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0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晓帆 宫剑滨 +5 位作者 江时森 陈锐华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邹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 1 36例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心电图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资料。 结果 :1 36例患者中 ,1 0 8例术后心...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 1 36例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心电图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资料。 结果 :1 36例患者中 ,1 0 8例术后心电图发生改变 ,占 79.4 1 %。不同病变范围组的心电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该研究分别从临床症状、诊断冠状动脉的优势类型、病变部位及手术前后累及导联数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具体探讨了不同病变范围组之间在介入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结果提示 ,二支病变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和非ACS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心电图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2 5 ) ,单支病变时 ,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置入支架后心电图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心电图有改变者术前、术后导联数对比分析结果 ,在单支、二支及多支病变组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 结论 :通过观察手术前后心电图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8
2
作者 雷琼琼 刘绍辉 刘正纯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3-24,共2页
对2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给予细致的心理护理,积极防治术中和 术后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术中急性心肌缺血外,其余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症状明显 改善,5~7d后出院。提示充... 对2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给予细致的心理护理,积极防治术中和 术后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术中急性心肌缺血外,其余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症状明显 改善,5~7d后出院。提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健康教育,加强心电监测,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动脉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期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利 沈卫峰 +2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胡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后期死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747例冠心病患者完成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并得到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内死亡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 (19 0± 7 8)个月 (6~ 42个月 )...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后期死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747例冠心病患者完成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并得到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内死亡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 (19 0± 7 8)个月 (6~ 42个月 )。随访期内 ,病死 43例 (5 8% ) ,其中心血管病死亡 2 7例 (3 6% ) :猝死 12例 ,心肌梗死 6例 ,心力衰竭 4例 ,卒中 2例 ,休克 1例 ,外科血运重建失败死亡 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 80岁〔风险比值 (OR) =3 0 5 ,95 %可信限 (95 %CI) 1 2 7~ 7 3 4,P =0 0 13 )、血清肌酐升高 (OR =2 79,95 %CI 1 44~ 5 40 ,P =0 0 0 2 )、糖尿病 (OR =2 91,95 %CI 1 48~ 5 71,P =0 0 0 2 )和心肌梗死 (OR =1 2 7,95 %CI 1 0 2~ 1 5 8,P =0 0 3 5 )为后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猝死是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期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 ,年龄≥ 80岁、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心肌梗死是后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全面评价和术后积极治疗对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后期 死亡原因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月兰 刘蔚 +4 位作者 齐国先 郑小伟 皮文艳 魏兵 鲍凤翔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0-271,共2页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2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94例资料。结果 :94例患者 131支冠状动脉的 15 1处病变共置入支架 112枚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 99.1%和 97.8%。术前病变平均狭窄为 (9...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2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94例资料。结果 :94例患者 131支冠状动脉的 15 1处病变共置入支架 112枚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 99.1%和 97.8%。术前病变平均狭窄为 (92 .8± 4.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5 .4± 8.1) %。因球囊扩张后不理想占 43.7% (4 9枚 ) ,PTCA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占 2 5 .9% (2 9枚 ) ,选择性置入支架占 30 .4% (34枚 )。严重并发症 2例 (2 .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疗效好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PTCA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5
作者 杨树森 李为民 +4 位作者 李悦 刘培栋 王旭 薛竟宜 张旭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6期385-386,共2页
目的 探讨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参照国外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标准 ,对 2 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2 7例患者共 2 8处病变 ,置入 2 8个支架 ,其中 A型... 目的 探讨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参照国外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标准 ,对 2 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2 7例患者共 2 8处病变 ,置入 2 8个支架 ,其中 A型病变 14例 ,B1 型病变 10例 ,B2 型病变 4例。置入支架前管腔狭窄程度为 78.2 %± 5 .6% ,支架置入后血管残存狭窄程度为 0 .9%± 1.4% ,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10 0 % ,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 1年 ,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正确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 ,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获得较好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治疗 可行性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000例——单中心经验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高润霖 陈纪林 +5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姚民 秦学文 姚康宝 徐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 年10 月至1999 年6 月我院连续进行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 000 例,其中单支病变640 例,双支病变314 例,三支病变42 例,左主干病变4 例。