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血流储备的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奇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大东 张瑞岩 吕安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后冠脉血流储备的变化。  方法 :18例冠脉造影示单支病变进行支架术的患者测定支架术前后的冠脉血流储备 ,并以术后血流储备 2 5为界将患者分为 2组 (恢复组 :7例 ,支架术后冠脉血流储备 >2 ...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后冠脉血流储备的变化。  方法 :18例冠脉造影示单支病变进行支架术的患者测定支架术前后的冠脉血流储备 ,并以术后血流储备 2 5为界将患者分为 2组 (恢复组 :7例 ,支架术后冠脉血流储备 >2 5 ,异常组 :11例 ,支架术后冠脉血流储备≤ 2 5 ) ,比较 2组冠脉血流储备的变化及一般情况。  结果 :恢复组和异常组 2组术后较术前血流储备均明显增高 (恢复组 :2 2± 0 6和 3 1± 0 3 ,P <0 0 5 ;异常组 :1 3± 0 4和 1 9± 0 4,P <0 0 5 )。与恢复组比较异常组中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增多 (7/11和 1/7,P <0 0 5 ) ,高血压者明显增多 (9/11和 2 /7,P <0 0 5 )且冠脉狭窄程度严重〔(84± 4) %和 (65± 9) % ,P <0 0 0 1〕。  结论 :支架术后即刻冠脉血流储备改善 ,其程度与心肌梗死、高血压及狭窄严重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液储备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冠心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冠心病患者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支持下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奇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胡健 张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 评估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支持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作用。方法  1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作血流动力学支持 ,记录临床、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存... 目的 评估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支持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作用。方法  1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作血流动力学支持 ,记录临床、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高冠脉危险评分等高危因素。完全血运重建 12例。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平均时间为 (3 1± 17)min ,主动脉舒张压和平均压显著升高 ,分别由 (69± 11)mmHg升至 (13 1± 15 )mmHg和 (82± 13 )mmHg升至 (111± 7)mmHg ,(P <0 .0 0 1)。平均随访 2年 ,1例死于心力衰竭 ,其余 15例左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 ,无严重心脏事件存活率为 75 %。结论 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时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患者 冠心病 动脉内球囊泵反搏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介入治疗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I行直接与择期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瑞莹 许静 +6 位作者 吴尚琴 孙姗 付乃宽 信庭文 王惠中 李鹏 曹月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对比直接与择期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方法 63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行择期PTCA加STENT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B组19例行直接PTCA... 目的对比直接与择期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方法 63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行择期PTCA加STENT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B组19例行直接PTCA加STENT术。术中分别应用CAG(冠状动脉造影术)定位IRA(梗塞相关动脉),多导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 24支,其中LAD 13支,RCA 7支,LCX 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 B两组行PTCA加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均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AMI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剑 覃数 +1 位作者 马康华 雷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49-250,共2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38例 ,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平均随访 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 ,血管残余狭窄均...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38例 ,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平均随访 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 ,血管残余狭窄均 <10 % ,相关血流恢复TIMI 2~ 3级 ,手术成功率为 94 .7%。 36例未再发作心绞痛 ,2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 2 9例恢复正常 ,5例ST -T改变大于 5 0 % ,4例ST -T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 ,4例心绞痛复发 ,其中 3例再次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无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发生。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利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吕安康 胡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评价左心室功能不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4 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其中 7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4 0 % (左心室功能不全组 ) ,4 0 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 目的 评价左心室功能不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4 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其中 7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4 0 % (左心室功能不全组 ) ,4 0 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4 0 % (对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远期预后。结果 两组支架术成功率 (95 .8%和95 .9% )和手术并发症相似 (2 .2 %和 2 .7% ,P >0 .0 5 )。在 (16± 8.4 )个月随访期中 ,左心室功能不全组死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14 .1%和 3.2 % ,P =0 .0 0 1)。多因素分析显示 ,左心室射血分数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RR 0 .95 0 ,95 %CI0 .919~ 0 .981,P =0 .0 0 2 )。结论 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左心室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化的临床研究初探
6
