儿血清加抵抗素抗体组(KD+antiRe组)。干预24h后,硝酸酶还原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real-time PCR测定细胞ET-1及eNOS的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抵抗素及e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抵抗素水平:与N组比较,KD组与Re组抵抗素水平明显增高(P<0.05),KD+antiRe组抵抗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KD组较Re组降低(P<0.05)。各组NO水平:与N组比较,KD组和KD+antiRe组NO水平明显升高(P<0.05),Re组下降(P<0.05);KD+antiRe组较KD组NO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各组ET-1mRNA表达水平:与N组及KD+antiRe组比较,KD组、Re组的ET-1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N组与KD+antiR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组与R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e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KD组、Re组与KD+antiRe组较N组均降低(P<0.05),KD组较Re组及KD+antiRe组降低(P<0.05),Re组较KD+antiRe组降低(P<0.05)。结论抵抗素参与了KD患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T-1及NO/eNOS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KD) 抵抗素 冠状动脉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笃秋 夏中华 +2 位作者 潘迪华 蔡彬 周天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4-996,共3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为CSF的患者61例,分为A组(30例)和B组(31例),B组仅给予常规药...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为CSF的患者61例,分为A组(30例)和B组(31例),B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4周。研究CSF患者治疗前后c EPCs的数量及功能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增加CSF患者c EPCs的数量,同时也显著改善其c EPCs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增殖能力。结论: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增加CSF患者c EPCs的数量且伴随着c EPCs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 阿托伐他汀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扩张液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培生 陈鑫 +1 位作者 徐明 缪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扩张液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9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组(GV组,n=28)、罂粟碱组(Pap组,n=32)以及空白对照组(n=30)。常规扩张离取后...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扩张液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9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组(GV组,n=28)、罂粟碱组(Pap组,n=32)以及空白对照组(n=30)。常规扩张离取后的大隐静脉,各组的扩张液各不相同。测量扩张过程中扩张压力的峰值,扩张后单位面积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死亡数目,以及扩张后单位面积VEC合成释放一氧化氮(NO)的量。结果:3组扩张液扩张后均可见大隐静脉内膜VEC的死亡,以及中膜血管平滑肌的撕裂。但是GV组扩张压力峰值和单位面积VEC死亡数目明显小于Pap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单位内皮合成释放NO量明显高于Pap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大隐静脉离取后扩张是损伤血管内膜的过程,GV组扩张液能明显降低扩张大隐静脉所需的压力,并且能最大限度的保护VEC和血管内膜的完整性,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能提高大隐静脉桥的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琳 李志梁 +6 位作者 朱肖星 马骏 洪长江 何建新 向定成 潘春梅 邱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的影响。方法: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接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ICOSL在人冠状动脉内...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的影响。方法: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接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ICOSL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ox-LDL的干预作用。结果:对照组和ox-LDL刺激组ICOSL mRNA的平均光密度OD值分别为0.071±0.035和0.186±0.044(n=6),ICOSL Western blot吸光度A值分别为10.88±1.53和16.03±4.08(n=6),ox-LDL(100mg/L)可增加ICOSL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LDL可上调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ICO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OSL OX-LDL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SSR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柯道正 张香侠 +2 位作者 葛义俊 蒋品 黄晓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已确诊为CHD合并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CBT联合SSRI治疗)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已确诊为CHD合并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CBT联合SSRI治疗)和对照组(SSR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心率变异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17、HAMA均较治疗前降低,而治疗后观察组的HAMD-17、HAM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较治疗前降低,而一氧化氮(NO)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vWF低于对照组,而N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SNDD)、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也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SNDD和RMSSD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BT联合SSRI能改善CHD患者的焦虑症状,并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焦虑障碍 心率变异性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评价犬和猪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柳俊 马虹 +5 位作者 何建桂 靳亚非 刘磊 戴刚 钱月桃 郑振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在体观察缺血再灌注对犬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猪冠状动脉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方法】动脉麻醉后开胸、心包吊床,之后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犬作第一对角支插管,猪作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插管。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目的】在体观察缺血再灌注对犬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猪冠状动脉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方法】动脉麻醉后开胸、心包吊床,之后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犬作第一对角支插管,猪作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插管。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min后再灌注60min,猪不作缺血再灌注。分别向冠状动脉内注射乙酰胆碱和硝酸甘油,以注药后平均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的百分率来评价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的舒张功能。【结果】注乙酰胆碱后,基线状态下犬平均冠状动脉血流量从(17±4)mL/min升至(41±12)mL/min(P<0.05);但缺血再灌注后舒血管反应幅度降低,其中再灌注15min时间点平均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幅水平明显低于基线增幅水平(142%±54%vs87%±57%,P<0.05)。