结...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 年10 月至1999 年6 月我院连续进行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 000 例,其中单支病变640 例,双支病变314 例,三支病变42 例,左主干病变4 例。结果:在1 288 处病变共置入支架1 425 只。在未经介入治疗的病变置入支架(DeNovostenting)928 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结果不理想置入支架404 只,PTCA 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置入支架(Bailoutstenting)54 只,在再狭窄病变置入支架39 只。置入支架平均直径3-00 ±0-37 mm ,平均长度17-05 ±5-63 mm 。该1 000 例中998 例(99-8 % ) 支架成功地置入靶病变部位,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88-5 ±22-1) % ,术后残余直径狭窄(0-9 ±5-5) % 。重要并发症包括术中急性血栓形成4 例(0-4 % ) 、急性心肌梗塞6 例(0-6% ) 、在Bailoutstenting 过程中死亡1 例(0-1 % ) 。Bailoutstenting 患者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4-3% ,明显高于选择性置入支架者(0-5% ,P< 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7
作者 郭应先 刘怀林 +2 位作者 袁义强 王瑞敏 孙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8-418,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QT间期离散度 冠心病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月兰 齐国先 +2 位作者 郑晓伟 贾大林 曾定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 49例老年 (86支血管 )和 6 1例老年前期 (98支血管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 ,在复杂...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 49例老年 (86支血管 )和 6 1例老年前期 (98支血管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 ,在复杂病变内置入支架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 ;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 98.0 % ;术前病变平均狭窄率为 (94.5± 5 .6 ) %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 (7.4± 8.2 ) % ;因球囊扩张不理想置入支架的为 45 .0 % ,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夹层或濒临闭塞而置入支架的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出现严重并发症 1例(2 .0 %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B型与C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郑昭芬 欧淑其 +4 位作者 李传昶 蒲晓群 陈凡 邓金华 孟霜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34-136,共3页
7例12处B型与C型冠脉病变经球囊预扩张后,4处冠状动脉内膜夹层形成,2处血管弹性回缩而置入支架;6处直接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内膜夹层及血管弹性回缩消失,全部病例扩张满意,血流改善充分。1例术后并发出血,处理后康复。随... 7例12处B型与C型冠脉病变经球囊预扩张后,4处冠状动脉内膜夹层形成,2处血管弹性回缩而置入支架;6处直接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内膜夹层及血管弹性回缩消失,全部病例扩张满意,血流改善充分。1例术后并发出血,处理后康复。随诊1~24月,1例术后2月再发心绞痛,药物能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45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付和睦 杜红文 +5 位作者 张蕴 余伟南 李扶和 崔长琮 傅文 张全发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 分析 45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男性 4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5.8岁。共 48支靶血管内置入支架 49只 ,单纯型病变 5例 (1 0 .2 % ) ,复杂型病变 44例 (89.8% ) ,包括闭塞性病变 3例。 de novo置入 1 4... 目的 分析 45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男性 4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5.8岁。共 48支靶血管内置入支架 49只 ,单纯型病变 5例 (1 0 .2 % ) ,复杂型病变 44例 (89.8% ) ,包括闭塞性病变 3例。 de novo置入 1 4例 ,suboptimal置入 1 4例 ,bail- out置入 1 7例。多支架置入 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 1 0 0 % ,均无严重急性血管并发症和出血并发症。冠脉造影 (CAG)随访 5例 ,平均随访 1 0 4 d,其中 1例出现再狭窄 (2 0 % ) ,再次行经皮穿刺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有效。结论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即刻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志强 江时森 +4 位作者 陈锐华 宫剑滨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靶病变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变化。 结果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处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即刻增益分别为 1.4 4~ 3.74 (2 .4 7± 0 .4 9)mm、2 .6 2~ 12 .18(6 .4 7± 1.87)mm2 ,直径和面积残余狭窄率分别为 - 11.2 8%~ 14 .17% (3.5 0± 0 .0 4 ) %、- 2 1.2 8%~ 2 6 .3% (6 .6 2± 6 .74 ) % ,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即刻疗效是一种可靠而简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定量分析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超声影像组学特征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能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赖丹惠 江燕辉 +4 位作者 叶思婷 庄淑莲 杨爽 薛文 张建兴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2-750,共9页
目的探索超声影像组学在预测颈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CAS)术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接受CAS术治疗患者共206例病例。将入组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 目的探索超声影像组学在预测颈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CAS)术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接受CAS术治疗患者共206例病例。将入组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测试集(62例),使用达尔文智能科研平台提取超声影像组学特征,从每个感兴趣区域中提取的1125个超声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特征,使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诊断模型,选择模型表现最好的分类器,建立了不同的预测模型,包括临床-超声特征模型、超声影像组学模型、临床-超声-超声影像组学的联合模型。结果在训练集中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甘油三酯和斑块位置是CAS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临床-超声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96和0.644。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961和0.715,联合模型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947和0.727。结论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ISR的能力优于传统的临床-超声模型。