作者 葛智平 郭静萱 +2 位作者 毛节明 谭秀娟 文宗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术后 红细胞变形能力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核素心肌显像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疗效的评价及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刘良福 胡大一 +4 位作者 尹传贵 王铁 王振英 贾三庆 刘键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 (CAG)与核素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显像 (SPECT)的相关性及用 SPECT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评价。方法 于冠心病 (CAD)患者 CAG之后 ,放支架之前利用血管造影机自配电脑分析软件 ,对病变血管直径狭窄和面积...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 (CAG)与核素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显像 (SPECT)的相关性及用 SPECT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评价。方法 于冠心病 (CAD)患者 CAG之后 ,放支架之前利用血管造影机自配电脑分析软件 ,对病变血管直径狭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进行自动分析 ;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 1周、术后半年 ,分别做静息、潘生丁负荷 SPECT检查。结果 5 1例 CAG血管直径狭窄 (76 .16 % )、面积狭窄 (90 .37% )与术前静息 SPECT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3.5 0 %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2 5 4、r=0 .176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面积与术前静息SPECT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1.17%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2 91、r=0 .32 7,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5 0例术后 1周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4 5 .46 %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3.5 0 % ) ,P<0 .0 0 1;2 1例术后半年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4 3.73%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0 .87% ) ,P<0 .0 0 1。 5 0例术后 1周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5 7.2 2 %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1.17% ) ,P<0 .0 0 1;2 1例术后半年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5 4.6 7%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0 .2 1% ) ,P<0 .0 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PECT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S Multi-Link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傅国胜 徐耕 +3 位作者 单江 马骥 项美香 刘岳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9,18,共4页
目的:评价ACSRXMulti-Link冠状动脉内支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1997年6月至1999年1月对87例冠心病患者111支血管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116个,其中ACSRXMulti-Link支架97个。结果:本组植入97个ACSRXMulti... 目的:评价ACSRXMulti-Link冠状动脉内支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1997年6月至1999年1月对87例冠心病患者111支血管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116个,其中ACSRXMulti-Link支架97个。结果:本组植入97个ACSRXMulti-Link支架,96个(99%)成功;denovostenting38个,Suboptimalstenting33个,bail-outstenting26个;1个支架试植入较迂曲的LAD中段病变,因后座力差而失败。术中发生并发症8例(8.2%),其中支架植入后造成病变近端或远端正常血管撕裂4例;经11±6(2~19)个月的随访,发生亚急性闭塞和再狭窄各1例;无心肌梗死、紧急冠状动脉搭桥和死亡发生。结论:ACSRXMulti-Link支架用于冠心病治疗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血管成形术 ACS-RX-Multi-Link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近期疗效的观察
9
作者 何国祥 舒茂琴 +4 位作者 宋治远 倪庭枢 司良毅 刘风秀 徐绍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内支架(支架)的临床应用结果以改进操作方法,提高疗效。方法:在常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基础上经心导管技术植入支架。10例冠心病患者共植入11个支架,其中2例用于PTCA并发的急性冠状动...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内支架(支架)的临床应用结果以改进操作方法,提高疗效。方法:在常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基础上经心导管技术植入支架。10例冠心病患者共植入11个支架,其中2例用于PTCA并发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8例系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结果:11个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人的心电图相关导联缺血性ST-T改变和症状在术后均显著地改善。结论:植入支架是处理PTCA术中急性冠状动脉闭塞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术式 疗效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新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元淑 董静 方玲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348-3349,共2页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左室后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等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并取平均值(m-Vs),测定这些部位向心尖方向峰值位移并取平均值(m-Ds),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m-Vs、m-Ds与Simpson法测得的EF作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m-Vs、m-Ds差异无显著性,而3个月时的m-Vs、m-Ds显著性增大(P<0.05),此后3个月内m-Vs、m-Ds仍有逐步增大(P<0.05)。相关分析显示:m-Vs、m-Ds与EF呈良好相关性(r=0.68,0.60,P<0.01)。结论:QTVI及TT技术可以较准确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6个月内左室收缩功能的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 组织追踪法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1
作者 陈凤平 罗助荣 盖晓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084-1085,共2页
目的: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AMI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32例患者中疼痛迅速消失27例,明显减轻5例,术后心电图均无ST-T段改变与新的Q波出现,患者住院4... 目的: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AMI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32例患者中疼痛迅速消失27例,明显减轻5例,术后心电图均无ST-T段改变与新的Q波出现,患者住院4~12d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病情观察,术中密切配合是顺利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前提,术后精心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护理 直接支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A/Stent术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智平 郭静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16 h及术后 1周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抗凝血酶 - 活性。结果 术后 16 h抗凝血酶 - 活性降低 ,术后 1周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结论 凝血功能增强与使用肝素有关 ,建议术后缩短肝素使用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STENT 术后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