注乙酰胆碱后,基线状态下猪平均冠状动脉血流量在(11±3)s内从(21±11)mL/min迅速降至(12±8)mL/min,在(42±10)s内又回升至(23±13)mL/min。硝酸甘油使基线状态下犬平均冠状动脉血流量从(18±5)mL/min升至(40±22)mL/min(P<0.05),猪的冠状动脉也呈类似反应。【结论】乙酰胆碱引起犬冠状动脉呈舒血管反应,缺血再灌注使犬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明显受损。猪冠状动脉对乙酰胆碱呈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硝酸甘油则引起犬或猪的冠状动脉均呈舒张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冠状动脉血流量 乙酰胆碱 缺血再灌注 硝酸甘油 血管反应 插管 反应性 状态 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范磊 张金盈 +2 位作者 张力 赵江涛 张梦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的患者为CSF组,冠脉造影血流正常的患者20例为NCF组。以校正TIMI帧数>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的患者为CSF组,冠脉造影血流正常的患者20例为NCF组。以校正TIMI帧数>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于第10天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像差显微镜下计数EPCs克隆形成单位,评估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水平的差异。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脂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CSF组外周血EPCs水平较NCF组明显下降(11.2±2.9vs.17.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流速度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涂昌 兰军 +6 位作者 梁逸仙 陈本发 陈杰民 程飞 夏文豪 潘伟彪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18-92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支架置入组32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均在入院时、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支架置入组32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均在入院时、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与术前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与单纯药物组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EPC数量及功能均增加,从而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药物洗脱支架 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相关蛋白-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琳 李志梁 +6 位作者 洪长江 何建新 马骏 向定成 张洁 潘春梅 邱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23-1625,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B7相关蛋白-1(B7RP-1)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观察B7RP-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及ox-...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B7相关蛋白-1(B7RP-1)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观察B7RP-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及ox-LDL的干预作用。结果(1)B7RP-1表达于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荧光信号呈点状,散在分布于细胞表面;RT-PCR显示B7RP-1的mRNA扩增产物片段位于相当于Marker 469bp的位置,Western blotting检测B7RP-1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70000。(2)ox-LDL刺激组B7RP-1的平均光密度OD值和吸光度A值均分别高于空白对照组,ox-LDL可增加B7RP-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7RP-1表达于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面,具有慢性致炎症作用的ox-LDL可上调共刺激分子B7RP-1 mRNA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相关蛋白-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茛菪碱对高脂饲猪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中民 朱洪生 +2 位作者 李国荣 陈岚 徐德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3,共3页
采用高脂饲喂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模型,观察乙酰胆碱(Ach)拮抗剂山茛菪碱(654-2)对培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EC)代谢、增生、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ACh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654-... 采用高脂饲喂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模型,观察乙酰胆碱(Ach)拮抗剂山茛菪碱(654-2)对培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EC)代谢、增生、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ACh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654-2可明显减缓EC的生长、传代;2.654-2使EC的PDGF-A、B链基因表达降低;3.654-2增加EC的NO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减少过氧化脂质(LPO)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山茛菪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内皮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唯一 张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皮细胞 血管损伤 内皮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浆组织激肽释放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聪 姚玉宇 +12 位作者 马根山 冯毅 汤成春 陈忠 戴启明 童嘉毅 丁建东 罗丹 朱建 李拥军 鞠成伟 陆静 章晓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110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单... 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110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单支狭窄50%~69%组(组1,n=32)、单支狭窄70%~99%和(或)多支病变(每支狭窄50%~99%)组(组2,n=29)、单支或(和)多支完全闭塞组(组3,n=25)、正常无狭窄组(对照组,n=24)。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和TK的水平。结果:组1:TK水平为(1 900±461)pg/ml,VEGF为(54.29±23.22)pg/ml;组2:TK水平为(2 203±268)pg/ml,VEGF为(63.00±26.72)pg/ml;组3:TK水平为(4 823±1005)pg/ml,VEGF为(71.27±17.86)pg/ml;对照组:TK水平为(781±63)pg/ml,VEGF为(54.75±23.22)pg/ml。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VEGF水平与狭窄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TK水平与狭窄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且与高血压(P=0.946)、糖尿病(P=0.288)、吸烟(P=0.933)等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TK水平在1 725 pg/ml阈值处具有诊断冠状动脉完全梗塞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VEGF和TK等促血管新生因子均高表达,TK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独立相关,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激肽释放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浩 任国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4-816,共3页
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但内皮损伤后引起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内皮功能不全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