联合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ISR发生,从而提高传统评估的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影像组学 动脉 支架置入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并多种支架特征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汤加 李丽丽 +2 位作者 陈梦宇 张计旺 范丽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CTA的FAI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于2019年3月-2023年6月间在本院随访CCTA及冠脉造影的135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由造影结果分为通畅组60例、再狭窄组75例,共181枚支架,... 目的:探讨基于CCTA的FAI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于2019年3月-2023年6月间在本院随访CCTA及冠脉造影的135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由造影结果分为通畅组60例、再狭窄组75例,共181枚支架,通畅组92枚、再狭窄组89枚。所有病例CCTA均用Revolution CT行动态容积扫描,数坤软件测量支架周围FAI。对患者临床及支架相关特征、FA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获得独立预测因子及预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对ISR的预测效能。结果:通畅组与再狭窄组支架FAI(P<0.001)、支架长度(P<0.001)、支架植入天数(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FAI、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为ISR独立预测因子。比较FAI、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ROC曲线及联合各因子的ROC曲线,FAI、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638、0.656、0.720,各因子联合后ROC曲线的AUC为0.798(95%CI:0.732~0.854),敏感度为71.91%,特异度78.26%。与单一独立预测因子相比,联合各因子的AUC增加(P<0.001),提示预测效能提高。结论:FAI对ISR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将FAI与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联合后预测效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实时精显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影响
14
作者 胡波 殷音 张英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995,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实时精显技术(clear stent live,CSL)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其对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 目的探讨支架实时精显技术(clear stent live,CSL)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其对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的140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CSL组,各7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支架对接技术,CSL组通过CSL进行PCI,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治疗基本情况、心功能状况以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CSL组有效辐射剂量、显影合成时间及剂量面积乘积显著低于常规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手术时间、支架长度及支架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L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9.83±1.21)d vs(11.85±1.68)d,P=0.000],治疗费用高于常规组[(3.01±0.63)万元vs(2.79±0.52)万元,P=0.026]。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7 d的心脏指数显著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25.71%(18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CSL组4.29%(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CSL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5,P=0.000)。结论CSL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术中提供了更好的图像质量,从而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
15
作者 陈秀晓 牛超 +3 位作者 贾倩 张博刚 董中君 闫喜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apillary index score,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邢台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1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apillary index score,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邢台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1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后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和预后不良组3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前及术后CIS。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IS对术后转归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转归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CIS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史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呈正相关(r=0.446,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CIS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706~0.858),临界值为2.17分,敏感性为84.85%,特异性为66.2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脑卒中史、合并糖尿病是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P<0.01),CIS是其保护因素(OR=0.439,95%CI:0.294~0.655,P=0.000)。结论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密切相关,通过早期评估CIS可为患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预后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HDL-C、MPV/PC比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郭晓冬 张海云 +1 位作者 孙秋愿 方居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联合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C)比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联合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C)比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PCI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36例)与非ISR组(204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TG/HDL-C、MPV/PC比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TG/HDL-C比值与MPV/PC比值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G/HDL-C、MPV/PC比值与PCI术后ISR的关系,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G/HDL-C、MPV/PC比值对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支架直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SR组TG、MPV、TG/HDL-C、MPV/PC比值高于非ISR组,HDL-C、PC低于非ISR组(P<0.05);TG/HDL-C比值与MPV/PC比值呈正相关(P<0.05);TG/HDL-C、MPV/PC比值与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独立相关(P<0.05);TG/HDL-C、MPV/PC比值预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的AUC分别为0.759、0.784,联合预测的AUC为0.921,优于两者单独预测。结论TG/HDL-C、MPV/PC比值与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显著相关,联合预测价值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肌钙蛋白T增高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海波 高润霖 +5 位作者 陈纪林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吴元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3-144,共2页
目的 :本研究检测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 (CS)后肌钙蛋白 T(Tn T)增高的发生率 ,并探讨 Tn T增高的原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 5 1例行 CS(CS组 )及 34例行冠脉造影术 (CAG) (CAG组 )的患者术前、术后血液 Tn ... 目的 :本研究检测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 (CS)后肌钙蛋白 T(Tn T)增高的发生率 ,并探讨 Tn T增高的原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 5 1例行 CS(CS组 )及 34例行冠脉造影术 (CAG) (CAG组 )的患者术前、术后血液 Tn T及肌酸激酶 MB同工酶 (CK- MB)水平进行了测定。仔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术中情况 ,并密切观察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严重冠脉事件 (如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等 )。  结果 :CS及 CAG后 Tn T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 5 .9% (3/ 5 1)及 2 .9% (1/ 34) ,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P=0 .5 3)。行 CS的患者中 ,术后 Tn T增高的 3例患者支架置入处均有分支血管闭塞 ,其中 2例术前 Tn T已高于正常。术后 Tn T增高与不增高者之间 ,CK- MB增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 (P>0 .0 5 )。住院期间均无严重冠脉事件发生。  结论 :CS后 Tn T增高的发生率很低 ;术后 Tn T增高与支架置入处分支血管闭塞、术前近期已有微小心肌损伤等有关。术后 Tn T增高对住院期间严重冠脉事件的发生可能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T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全程健康访视的实施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静 颜琼 +2 位作者 徐月美 孙洁 徐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3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访视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冠脉造影+冠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访视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访视组由CCU、介入室、病房护士组成三区一体访视小组,术前1d由CCU护士对患者进...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访视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冠脉造影+冠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访视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访视组由CCU、介入室、病房护士组成三区一体访视小组,术前1d由CCU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术日晨由介入护士指导配合;支架置入术后入住CCU,CCU护士再次强化健康教育;转出CCU后病房护士做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1、6、12个月由访视组长对患者进行电话及QQ随访。结果访视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出院后12个月服药依从率,血糖、血脂、血压定期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程健康访视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减少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 健康访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正宇 卢光东 +9 位作者 王韬 许文龙 陆夏 陈飞 杨斌 高鹏 王亚冰 谌燕飞 马妍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1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再通成...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1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再通成功,将其分为再通成功组与再通失败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且残余狭窄率<50%。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临床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闭塞侧别、病变累及节段、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后交通动脉开放、颈外内动脉代偿、软脑膜动脉代偿、残端形态、影像学诊断闭塞至再通的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记录闭塞血管再通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后3、6个月及≥1年的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再通成功占比为13/17;1例患者术后发生开通血管的再闭塞,经溶栓治疗后再通,但出现颈部血肿伴呼吸困难,经急诊手术处理后恢复;无术后卒中或死亡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占比为1/17。与再通成功组患者相比,再通失败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1.3±0.3)mmol/L比(0.9±0.3)mmol/L,t=-2.139;总胆固醇:(4.2±0.8)mmol/L比(3.1±0.7)mmol/L,t=-2.649;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例再通成功组中9例完成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3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8(12.8,34.7)个月,其中1例(1/9)患者于术后33.0个月发生再通血管的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结论初步分析表明,采用复合手术再通颈动脉支架置入后闭塞有较好的再通成功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慢性闭塞患者,在多模态影像学评估下,可尝试应用复合手术行再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后闭塞 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 再通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ABCD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婷 王建红 +3 位作者 薛朝杨 范羽 温贤秀 杨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5-1038,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术后1年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13例。根...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术后1年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13例。根据CAS术后复查时间的先后顺序以3:1的比例分为建模组235例和验证组78例,建模组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182例和并发症组53例。比较建模组与验证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采用逻辑评分法构建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验证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抗血小板药物未遵医嘱服用、体质量指数异常、吸烟史、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CAS术后1年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65.656,95%CI:12.052~357.683,P=0.000;OR=2.298,95%CI:1.023~5.163,P=0.044;OR=5.965,95%CI:2.527~14.079,P=0.000;OR=6.290,95%CI:1.828~21.645,P=0.004)。建模组AUC为0.827,验证组AUC为0.806。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未遵医嘱服用、体质量指数异常、吸烟史、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CAS术后1年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ABC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可为临床早期识别和预防CAS术后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卒中 危险因素 动脉支架置入术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