关键词 EPCS 外周血 阿司匹林 血管内皮损伤 乙酰水杨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患者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lin/APJ系统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在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虎刚 刘爱 +3 位作者 唐演 刘凯 赵信科 李应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血管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基础,其分泌功能参与调节微循环的多种功能,而内皮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Apelin/APJ系统是内皮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重要靶点,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 血管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基础,其分泌功能参与调节微循环的多种功能,而内皮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Apelin/APJ系统是内皮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重要靶点,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因此,Apelin/APJ系统抑制MPTP开放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潜在干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Apelin/APJ系统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在冠状动脉张力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乐信 Thomas F.Lüscher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281-284,共4页
自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首先报道内皮细胞在血管张力变化中的作用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已证实,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的主要机制是合成和释放血管松弛因子(EDRF)及收缩因子(EDCF)。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自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首先报道内皮细胞在血管张力变化中的作用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已证实,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的主要机制是合成和释放血管松弛因子(EDRF)及收缩因子(EDCF)。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重点阐述内皮细胞在冠状动脉(冠脉)张力调节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张力调节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的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释放NO、ET-1和PGI_2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廖卫公 许蜀闽 +2 位作者 严俊 万强 谢增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 建立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并观测其对NO、ET 1和PGI2 的分泌。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方法 ,通过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的形态进行鉴别。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ET 1、PG... 目的 建立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并观测其对NO、ET 1和PGI2 的分泌。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方法 ,通过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的形态进行鉴别。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ET 1、PGI2 、NO浓度。结果 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在体外生长曲线呈“S”形 ,并能分泌ET 1、PGI2 和NO。结论 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能够进行体外培养 ,并能分泌ET 1、PGI2 和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前列环素 NO ET-1 PGI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膜电位对冠状动脉血管紧张性的影响
18
作者 晋金兰 司军强 马克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60-264,共5页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膜电位对冠状动脉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超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舒张,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去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各种不同因素刺激平滑肌细胞和(或...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膜电位对冠状动脉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超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舒张,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去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各种不同因素刺激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可使它们产生超极化或去极化的反应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舒张或收缩。掌握这一机制可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很好的控制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超极化 去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及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19
作者 舒礼良 张宛哲 +1 位作者 徐敬 赵文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58-558,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糖尿病患 冠状动脉 大鼠血清 缬沙坦 发病危险性 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酶Q10对高糖引起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青榜 冯文化 张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1-1035,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辅酶Q10(Co-Q10)对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凋亡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HCA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联合5、10和20μmol·L^-1Co-Q10处理组。对照组HCAECs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培养24h;高糖... 目的:探讨辅酶Q10(Co-Q10)对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凋亡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HCA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联合5、10和20μmol·L^-1Co-Q10处理组。对照组HCAECs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培养24h;高糖组采用30mmol·L^-1葡萄糖处理细胞24h;高糖联合5、10和20μmol·L^-1Co-Q10处理组分别采用5、10和20μmol·L^-1Co-Q10联合30mmol·L^-1葡萄糖处理细胞24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Hoechst-PI双染色法检测高糖组和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细胞凋亡率,Mito-tracker染色检测高糖组和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染色检测高糖组和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mtROS)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高糖组和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相关死亡启动子(Bad)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高糖联合5、10和20μmol·L^-1Co-Q10处理组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与高糖组比较,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和mtRO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与高糖组比较,高糖联合10μmol·L^-1Co-Q10处理组HCAECs中Bax和Bad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Bcl-2和x-IA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Co-Q10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相关通路减少高糖引起的HCAECs凋亡,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高糖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